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常识1000问
5274100000054

第54章 人物(2)

1960年,邹至庄发表了他的成名作——《检验两条线性回归方程式的系数是否相同》,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著名的“邹氏检验”(Chowtest),邹至庄由此在经济学界声誉鹊起。

谁是现代银行业之父?

提起贾尼尼,或许很多人还不是很清楚,但提起美洲银行,可能大家都知道,它是美国第三大银行,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度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也是美国第一家为普通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而它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意大利裔银行家贾尼尼一手创立的。

今天的老百姓或许早已习惯了和银行打交道,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如果没有贾尼尼在银行业发起的革命,银行服务还只是少数富人享用的“奢侈品”。1870年5月,阿马迪·贾尼尼出生在美国加州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自幼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只有一张小学文凭,却能用不同的语言跟人打交道;父亲因为一美元的贷款给人打死,他却无息把钱贷给分文不名的贫民。他以一种极不正统的经营方式,打破了美国传统的民主,并在法律禁止垄断的空隙间,秘密建成了遍布欧美的意大利银行分行网。他在晚年的时候,被推上了“全美第一银行家”的宝座,成为改写美国金融历史的巨人之一。因为对银行业发展的突出贡献,人们称他为“现代银行业之父”。

谁是全球投资之父?

约翰·邓普顿(John Templeton),邓普顿集团的创始人,一直被誉为全球最具智慧以及最受尊崇的投资者之一。福布斯资本家杂志称他为“全球投资之父”及“历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2006年,他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世纪全球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

作为在金融界一个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邓普顿一度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他把大部分财富都捐赠了出去。在过去40年间,他一直住在巴哈马相对简朴的海滨屋里;他外出旅行从不乘坐头等舱,平时只开一辆林肯牌轿车;服装或家具,他都以“价值投资”的观点去购买;同时,由于年幼时看到家乡许多人只借了很少的贷款,但最终还是失去自己的农场,因此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房产作过按揭。

邓普顿把自己的工作看做是一个投资者对他“神圣的信任”。他建立的第一个共同基金“邓普顿成长基金”,几十年来的年均回报率高达13.5%。尽管并非他发明了共同基金,但由于他“帮助人们”的信念和杰出的投资表现,使得共同基金在千家万户普通人心目中的形象得以改善,并且接受这种投资形式。因此,邓普顿于1991年获得了美国管理与研究协会(AIMR)首次颁发的杰出成就奖。

你知道真实的巴菲特吗?

很多人之所以热衷股票,往往是因为打工不如意,生意不好做。但巴菲特在专业投资之前的青少年时期,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个体户!不算他童年时期的送报、卖口香糖之类,14岁时,他已经靠课余小经营,赚到1000美元(1944年),15岁时,他投资了父亲的建材公司,还用自己赚的1200美元,买了40英亩的农场(5年后,他以2倍的价格卖掉),17岁时,身家5000美元(相当于现在5万多美元)。

幼年巴菲特属于典型的蔫坏小孩:不善运动、不善泡妞、不善交际,时常去百货商店偷东西,专门去抛空老师喜爱的AT&T股票。他惟一一个成功追求的女孩,就是他后来的妻子——苏珊。这种青春期的挫败曾造就过无数伟人、恶人,而巴菲特则把全部的青春期动力用于一个领域——赚钱。

巴菲特创业在20世纪50年代,起飞在60年代,飞黄腾达在八九十年代。1985年,巴菲特入选《福布斯》全美400富豪排行榜。55岁的他,名列第14名,财富超过10亿美元。

格林斯潘何以能有如此权威?

格林斯潘曾是世界金融圈内呼风唤雨的人物。从1987年担任美联储主席到2006年卸任,其影响力无人能及,曾被誉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士之一”。

格林斯潘对数字有着特殊的好感,甚至可以说与奇特的数字有着奇特的缘分,是一个经济和金融数据奇才。当他还是幼童时,就能心算多位数运算。有人称赞他“好像是一台人脑电子计算机”。

步入华尔街金融界之后,他经常把自己埋在大量的统计报表、原始数据、华尔街来的数字,以及直接或间接送到他面前的各种信息中。前英格兰一位银行行长说过:“我们都当笑话说他的一点,就是他一到描述美国经济状况时,就会说,我在爱荷华州从吸尘器工业得到的数字表明,经济正在上升(或下降或别的什么)之类的。他对经济中正在发生的一切,有着最深入细枝末节的了解。”

在一个星期六,这位行长与格林斯潘一道访问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话中,格林斯潘很随意地对美国经济的状况和发展前景作了一番详尽分析,让英国铁娘子听得津津有味。

过了几天,撒切尔夫人问她手下这位行长: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的运行,一切都了如指掌,你怎么就没有对我们英国知道得那么多?这位行长说,我不是格林斯潘。

哪些是索罗斯接待最多的客人?

