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帝国的崛起
5285600000033

第33章 倚天把剑(15)

那么,在《谏逐客书》里,李斯到底写了些什么,又是如何打动秦王嬴政,使他收回成命的呢?

凡是读过《谏逐客书》的人都能感觉到,李斯用一篇《谏逐客书》折服秦王,使其收回逐客的成命,主要是得力于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也就是这篇文章对比说理的方法。

在这篇奏疏的开头一小段里,李斯就开门见山地对“逐客”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直言不讳地指出,逐客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的呢?李斯列举了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求贤若渴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客”不仅无负于秦,而且有功于秦,鲜明地对比出秦王今天逐客的做法是错误的。接着,李斯又列举排比了秦王日常生活中喜好别国的器物、珠宝、音乐、美女的大量现实材料,与秦王“一切逐客”的行为形成矛盾和对比,揭示他重物轻人的做法是错误的。最后,李斯又以五帝三王海纳百川般的胸襟与功业,和逐客的狭隘做法相对比,说明“逐客”无异于把武器送给敌人,把粮食送给强盗,从理论上说明逐客是错误的。在奏疏的最后,李斯从“逐客”一事将引起的严重后果的角度说明逐客是错误的。认为如果秦王坚持逐客的话,要想得到国家强盛,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

总之,这篇文章广泛引证史实,驳斥秦王蛮横逐客的错误做法,说明逐客一事在政治上对秦国的严重不利,终于使秦王取消了逐客令,达到了不被驱逐的写作目的。

这篇《谏逐客书》是秦代唯一的一篇文学作品,它不但显示了李斯过人的才华,还显示了李斯的政治才能。因此,李斯以此文一举跃上秦国的政坛,成了秦国政治权力的核心人物之一。

李斯终于实现了成为“仓中鼠”的人生梦想,但就在他步步高升的时候,他的同学,同为荀子得意门生的韩非,也因为几篇文章,引起了秦王的注意,被秦王接入秦国,给予了很高的礼遇。

李斯对韩非的到来,忧多于喜。为了保住“仓中鼠”的地位,他用非常不道德的手段,不但中止了韩非对秦王的影响,而且还中止了韩非集荣耀与悲剧于一身的生命。

那么,韩非者,何许人也?有何德何能,竟然会让秦王政如此喜爱,让李斯如此惧怕呢?

§§§第五十二节韩非入秦——集荣耀与悲剧于一身的政治家

公元前234年,韩国的一位使者奉命来到秦国,他用结结巴巴的语言,艰难而执著地向秦王政分析着韩、赵、秦三国的关系,秦王政显然有点失望,但还是恭恭敬敬地听着,并且不时地向这位韩国的使者投以赞许和鼓励的目光……

这位患有口吃之疾的韩国使者是谁呢?

他就是韩国的宗室贵族子弟,和李斯一起就学于荀子门下的韩非。韩非大约生于公元前280年①,从小就患有口吃,不善于讲话,但却擅长于著书立说,文章写得深刻生动,文风平实严谨。韩非非常喜欢黄老刑名法术之学,对其研究得很深。李斯虽然自视甚高,目中无人,但对韩非的人品和学识还是非常敬崇的,李斯认为自己的学识远远比不上韩非。

韩非就学于荀子,学成之后,由于他的公子身份,所以又回到了韩国。这时的韩国,已经衰弱得不成样子了。作为宗室子弟和利器在怀的士人,韩非多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用来驾驭臣子,不能任用有富国强兵之才的贤能之士,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儒家用经典文献扰乱国家法度,而游侠凭借着武力违犯国家禁令。②现在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矫枉之臣所容,他考察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写出了《孤愤》、《五蠹(d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

公元前236年(韩王安二年),李斯奉秦王之命到韩国,催促韩王安赶快投降。李斯在这次出使韩国过程中,会见了十五六年未见的韩非。韩非把自己写的《孤愤》、《五蠹》等篇章让李斯看,李斯看后,就把作品带走,后来又传至秦王手中。③

再说秦王读了李斯带回来的韩非的《孤愤》、《五蠹》之后,非常高兴,大发相见恨晚之叹。李斯告诉秦王政,这个人就是韩国的韩非。可是,能有什么办法让韩非来到秦国呢?秦王政想到一个“逼”字,于是,就下令攻打韩国,逼着韩国让韩非出使秦国。④韩王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派韩非出使秦国。

