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在背后说人坏话,但能在背后说人好话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人确实非常优秀,职位也比自己高,你出于对他的好感,某天当着他的面,说了几句赞美的话,结果人家不但没有领情,反而说你在拍马屁。其实,如果你想结交某个人,大可不必在他面前说赞美的话。如何做呢?在背后说他的好话,远比当面恭维他,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你还不用担心,你在背后说他的好话,很容易就会传到他的耳朵里。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史湘云、薛宝钗劝贾宝玉做官为宦,贾宝玉大为反感,对着史湘云和袭人赞美林黛玉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混账话!要是她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凑巧这时黛玉正来到窗外,无意中听见贾宝玉说自己的好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结果宝黛两人互诉肺腑,感情大增。
因为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在湘云、宝钗、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好话就不但是难得的,还是无意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小性子的林黛玉恐怕还会说宝玉打趣她或想讨好她呢。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显得真诚。你当面说,人家会以为你不过是奉承他,讨好他。当你的好话在背后说时,人家认为你是出于真诚的,是真心说他的好话,人家才会领你的情,并感激你。
比如说领导好话。当面说与背后说就有很大的差别。假如你当着上司和同事的面说你上司的好话,你的同事们会说你是讨好上司,拍上司的马屁,而容易招致周围同事的轻蔑。同时,领导脸上可能也挂不住,会说你不真诚。另外,这种正面的歌功颂德,所产生的效果反而很小,甚至有反效果的危险。与其如此,还不如在领导不在场时,大力地“吹捧一番”。这些好话终有一天会传到上司的耳中的。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能极大地表现你的“胸怀”和“诚实”,有事半功倍的效用。比如,你夸上司,说他公平,对你的帮助很大,而且从来不抢功。以后,你的上司在“抢功”时,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顾忌,会手下留情。
如果在公司里,你管理了十几个人,你不妨在面对你的领导或其他同事时,对你欣赏的某位员工恰如其分地夸奖一下,一旦他知道了这件事,就会对你心存感激,你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更加和谐。
在背后说人好话,还能消除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一些误会和矛盾。
小张和小刘一起共事5年了,关系非常密切。小张前几天因一件小事得罪了小刘,为此他们已经一个星期没有说话了。虽然每天在同一个办公室进进出出,彼此都感觉很尴尬,但自尊心作祟,谁都不先开口与对方说话。
一天,小刘心生一计。在与同事们午休闲谈时,趁小张不在,小刘顺便说了小张的几句好话:“小张这个人很不错,办事公正,对我的帮助尤其大,能和这样的人共事,真是一种幸运。”没想到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小张的耳朵里去了,这免不了让小张有些欣慰和感激,也让小张心里产生愧疚——自己得罪了小刘,不道歉还和他较劲,真是不该。于是,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他主动向小刘打招呼、嘘寒问暖,两人就这样好了。那些“传播者”在传达时,也顺带对小刘夸赞了一番:这个人心胸开阔,人格高尚,真不错。
另外,在背后说人好话,也能让别人的虚荣心得到满足,给人面子。在刘墉的《把话说到心窝里》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作为工人代表,老王决定去找总经理抗议。原因是他们经常加班,但上面连个慰问都没有,年终奖金也很少。出发之前,老王义愤填膺地对同事说:
“我要好好训训那自以为是的总经理。”到了总经理办公室,老王告诉总经理秘书说:“我是老王。约好的。”
“是的、是的。总经理在等你,不过不巧,有位同事临时有急件送进去,麻烦您稍等一下。”秘书客气地把老王带进会客室,请老王坐,又笑问:“你是喝咖啡还是喝茶?”老王表示他什么都不喝。
“总经理特别交代,如果您喝茶,一定要泡上好的龙井。”秘书说。
“那就茶吧!”
不一会儿,秘书小姐端来连着托盘的盖碗茶,又送上一碟小点心:
“您慢用,总经理马上出来。”
“我是老王。”老王接过茶,抬头盯着秘书小姐,“你没弄错吧!我是工友老王。”
“当然没弄错,你是公司的元老,老同事了,总经理常说你们最辛苦了,一般同仁加班到9点,你们得忙到10点,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正说着,总经理已经大跨步地走出来,跟老王握手:“听说您有急事?”
“也……也……也……其实也没什么,几位工友同事叫我来看看您……”不知为什么,老王憋的那一肚子不吐不快的怨气,一下子全不见了。临走,他还不断对总经理说:“您辛苦、您辛苦,大家都辛苦,打扰了!”