乔治?索罗斯是当之无愧的的金融天才,他在1969年创立的“量子基金”,有着平均每年35%的综合成长率。他的一句话就可以使行情突变,价格波动。一名电视台记者曾做过如此形象的描述:“索罗斯投资于黄金,正因为他投资于黄金,所以大家都认为应该投资黄金,于是黄金价格上涨;索罗斯写文章质疑德国马克的价值,于是马克汇价下跌;索罗斯投资于伦敦的房地产,那里房产价格颓势在一夜之间得以扭转。”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索罗斯应当是过着一种极度奢华的生活,而事实并非如此。用索罗斯自己的话说就是他喜欢过着一种非常简朴的生活——他没有游艇,出门也不坐高级轿车,更没有私人飞机,外出商务旅行都是乘普通民航飞机,招出租车,甚至搭巴士。

与此同时,索罗斯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慈善家。他说自己的兴趣就是为别人花钱,并表示在80岁前会将所有财富全数捐出。而为了使自己专注于慈善事业,索罗斯早在多年前就将公司的投资业务全权交给了德鲁肯米勒来打理。因此,在华尔街33层的办公室中,如今索罗斯接待最多的客人并不是基金投资者,而是来自全球的慈善人士和他救助过的许许多对象。

你知道林毅夫的愿望吗?

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正式任命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是世界银行首次任命发展中国家人士出任这一要职。

林毅夫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位从两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他第一个提出了“新农村运动”的概念;第一个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问题的本土经济学家;第一个登上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的中国学者……许多的“第一”,记录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求索。

2007年12月,林毅夫作为首位受邀的中国学者,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发表演讲。登上该讲坛的学者中,曾有14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事实上,林毅夫被认为是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

林毅夫教育自己的学生:“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是累死在书桌上”。 他坦言,自己的研究就是要回答亚当?斯密所提出的“国富、国穷”的大问题,而如果能以学术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是一个知识分子莫大的幸福。

你知道罗斯柴尔德家族吗?

大多数人或许对他有些陌生——在大众传媒时代,人们的目光只会关注到类似“洛克菲勒家族”或者“摩根家族”这些声明显赫的名字上——而二十世纪二战前的美国,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形容当时美国的情况“民主党是属于摩根家族的,共和党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经是属于罗斯柴尔德的!”

据估计,1850年左右,罗斯柴尔德家族总共积累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财富。如果罗斯柴尔德家族后来没有衰落的话,以6%的回报率计算,在1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家族的资产至少超过了50万亿美元。

如今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然大不如前,这有多方原因,主要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这个犹太家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竞争对手于此时趁势攻击和瓜分,罗斯家族丧失了其在全球的绝大部分资产,仅靠在英国和瑞士幸存的少量金融机构艰难恢复。

谁是白手起家第一人?

约翰·戴·洛克菲勒是美国的第一个亿万富翁,也是现代商业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

一方面,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在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是美国历史上声名狼藉但同时也是最强大的公司。他的名字同义于财富,他的家族以及家族历代所领导的财团在美国工业、商业、金融业以及政治领域都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另一方面,洛克菲勒笃信基督教,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类”的宗旨,捐款总额高达5亿美元。

这种看似相互冲突的精神状态,使洛克菲勒的创业史在美国早期富豪中颇具代表性: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独有的魄力和手段,一步步建立起庞大商业帝国。洛克菲勒说:“即使把我剥得一文不名丢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

改变岩崎弥太郎一生的转机是什么?

1834年12月,岩崎弥太郎出生于日本安艺郡井口村。其父穷困潦倒,终日嗜酒如命,家中生活完全依赖母亲维持。弥太郎21岁那年,本是江户“昌平堂”的一名学子,因为父亲遭到牢狱之灾,他不得不离开弃学回乡。

弥太郎回到家以后,四处奔波,父亲被放了出来,但他自己却因为书写“无贿不成官,罪由喜恶定”一联,被送进了牢狱。幸亏“祸兮福所倚”,与岩崎弥太郎在同一牢狱中的是一个樵夫,此人十分擅长算术。一天,樵夫对他说:“没有一项工作,比做生意一获千金更有意思了。”弥太郎趁机说:“做生意是好,可是我不通算术,你能教我吗?”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樵夫爽快地答应了。过了不久,弥太郎就能很熟练地运用算术了。樵夫夸奖他说:“你真了不起,我花四五年才学会算术,而你却不到一个月就融会贯通了。”弥太郎兴奋地指着牢房的一个大柜子,说:“他日,我若能成为天下巨富,将报你以一大柜子小判(当时日本的货币单位)的酬金。”

后来弥太郎创立了三菱财团,成为日本首富,他果真信守诺言,送了很多钱给樵夫的儿子。这次与樵夫一起坐牢的际遇,竟成了弥太郎一生重大的转机。

既是商人,也是作家?

