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国学句典国学文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5281500000036

第36章 明清义理散文(2)

接着作者如剥笋似的对核舟进行了具体的描述。用细腻的笔调,将王叔远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生动逼真地表达出来。作者着重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在不大的核舟船头,苏轼、鲁直和佛印和尚三个人没有平均地占据仅有的一点空间,他们“坐”得各有特色,“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苏、黄组合在一起“共阅一手卷”,而佛印和尚则一人“袒胸露乳,矫首昂视”,沉醉在清风、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挂着历历可数的佛珠。“执、抚、指、语、矫、视”等几个动词画龙点睛,使人物活灵活现。对于船尾上的两个船夫,其一“若啸呼状”,另一“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淡淡的两笔,陡然生辉。之后,作者又分别记王叔远在核舟背上刻题名和印章,并对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统计。核舟背上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

通篇下来,作者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龚自珍

病梅馆记

【原文】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穉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译文】

江宁的龙蟠,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花。有人说:“梅因为枝干弯曲而美丽,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因为枝干倾斜而美丽,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因为枝干疏朗而美丽,稠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如此。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用这个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除去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摧残梅、阻碍它的生机,把它弄成病态来作为赚钱的方法。把梅的枝干弄得倾斜、疏朗、弯曲,是只知赚钱的人凭他们的智慧、能力能够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墨客这隐藏在心中特别的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让他们砍掉端正的枝条,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条,伤害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条,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高价。这样一来,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竟惨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有病的梅,没有一盆是好的。我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就发誓要治好它们: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本性,保全健康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雅士,就算受到辱骂,也要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养它们。

唉!怎么才能使我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贮养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有病的梅树呢?

【赏析】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寓意深刻,以梅喻人,托物议政,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压制的不满,反映了作者要求思想自由、渴望发掘人才的愿望。

全文一共三段。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笔先简要叙述梅的产地:“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然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有些人评价梅的美丑,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那么卖梅的人就斫正,删密,锄直,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

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予购三百盆”而“誓疗之”,可见其行动的果断。“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可见其坚持到底的决心。疗梅的举动和决心,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思想、个性自由的强烈渴望。

第三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虽然如此,但作者仍说“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充分表现了他坚持战斗的意志。

本文表面上句句说梅,实际上却是以梅喻人,抨击时政。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以致梅花受到摧残,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同时也反映出作者治疗病态社会改革政治的决心和愿望,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少年中国说

【原文】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译文】

日本人称我们中国,一称作老大帝国,再称还是老大帝国。这个称呼,大概是承袭照译了欧洲西方人的话。真是实在可叹啊!哎呀!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我心中有一个年轻的中国存在。

要想说国家的老与少,请让我先来说一说人的老与少。老年人常常回忆过去,年轻人则常常考虑将来。因为回忆过去,所以产生留恋之心;因为考虑将来,所以产生希望之心。因为留恋,所以保守;因为希望,所以进取。因为保守,所以永远陈旧;因为进取,所以日日更新。因为回忆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已经经历的,所以只知道照惯例办事;因为思考未来,各种事情都是他所未经历的,因此常常敢于破格。老年人常常多忧虑,年轻人常常喜欢行乐。因为多忧愁,所以容易灰心;因为要行乐,所以产生旺盛的生气。因为灰心,所以怯懦;因为气盛,所以豪壮。因为怯懦,所以只能苟且;因为豪壮,所以敢于冒险。因为苟且因循,所以必定使社会走向死亡;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够创造世界。老年人常常厌事,年轻人常常喜欢任事。因为厌于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可作为;因为好任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不可为。老年人如夕阳残照,年轻人如朝旭初阳。老年人如瘦瘠的老牛,年轻人如初生的虎犊。这些是老年人与年轻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况。梁启超说:人固然有这种不同,国家也是这样的。

造成现在老大中国的情形,是中国老朽官僚的冤孽罪恶,创建将来的少年中国,是中国年轻人的责任。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于他人,全在年轻人。年轻人聪明智慧,国家就聪明智慧;年轻人富有,国家就富有;年轻人强盛,国家就强盛;年轻人独立,国家就独立;年轻人自由,国家就自由;年轻人进步,国家就进步;年轻人胜过欧洲人,国家就胜过欧洲;年轻人在世界上称雄,国家就在世界上称雄。旭日东升,前程光明;黄河从地下流出,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潜藏的巨龙在深渊腾跃而起,各种水中生物纷纷散逃;幼虎在山谷吼叫,各种野兽无不震惊惶恐;雄鹰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珍奇的鲜花含苞待放,万木逢春,生机勃勃;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发着耀眼的光芒。我们青年头顶着青天,脚踏着黄土大地,从纵的时间上看有着千年万载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可通达四面八方,前途就像大海一样宽广,未来的岁月正长。美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跟青天一样不会衰老!壮丽啊,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同国家一样万寿无疆!

【赏析】

本书所选用的《少年中国说》,并不是梁启超先生的原文,而是中学生适用的压缩版,因为原文篇幅过长,而压缩版言简意赅,并且已将原文的主旨表达清楚,所以选用,望读者理解。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烈的批判性,作者对中国这个“老大帝国”逐层进行解剖。其中心扣住一个“老”字。在备述“老大帝国”的种种“老大”现象之后,特别去着力揭示当时那些手握“国权”的“老朽之人”的卑微的人格。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老”“少”,主要表现在灵魂、精神的“老”“少”,而国家精神的“老”“少”,又主要取决于“握国权者”其人如何。作者对于少年中国的未来,于字里行间,虽然充满了炽热的情感,但令人惋惜的是,他到底也没能指出一条奔赴未来的可行之路。

本文具有非常丰富的形象性。作者使用丰富的形象,不仅围绕着一个思想中心,而且在众多的形象之中也是有主有从,突出了中心形象。这个中心形象就是手“握国权”的“老朽之人”。如果没有这个中心形象,前面的形象虽然丰富,但难免杂乱,有了这个中心形象,前面丰富的形象就与之共同构成了有机的整体,集中地为批判、揭露腐败的清廷服务了。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梁启超不仅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文化的卓越的宣传家,而且是赋予新的资产阶级思想以新的语言文字形式的杰出的文学家。这篇《少年中国说》,集中体现了梁启超先生的思想趋向和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