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翠微史略:翠微寺与严福寺
5281900000006

第6章 翠微寺与严福寺的历史沿革(2)

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庚辰日,唐太宗驾临翠微殿,询问身边的侍臣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虽然平定了华夏中原,却不能使西北方的少数民族臣服。我的才能虽无法超过古代明君,而成绩却超过了他们,不知是什么原故。请你们坦率发言,告诉我实情。”文武百官一致说:“陛下功德像天地一样广大,而万物渺小,没有什么辞令可以用来赞美您了。”太宗说:“不能这么讲。我之所以能够做到古代帝王所无法做到的事情,不过是五种原因罢了:一,自古帝王常常忌妒胜过自己的人,而我发现别人的优点,如同发现了自己的优点一样。二,每个人的行为能力,不可能十全十美,我总是弃其短取其长。三,一般的君主,发现贤良时,恨不得把他抱在怀中;看到品行不好的人,恨不得把他推到深渊之中。而我见贤才则尊敬他,见表现不好的人则从爱护的角度教育他,使优秀的和恶劣的人都各得其所。四,君主多半不喜别人当面批评,对直言者暗中加害或公开打击,没有哪个朝代不是这样。而我即位以来,直言者比比皆是,没有一人因此而免职。五,传统以汉族为贵,歧视少数民族,而我独一视同仁加以爱护,所以少数民族依靠我,就像依靠父母一样。以上五条,是我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接着,李世民又对褚遂良说:“你曾经当过史官,我说的这些话,是不是实情呢?”褚遂良回答:“陛下的丰功伟绩,多到无法计数,而您仅提到这五项,实在是太谦卑的缘故。”

此“太宗五事”,可以说是李世民对自己一生政治经验的总结,读来并没有夸大其辞的感觉。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用在位二十三年的时间,缔造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其功大于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托孤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随即崩于翠微宫含风殿,太子李治在公卿的拥戴下于含风殿登基,即皇帝位。

在翠微宫建成后,龙田寺并没有被废弃,而是归纳到翠微宫建筑群里面,具体位置在翠微南宫正院。据唐代西明寺僧圆照法师所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一记载:

龙田寺是太和宫之于大院,今在翠微之南宫正院,为大和寺,今并合入翠微寺焉。

由于历史资料缺乏记载,法琳法师也已经在贞观十四年(640)圆寂,翠微宫时期的大和寺常住僧人情况,则无法详知。所幸,著名佛经翻译家玄奘大师的弟子慧立和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中,记载了玄奘法师与唐太宗在翠微宫的一段历史:

二十三年夏四月,驾幸翠微宫,皇太子及法师并陪从,既至,处分之外,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及西域先圣遗芳故迹,皆引经训对,帝深信纳,数攘袂叹曰:“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帝发京时,虽少违和,而神威睿虑无减平昔。至五月己巳,微加头痛,留法师宿宫中,庚午,帝崩于含风殿,又,据《大慈恩寺志》卷六记载:

二十三年四、五月间,玄奘陪侍唐太宗至终南山大和宫,在翠微宫谈玄论道,并译经二部:《甚希有经》一卷,五月十八日译,沙门大乘钦笔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五月二十四日译,沙门知仁笔受。

根据这两段文字得知,玄奘法师从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到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之时,一直住在终南山的翠微宫。在此期间,除了跟李世民“谈玄论道,引经训对”以外,翻译佛经的工作一直没有间断。既然大和寺(龙田寺)在翠微宫建筑群里面,那么,身为僧人的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大乘钦”和“知仁”理应住在寺庙之内。据此,笔者认为,《甚希有经》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应该是玄奘法师在翠微南宫正院的大和寺内翻译的。

玄奘法师的行状已为世人熟知,笔者此处不再赘述,谨将“大乘钦”和“知仁”两位法师向读者简略介绍一下。

玄奘法师从印度回国后,曾用自己重新翻译的大乘律法给弟子们授戒,所以门徒多称大乘“某”,如大乘基(窥基)、大乘光、大乘云、大乘林等,大乘钦法师也位列其中。据《大慈恩寺志》卷十介绍:

