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发现水果
5264400000008

第8章 仁果类(7)(2)

花红为蔷薇科植物,是苹果属的一种,与苹果相似但较小。古称林檎,俗称花红,北方称沙果。古又称为来禽或林禽,据《本草纲目》引洪玉父之言云:“此果味甘,能来众禽于林,故有林禽、来禽之名。”又唐高宗时,纪王李谨得五色林檎似朱柰以贡,帝大悦,赐李谨为文林郎(官职)。自此,人们又称林檎为文林郎果。

清代嘉庆年间,安徽来安县吴球进京,携带家乡特产林檎数十斤,赠其叔父吴棠。吴棠是朝廷三品文官,他品尝后,觉得此果色艳味美,上朝时就带了一些献给仁宗皇帝。仁宗见了,不知是何果品,闻着有股桂花清香,观色泽像红花,脱口说道:“花红,花红。”据说花红之名即由此而来。

花红为落叶小乔木。叶卵形或椭圆形,有极细锯齿。春夏之交开花,伞房花序;花梗、花萼均有茸毛。花在花蕾时红色,开放后色褪而带红晕。花柱常4个,基部具长绒毛。果实扁圆形,直径4~5厘米,黄或红色。因其果形小巧玲珑,色泽艳丽,酷似苹果,故又有小苹果之称。

花红种类颇多,据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其味酢者则楸子也。其类有金林檎、红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黑者色似紫柰,有冬月再实者。”关于林檎的食法,又云:“熟时晒干研末,点汤服甚美,谓之林檎缈”。此法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亦有之。又明高濂《遵生八笺》有花红饼方,云“用大花红批皮晒二日,用手压扁又晒,蒸熟收藏,硬大者方好,须用刀花作瓜棱”。均是特别的食法。

花红源产于我国西北,其栽培历史非常悠久。据《西京杂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林檎十株。”花红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均有栽培,而且变种很多,各地称谓各异。如山东有朱砂红、冬果、秋果、夏果、伏花红、歪把子花红、关爷脸花红;河北有热沙果、冷沙果、甜胎里红、青沙果等;陕西有蜜果、早沙果;甘肃有敦煌大沙果、脆花红等。

目前我国的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青海是花红的主要产地,其次是浙江和江苏,河南、安徽的部分地区也有出产。凡果体均匀,果皮光滑、无虫蛀、无锈斑点,味甜带微酸,果肉坚实而脆者,为花红中的上品。

营养食用。

花红的营养成分,见表7。

表7花红的营养成分(每100克食部)

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成分含量。

水分(克)82.7,灰分(克)0.2,钙(毫克)45.0。

蛋白质(克)0.3,胡萝卜素(毫克)0.05,磷(毫克)9.0。

脂肪(克)0.8,硫胺素(毫克)0.02,铁(毫克)0.9。

碳水化合物(克)15.1,核黄素(毫克)0.02,镁(毫克)7.3。

热量(千焦)288.9,抗坏血酸(毫克)1.0,钾(毫克)148.0。

膳食纤维(克)0.9,尼克酸(毫克)0.2,钠(毫克)0.9。

此外,尚含叶酸、苹果酸等成分。

花红(沙果)除生食外,还可用于制蜜饯、果酱、果干、酿酒及各种保健食品。

沙果汁沙果3个洗净后,去核捣烂,绞取其汁。每日2次,每次10毫升。此汁具有化积滞、止泻痢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泻痢等病症。

沙果白糖羹鲜果500克,洗净去核、皮,切成小三角块,入油锅煸炒至果肉变软、显半透明状时,放入白糖,文火再炒5分钟,再用湿淀粉勾芡,出锅即成。本品具有止渴、化滞、涩精之功能,适用于消渴、泻痢、遗精、烦热等症。

沙果汤沙果(半熟者)10个洗净切片,加水1000毫升,煮取500毫升。每次服1碗,1日2次,连果带汤,空腹时服下。本品具有和胃化滞、止泻痢的功效,适用于肠炎或痢疾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

沙果芡实汤沙果50克洗净切开,加入芡实30克,再加水3碗,共煎煮成汤1碗,分2次1日服完。本品具有涩精止遗的功效,适用于男子遗精滑泄等症。

醋和沙果米沙果5个,洗净切片晾晒,焙干后研为细末,加入白醋50克调匀即成。每服1匙,1日2次。本品具有行气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适用于小儿瘰疬、头发发黄、赢瘦等症。

