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当代学生经典必读:一生必读的名家杂文
5251600000033

第33章 “玉碎”颂

柯灵。

我们有两个同样题名为《赛金花》的话剧。夏衍写了一个,熊佛西也写了一个。这两个剧本,先后被明令禁演了。禁演的理由,我们不知道,当然也无权顾问。听说南京的一个宴会上,有一位要人曾经阐明原因,乃是因为《赛金花》不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当时熊佛西恰巧在座,因此曾和这位要人争辩了许久;但争辩的内容,我们同样不知道。只是报上透露了这么一点:说是争到后来,熊佛西先生忽然问要人道:“你看过我的剧本没有?”要人嗫嚅而言曰:“看过的。”后来又加以补正:“我只是大略翻了一下,没有仔细地读,所以也不能算是看过。不过这剧本很奇怪,为什么全剧三幕,描写都和四十年代剧社公演的《赛金花》非常相像?……”他的议论还没有发完,熊佛西先生站起来,伸着四个指头说:“先生,我的剧本一共有四幕,你根本就没有看过!”要人于是无言,窘状可掬云。问题仿佛清楚些了:一出《赛金花》之所以该禁,因为作者是夏衍;另一出《赛金花》之该禁,因为它像前者。至于是不是真有点像,那是另一回事,不必深究的。中国的禁书这么多,要人哪里有工夫读呢,

当然,赛金花这个人物,本身是不值一谈的。值得研究的是这种社会心理:为什么剧作家忽然想到了赛金花?为什么赛金花的舞台形象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明乎此,南京的老爷们何以如此憎恶《赛金花》的道理,就可以“思过半矣”,

说《赛金花》不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引申起来,好像是说:当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大杀老百姓的时候,西太后带着光绪仓皇西狩,乃是为了“玉碎”;而赛金花凭着她女人的手腕,救了一些老百姓的性命,则是为了“瓦全”。但是向帝国主义者屈膝求和,终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的,岂不是奕勖、李鸿章辈,而并非赛金花吗?

历史无情,今日的北平也诚然不能不使人悚然,想起前朝旧事。不过听听要人的宏论,就可以知道,老爷们已经决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们老百姓,尽管可以大放宽心了。好在古物早经运出,“文化”已得保存,北方的“焦土”,尽由“友邦”去作演习之场,毒化之区;而我们的壮年苦工,一任他们变为“灰青臃肿”的浮尸,在天津河里漂来漂去好了。倘有学生要游行请愿,老爷们有的是军警与水龙,还有英勇神武、素负盛名的大刀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弄得他们统体淋漓,“身上五色”,莫能当之。

草野蚁民,闻风雀跃,打油一首,以表歌颂云:

救亡宁玉碎,泱泱大国风。

焦土任易色,民命本如虫;

毒雾连城白,敌旗照眼红。

国家今复兴,不与旧时同,

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