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经济学故事(超值金版)
5275100000018

第18章 消费者为自己买单(2)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女性在月经周期最后10天左右更易产生购物冲动。月经周期中体内荷尔蒙的变化容易引起不良情绪,如抑郁、压力感和生气。她们感到非常有压力或沮丧,容易选择购物这一方式,让自己高兴并调节情绪。对许多女性而言,购物成为一种“情感上的习惯”。她们不是因为需要而购买商品,而是享受购物带来的兴奋感。

冲动型消费指在某种急切的购买心理的支配下,仅凭直观感觉与情绪就决定购买商品。在冲动消费者身上,个人消费的情感因素超出认知与意志因素的制约,容易接受商品(特别是时尚潮流商品)的外观和广告宣传的影响。而冲动性消费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纯冲动型。顾客事先完全无购买愿望,是一种突发性的行为,出于心理反应或情感冲动而“一时兴起”或“心血来潮”,或是“图新奇”“求变化”。

(2)刺激冲动型。顾客在购物现场见到某种产品或某些广告宣传、营业推广,提示或激起顾客尚未满足的消费需求,从而引起消费欲望,而决定购买,是购物现场刺激的结果。

(3)计划冲动型。顾客具有某种购买需求,但没有确定购买地点和时间。如得知某超市要让利销售,专门到该超市购物,但没有具体的购物清单,因而买“便宜货”是有计划的,买何种“便宜货”则是冲动的。

事实上,具有冲动消费的不仅仅是女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冲动消费的倾向。在消费者最容易冲动购物的商品类别上,男女是有区别的,男性一般青睐高技术、新发明的产品,而女性在服装鞋帽上很难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

而作为理性人的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冲动是魔鬼”,并能控制随兴而起的“购物冲动”,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购物,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自己的购物“后悔感”,做一名真正的理性人!

【知识链接】

理性消费

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性消费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知觉做出合理的购买决策 ,当物质还不充裕时的理性消费者心理追求的商品是价廉物美经久耐用。

不做出头鸟,永远不吃亏——从众消费

一个石油商死后上了天堂,结果圣彼得说:实在抱歉,我知道您在世时行为正派,做了很多善事,但是天堂里已经饱和,实在住不下人了。这个石油商说,不要紧,我有办法,他对天堂的大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啦!马上从大门里跑出一大堆人,要赶到地狱去。圣彼得吃惊地看着这一切,说:现在你可以进天堂了。不料石油商说,我决定去地狱,这么多人都去了地狱,说不定这个消息是真的呢。

这则故事反映了人们的从众心理。从众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现象。在经济学中,从众行为也被称为“羊群行为”。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比如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

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在市场中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一见别人排队买东西,就以为是有“便宜”可占,一见别人都夸这东西好,赶快掏腰包。这种现象我们已司空见惯了。报纸上不时揭露的不法商家雇“托儿”的卑劣手段,就是诱使人从众以使其上当的最好注脚。

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跟风的例子还不少,一说流行什么,满大街全是。在消费方式上,尤其明显。流行西服,连农民下地干活也穿西服;流行“松糕厚底鞋”,不分高矮胖瘦,脚下统统蹬着大厚底;流行“文化衫”,满大街背着“文化”跑……

其实,从众行为也是一种预期理性行为。在现有的信息条件下,人们通过模仿领头羊的行为以期达到自己的预期结果。虽然预期希望常常不能如愿以偿,但是在做出这个选择之前,人们有一种理性的预期希望,为了达到这种预期的希望,人们选择这种跟从行为,因此经济学中的从众行为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看别人怎么做确实是风险比较低的。从众消费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从众行为是有一定限度的。在对商品了解较多,并有客观判断标准的情况下,很少有从众行为;商品信息模糊时,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对每个消费者来说,是否会产生从众行为还与其个性因素有密切关系,依赖性强、缺乏自信、易受暗示、知识面窄的消费者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知识链接】

示范效应

指受外界因素影响所诱发的不顾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条件去模仿过高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经济现象。比如:一个人收入没有增加,而如果周围人的收入和消费增加了,他会因顾及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也会打肿脸充胖子地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

你对价格敏感吗——尾数定价

快过春节了,小敏和妈妈一起去商场采购年货,她小心地挑选着每一件物品,结果她发现货架上的商品价格标价极少是整数,且多以8或9结尾。一瓶海飞丝怡神舒爽去屑洗发水标价22.9元、一袋绿色鲜豆浆标价0.8元、一个牙刷标价6.8元、牛肉每斤29.9元、一台HP笔记本电脑标价8999元……小敏很不解,就问妈妈:“如果采取像22元、1元、7元,30元、9000元这样的整数价格不是更容易让人记住吗?而且收银台汇总几件商品价格的时候更加便捷也不用找零。”可是妈妈笑了笑,却回答不出不敏的问题。

如果小敏的妈妈了解尾数定价的含义,就可以回答小敏的疑问了。商家这样的定价策略就是尾数定价策略。尾数定价是指利用消费者感觉整数与比它相差很小的带尾数的数字相差很大的心理,将价格故意定成带尾数的数字以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策略。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价格尾数的微小差别,能够明显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西方国家,许多零售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来为商品定价。目前这种定价策略已被商家广泛应用,从国外的家乐福、沃尔玛到国内的华联、大型百货商场.从生活日用品到家电、汽车都采用尾数定价策略。

