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趣谈老北京古建筑
5282200000027

第27章 颐和园(7)

听鹂馆,其戏台分为上下二层。戏台上层匾额为“凤翔云应”;戏台下层匾额为“来云依日”。这二匾额,其意思为凤飞云拥,两相呼应;祥云偎日。

德和园

北京颐和园内的德和园,位于仁寿殿的正北,其原址为乾隆时的怡春堂。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毁于战火。1892年(光绪十八年)重建,改名为德和园。它是由颐乐殿、大戏楼(亦称大戏台)和后照殿组成,其中大戏楼是德和园内的主体建筑,它是专门供慈禧太后看戏赏乐的场所。

大戏楼为翘角重檐三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戏楼,建筑十分独特,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天地井通连,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等情节。底层舞台底部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例如表演孙悟空大闹天宫或《白蛇传》里的水漫金山寺等节目时,台上台下到必要时还会喷水冒烟,演员也可以借助于技术设备,一齐腾空上升或同时潜入地下,使观众不易捉摸。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等,都在这台上演过戏。

大戏楼上匾额与楹联的特点也十分突出。它的建造者为了给慈禧歌功颂德,于是将楼上三层的匾额和楹联,都一一精心作了巧妙安排。慈禧与其他封建统治者一样,希望长生不老,永享人间富贵,同时也十分愿意听关于长寿的祝词,而唱戏祝寿又是慈禧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因此,满清朝廷在大戏楼的最高层的匾额和楹联的内容,则偏重强调了祝寿,其匾额为“庆演昌辰”四个大字,意思是“良辰吉日祝寿演出”。其楹联的上联是“八方开域皆为寿”,下联是“兆姓登台总是春”。上下联的意思是普天同庆共祝寿,万民歌舞一派春光。大戏楼中层的匾额与楹联的内容,则侧重强调了对大清王朝的歌功颂德。因此,中层匾额的四个大字是“承平豫泰”,其意为“天下太平以音乐歌功颂德”。其楹联的上联是“七政衍玑衡珠联璧合”,下联为“四时调律吕玉节金和”。上下联之意是如同用浑仪观测天象,日、月、星、辰、群星荟萃,预示着天下人才济济,同时用律吕奏四时之音,各种乐器音调和谐。大戏楼下层的匾额和楹联的内容,为偏重强调要为皇上献艺和宣扬所谓的圣德,所以将下层的匾额安排了这样四个大字:“欢胪荣曝”,其意思是要为皇上欢乐的演出,荣誉的献艺。其楹联的上联为“山水协清音龙会八风凤调大奏”,下联为“宫商谐法曲象德流韵燕乐养和”。上下联之意为山水奏出清越之声,使蛟龙起舞,凤韵九奏招来百鸟朝凤,雅乐伴以古调,传布圣德之音,俗乐流风余韵,使人心旷神怡。

长廊

廊始为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即人们习惯称的走廊等。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正月崇让宅》诗里,就恰到好处地描写了廊,“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廊这种建筑形式,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随着造园装景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逐渐发展成为相当讲究的装景点缀性的精美建筑。

颐和园的长廊它是中国古建筑中造园装景点缀性的最精美、最长的长廊。因为它长,所以人们将这座长廊,俗称为“千步廊”。它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东部起点邀月门,在乐寿堂西,门前的一株白玉兰是百年老树,在月光下,皎洁的花朵晶莹似玉。因此,人们取其意,给它取名为“邀月门”。 “邀月”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石丈亭位于长廊的最西边。因此处有玲珑湖石高丈余,人们以奇石高大者为石丈,与亭相联系,遂将该亭命名为石丈亭。石丈亭为清漪园时旧名。清乾隆十四年首建此廊。专为其母孝圣皇太后沿廊漫步、观景和观雨赏雪之用。明代著名的造园大家计成和清朝的李斗都对廊在园林艺术中的作用有独到的见解。计成在《园冶》里说:“廊宜曲宜长则胜。”清朝李斗在《工段营造录》里亦云:“随势曲折谓之游廊,愈折愈曲谓之曲廊,不曲者修廊,相对者对廊,通往来者走廊,容徘徊者步廊,入竹者竹廊,近水者水廊”等。