释大乘钦:唐代僧人,姓名、籍贯等等不详,为玄奘译经班子成员之一,在翻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中,与大乘光、嘉尚合作担任笔受,在翻译《甚希有经》(一卷)中担任笔受。

文中提到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为中观学派的基本经典,在大乘佛教中影响十分深远。玄奘法师于贞观十九年(645)由印度取回此经总二十万颂的梵本三部,而在此之前,汉地虽然已有翻译,却不能周备,故当世名德敦请奘师加以全译。玄奘法师对此也特别重视,还曾专门奏请朝廷将译场从长安城内转移到僻静的玉华宫中,以求潜心专志。并于翻译之时,参照所赍来的三种梵本,不加省略。如文有疑误,即详加校定,殷勤省覆;其审慎之心,古来无比。作为上首弟子的大乘钦等人,也为玄奘法师翻译此部经典承担了重要的辅助工作。

知仁法师,新罗国僧人,先后拜于玄奘法师和道宣律师门下,曾参加玄奘译场,并为多部新译经典注疏。智升法师《开元释教录》卷八称他为“知仁”,圆照法师《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一称他为“智仁”,日僧永超法师《东域传灯目录》又称“新罗智仁亦智忍”。陕西省社科院陈景富教授曾致力于中韩佛教关系史、交流史的研究,有关知仁法师的事迹,考证最为详细。详见其著作《中韩佛教关系一千年》:

智仁(又作智忍),是玄奘门下的又一名新罗弟子,而且也在玄奘译场中工作了数年时间,其年寿、入华时问、还国与否等项皆不详,有关他的事迹也只在《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有如下数项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六日,玄奘于弘福寺译出《因明入正理论》1卷,智仁任笔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玄奘于终南山翠微宫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智仁再任笔受: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玄奘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出《因明正理门论本》1卷,智仁复任笔受,此后,佛教文献中不再有关于智仁预译活动的记载,似乎可以认为,智仁参与译事主要是在贞观中的最后数年,亦即玄奘译经的头几年,有迹象表明,此后智仁尽管不再担任助译的工作,但仍然留在玄奘身边习法,《东域传灯录》、《新编诸宗教藏总录》等有关经录曾载智仁撰有经疏五种,即《十一面经疏》、《四分律六卷本抄记》,《佛地经论疏》,《显扬论疏》、《阿毗达磨杂集论疏》……其中《十一面经》出于显庆元年,是五种经中译出时间最晚的一种,智仁为之作疏自然应在显庆元年之后,由此可以进一步断定,智仁自永徽元年至显庆初年的数年中,主要是在玄奘门下从事为新出经典注疏的工作。

智仁(忍):道宣律师门人之一,撰《四分律六卷钞记》10卷。

由玄奘法师翻译、知仁法师笔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义,因其言简意赅、文词通顺、易读易诵,成为后世佛教界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部经典。

另外,道宣法师所撰《大唐内典录》卷六云:贞观二十一年玄奘从驾于翠微宫内,译《掌珍论》二卷三十二纸、《因明正理门论》十二纸、《因明入正理门论》六纸、《大乘五蕴论》八纸、《王法正理论》十七纸、《百法明门论》二纸、《显扬论颂本》十一纸、《广百论本》十六纸等八论。明俭等法师撰《大周勘定众经目录》时因袭此说,而智升法师的《开元释教录》却未认同。

四、翠微寺本翠微宫

自太宗驾崩以后,唐王朝后来的帝王均未游幸过翠微宫。也许,李世民的去世给翠微宫抹上了些许悲苍的意境,皇亲国戚再也不忍登临这触景伤情的地方,使它又被闲置起来。然而,规模宏大的翠微宫地处终南灵境,景色清幽,远离尘嚣,虽然“天子”不再来,却也成了高僧得以潜心修行、文人名士寄情山水的最佳去处。