“尾数定价”利用消费者求廉的心理,制定非整数价格,使用户在心理上有一种便宜的感觉,或者是价格尾数取吉利数,从而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商品销售。

尾数定价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特殊效果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1.便宜

标价99.95元的商品和100.05元的商品,虽然仅差0.1元,但前者给消费者的感觉是还不到“100元”,而后者却使人产生“100多元”的想法,因此前者可以使消费者认为商品价格低、便宜,更令人易于接受。

2.精确

带有尾数的价格会使消费者认为企业定价是非常认真、精确的,连零头都算得清清楚楚,进而会对商家或企业的产品产生一种信任感。

3.吉利

由于民族习惯、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某些特殊数字常常会被赋予一些独特的涵义,企业在定价时如果能加以巧用,其产品就会因之而得到消费者的偏爱。例如,“8”字作为价格尾数在我国南方和港澳地区比较流行,人们认为“8”即“发”,有吉祥如意的意味,因此企业经常采用。

在我国目前现有的主要零售业态形式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尾数心理价格的影子。不仅包括超市的大量日常用品,而且用于百货商店的服装、家用电器、手机等。如果从价格形式上不加区分地采用技法雷同的尾数价格,必然混淆各种业态之问的经营定位,模糊业态之间的经营特色,不利于商家发挥先进零售业态的优势,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目标。

【知识链接】

尾数定价法的适用条件

超市、便利店等以中低收入群体为目标顾客、经营日常用品的商家适合采用尾数定价策略,而以中高收入群体为目标顾客、经营高档消费品的大商场、大百货不适合采用尾数定价法,而应该用声望定价策略。

丢掉旧长袍之后的烦恼——配套效应

法国人丹尼·狄德罗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才华横溢,在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思想巨人。

有一天,一位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长袍,狄德罗非常喜欢,马上将旧的长袍丢弃了,穿上了新长袍。可是不久之后,他就产生了烦恼。因为当他穿着华贵的长袍在书房里踱来踱去时,越发觉得那张自己用了好久的办公桌破旧不堪。

于是,狄德罗叫来了仆人,让他去市场上买一张与新长袍相搭配的新办公桌。当办公桌买来之后,狄德罗又马上发现了新的问题:挂在书房墙上的花毯针脚粗得吓人,与新的办公桌不配套!狄德罗马上打发仆人买来了新挂毯。

可是,没过多久,他又发现椅子、雕像、书架、闹钟等摆设都显得与挂上新挂毯后的房间不协调,需要更换。慢慢地,旧物件挨个都更新完了,狄德罗得到了一个神气十足的书房。

这时,这位哲人突然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长袍胁迫了”,更换了那么多他原本无意更换的东西。于是,狄德罗十分后悔自己丢弃了旧长袍。他还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丢掉旧长袍之后的烦恼》。

整整过了两百年之后,在1988年,美国人格兰特·麦克莱肯读了这篇文章,感慨颇多。他认为这一个案具有典型意义,集中揭示了消费品之间的协调统一的文化现象,并借用狄德罗的名义,将这一类现象概括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在人们的观念里,高雅的长袍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高档的家具、华贵的地毯、豪华的住宅相配套,否则就会使主人感到“很不舒服”。这种“配套效应”在事物的联系中为整个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动因,从而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狄德罗效应在生活中可谓屡见不鲜。在服饰消费中,人们会重视帽子、围巾、上衣、裤子、袜子、鞋子、首饰、手表等物品之间在色彩、款式上的相互搭配。在装修时,我们会注重家具、灯具、厨具、地板、电器、艺术品和整体风格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些都是为了实现“配套”,达到一种和谐。

生产厂家和商场可谓最善于利用这种配套效应了。配套效应的核心并不在于那件新长袍的风格样式,而在于它所象征的一种生活方式,后面的一切都是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完整构成。所以,厂家和商家往往会想方设法,利用这一效应来推销自己的商品。他们会告诉你这些商品是如何与你的气质相配,如何符合你的档次,等等。总之一句话,它们都是你不能不拥有的“狄德罗商品”。

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在外出购物时明明只想买一样东西,结果却买回了一大堆。比方说,出门时只想买一件衬衫,但买下衬衫之后,又觉得跟裤子不配套,于是又去买了一条新裤子。穿上裤子,又觉得皮鞋的式样不般配,只好又去买双皮鞋。回到家才发现,原本只想花几十块钱,最后却花了好几百。

市场上的商品种类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是这些商品之间往往有着一种搭配关系。各种不同消费品,虽然可能满足的是不同的生活需求,但如果它们都是与某种生活水平相一致的,这些消费品就是相互搭配的。如果人们的这些消费需求之间构成了一个系统,那么满足这些需求的消费品也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其中某个物品缺失,就会导致生活水平的缺损和消费心理上的缺憾。

配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知识链接】

附加价值

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材料和供给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在一块1元的面包中,可能包含了0.6元的小麦和其他材料的价值,这时其附加值为0.4元。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棘轮效应

商朝时,纣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在这位精明的国君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会坚如磐石。有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叔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纣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然,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的大臣问他原因,箕子回答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丁。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对这样的后果我觉得不寒而栗。”仅仅5年时间,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商纣王恣意骄奢,断送了商汤绵延500年的江山。

在这则故事中,箕子对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评价,就反映了现代经济学消费效应——棘轮效应。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