中国传统古建筑基本的特征是均齐划一,讲究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然而却缺乏错综变化,形成无趣味的正统格局。但是,颐和园的古建筑长廊,却冲破了古建筑传统性的格局。颐和园长廊,就是因地适宜变化的一座精美的古建筑。它依山面湖,依山势而曲。游人行其间,可凭栏远眺,移步换景,欣赏湖光山色。例如,观览雨中景色时,天连水,水连天,特别是暴风骤雨,使得平静的湖面,一下子变得波涛汹涌。观赏雪景时,漫天皆白,如镜湖面上雪花如柳絮飞扬。在养云轩钟院门额上,镌刻的“川泳云起”,以及其两侧镌刻的“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幄香雨菲微”,恰到好处地概括了这里烟波浩渺、雨雾迷离的景欢。长廊蜿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边。它将如画的景点,巧妙而自然地串联成一线,为颐和园旖旎的风光镶上了画框,把昆明湖和万寿山之间美景,给衬托得更加层次分明。

长廊中有无一雷同的大小一千四百多幅苏式彩画。这些彩画,除西湖风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外,还有人物故事,如“武松打虎”、“张飞夜战马超”、“大闹天宫”等,以及翎羽花卉等。

长廊依山面湖,因山势而曲。尽管它不像万寿山那样,具有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然而它却保持着古建筑左右对称的传统。从万寿山前山山脚下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的这条中轴线来分,长廊的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亭子和一座临水亭,相当讲究左右对称,但并不给人呆板、平稳的感觉。这几座亭子分别为留佳亭、寄澜亭、清遥亭和秋水亭。长廊东侧的临水亭名为“对鸥舫”;西侧的临水亭名为“鱼藻轩”。特别是留佳亭等四个象征着春、夏、秋、冬的八角亭,不但建筑物本身是东西两侧各相对称,而且其匾额也是讲究对称的。长廊东部的二亭共有匾额六幅,其西部的二亭也有匾额六幅。

留佳亭 其意为美景长驻之亭。其亭是由乾隆皇帝命名的,有诗云:

春景虽迟迟,春意亦融矣。

柳绿及桃红,弗久应至耳。

是亭日留佳,盖因纳赏起。

然而来必往,驹形谁能止。

吾意艰其留,有此不在彼。

留佳亭匾额,有三:

璇题玉英 文思光被 草木贲华

这三块匾额,其意思为椽头玉饰有英华之色;聪明才智照耀天下;草木秀美繁茂。

寄澜亭其意为寄情于湖水之亭。此亭面临昆明湖,故有此名。其亭亦为乾隆皇帝命名,有乾隆诗云:“澜寄亭乎亭寄澜?题名昔以偶凭栏。如斯风景仍称寄,玩□人应着眼看。”(“□”,音ke,贪之意)

寄澜亭匾额,亦有三:

华阁缘云 烟霞 天成夕云 凝紫

这三匾额,其意思分别为:金碧辉煌的楼阁耸入云霄;天然的烟霞之景;夕阳里的彩云凝成紫色烟霞。

对鸥舫 这座临水亭,其亭名意思为面对水鸟的画舫。“对鸥”引自唐代李嘉祜的《竹楼》:“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乾隆皇帝有写过这座临水亭的诗:“湖上构虚轩,依波与舫同,对鸥以名之,水鸟时相从。……”

秋水亭意为清澈湖水之亭。此亭南临昆明湖水,与长廊东部象征“春”的留佳亭相对。秋水比喻明澈。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秋水共长天一色。”白居易诗:“双眸翦秋水。”秋水亭与留佳亭一样。也有匾额三:

德音汪□ 禀经制式 三秀分荣

这三块匾额是颂扬封建皇帝的。其意分别为皇帝的威望如昆明湖水既深且广;根据圣贤经典制定规范;灵芝繁茂。

清遥亭 意为遥望清波之亭。因其临昆明湖,故取遥望清波之意,而得名为“清遥亭”。它与东部的两座亭子一样,亦有匾额三:

斧藻群言 云郁河清 俯镜清流

其意思分别为:皇帝是采用群臣之言;祥云集聚,河水清澈;俯观清澈昆明湖之不水。

鱼藻轩 在这座临水建筑内,可观赏昆明湖里的鱼来回游动的情形。《诗经·小雅·鱼藻》:“鱼在水藻。”以“鱼藻”命名,含有万物各得其所的意思。乾隆皇帝有诗咏鱼藻轩:

负冰初过矣,依藻又怡然。

物各适其性,时维迁不迁。

跃潜喻合道,动静性俱天。

设似牧人梦,所祈是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