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韩非来到秦国之后,受到秦王政最高规格的款待,一时间秦国高层官吏云集在韩非所住的驿馆之前,以能一睹韩非的风采为荣。在这种荣耀光环的笼罩之下,韩非以为他的“存韩”之策能够实现,于是就向秦王献上《存韩》书,对秦国的政治提出了批评。韩非认为,国富兵强的秦国之所以迟迟不能统一天下,是因为秦国的大臣们没有尽到辅佐君王的责任,尤其是李斯和姚贾等人提出的灭韩战略,更是不妥。韩非认为,韩国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不能对秦国构成威胁。他认为秦国应该先灭赵国,因为赵国是个强国,只要赵国一灭,统一天下便水到渠成,指日可待。秦王政认为韩非提出的这个统一六国的战略,是最符合秦国利益的,但是,最终并没有采用。

应该说,韩非为了救护自己的国家,以邻为壑的做法有情可原,也符合秦国的最大利益。但是,他的这个统一六国的战略方针却为其埋下了杀身的祸根。

为什么呢?因为韩非和李斯、姚贾等人提出的战略方针针锋相对,如果他的战略方针一旦被秦王政采用,李斯等人的政治威信将大打折扣;其二,韩非认为姚贾根本就不是治国的材料,不配与他谈论安定社禝的大计,这就令姚贾很是难堪,怀恨在心;其三,韩非的出现,使李、姚二人的政治威信和政治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威胁,韩非一旦获得秦王政的信任,出任秦国的相邦,那么李、姚二人就保不住既得利益了。所以,李斯和姚贾就在秦王政面前诋毁韩非,说:“韩非是韩宗室的公子,他的计策最终是为了韩国的利益,不是为秦国的利益考虑,如果不采用他的主张,您把他留下来,最后还让他回到韩国去的话,就是自己给自己留下了后患,不如将他杀掉,以绝后患。”⑤秦王政虽然非常喜欢韩非,也非常认同他的观点,但复杂的国家关系和自身多疑的性格使他对韩非的平定六国之策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所以,在未能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下令把韩非抓起来,让官吏治韩非的罪。

就在官吏将韩非抓起来之后,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说是秦王的意思,让他自尽。韩非知道李斯从中使诈,挑拨是非,想亲自见秦王一面,把事情说清楚,但是,李斯总是设法让韩非见不着秦王,而且逼着他喝下了毒药。不料,就在韩非死后不久,秦王政反复思考,认为韩非说得很有道理,想赦免韩非,但是,当他派人去释放韩非时,韩非却早已经死了。⑥

韩非死后,韩王安一看能够勉强支撑韩国这座岌岌可危大厦的最后一根柱子也倒了,就自动放弃了王位,把韩国降为秦的臣属之国,战战兢兢地等待着末日的来临。

对于韩非,我认为,尽管他一生襟抱未能开,但他统一天下的战略构想却最终通过秦王政之手得以实现,他的著作《韩非子》里的政治思想及其治国方略,对秦国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秦国统一后政治统治的指导思想。

那么,《韩非子》里到底都有哪些了不起的政治思想呢?

首先,韩非的历史观为秦国的统治者提供了改革的理论依据。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⑦,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其次,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⑧,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⑨。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⑩;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如果结合《韩非子》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所作的文体贡献来看的话,韩非的著作里最大的一个说理特点就是借助寓言的形式设喻明理。由于设喻明理的需要,先秦寓言在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高度发展的推动下,经历了自身的萌芽和发育之后,终于在战国中晚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成为先秦文学中芬芳艳丽的奇葩。墨子、孟子、庄子等都为先秦寓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庄子,它不仅首创了“寓言”一名,而且自觉地大量运用寓言。他称自己的创作“寓言十九,籍外论之”,使先秦寓言显现出独立的趋势,但使寓言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则是法家的杰出代表韩非努力的结果。

不过,我们应该知道,韩非完善寓言这个文学体裁,决不是“为文而文”。韩非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他继承了商鞅的“明法”,申不害的“任术”,申到的“乘势”理论,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基础。他收集、整理、创作寓言是为宣传他的法制思想服务的。在《外储说》四篇中,使用寓言110多个,从20个方面宣扬了封建专制的法制和权术,成为中外寓言史上罕见的奇迹。