药用效能。

中医理论认为:花红性平、味甘、酸,无毒;入心、肝、肺经。具有生津止渴、消痰化滞、涩精止泻之功能,适用于夏季烦热、口干烦渴、肠炎、痢疾、糖尿病、遗精等病症。

《本草拾遗》:“主水痢,去烦热。”

《千金·食治》:“止渴。”“不可多食,令人百脉弱。”

《食疗本草》:“止消渴”;“主谷痢、泄精”。

《开宝本草》:“不可多食,发热涩气,令人好睡,发冷痰,生疮疖,脉闭不行。”

《日华子本草》:“下气,治霍乱肚痛,消痰。”

《滇南本草》:“治一切冷积痞块,中气不足,似疟非疟,化一切风痰气滞。”

《医林纂要》:“止渴,除烦,解暑,去淤。”

《本草图经》:“林檎,须熟烂乃堪啖,病消渴者宜食之,亦不可多,反令人心中生冷痰。”

《随息居饮食谱》:“润肺悦心,生津开胃。”

《本经逢原》:“林檎,虽不伤脾,多食令人发热,病人每好食此,多致复发,或生痰涎而为咳逆,壅闭气道使然。”

花红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生津止渴、消食除烦和化积滞的作用。

花红味酸涩,具有良好的涩精、止泻功效,是泄泻下痢、遗精滑精者的食疗良品。

中医临床认为,花红有甘、酸两种,甘者早熟,于夏季采收,能止渴生津;酸者秋熟,味兼涩,入肝经,止痢涩精的功效较好。

据观察,花红根煎剂有驱虫、杀虫的作用,对寸白虫、蛔虫等均有一定效果。

花红叶有泻火明目、杀虫解毒的作用,可治疗眼目青盲、翳膜遮眼及小儿疥疮。

食用须知。

花红(沙果)涩敛,不宜多食;脾弱气虚者不宜食。

因花红多食令人发热,故肝火旺、湿热内盛、易生疮疖及大便秘结者忌食。

民间验方。

1.暑热烦渴:鲜果30克,去皮、核、捣烂,加冷开水1杯拌匀,饮服,每日上、下午各1次。

2.小儿腹泻:鲜果15~30克,捣烂榨汁喂服,每日3次。

3.糖尿病口渴、暑热烦渴:沙果500克洗净,分2~3次嚼食。

4.遗精、早泄:沙果500克切成厚片,加水800毫升,烧沸后以小火煮至汁稠果酥时,加入蜂蜜250毫升煮成胶状,取出待凉,每次2~3片,每日2~3次,嚼食。

5.小儿下痢:沙果250克,枸杞子30克,共洗净,捣烂取汁,每次服10毫升,每日3次。

6.淋巴结肿大、小儿闪癣:将沙果10克研成末,以醋敷之。

资料链接。

为什么彩礼又称“花红”

在我国婚嫁习俗中,男女订婚或结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财物叫做聘礼,也称彩礼、聘财、财礼。但古人一般也把彩礼称为“花红”,如元朝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说甚一家一计,又无羊酒段匹,又无花红财礼。”那么,彩礼为什么又称“花红”呢?

先来说说我国古代婚礼仪式。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即定亲)、问名(也称‘生庚’,俗称‘八字’)、纳吉(又称‘过文定’,即‘订婚’)、纳征(即‘纳币’,由媒人给女方纳送聘礼、聘金、礼金)、请期(又称‘乞日’,俗称‘提日子’或‘送日头’)、亲迎(即‘迎亲’,俗称‘迎娶’)。”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也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可见,“六礼”即6个礼法,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俗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另《梦梁录·卷二十》:“婚娶之神,先凭媒氏。”因此,媒人是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后世在谈论婚嫁时,常常把“六礼”和“三书”一起搭配沿用。“三书”分别是“聘书”、“礼书”、“迎书”,其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但“三书”并非周制昏礼。

“聘书”是订亲的文书,在纳吉(过文定)时用,是男方交给女方的书柬;“礼书”则是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就是礼物清单,详细列记礼物的种类和数量;“迎书”是迎娶新娘时用的文书,是在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的。

其实这种古礼后来已被化繁为简了。到南宋时,“六礼”被并为“三礼”,依序为纳采、纳征、迎亲。到了清代又简化为“二礼”,只留了纳征与迎亲。而在现代婚礼习俗中,“三书六礼”的纳征是被保留比较完整和较受重视的传统礼节了。

在“三书六礼”的繁杂婚嫁礼节中,送礼和回礼是所有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所有的礼物都要插金花、披红绸,而簪花挂红则象征着喜庆吉事,所以习称彩礼为“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