“钢铁大王”卡内基,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曾是美国经济界的三大巨头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一位才思敏捷、著作颇丰的作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卡内基的书桌上方,醒目地贴着一句话:“不能思考的人是愚者,不愿思考的人是盲从者,不敢尝试思考的人则是奴隶。”卡内基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嗜好,一生都与书为伴,称得上是博学多才的贤智之士。他阅读的范围尤为广泛,从远古史诗、古典作品、历史著作到考古、生物学、政治学以至流行读物,几乎是无书不读。他并非泛泛地读书,还热衷于从事学术研究,为后世留下了卷帙众多的著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胜利的民主》、《企业王国》、《财富的福音》等。这些论著包含了他的企业经营思想、政治与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的社会思想状况,被学术界视为美国“镀金时代”的重要历史文献。

老摩根的影响有多大?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后人俗称其老摩根。作为美国近代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金融巨头,老摩根一生做了太多影响巨大的事情。但最辉煌也最能体现其实力的是,在他半退休时,几乎以个人之力拯救了19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然而,在日后的金融史学家看来,老摩根个人魅力这一惊世骇俗的展现,却是银行寡头统治美国金融业的绝笔。此后不久,掌握美国金融管理决定权的,已不再是私人银行家行会,而逐渐由政府的金融监管部门来替代。

其父亲创建的摩根集团,在老摩根的精英下,通过一系列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垄断结合,摩根财团建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19世纪后期,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型融资活动都是由摩根财团牵头组织。利用股权信托方式,摩根获得了银行行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商业权力。银行家不再局限于为客户提供资金和建议,而是直接进入了公司的经营领导层。金融和工业之间原有的界限被模糊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华尔街成了美国的经济领导,而摩根就是那里高高在上的皇帝。

梅隆是如何处理遗产的?

美国超级巨富安德鲁?梅隆(1855-1937)去世时,匹兹堡市名流为他写的悼词中有这样的句子:“他是一位金融方面的天才、一位任何人都不曾真正了解的乐善好施者。他是一位罕见的慈善家、理想的公仆、温柔忠厚的家长、诚挚可信的朋友和最杰出的实业家。”

如何处理庞大的遗产是一门学问,来看看安德鲁?梅隆是怎么做的吧。这个精明的商人把自己的遗产分为两半,一半捐给慈善事业,另一半留给了一双儿女。听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但奥妙在于,留给儿女的那一半财产大多是股票。在他的财产被估值时,股市正处于低迷期,那些股票的数目并不惊人。当股市重新开始繁荣时,人们才发觉安德鲁的精明:他留给儿女的那些股票升值了近10倍!

不过,虽然留下了大笔遗产,梅隆家族还是在安德鲁去世后开始走下坡路。他的子侄们显然对花钱的兴趣大过赚钱。正如保罗所说:“梅隆家族不是世袭王朝。现在的家族成员各有各的爱好,似乎谁也没兴趣重振昔日辉煌了。”

谁曾让法兰西倾家荡产?

1729年,一位叫约翰?劳的58岁苏格兰人在威尼斯去世。法国人得知这个消息,立即为他编撰出一篇墓志铭:“一位苏格兰名宿安息于此,这位天才的数学家。用神奇的数学法则,让法兰西倾家荡产。”

1716年,正当法国经济混乱、债台高筑、财政濒临崩溃之际,从苏格兰来了一个“财神”和“金融奇才”——约翰·劳。法国皇室十分欣赏他以纸币辅助金属货币的计划,同意给他一些资本建立银行。劳氏银行发行的纸币用以支付国债,并根据特权可以随意购买和兑换,发行后价值也保持不变,这便使“劳氏纸币”被认为比经常因政府干预而贬值的金银更能保值。由于纸币要有硬通货,次年劳又获取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垄断开发特权。他声称那里“遍地黄金”,以此出售密西西比公司不断增发的股票。

但是,出售股票所获得的资金并没有用来开采“遍地的黄金”,而是被皇室用来还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