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细说汉初三杰
5245400000011

第11章 不战而降燕国

韩信消灭了赵国,开始准备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即平定燕齐。但到底是先灭燕,还是先攻齐呢?他有些举棋不定。于是他找来李左车,当面向他请教。他对李左车说:“如今代国和赵国已经平定,我准备奉承汉王的旨意,北攻燕国,东伐齐国,不知先生对此有何高见?”李左车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自己是个败军之将,哪里有资格在韩信面前大发议论,所以他推辞说:“韩将军,我听说战败的将领,没有资格去谈论自己冲锋陷阵时是如何勇敢;亡国的大夫,没有资格去参与谋划救亡图存的大事。现在,我既是败军之将,又是亡国大夫,身为阶下囚,承蒙将军不杀之恩,得以苟延残喘,我对此感激不尽,哪里还有资格参与这样的军国大事呢!”

然而,在李左车面前,韩信从不以胜利者自居,他并不认为李左车是败兵之将,他的被俘是由于陈余不听他的建议造成的,所以韩信进一步开导说:“百里奚是春秋时代的贤人,他在虞国时,虞国却被灭亡;他到了秦国,秦穆公却称霸诸侯。这并不是他在虞国时愚笨,而到了秦国就变得聪明起来,关键在于当权者用不用这个人,听不听他的意见。假使当初陈余能够听从先生的建议,恐怕我韩信早就成为先生的俘虏了。正因为陈余没有采纳先生的建议,我韩信今天才能有幸侍奉先生,聆听先生的教诲。”

韩信貌甚谦恭,语气诚恳,继而说道:“我可是诚心诚意地向先生请教,希望先生不要推辞。”

李左车听了韩信的一番话,感于他的一片诚心,于是不再有什么顾虑,推心置腹地说道:“智者干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人们常说:‘狂妄之人的话,贤者也会从中得到教益。’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承蒙将军厚爱,我愿和盘托出,供将军参考。”

接着,李左车对韩信说:“其实,成安君陈余并不是草包,他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也有百战百胜的奇谋,他亲自指挥部下打过不少胜仗。可是就因为一次错误的决策,就导致了井陉惨败,自己也丧身泜水边。真的很可惜呀!”看来李左车的确有君子之风,他并没有因为陈余不听自己的意见而战败,就全盘否定陈余。看来,韩信如此礼遇他,那也是应该的。

李左车继续分析说:“将军平定三秦,又奉命渡过黄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俘虏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然后举兵攻代,一举而灭代国,并活捉代相夏说,前后不过10天工夫。于是,将军又挥师东下井陉口,只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击败了赵国的20万精锐部队,杀掉了当世豪杰陈余。如今将军已经名闻海内,威震诸侯,军威所至,无不闻之胆颤。老百姓听说将军要来,莫不停下手中的活儿,穿好衣服填饱肚子,恭恭敬敬地等待将军发布命令,惟恐慢怠了将军。这一切都是将军的优势所在,当今天下没有任何人能在这一点与您相提并论。”这一席话,是在为韩信歌功颂德。但是李左车并不是只知给别人戴高帽子、趋炎附势的人,他如此说,只是为后面的话作铺垫而已。

随即李左车将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但是,将军的部卒经过连续作战,如今已经非常疲惫,难于再进行大的战斗。如果将军要率这些疲惫之师去攻打燕国坚固的城池,燕军以逸待劳,那么将军要想速战速决,显然会力不从心。如果旷日持久地对峙下去,那么将军的后勤补给又将成为很严峻的问题。像这样耗下去,在齐国看来,弱小的燕国将军尚且不能降服,那么强大的齐国又凭什么要投降将军呢?于是齐国势必拒守边境,整军经武,与燕国联合起来对付将军。一旦燕国和齐国的事情不能得到解决,那么汉王和项王之间的角逐就难以见分晓,天下将会陷入长久的战乱中。这就是目前将军的劣势所在。在下愚笨,但私下认为将军攻燕伐齐的战略并不高明。将军是用兵如神的人,但我听说,善用兵的人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不会用自己的劣势去对付敌人的优势。”

对于这些道理,韩信并不是不懂,事先也不是没有想过,可是刘邦在荥阳、成皋一带被项羽打得灰头土脸,所以赵国的局势还没有完全稳定,刘邦就一个劲儿地催他赶快对燕国和齐国展开军事行动,从战略上牵制项羽,以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韩信当然知道部队目前的疲惫状况,但总不能长时间留在赵国按兵不动吧!这样一来,刘邦又会怎么想呢?于是他赶紧问李左车:“既然如此,先生认为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李左车说:“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按兵不动,镇守赵国,让部队得到休整。同时,在赵国境内采取有力的措施,安抚百姓,抚恤遗孤,充实军需物资,让百里之内,每天有牛肉和美酒送来,宴请士大夫,犒劳将士。待部队恢复战斗力后,将军再向燕赵边境布置重兵,摆出一副大兵压境、要攻打燕国的架势,然后再派一能言善辩的使者,带着将军的书信前往游说燕王,晓以利害,燕王慑于将军百战百胜的兵威,不敢不归顺将军。燕国归顺之后,再派人去劝降齐国,齐国权衡利弊,自然也会不战而降。即使齐国不降,那时将军的部队已得到了彻底的休整,后方稳固,补给充足,凭将军的武略,齐国即使有再高明的人,又如何能够挽救齐国被灭亡的命运呢?这样一来,天下大事就定了。这就是兵法上讲的‘先声而后实’(先虚张声势,随后再以实力相加)。”

韩信听了李左车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心想李左车不愧是李左车,居然比自己还想得高明,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在赵国休养士卒,抚恤百姓,巩固后方,然后派兵在燕赵边界虚张声势,摆出一副要进攻的架势,燕国上下人心惶惶,莫知所措,君臣上下正在商议对策之时,韩信的劝降使者到来了。燕王在韩信先礼后兵的威逼之下,知难而退,果然如李左车所言,不战而降了。

韩信接受李左车的建议,对燕国采取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相结合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就迫使燕国投降,这是继击败赵国之后在军事上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从政治影响上来说,它的意义绝不亚于击败赵国的胜利。此时的韩信让天下所有人都明白了,他再也不是那个钻人裤裆、被人瞧不起的淮阴市井上的破落子弟,他已经是一个能左右天下局势的人物了。不管是项羽、刘邦,还是其他一些地方诸侯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可惜的是作为军事天才的韩信,并未萌生政治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