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犹太人的家教智慧
5264900000033

第33章 赏识孩子,激发孩子的潜能(3)

儿童在玩耍一样东西时总是在重复的进行,在读一本书时总是重复听,在操作一样教具时总是重复几十次,这在成人的一眼中可能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成人认为这是由于儿童的幼稚而导致的,但是这样的重复却使儿童感受到了独立和力量,并使儿童达到了极度的满足。给孩子重复听故事,不但令孩子获得了有关的知识,学习了一些词句,还懂得了相关的道理,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为孩子提供了创造性言语表达的素材,开发了孩子的语言潜能。让儿童为之着迷的“基本工作”还有很多,比如把瓶盖拧下来再盖上;把玩具反复地拆开、重装打开房门再关上等。类似的重复行为都是儿童的基本行为,不具备任何目的性,它们对儿童来说都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也是儿童进行的不够成熟的努力。实际上,如果儿童能达到重复一种活动的时候,那是因为儿童已经能够相当程度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控制到一点上。这种状态我们才把他称为注意力集中。这种集中的注意力在重复中,儿童的内心就获得了一种力量。我们把这种力量解释为控制的力量,儿童既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又能控制自身之外的物质世界。

教育父母:

对于成人来说,重复操作可能是一件苦差事,不少人都会充满疑问:“反复做事需要耐力,年幼的孩子能忍受得住吗?”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没有好坏之分。孩子不会知道记住这些东西是好还是坏,或者说是因为这事不好就赶快把它忘掉。儿童本来就喜欢重复地做某一件事,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儿童的意志力并非成人所理解的那样,可以通过后天强化训练出来。实际上,儿童的意志力形成是一个天然形成的过程,也是一种天赋的本能,它是儿童自然成长的法则。当他们碰上感兴趣的事,就会没完没了的重复地做这件事。因此,要知道“重复做事”是儿童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训练活动,是一种“通常行为”,这种重复练习的行为现象,是为了儿童意志力的形成。意志力来源于选择有智力目的的活动,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即经历兴趣、意志、专注、顺从四个环节。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许多父母都有一个习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人家的优秀,不知不觉地会用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嫌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你看你的同学XX多好,回回都考第一名。”“你瞧XX多听话,从来不让爸爸妈妈操心。”等话语也常常出自父母们的嘴里,说得多了,孩子的内心就不免觉得自己不优秀,就会受到伤害,长期下去,孩子也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自信心也树立不了,而且对父母表扬过的同学也非常憎恨,无形中,心灵也就被大人们给扭曲了。毋庸置疑,哪个做父母的,都会很爱自己的孩子,但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当然,也是出于善心,希望孩子向他人学习,能以好孩子为榜样,学习些优点,比别人更优秀,为父母争气争光。但是,这种做法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起到不好的效果,真爱孩子,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做比较。

雅阁和泰勒是表兄弟,他们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学校放假了,雅阁就到了姨妈家来玩。这天,姨妈与雅阁谈论起了最近的考试成绩,雅阁很骄傲地告诉姨妈,他的各科成绩都是95分以上,“你真优秀,是个好孩子,成绩总是那么优秀。咦,我还没有看见泰勒成绩单,泰勒,就开始叫唤了”其实泰勒早已在楼梯那听到了他们的下面的谈话,踌躇着不愿意出来。听到母亲的叫喊声,不情愿地走了过来。“泰勒,你的考试成绩单呢,这次考得怎么样?”“在我房间里呢。”泰勒不情愿的很慢地回答。看着他慢腾腾的样子,母亲就有些生气了,“是不是这次你的考试成绩又不好?去把成绩单拿过来,给我看看。”成绩单拿来了,每科都没有上了90分。“泰勒,母亲真为你感到羞愧”忍不住就大声训斥了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是这么糟糕?雅阁考试成绩一直都很好,你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让妈妈高兴呢,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他差?你就是不爱动脑筋太懒惰了,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再来跟我谈。我不想看你那个样子。”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雅阁面前受训了,泰勒更感觉到下不了台,只好含着眼泪回到了房间。从此,泰勒就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情绪总是很差,此时,他是多么地需要得到善良的鼓励。但他从小就感到雅阁带给他的压力,觉得自己无法比得过他。成绩更是大幅度的下滑,任凭父母、老师怎么教育,就是不爱学习,仅仅上完一个初中,便辍学在家了。

