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经济学故事(超值金版)
5275100000008

第8章 看得见的价格,看不见的手(1)

大瓢无用——使用价值

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有一次和庄子对话:“魏王送给我一粒大葫芦种子,我把它种了下去,没想到收获的葫芦太大了,竟然可以在里面存放五石粮食。我想用它来存水,可是这皮太脆,没有力量承受;我把它剖开当瓢用,可是它太大,没有水缸能够容纳它。它太大,大到了无所适用的地步,所以我一生气,就把它给砸碎了。”庄子回答说:“以我的看法,不是瓢大无用,而是你不懂得如何使用。

这是《逍遥游》里一个的故事,叫“大瓢无用”,讲的就是大瓢的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指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粮食能充饥,衣服能御寒。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形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空气、草原等自然物,以及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

通常情况下,同一事物蕴涵着多种使用价值;同一使用价值又可由多种事物表现出来;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使用主体可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事物对于同一使用主体在不同使用时间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又可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反映了事物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大千世界里各种事物以千姿百态的使用价值为人们所喜爱、所器重,构成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容,人们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这些事物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明显不同于交换价值的:首先,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其次,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交换价值只有在商品上才能得到体现。再次,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交换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必定具有使用价值。最后,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二者的矛盾。

【知识链接】

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也就是说,交换价值只有一个产品在进行交换时,特别是产品被作为商品在经济关系中出售及购买时,才具有意义。

理发需要多少钱——价格

2008年 3月29日,在郑州市某中专读二年级的小亚和同学小莉一起到郑州市繁华的二七广场逛街。下午2时许,两人看到旁边“保罗国际”的橱窗玻璃上贴着“洗剪吹38元”的字样,原本就准备理发的她们便走了进去。

在理发之前,店员向她们出示了消费单,账单上只有3个项目,分别是洗剪吹38元、洗发用品60元和护发用品60元。 两人剪完头发,已是下午6时许。可结账时,收银员报出了总共1.2万元的天价。然而小亚和小莉拿不出那么多钱,店员便不让她们离开。

后来,店员给她们支招,只要办理一张该店的会员卡,就可以享受5折的优惠折扣,每张会员卡至少要一次性充值9800元,剩余的钱将存在卡里。两人身上当时只有不到300元钱的生活费,她们无奈之下只好掏出手机向同学求援。当晚10时30分许,小亚和小莉一共向30多名同学借钱,总算凑够9800元送到了店里,她们才得以脱身。

理发收取1.2万的价格,令人瞠目结舌。经过媒体曝光,郑州的“天价理发”事件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从本质上来说,价格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的变动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

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一定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按同一方向发生相同比例变动时,商品价值的变动并不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表现价值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不相一致的情况。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供给是价格形成和变化的直接条件。价格是市场的“晴雨表”,反映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变化。供给与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决定了每种物品的产量以及出售的价格。

另外,价格的变化与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息息相关。例如,当“非典”袭击中国的时候,全国食醋、消毒液、药用口罩的价格都上升了;在欧洲,每年夏天,当新英格兰地区天气变暖时,加勒比地区饭店房间的价格呈直线下降;当中东爆发战争时,美国的汽油价格上升,而二手凯迪拉克轿车价格下降,这些都表现出供给与需求对市场的作用,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通过价格来反映的。

【知识链接】

价格指数

表示在给定的时间段里,一组商品的平均价格如何变化的一种指数。在计算平均数时,不同商品的价格一般要根据其经济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例如在计算消费者价格指数时,加权的依据就是每种商品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份额)。

钻石为什么比水更有价值——价值悖论

一个穷人家徒四壁,只有一只木碗是自己的唯一财富,他把木碗顶在头上流浪。一天穷人出海遭遇了大风暴,风浪将船打碎。穷人抱着一根大木头,被海水冲到一个小岛上,岛上的酋长看见穷人头顶的木碗,感到非常新奇,便用一大口袋最好的钻石换走了木碗,还派人把穷人送回了家。

一个富翁听到了穷人的奇遇,心中暗想:“一只木碗都换回这么多宝贝,如果我送去很多可口的食品,该换回多少宝贝!”富翁装了满满一船山珍海味和美酒,找到了穷人去过的小岛。酋长接受了富人送来的礼物,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声称要送给他最珍贵的东西。富人心中暗自得意。一抬头,富人猛然看见酋长双手捧着的“珍贵礼物”,不由得愣住了:它居然是穷人用过的那只旧木碗!

价值悖论,指某些物品虽然实用价值大,但是廉价,而另一些物品虽然实用价值不大,但很昂贵的现象。例如: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水更有用了,可一吨水才几块钱。而成千上万吨的水才换得的一颗钻石,除了能让人炫耀他的财富外,几乎没有什么用途。但为什么水的用途大而价格低,而钻石的用途小却价值大呢?这就是就是经济学所说的价值悖论。

约翰·劳认为水之所以用途大、价值小,是因为世上水的数量远远超过对它的需求,而用途小的钻石之所以价值大,是因为世上钻石的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对它的需求。正像俗话所说的那样,物以稀为贵。

西方边际学派试图用“边际效用”来说明问题。由于水的数量一般来说总是取之不竭的,而人对水的需要总是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无休止。就拿喝水来说,随着人的肚子逐渐鼓胀起来,水对他来说就变成可喝可不喝的了,即水对人增加的“效用”也就很小。西方边际学派认为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边际效用小,从而其价值也小。而钻石的数量相对人的需求来说却少得可怜,所以它的边际效用很大,价值也大。

