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养育有出息的男孩
5255500000021

第21章 补足心理短板,不断积累正能量(1)

什么是正能量?来自内心世界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乐观的、快乐的、热情的、奋进的……一切让自己充满力量的能量都是正能量。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所以,我们的能量是正还是负,其实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想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补足孩子的心理短板,不断累积正能量,孩子就能向更广阔的世界迈进。

为何面对弱者,男孩表情冷酷

曾经见过这么一个场面:一个家庭里好多人聚在一起,一边看电视一边唠家常,有说有笑的,两个小朋友更是开心。这个时候,电视上放了一个纪录片,内容是一些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见的场面,一家人很专注地看着。当电视里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喜极而泣的时候,一家人也深受感动。这个时候,小姑娘也很专注地看着,眼睛里都有泪花闪动了,小男孩拉她去做游戏的时候,她一动不动,扭头问妈妈:“他们的父母为什么要离开他们呢?没有妈妈,他们多可怜啊!”

这时,小男孩好像什么都没看到一样,依然自顾自地玩着自己的玩具,虽然偶尔抬眼看看电视,但也没有什么感受。大家说:“女孩子心思细,男孩才不注意这个呢!”

同样是六七岁的孩子,男孩和女孩面对同样的感人场面,他们的表现为什么不一样呢?有人觉得是因为男孩没有同情心。如果这么说,就有点冤枉男孩了。

男孩的情绪来得慢

面对悲伤的场面,男孩不是没有感受,也不是他们不同情别人,而是男孩有泪不轻弹,在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能立即体会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事情结束一段时间后(有时甚至滞后一周),他们才能体会到自己当时的情感是什么。

很多时候,男孩面对悲伤、不公的待遇的时候,他们的心里也酸酸的,但是他们更理性,不会随便发泄。当女孩在那里发愁、流泪的时候,男孩已经在想办法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妈妈胃疼,女孩会很快走过去抚慰妈妈,而男孩可能什么都不说就去做一些家务事了,甚至已经开始上网查找治胃病的药物了。

对于男孩来讲,觉得不解决问题的话一切都没用,所以他们不会像女孩那样表现出泛泛的同情心。男孩在表达自己的时候,一定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了,否则,他们宁愿选择沉默。越是有一定的阅历、做事靠谱的男人,越是这个样子。

培养男孩的同情心

当我们已经知道男孩其实是富有同情心的,不是天生的冷血动物的时候,不等于我们的孩子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同情心。要想男孩很容易地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家长还需要从小就对孩子加以培养。

1.男孩需要我们的同情

就像“享受到被尊重的感觉的人才知道尊重别人”一样,一个在情感上获得过别人同情的人才懂得去同情别人。所以,我们要同情孩子。比如,一岁前的孩子,当他饿了、尿了、寂寞了、不开心了的时候,如果我们及时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和他们说说话,逗他们玩玩,他们内心的安全感就比较强,就会想办法带给别人这样的幸福的感觉。

孩子长大后,当他们分数考低了、被同学欺负了、最好的朋友转学了时,家长要明白孩子已经是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尊重他们的感受,体会他们的心情,才是最正确的教育行为,才能培养出一个有血有肉、能体会别人心情的孩子。

假如当孩子肚子疼时,我们对孩子说,今天晚上别吃饭了,省得疼,那么,到我们老了,肚子疼时,孩子也不会带我们去医院的;如果当孩子肚子疼时,我们为孩子熬点热乎乎的稀饭,并带孩子去医院,那么,我们肚子疼的时候,孩子也会很关心我们的。孩子的做法都是从家长的身上习得的。

2.教孩子对人以礼相待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彬彬有礼的人更富于同情心。说白了,每个人都需要他人对自己以礼相待,这样才会心情愉悦。所以,教育孩子有礼貌,是教会孩子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照顾别人情绪的好方法,是培养同情心的基础。

对他人有礼貌,除了言谈举止要尊重他人外,还有一点,就是要谨慎地评价别人,最好不要评价别人。正所谓:“平素妄议他人长短,最是折福!”所以,我们作为大人要管住自己的嘴,因为哪怕随口一句牢骚:“这么大岁数一清早就出来干吗?白占个座位!”孩子都可能会记到心里,以后,就有可能顺口说出类似的话。所以,我们要少说别人的不完美、缺点以及不幸。

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会向弱者、处于劣势的人、不幸的人表达怜悯和同情,而不是冷冰冰地评价、谴责他们。这是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的聪明办法。