至于翠微宫被废为寺院的具体时间,目前有多种说法:一,元和之说。唐宪宗时期宰相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翠微宫,今废为寺。”此后,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二与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一》中均言及翠微宫是在唐宪宗元和时期废为翠微寺。由于《长安志》与《新唐书》著成于宋仁宗时期,宋敏求本人也参与了《新唐书》的编著,估计这两部书都是受到《元和郡县图志》的影响。基于《新唐书》在研究唐代历史中的主导地位,后人往往沿用这一观点。北宋张礼在其著作《游城南记》中提到翠微宫是在元和元年(806)废为寺,同时也因杜甫“云薄翠微寺”的一句诗,提出元和之前就有翠微寺的猜想。另外,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卷九有“元和九年(814)废”的记载。二,乾元之说。西北大学教授冉万里先生依据《宋高僧传·楚金传》中记载的翠微寺僧楚金国师于唐肃宗乾元时期圆寂的说法认为,翠微宫的废寺时间是在唐肃宗乾元时期(758—759)。三,永徽之说。清朝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三中提到翠微宫于“永徽中,废为翠微寺”。当代台湾学者詹宗佑先生在其论著《新唐书纠缪二则》中也明确指出,翠微宫是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舍为皇家功德寺。

其实,早在唐高宗乾封二年(667),道宣法师所撰《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戒坛受时仪轨第九》中已有“终南山大翠微寺等诸沙门”的记载,看来“元和”与“乾元”之说已不确切。

最早关于翠微宫废寺时间的记载,可见唐高宗总章元年(668)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所撰《法苑珠林》卷一百:

(唐高宗)暨乎恭膺宝位,庆祚惟新。思罔极于先皇,濡惠津于群品,鼎湖之驾,邈矣不追,长陵之魂,悠然滋永,聿兴净业,揉树福田。先帝所幸之宫,翠微、玉华,并舍为寺,供施殷厚,像设雕华。

其实,“鼎湖之驾,邈矣不追。长陵之魂,悠然滋永。聿兴净业,揉树福田”是法琳法师在《辩正论·十代奉佛篇》中赞扬隋炀帝为父亲文帝祈福而广兴佛事,敕建大禅定寺的一段话,道世法师将它引入此文,其意是在标榜高宗舍宫为寺的懿行。此文也明确指出“翠微、玉华,并舍为寺”。在道世看来,将唐太宗曾经游幸、驻跸过的翠微宫和玉华宫一同舍为佛寺,并且给予丰厚的供养,塑造华美的佛像,是出自高宗为先帝荐福、寄托哀思的一片仁孝之心。

有关玉华宫废寺的记载,可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永徽二年)九月,癸巳,废玉华宫为佛寺,戊戌,更命九成宫为万年宫。

此外,《册府元龟》中对于玉华宫废寺的历史也有明确的记载,谓为唐高宗永徽二年八月。根据道世法师在《法苑珠林》中“翠微、玉华,并舍为寺”的说法,詹宗佑先生提出的翠微宫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废为翠微寺的说法是最为准确的。

此时,早已划归翠微宫版图的龙田寺自然也就与翠微寺合并了。

翠微寺身为皇家功德寺,必定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供施殷厚、像设雕华的状况在终南山一带可谓是首屈一指。因为地理环境的因素,翠微寺虽然无法与京城内的慈恩、西明、兴善、弘福等大寺媲美,却成了隐逸高僧避喧近静、诵经习禅的首选。恰恰是这一原因,使得翠微寺聚集了许多“高僧”,而少有“名僧”。通史中虽无翠微寺僧的记载,我们却可以从一些金石、释典以及文人诗作中搜寻唐代中期关于翠微寺僧的情况。