马歇尔则用供求均衡来解释这一“谜团”。他认为,人们对水所愿支付的价格,由于水的供应量极其充足,而仅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可是,钻石的供应量却非常少,而需要的人又多,所以,要得到它的人,就必须付出超出众人的价格。

而上文讲述的故事表明,一般情况下,钻石极其稀少,而木碗却比比皆是,故钻石的价值或价格远远高于木碗。而这个海岛上的情况却完全相反:钻石数量极多,木碗却从未见过。因此,海岛上木碗的价值或价格远远高于钻石。

【知识链接】

悖论的主要形式

悖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饭是最后一口才吃饱的——边际效应

一个农民独自在原始森林中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5袋谷物,这些谷物要使用一年。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精心安排了5袋谷物的计划。

一袋谷物为维持生存所用。第二袋是在维持生存之外来增强体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谷物来饲养鸡、鸭等家禽。他爱喝酒,于是他将第四袋谷物用于酿酒。对于第五袋谷物,他觉得最好用它来养几只他喜欢的鹦鹉,这样可以解闷儿。

显然,这五袋谷物的不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假如以数字来表示的话,将维持生存的那袋谷物的重要性可以确定为1,其余的依次确定为2、3、4、5。现在要问的问题是:如果一袋谷物遭受了损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么他将失去多少效用?

故事中的这位农民面前唯一合理的道路,就是用剩下的四袋谷物供应最迫切的四种需要,而放弃最不重要的需要。而最不重要的需要,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边际效用最低的部分。庞巴维克发现,边际效用量取决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么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反之,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

古时候有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由于走了很久的路,就在他的肚子饿得咕噜直叫的时候,他发现前面路口处有个卖烧饼的摊位,于是,他走向前去买烧饼。饥饿的书生一下买了五个烧饼,可是当他吃到第五个烧饼时,感觉到肚子饱了。这时他突然有所悟,后悔地说:“早知吃这个烧饼就能饱,我何必吃前面那四个呢!”

按照书生的逻辑,肚子是因为第五个烧饼吃饱的,前四个烧饼都白吃了,早知道就买第五个就行了。这样,岂不省事省钱!这个故事之所以可笑是因为书生不明饥饿效应的道理。饥饿效应源自书生吃大饼的笑话,而在经济学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应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当一个人极度饥饿时,第一块大饼带来的满足程度是极大的,第二块、第三块饼带来的满足感显然不如第一块。当这个人对食物的欲望完全得到满足后,再增加大饼的消费反而会带来生理上的不适,此时,边际效用成为负。

经济学家认为,人之所以执著地追求幸福,就是因为幸福能给人带来效用,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农夫拥有的五袋谷物,就好像是幸福能为我们带来的不同层级的效用——有健康,有美食,也有精神的享受。我们追求幸福其实也就是为了追求需求的满足,幸福效用的实现。

不过,幸福终究逃不脱边际效用递减的厄运,好不容易实现的幸福很快就会让你不满足,追求幸福的道路也因此注定永远没有尽头。记住一句话就行了,一件东西的价值,是由它的最后一单位的效用决定的。价值有边际效用决定!这就是“物以稀为贵”这句流传了千百年的话背后的道理。

【知识链接】

边际效用的特点

(1)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正比;

(2)边际效用的大小与商品消费数量的多少成反比;

(3)边际效用在实际中可以是0甚至负值,但在理论分析中边际效用不会为0或负值。

读书人为什么要砍半价——均衡价格

一个读书人到服装店里去买衣服,问老板:你这件衣服多少钱?

老板:550元。

读书人:太贵了,我最多给250元。

老板:250多不好听啊,干脆我以进价卖给你,450!

读书人:还是太贵了,300元怎么样?

老板:300元太便宜了,要不咱们都让让,400元就成交。

读书人:350元给不给?不给我就走人。

老板:等会儿、等会儿,350就350吧。这次绝对是亏本卖给你了。

当然服装老板是不会亏本的,在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过程中,350元成为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于是一笔交易成功了。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均衡价格的形成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完全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有外力干预的价格不是均衡价格。

在市场上,需求和供给对市场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是相反的。由于均衡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均衡是经常的,所以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经常发生。

当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导致供给量减少而需求量增加;当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会上升,从而导致供给量增加而需求量减少。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最终会使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正好相等。这时既没有过剩(供过于求),也没有短缺(供不应求),市场正好均衡。这个价格就是供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均衡价格,市场也只有在这个价格水平上才能达到均衡。

当一个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物品的供给量将超过需求量,这样就会出现物品的过剩——在现行价格时卖者不能卖出他们想卖的所有物品,这种情况被称为超额供给。超额供给的反应是降低价格,而且价格要一直下降到市场达到均衡时为止。

同样,如果物品需求量将超过供给量,这样就会存在物品短缺——需求者不能按现行价格买到他们想买的一切,这种情况被称为超额需求。此时,可以做出的反应是提高自己的价格而不是失去销售量。随着价格上升,市场又一次向均衡变动。

因此,许多买者与卖者的活动自发地把市场价格推向均衡价格。一旦市场达到其均衡价格,所有买者和卖者都得到满足,也就不存在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压力。不同市场达到均衡的快慢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价格调整的快慢。

但是,在大多数自由市场上,由于价格最终要变动到其均衡水平,所以,过剩与短缺都只是暂时的。实际上,这种现象如此普遍存在,以至于有时被称为供求规律——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