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你可以和他们一样有钱:福布斯40位常客的发家秘史
5266700000006

第6章 白手起家的创业精英(6)

拉里·埃里森于1944年出生在美国的曼哈顿,.他的妈妈是俄罗斯移民,在他出生时只有19岁,并且没有结婚。埃里森出生后被交付给在芝加哥犹太区中下阶层生活的舅舅抚养。

小时候的埃里森并没有表现出令人注意的成绩,但有些孤僻的他却十分注重自己的外形,证据是当其他的孩子由父母理发的时候,他已将头发交给专业的理发师打理了。

特立独行

18岁的埃里森高中毕业后,进入了伊利诺斯州大学就读,但是在二年级时因故离开了学校。后来他又先后进入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拿到任何一所大学的毕业证。埃里森曾经就此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大学学位是有用的,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去获得一个或者更多,但我在大学没有得到学位,我从来没有上过一堂计算机课,但我却成了程序员。我完全是从书本上自学的。

与此相关的,埃里森曾经在耶鲁大学给2000级毕业生做了一次在当时被称为史上最牛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惊世骇俗地对近一千名学生说:“……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就目前而言最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再来一点证据吧,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当然,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们不是……”

若不是当时他及时被保安请下台,很难想象这位傲慢的总裁还会对那些刚要踏出象牙塔的可怜学子们发表一些什么样的言论。

1966年,埃里森到了加州的伯克莱,准备读研究生的同时开始工作赚钱。他学的是电脑编程,后来就像他说的,他成了一名程序员。

但是,埃里森的生活却如当时的美国一样,动荡而充斥着变化。这个完美主义者不停地更换自己的工作,购买超出自己收入的奢侈品,比如帆船,但是账单却由他的妻子负责。终于在1974年,埃里森的婚姻因此走到了尽头。

后来,埃里森进入硅谷一家生产影像设备的公司Ampex。这段经历对他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那里,他认识了两个人:Edward.Oates和Bob.Miner,他们后来成为埃里森的两位合伙人。在1977年6月,他们3人合伙出资2.000美元,成立了一家软件开发研究公司——甲骨文股份有限公司。埃里森凭借手上的资源和脑袋中的点子占了60%的股份。

机遇降临

1977年对埃里森来说若是一个开始的话,那么推动这个开始的应该是IBM一个重大的决策性失误。

1976,一位IBM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名为《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的论文。这篇论文提出了全面一致的方案管理数据信息,最主要的是这个研究可以帮助开发商用系统。但IBM却没有对这篇论文给予应有的重视,而埃里森却敏感地意识到了。

几个月后,埃里森和他的同伴们开发出了Oracle1.0。但这个程序只能完成简单的关系查询,也就是说,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行,才有可能使这个软件成为真正的商用系统,并且为他们盈利。

在埃里森和同伴的努力下,1979年,Oracle2.0数据库终于推出市场。它的前两个用户便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海军情报所。但是这两个客户所使用的硬件和软件与埃里森他们的完全不匹配,这促使埃里森做出了一个决定:新版本的Oracle3.0使用所有机器都支持的C语言来开发。当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C编译器已经很便宜。

与此同时,埃里森在销售时声称自己的Oracle能在所有的机器上运行,这当然不是真的。但是这样的宣传却让各个拥有不同类型电脑和操作系统的大型公司愿意去购买Oracle。埃里森与他的同伴们成功了。

Oracle的成功让甲骨文的CEO拉里·埃里森在2007年美国500强企业CEO薪酬排行榜上跃居榜首,并在2008年《福布斯》公布的美国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14位。

电信大亨卡洛斯·埃卢

目前,卡格斯·埃卢名下企业的总市值占到墨西哥股市总市值的一半,而其个人所拥有的财富总额相当于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的8%。2010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卡洛斯·埃卢以535亿美元身价排在“软件大王”比尔·盖茨及“股神”巴菲特之上,位列榜单第一。