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韩非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意识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并将它们分门别类编辑起来的人,《储说》、《说林》即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公木先生说:“韩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比较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观、社会观、文艺观以及方法论和认识论,可以说,读韩非子寓言故事,几乎等于读了一部法家思想辑要。”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守株待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滥竽充数”等都是出于韩非的笔下,我们今天仍能在这些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营养,还是应该好好感谢一下韩非。

①韩非子生年不详,各家说法不一。现取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的推算法,定为公元前280年,卒于公元前233年,年寿47岁。

②《韩非子·五蠹》:“儒者以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③《史记》说“人或传书至秦”,这“人或”,应该就是李斯。

④《史记·韩非列传》秦王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

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⑦《韩非子·五蠹》。

⑧《韩非子·物权》。

⑨《韩非子·人主》。

⑩《韩非子·主道》。

《韩非子·显学》。

《韩非子·问田》。

《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有度》。

公木:《先秦寓言概论》,山东齐鲁书社,1984年版。

§§§第五十三节豕虫之孽——车裂嫪毐秦王政顺天而行

韩非未能在秦国建尺土之功就不明不白的死了,这使秦王政很是郁闷。不过,令秦王政更为郁闷的事还在后边呢!

公元前238年,是秦王政即位以来最为郁闷的一年。

秦王政郁闷什么呢?因为,按照古代男子成年之时要举行“冠礼”的惯例,公元前238年,已经22岁的秦王嬴政早过了“男子二十而冠”①的年龄,“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听治,其教至也”②。但是,有着秦王“仲父”之名的相邦吕不韦却一点也不着急,就连秦王的生身母亲对此也似乎漠不关心。难道做母亲的不希望自己的亲生儿子早一点亲政,成为名副其实的真正秦王吗?

有学者认为,秦国的冠礼制度与关东六国不同,他们列举了《史记》上“惠文王三年,王冠”,“昭襄王三年,王冠”,“始皇九年,王冠”这样三个史实,说秦王的冠礼都在22岁,认定秦国的冠礼制度是“异制”;也有人认为秦国是依据身高是否达到六尺五寸而决定行不行冠礼的,说是秦始皇幼年多病,虽然年龄到了20多岁,但身高仍然不够六尺五寸而不能举行冠礼,而且还举出了云梦秦简里依身高定罪的佐证。③我认为,这些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的观点,实际上没有一点道理。因为秦国对中原礼乐文化的吸纳,是很主动,很开放的,如果他们认为对秦国的制度文化建设,或者是对君权巩固有好处,有利的,那么就会毫不犹豫地拿过来为已所用的。那么,为什么偏偏在冠礼这上面要“异”一下呢?

其实,只要稍微了解当时历史史实的人都知道,吕不韦是一个投机的政治商人,而且长期与秦王嬴政的母亲有着不正当的两性关系,以秦王嬴政的“仲父”自居,又为秦国立过不少战功,虽然名为相邦,位极人臣,但左右秦廷,权势早已经远远地超过了秦王嬴政,因而,他是不会轻易还政于秦王嬴政的;其次,秦王室对外来人才,一向都是用之如珍宝,弃之如敝履,外来人才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这一点吕不韦也是深知的;此外,他与秦王政母亲的私情,秦王嬴政多多少少都会听到一些的,以他对秦王嬴政性格的了解,他知道一旦秦王嬴政亲政之后,一定是会对他不利的,所以他以种种理由(其中不乏正当理由)来延缓政权的交接。

除了吕不韦的有意迟延之外,还有一个人也极不希望秦王政临朝亲政,这个人就是由吕不韦推荐入宫,服侍秦王嬴政母亲的嫪(lào)毐(ǎi),以及包括秦王嬴政母亲在内的菌集在嫪毐周围的人。

这个嫪毐是何方神圣,胆敢有意阻挠秦王行冠礼?

各位,万万不可小觑嫪毐这个人。他不仅是秦王母亲的心上人,而且还是秦王嬴政的“继父”哩!过去,有人认为嫪毐称他是秦王嬴政的“假父”是假充的,是他在与朝中贵臣斗棋斗酒,醉后讲的一句狂言(“吾乃皇帝假父”)④,这是不对的。如果按照《史记·吕不韦传》上的记载,那么,这个嫪毐不但与秦王嬴政的母亲私通,而且还为秦王嬴政添了两个小弟弟呢!按照事实上的血缘和人伦关系,嫪毐还真的就是秦王嬴政的“继父”哩!

那么,嫪毐怎么会与贵为太后的秦王的母亲勾搭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