老王来是要发火的,为什么最后没有发成呢?也许你会说,总经理待他太客气了,又是好茶,又是点心,恐怕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秘书的那句话——“当然没弄错,你是公司的元老,老同事了,总经理常说你们最辛苦了,一般同仁加班到9点,你们得忙到10点,心里实在过意不去”——起了作用。它不仅让老王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还让老王知道,总经理不是不记得他们的功劳,而是整天挂在心上。这一来,他自然对总经理心存感激,先前一肚子的怨气也就烟消云散。
其实说得广一点,在背后说人好话,就是一种利用第三方传送自己意思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很多地方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教育孩子,父母希望孩子用功读书时,如果整天教训孩子,也很难说有多大效果,假如孩子从别人嘴里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关心,父母在自己身上花的心血,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动力。
头衔虽然是无形的,却让人觉得很有面子
在美国有专家做过研究,发觉“头衔”如果利用得当,它达到的效果相当于给这个人增加10%的工资。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某工厂有个门卫,对工作颇有倦意。后来,工厂里来了位新经理,此后这个门卫就突然变得勤快起来。实际上,新经理没花一文钱作奖励,仅仅是把这位门卫的职称改成了“防卫工程师”而已。
无独有偶。万特是纽约一家印刷公司的经理,他要改变一位技师的态度和要求,而不引起反感。这位技师负责管理若干台打字机和其他日夜不停在运转的机器。他总是抱怨工作时间太长,工作太多,他需要一个助手。
可是那位万特先生,没有缩短他的工作时间,没有替他添任何一个助手,却使这位技师高兴起来,这是什么原因?万特想出的主意很简单,他给那位技师一间私人办公室。办公室外面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他的名字和头衔“服务部主任”。
这么一来,他不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下命令使唤的修理匠了。他现在是一个部门的主任,他有了自尊、自重的感觉。这位“服务部主任”
现在很高兴,已不再抱怨了。
也许,你会表示怀疑,头衔真有这么神奇的吸引力,有如此特殊的功效吗?确实是这样的。头衔虽然是无形的,但它会让人觉得很有面子,是最能迷惑人的一种公开的赞誉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在别人的名字后面加上经理等等头衔的原因。
还记得小时候,在学校足球队的时候,什么样的奖励最让你激动吗?教练的口头表扬?印有某某字样的队服?进了一球?
我想这些都只能让你激动一下子,最多持续两三天。最让你激动的恐怕是教练亲手为你带上队长的袖标,或者是被评为球队的最佳射手,诸如此类的头衔,是无数的孩子或成年球员梦寐以求的!
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头衔让球员们拥有了无上光荣的荣誉感,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
可以肯定,人们都希望在自己的头上套上某种头衔,并且非常珍惜。古今中外,许多领导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给予人们这样或那样的头衔,才笼络了人心,赢得了胜利。
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军参战人员是43万人,美军的目标是“零伤亡”,但他们还是准备了2万个装尸袋,但军方准备的勋章整整有22万个!这也是美国人打仗拼命的原因之一。
当年拿破仑曾大加奖赏他的部下,他共计颁发了15000枚荣誉勋章,还把18个将军升为“法国元帅”。拿破仑还称他的军官为“无敌将军”,同时给优异的士兵授予“大军”的光荣头衔。拿破仑的这个“赋予名号头衔”的政策给了人们一种拥有荣誉的自重感,让他的臣民感激他、拥戴他,他新创的帝位也因此得到了巩固。
美国一位伟人演讲道:“当我们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时,不要忘了独立宣言,虽然那没有几句话,却是200多年来所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保障。同样的,当我们这些年致力于种族平等时,不要忘了那也是因为某些字眼的组合而激发出来的行动所致……”
再比如,一家全国性的卡车服务公司,只不过改了一个字眼就大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工作品质。那家公司的管理层发现他们所送的货物中有万分之六会送错地方,这使得公司每年得额外赔上25万美元的损失,为此公司特别聘请了戴明博士去给他们诊疗一番。根据戴明博士的观察,发现这些送错的案子中有五六成是因为该公司的司机看错送货契约所致。为了能一劳永逸地消除这样的错误,使该公司能提高服务品质,戴明博士建议最好把这些工人或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
一开始公司觉得戴明博士的建议有些奇怪,难道把职位头衔改一改就能把问题解决?难道就做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便可以了?可是没有多久绩效就出现了,当那些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之后不到30天,先前万分之六的送错率一下子便下降到了万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说,那家公司一年可以因此节省25万美元。
总之,不要太吝啬一些头衔、名号,大方地授予员工。要相信,头衔虽是虚的,但它的确可以用来激励员工,让员工觉得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