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张云泉的故事
5240300000004

第4章 洒向人民的深情

22年来,他在这“清水衙门”,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宗旨,始终信守人民公仆执政为民的情怀,把“无权无钱”的岗位变得“有情有义”,把信访工作当作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甘为“连心桥”上的贴心人,被群众誉为“我们身边的‘三个代表’”。

22年来,张云泉平均每年接待来访2000余人次,拆阅处理来信2000余封,接受来访电话上千个。他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没有节假日,总是带着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奔走于大街小巷,远郊边村;带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往于他的那些穷“亲”贫“友”之间,问寒送暖……

22年来,无论是一个普通的信访接待员,还是泰州市信访局局长,他的心中始终系着一根红线:凡是老百姓反映的特殊困难,都要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排除,这是我的责任-这一根红线系着的就是张云泉这位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群众的一片赤子情结。

“群众把我们看做希望,我们绝不能让群众失望。”张云泉心中的那根红线,倾注了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群众的赤诚之情。22年来,张云泉义务帮扶过200多户特困家庭;为上百名群众求过医、购过药;先后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4万多元,救济困难的群众。许许多多原本素昧平生的人,都把这位信访局长当作自己的亲人。

在泰州打笆巷一个简陋的居民家中,记者见到了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王晖的母亲孙勤。

36岁时丧夫的孙勤多年来一直靠不到300元的工资度日。3年前,儿子考上大学时,孙勤拿着文件跑了26趟有关单位,却始终没有拿到按规定应给予的补助抚恤金。眼看着儿子到校报到日期临近,无奈的孙勤只好跑到信访局求助素不相识的张云泉。张云泉听了她的哭诉后,当即表示一定帮助她解决问题,同时又和同事们一起捐钱,帮助她们母子度过了燃眉之急。多年来家庭的贫困,给王晖的内心留下阴影,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这几年来,每逢寒暑假,张云泉都要把王晖叫到自己办公室,不仅资助他学习生活费用,而且从思想上关心他学习进步,鼓励开导他鼓起勇气,努力学习,踏实做人。为了使王晖安心学习,张云泉还帮助下岗的孙勤找了工作,逢年过节又送去日用生活品。

春风化雨,王晖在大学里不仅学习优秀,而且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了学生会的干部,不久前还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写给张云泉的信中,这名年轻的大学生深情地说,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复杂,指望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关心你、帮助你似乎是很困难的了,而您张局长却做到了,这不正是我们在课本上学过的人民公仆的形象吗?我以后一定要学习像您这样不图回报的好干部,对社会多作贡献。

说起这些,王晖的母亲不禁流泪:“像这样一个党的好干部,能把我们这样困难群众像朋友一样长期照顾,真是比亲人还亲哪……”

在张云泉简朴的办公室的窗玻璃上,贴着8个字:保持本色,艰苦奋斗。在另一面的墙上,挂着一个镜框,上面写着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的一段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这“8个字”,“一段话”,正是这位人民公仆和一个共产党人的真情之源和真实写照。

(作者系,光明日报记者,童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