由此可见,父母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作比较,对孩子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影响。被父母经常作比较的孩子,会产生有很多的负面情绪,如无安全感、不开心、嫉妒和愤怒等,即情绪困扰。在行为表现方面,被父母用作比较的孩子觉得得不到父母注意,因为在他们看来父母似乎喜欢别的孩子比自己多,所以孩子会有很多吸引父母的行为,但这些行为通常都是父母不喜欢见到的。基于上述情况,于是出现父母的反应,认为孩子顽劣不值得疼爱,从而会更加比较多一些,造成恶性循环。其实,要想消除这种现象,父母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而是关注自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毕竟,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人生在世,从没有哪两个人是一样的,各人有各人的天赋,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攀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而只看到孩子的短处,对孩子的教育便很失败,使得自己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正确的态度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出发进行教育。例如,自己的孩子脑子迟钝一些,教育孩子笨鸟先飞,多卖些力。孩子有了进步就应该鼓励。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尽其所能,父母就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

教育父母:

拿自己的孩子和大人物的童年做比较,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去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大人物童年时的或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勤奋和聪明。用心虽好,但往往由于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短时间内达不到那个目标,会觉得压力很大够不着,因此,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人和人的差异很大,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别人家的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自己家的孩子也不是都能学来的,所以最好别和他们去比。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让孩子以出类拔萃的人物为榜样,向他学习,这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益。但用挖苦的口气,拿他人的长处来贬低自己孩子的做法却就完全不对了。孩子尽心了,切不可一味地苛求他们。因为,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也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要赏识自己的孩子,但赏识不是简单的表扬

犹太父母认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肯定,特别是老师的支持。老师在课堂上给孩子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以燃起孩子们的求知火花,探究欲望,这就是“赏识教育”,一种符合素质的崭新教育理念。赏识教育是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就是热爱生命,有的老师为了赏识教育,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敢于发表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全是“很好”,“你真棒”,但“好”在哪里,“棒”在何处,真的完美无缺吗,学生不得而知,这种千篇一律,甚至毫无原则的“赏识”究竟对学生的激励有多大的意义呢?

父亲是个马术师,男孩必须跟着父亲走南闯北东奔西跑。由于四处奔波,他求学并不顺利、成绩也不理想。有一天,老师要全班同学写作文,题目是“长大后的愿望”。那一晚,男孩洋洋洒洒写了7张纸,描述了他的宏伟志愿:长大后,拥有自己的农场,在农场中央建造一栋占地5000平方的大房子,饲养很多的牛羊和马匹。第二天他把作业交上去时,老师给他打了一个又红又大的F,还叫他下课后去到他的办公室。“老师,为什么给我不及格?”男孩不解地问老师。“你的愿望不切实际,你敢肯定长大后买得起农场吗?你怎么能建造5000平方英尺的住宅呢?如果你肯重新写出一个志愿,并且写得实际点,我会考虑给你重新打分。”老师回答说。男孩回家后反复思量,最后忍不住询问父亲,父亲见他犹豫不决。语重心长地说:“儿子,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我认为,拿个大红的F不要紧,但绝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儿子听后,牢牢把这句话记在心底。他没有重写那篇文章,也没有更改自己的志愿。二十年后,这个男孩真的拥有了一大片农场,在这个农场的中央真的建造了一栋舒适而漂亮的豪宅。这个男孩不是别人,就是美国著名的马术师杰克·亚当斯。

当人们计划人生目标的时候,很多时候会被别人的意愿所左右,从而放弃自己的初衷,这绝对是不幸。人首先要具有为自己负责的勇气和胆识,然后才可能为他人负责。假若连自己都无法把握好自己,那么,他只是个被人摆布的角色。亚当斯会永远感激父亲,是父亲的智慧点拨造就了儿子的辉煌。犹太人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获取知识为主体,而老师的辅助作用不容轻视,学生的行为、思想、结果的正确与否都需要老师去评判,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就像一盏指明灯,指引学生以正确的方向前进。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没有错,但并不意味着放纵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视野狭窄,思想不成熟,是非观念较差,对一些问题还不具备十分准确的评判标准,很容易走弯路、犯错误,这就需要老师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而不是一味的“赏识”迁就。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对的要予以肯定,错了就应明确指出错误所在,并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正确指导,及时纠正,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魄力和勇气。总不能为了“赏识教育”,明明错了却说是对的,这会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启示,朝着错误的方向进行发展。知识错了还可以改正,思想错了会出大问题,这是误人子弟,作为教育者是行不通的。

教育父母:

要赏识自己的孩子,但赏识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表扬孩子做了让人满意的具体事情,赏识从根本上讲是信任和重视孩子,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找到“我能行”的感觉。其次,赏识不能过滥和过多以及过度使用,“物以稀为贵”,过多的赏识会失去它应有的激励作用,当赏识成为一种习惯,它的教育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赏识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把握好分寸,过度的赏识会让人想到阿谀奉承,或者是讽刺。因此,要认识到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和惩戒,只不过主张批评适度适时,惩戒也以不伤害孩子的尊严和健康为前提,而且,批评和惩戒应该是明确针对孩子所犯过失。事实上,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老师和父母如能对孩子提出有理有据的批评,孩子完全能够感受到这种爱,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从而就能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