3.教孩子学会理解别人

很多时候,我们只有置身于特定的环境,才能体会某种感情。如果想要男孩体会弱势群体的不幸,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孩子走进这些人中。比如,带孩子走进福利院、爱心机构、贫困家庭、SOS村等,在那里孩子可以感受到另一些人的生活距离幸福有多远,可以体会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感受。这样,当孩子奉献爱心的时候,就可以体会自己被需要的幸福感觉,以及他人需要被满足时的快乐。

腼腆的孩子不能吓

有一位阿姨曾经跟我谈起她的外甥,她说外甥二十好几了,看到女孩就脸红,就是跟男孩说话也会不好意思,这么腼腆,搞对象都费劲。她的外甥工作也好多年了,在外边同学、朋友也不少,还是那么腼腆。她说这样的孩子闷葫芦一个,能有什么出息!

当时我没说什么,但是我觉得性格太腼腆真的不利于一个人同他人的交往。因为害羞,举止不自然,行为不得体,想表达的内容表达不出来,即使内心有很好的想法,别人也不知道,确实不利于个人事业和生活的发展。

但是,如果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后才发觉孩子性格上的不足已经影响到他的生活了,那么就有些晚了。孩子的性格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只有尽早发现,才能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来帮助孩子形成一种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的气质。

孩子的腼腆跟父母有关

有人说,如果父母小时候是伙伴中最腼腆的孩子,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不会是最勇敢的那个,因为腼腆与遗传有关,已经有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内存在着一种被他们称为“害羞基因”的东西。这项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了醒,那就是当孩子不够大方、性格腼腆的时候,我们不能责怪孩子,否则,我们就显得太不讲理了。更何况,越是责备孩子越腼腆啊!

有研究人员把自信的人的大脑和害羞的人的大脑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做了比较,他们发现当处于不熟悉的场合中时,“害羞的大脑”在额叶的右侧会出现更多的电流活动。它被解释成一种夸大的恐惧反应,并经常伴有恐惧的生理特征出现,例如脉搏加快和肌肉紧张。

当人处于恐惧状态的时候,就会有逃避、规避的动作,并且会伴随生理上的反应,比如肾上腺素大量释放、机体进入应急状态、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加深加快;肌肉(尤其是下肢肌肉)供血量增大,以供逃跑或抵抗;瞳孔扩大、眼睛大张,以接收更多光线;大脑释放多巴胺类物质,精神高度集中,以供迅速判断形势。

因为人脑的认知有注意偏向,所以当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处于以上状态时,是无法正常和外界沟通的,更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腼腆的孩子就不会有出息了。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正确的培育方式可以让孩子更自信。

要想改变一个腼腆的孩子,先要搞懂你的孩子的害羞点在哪里。常见的害羞点包括三种:过分忸怩、过分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过分负面的自我为中心。

第一种孩子经常为他们在社交场合如何表现而苦恼,或为说错话和行为笨拙而忧虑,以及为陷入什么也说不出来的状况而焦虑。常常在交际前的好多天就开始思考见面怎么说话,也会在交往过去好几天后还为自己说过的某句话而耿耿于怀。

第二种孩子虽然看上去不是那么恐惧社会交往,言行举止也算得体,但是在交往中他们会感到紧张,甚至听不清对方说的话。所以,这类比较隐蔽的腼腆孩子,其实也不容易,他们常常会受到心跳加快、肌肉紧张等生理症状的折磨。

第三种孩子太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担心自己哪里不够得体而被别人轻视。其实,他们是把社交恐惧向内转化,因为太在意自我形象,而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们要改变腼腆的孩子,就要先搞明白他们为什么腼腆,然后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予合适的教育。

把孩子推出去闯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来自遗传的也就是天生的部分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如果我们在后天的养育中采用科学的方法,那么,孩子很多性格上的不足还是能够弥补的。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一个对“羞怯”进行研究的科研机构发表观点,称:父母积极的培育和主流文化的影响是决定孩子是否成为害羞者的两个主要因素。

1.尽早改变害羞的孩子

如果父母目前社交范围比较广的话,即便先天带有害羞遗传的孩子,也能够在七岁前改变害羞的性格,因为孩子总是能从父母身上获得信息和暗示,从而确立正确的做法。而善于交际的父母性格中开朗、活泼、大度、宽容的性格特征在交际中就会传递给孩子,使孩子懂得怎么与人交往,孩子当然就不会害羞了。

2.带孩子出去交际

任何能力的获得都是在交际过程中实现的,不要把孩子关在家里,而要带孩子多参加社会交往或者让孩子自己参加同学之间的活动。

3.建立良好的自尊

一个自尊、自信、自爱的孩子,即使性格天生内向,也不会看低自己。他们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自己。而一个尊重自己的人,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是不会丢失自己去迎合别人的,即使他们感到紧张,也会好好思考问题。对于性格稍微腼腆的孩子,我们更要尊重他们的性格特点,不说重话,更不讽刺、打击、挖苦他们,同时多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帮他们了解外部世界友好的方面,这样,孩子就会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能建立起自尊。

纠正孩子眼里的“哥儿们义气”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两个孩子听说自己的网上好友被人欺负了,就要为哥儿们出气,结果演变成了持刀抢劫。错误的行为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更何况伤害到别人的犯罪行为呢?