宋代金石学著作《宝刻丛编》卷七引用了收录于《京兆金石录》的《唐翠微寺道莹法师塔记》,此文是在高宗咸亨五年(674)由张巨源撰写,王忱所书。古代有“圣人入塔”的习俗,高僧圆寂后常起塔供奉安置舍利,并由文人名士撰写塔铭。道莹法师的行状虽不可考,但无疑,在早期翠微寺僧中,道莹肯定是一位梵行高远的僧人。

唐代诗人孟浩然曾登临翠微寺,与翠微寺空上人结为方外之交,并有《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寺一首流传于世: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孟浩然一生清高淡泊,多数时间都在襄阳鹿门山隐居,仅在四十岁时到过一次长安,所以此诗约成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所谓“两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话出了诗人与空上人之间相知相惜的君子之交。诗中亦描述了空上人刚刚结束闭关修行,带着沉静寂寞的余韵策杖登峰、举目远眺的情景。可见空上人的道风蔚然。

除孟浩然以外,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王维、杜甫、刘禹锡、马戴、李洞、卢纶等著名诗人都曾登临过翠微寺,访僧问道,寄情山水,并留下了美丽的诗篇。其中,卢纶曾有《斅吱颜鲁公送挺赟归翠微寺》七律一首,讲述了颜真卿恭送挺赟法师回翠微寺的事迹,诗曰:

挺赟惠学该儒释,袖有颜徐真草迹。

一斋三请纪行诗,诮我垂鞭弄鸣镝。

寺悬金榜半山隅,石路荒凉松树枯。

虎迹印雪大如斗,闰月暮天过得无。

据诗中描述,挺赞学贯儒释,书法承嗣于颜真卿和徐浩两位大家,可惜颜真卿本人的《送挺赟上人归翠微寺》诗文已佚。《全唐诗》录有诗僧皎然的《送赞上人还京》诗。以及贾岛的《宿赞上人房》。

玄宗时期,长安千福寺僧楚金国师曾奉旨于终南山翠微寺构建一座多宝塔,并常栖止于此讽诵《法华经》。楚金国师的行状。在岑勋所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和高僧飞锡所撰《唐国师千福寺多宝塔院故法华楚金禅师碑记》中均有记载。另外,《释门正统》卷七、《佛祖统纪》卷二十二、《宋高僧传》卷二十四皆有其传记。

楚金国师(698—759),俗姓程,年幼时随家移居京兆整厔(今陕西省周至县)。七岁讽诵《法华经》,九岁落发为僧,住西京龙兴寺,十八岁即讲经说法,二十六受戒,三十岁于千福寺建多宝塔。唐玄宗梦升九重宝塔,见上有法名,下有“金”字,梦醒后询问诸人才知有楚金禅师,于是楚金被玄宗尊为国师,声名远扬。成为国师之后,楚金又上奏皇帝于翠微、悟真二寺各建多宝塔一座,皆极壮丽。楚金曾诵习《法华经》六千余遍,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书写《法华经》干部,金字三十六部,放入多宝塔中供奉,又写千部散施,广为功德。乾元二年(759)七月七日子时右胁示寂,住世六十二载,法腊三十七,后敕谥大圆禅师。

据《宋高僧传·楚金传》卷二十四:

(楚金)尝于翠微、悟真扪萝灵趾。乃曰:

“此吾栖遁之所。”

由于楚金国师以讽诵《法华经》为行门,以弘扬天台教法为己任,他的到来,使得翠微寺在当时成为名震京师的天台宗道场。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唐密祖师不空三藏奉旨于长安大兴善寺开坛灌顶,再到代宗广德二年(764),不空三藏因此时的大兴善寺“僧众凋残、仪轨废绝”而上疏皇帝请求“置大兴善寺大德四十九员”。其中,翠微寺的道朗法师因为“道业清高,洞明经戒,众所钦尚,堪为师范”而被朝廷敕为兴善寺大德四十九员之一。

晚唐著名诗僧,贾岛的堂弟无可法师也曾居住过翠微寺,但具体时间并不明确。有关诗僧无可的事迹,在本书第五章中略有描述。

五、唐末翠微建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