卡洛斯·埃卢于1940年出生在墨西哥一个富裕的家庭。

埃卢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早年在墨西哥开发房地产并获得成功,由此拥有了一笔不小的财富。受父亲的影响,埃卢从小就很有经商头脑。

埃卢曾经提到:“父亲教我要有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危机,墨西哥都不会消失,如果我对这个国家有信心的话,那么任何合理的投资都将获得回报。”

在埃卢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了他大约20美元,而埃卢很快就让这笔钱升值数倍。17岁时,埃卢已经学会了炒股。

锋芒初现

22岁的时候,埃卢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毕业后的埃卢开始在采矿业、制造业、造纸业、烟草业广泛投资,可以说年轻气盛的他几乎是什么赚钱就投资什么。

但不可否认的是,埃卢的商业头脑非常灵活。在他的努力下,其名下的产业帝国迅速膨胀。

到20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埃卢毕业20年后,他旗下的公司就已经雇佣有3万多名员工,规模已经相当壮观。

逆流而上

事实上,埃卢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墨西哥债务危机给了他极大的帮助。1982年8月20日,如今天的迪拜所做得那样,墨西哥政府对外宣布无力偿还到期的外债,并要求将其推迟90天。

一言引发了无数的连锁反应:全球性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爆发,墨西哥国家货币贬值……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墨西哥政府决定将一些银行进行国有化,但是这一做法直接导致了外资撤离墨西哥。

这时的埃卢趁机做了一系列的动作,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低价接手了许多濒临破产的烟草企业和餐饮连锁公司。在他的管理下,这些企业在数年后资产大增。

埃卢的第二个发展机会来自20世纪90年代的墨西哥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在这次浪潮中,埃卢组织起了一个财团将墨西哥电话公司从墨西哥政府手中买下,而他本人在这次收购中则拥有了电话公司的控股权。之后,埃卢在5年的时间里先后向墨西哥电话公司投资100亿美元用于设备更新。

墨西哥的国情帮助了埃卢——自从墨西哥独立以来,从来都是由各个领域的寡头主宰着这个国家的经济,从大地主到金融寡头,再到工业寡头,莫不如是。埃卢的电话公司控制了全墨西哥90%以上的电话业务,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自己定立收费标准的权利。也就是说,埃卢成功地打造出了一棵“摇钱树”。

事实上,直到现在,很多人回头看去,都认为埃卢能够成为世界顶级富翁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他购买的墨西哥电话公司。

接下来,埃卢的生意便如滚雪球般越做越大,所涉足的领域也开始多得让人不可思议。但最主要的还是墨西哥和拉丁美洲的诸多电信公司。

这位出生在墨西哥城的商人在2002年的财富已经达到110亿美元,成为墨西哥乃至是拉美的第一富豪。 2006年《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中他排名第3,2008年3月《福布斯》调查时,他的身价已暴涨为600亿美元,超过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成为全球第二富豪。2010年,卡洛斯·斯利姆·埃卢跃居《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榜单首位。这也是自1994年以来,此排行榜榜首首次被非美国人占据。

保护垄断的慈善家

虽然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大富豪致富的同时也会不遗余力地做慈善事业。但在墨西哥却非常少见。

埃卢在慈善事业这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他出资将充斥着西班牙殖民时代的老建筑、道路狭窄的墨西哥城中心,修建成了旅游景点和艺术家的天堂;他还捐赠7.5万辆自行车、7万副眼镜给贫困儿童;并为15万名大学生提供奖学金。

事实上,相对于埃卢在做慈善事业方面的不保留,他保护自己的垄断地位更是不遗余力。正如华盛顿欧亚集团的拉美分析专家帕梅拉·斯塔尔所说的:“卡洛斯·斯利姆·埃卢可能是在散财,但他同样会竭尽所能保护垄断。”