因为“哥儿们义气”而触犯法律,暴露的不是这些孩子们对友谊的忠诚,而是他们对友谊的无知。男孩很在乎哥儿们之间的交情,所以,如何处理好“哥儿们”间的事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出问题。

同伴效应:男孩需要好伙伴

著名心理学家福特为研究在有同伴和没同伴相伴的情况下孩子在活动中的差异,做了一项这样的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4个孩子,分成两组来看幽默动画片,其中一组的两个孩子本来就是朋友,而另一组的两个孩子彼此陌生。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他们在相同的环境里看幽默动画片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实验结果显示,是朋友的两个孩子比不是朋友的两个孩子获得了更大的快乐,在看片的过程中,前一组的两个孩子大笑和微笑得更多,并且有更多的交谈和相互注视,也流露出更多的社会反应,比如分享彼此的情感等,而后一组就差得多。

男孩是属于整个世界的,他要频繁活动,才能融入这个世界。随着孩子走入校园,他就会穿过家庭,像被线牵着的风筝一样去遨游世界。但是,这样的遨游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晃,而是有思维轴心、有情感驿站的。

儿时的伙伴、不同年级的同学、志趣相投的朋友等,走得近了,建立了友谊,就是孩子眼里至关重要的“哥儿们”。哥儿们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是这个世界上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依赖、需要鼎力相助的时候最能信赖的人。所以,男孩特别希望有几个好哥儿们,这样,在他们走天涯的时候便不会觉得孤单。

其实,孩子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在寻找哥儿们,他们会几个人一群去攻击另一些人,或者齐心协力地去做一些事情。男孩为什么如此喜欢哥儿们呢?这是因为,哥儿们能够带给他们归属感。一旦哥儿们团队建立起来,孩子就会觉得与这个群体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他们认同并想办法维系这样的一种关系,关键时刻,会毫不犹豫地为团体的利益出力。

一个孩子对团队的认同程度越高,就越有安全感、集体感。孩子生活在这个群体里,有被照顾、被保护的感觉。所以,如果这个团队是积极的、向上的、热爱学习的、充满爱心的,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在这样的团队中不断地获得正能量,人格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另外,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孩子获得熟练的、成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自律能力等。我们知道,孩子上学以后,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而同学、经常在一起的哥儿们则会大大地影响他们的思维、判断、审美、道德选择、行为方式等等。社会测量研究也表明,具有良好同伴群体关系的孩子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和更少的焦虑,因而更能顺利适应环境。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获得了自己怎样被他人所知觉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形成自我的基础。就这样,孩子在不断地与他人的相互来往中,根据交往经验确立自我,从而促进自己人格的健康发展。

由此看来,男孩的确需要几个好哥儿们。那么,男孩怎样才能找到好哥儿们,并处理好哥儿们间的关系呢?其实,并不难。

教男孩处理好同伴关系

如果我们对孩子教育不当,孩子就可能把良好的同伴关系,变成“哥儿们义气”,毫无分辨地和哥儿们同仇敌忾,做出离谱的事情来。所以,我们要从小教孩子学会选择同伴,正确处理同伴关系。

1.尊重男孩对伙伴的需要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拥有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男孩需要在群体中通过与他人交往,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学会认识自己和别人,掌握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和手段。

虽然孩子从出生后就被家人教育,上学后又被老师教育,但是,同伴的影响力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对于男孩来说,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都是一种权威性的关系,具有不可选择的强制性,而同伴关系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的过程中,男孩有了自己选择、自己探索、自己体会、自己行动、主动发展等交往体验,为以后真正独立、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价值观为标准

价值观不同,价值取向、选择标准、判断标准、评价标准都不一样,这样的话,面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就会不一样。但是,这个时候男孩的价值观还没有定型,他们对自己做出的判断的坚持能力常常抗不过“哥儿们义气”,碍于情面,往往会做一些随大流的事情。很多青少年的犯罪活动,都是在不假思索地随大流的情况下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