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当代学生经典必读:一生必读的名家杂文
5251600000065

第65章 这株蔷薇未着花

杂感而已。

陈泽群。

未庄的舆论。

阿Q死后,乡邻如何评论这宗冤案呢?据《正传》所载:“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毫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枪毙就是他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

瞧,多雄辩的舆论,他们在谈论一个不会反驳的“坏人”!

多确凿的证据,阿Q被枪毙的本身就是“证据”!

这是义务法官们的庭外判决。这是无须负诬告罪的事后诬告。

如果阿Q还有什么“生前好友”或“遗族”存心为阿Q求个“昭雪”什么的,我看也很难,如果未庄还是这样的未在,舆论还是那样的舆论。

马寅初姓马。

马老当年,曾因提出“新人口论”遭到围攻,有一英雄,曾汹汹发问:到底姓哪个马?意思之间,像马老这样的人只配姓马尔萨斯的马,不配姓马克思那个马的。

其实,马老一直姓他自己的马。事情弄清,大家才明白过来,但时间已一去二十年,我们的人丁已兴旺到快十亿。热气固然腾腾,大家的日子可不怎么从容。

马老的可贵,在于以忧国之诚,求实之意,创立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去抄录哪个“马”的现成结论。而保持着自己的姓。如果说都抄现成的结论,马克思又去抄谁的呢,马克思正因为不跟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姓,才有姓“马”的马克思哲学体系的。

小包车。

有朋自北京来,电告我在江南站接车,但我是把他的食宿安排在江北的,于是赶到江北站去,请求在列车进站时代为广播一下,请他提前下车。不料播音员一看广播条子,就皱眉而且掷还了,说是:

“普通人的一般事,我们播不了这许多!”

同去一友人,却颇懂当今“世故”,他改写了条子,由他出面再交播音员。这次被欣然接受并播出了,条子写法并未大动,只在后面加上这样一句:“我们已派来小包车在出站口恭候。”

我们扯谎了,但因而接到了来客。共乘公共汽车回寓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小包车是莫须有的,只需借其芳名,为什么就能产生如此神效?

外宾来了。

两位少年在东湖之滨钓鱼,这是犯禁的,难怪被管湖的汉子扭住了,说是要把他俩送到什么机关去戒斥一番。

扭与拒扭之间,有点纷乱,其中一个少年也很早熟于世故,他大喊一声:“外宾来了!”那汉子一愣之间松了手,两个少年一溜烟跑掉了。其实外宾也是莫须有的,佯称他们来了,是少年的脱身法。

我并不赞许这种早熟,甚至认为是可恶的。而且颇同情那上当的汉子。当时我真想这样安慰他:要是你认为扭得对,你管他外宾来不来,要是你认为扭得多余,没有外宾在场也不必多此一举嘛!

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