低调的富豪卡尔·阿尔布里特

若是问诸位《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哪位富豪最嚣张,或许大家会想到很多,并且各有各嚣张的样貌。但若是问起谁是《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最低调的人,大家一定会一致想到德国的超级富豪卡尔和他的弟弟泰欧。

卡尔和弟弟泰欧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即使是在媒体资源如此发达、如此无孔不入的今天,我们找到的阿尔巴切特兄弟的照片也只是15年前的。

无奈的少年时代

20世纪20年代初,卡尔·阿尔巴切特和弟弟泰欧·阿尔巴切特相继出生在德国埃森市郊的小镇舍内贝克一个贫困的家庭。他们的父亲很早以前就因为疾病失去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完全依靠母亲在市郊矿工生活区开办的一家食品小店。

贫困的生活很早就将阿尔巴切特兄弟的学业结束了:兄长卡尔在一家美食店工作,弟弟泰欧则留在家里帮助母亲打理小店。

“二战”结束后不久,阿尔巴切特兄弟的母亲辞世,两兄弟继承了那间小小的食品店。由于资金拮据,商店那时只能出售一些饮料、罐头等本小利薄的商品,经营惨淡。

灵感来袭

一天,阿尔巴切特兄弟路过一家商店,发现进出购物的人流络绎不绝。好奇的他们研究了店门前的促销广告,原来这家商店在顾客购物时附赠优惠券,年底凭优惠券可按累计购物金额的3%免费领取等值商品。

阿尔巴切特兄弟由此得到了启发。在此基础上,他们将一些现实的问题考虑进去,比如物价上扬以及信用问题,从而推出了更加为顾客认可的即时让利促销——宣布凡店内出售的商品在当地最低价格的基础上再减价3%。并承诺如达不到上述价格水平,可向商店索回差价,并提供奖励。立即,阿尔巴切特兄弟的小店人头攒动,一天的营业额翻了几番。

由于价格便宜,阿尔迪长时间内深受低收入家庭和外国留学生的欢迎。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一部分消费者抱着便宜没好货的心理对阿尔迪产生了一种偏见。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尔迪并不受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待见,这种状况在德国甚至一直持续到90年代,阿尔迪在保持廉价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商品结构、档次之前。

为了降低商品成本,阿尔迪不惜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便宜的商品。另外,阿尔迪店里的自有品牌一般委托同类产品中的名牌厂商供货。这样的做法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并在维护阿尔迪自主定价独立性的同时,也成功地避免了竞争对手对其低价出售的名牌商品进行抵制,保护了供货商的权益,可以算得上一招优雅的一石三鸟之计。

更广阔的天地

20世纪60年代,全球的零售业处于整合状态,阿尔巴切特兄弟从中看到零售业中新型折扣零售的前景。

1962年,卡尔在多特蒙德开办了第一家名为阿尔迪的折扣商店,并坚持“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大众”的经营原则,这让低薪阶层和一部分中产阶层对阿尔迪一见钟情的同时又情有独钟。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德国有高达75%的居民经常在阿尔迪采购。随着阿尔迪声名鹊起,其连锁店在欧美及大洋洲一些国家也逐渐兴起:1976年阿尔迪进驻美国、1990年阿尔迪进入英国、.2001年阿尔迪在奥地利开第一家连锁店……就这样,阿尔迪逐渐地出现在德国以外的很多国家,并形成了绵密的销售网络。

事实上,价廉虽然是阿尔迪的立身之本,但阿尔迪几十年来得以在竞争近乎惨烈的欧美国家快速扩张,所依靠的自然还有产品的质量。

拥有自己质量检测标准的阿尔迪在采购商品时,不仅派出自己的质量检测员,而且还会邀请第三方的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查。在这样的把关下,阿尔迪在欧美市场上几乎是屡战屡胜。

物美价廉的经营理念让卡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2004年《福布斯》公布的世界富豪排行榜上,卡尔排名第3位;在2008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中卡尔排名第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