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马上就办
5294900000017

第17章 马上就办,有序进行(3)

从寒冷冰封的北极,到炎热难耐的赤道、从终年干旱的沙漠到湿润潮湿的雨林、从季风肆虐的海边到空气稀薄的高原,到处都有生命生存的足迹。寒冷、饥饿、疾病甚至是人类的屠杀,都没能让这个生命退缩。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人类世界中同样适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不如说是一部适应史,人类就是在不断适应的道路上探索、收获和走向更加文明与进步的。人们最终的结局之所以会有天壤之别,关键在于谁在其中更能以积极进取的热情和坚忍不拔的理性去充实自己了。

适应能力对每个渴望获得成功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说这也是他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适应能力都做不到,恐怕真的会连生存都会出现问题,更不要说其它的了。

在大西洋的一个不知名字的小岛上,生活着一种漂亮的红嘴鸟。亚热带的温暖气候和常年不断的潮湿季风使这里成了植物的天堂。红嘴鸟以岛上的昆虫和植物种子为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是,有一年,一场海啸摧毁了岛上的大多数植物,而紧接着的长达七个月的干旱更是给岛上的生物带来了灭顶之灾—几乎所有的植物都灭绝了,只剩下一种叫做“球刺”的矮小灌木。

这种灌木枝条柔韧,体型矮小,可以抵御很强的台风,而且它们的枝条上有厚厚的一层蜡制层,有效地阻止了水分的蒸发。最重要的是,它的种子周围是结实的木质结构,还带有很多的尖刺,这样既防止了成为鸟类的口中美食,又可以随时抓住地面上的一切东西,并生根发芽。正是因为这种适应干旱多风天气的特性,才让这种植物在岛上残留了下来。

岛上的动物大部分也因为恶劣的环境而灭绝了,但是令生物学家惊异的是,一部分红嘴鸟因为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死亡,但是另外一部分却安然地生存了下来。在生与死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的差别的,活着的红嘴鸟靠什么样的“秘密武器”才成为自然选择的优胜者?

生物学家怀着疑问来到了岛上,经过三个月的调查研究,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植物的灭绝使岛上的鸟类失去了食物,唯一可以维持鸟类生存的食物就是“球刺”的种子。

但是红嘴鸟在吃这种食物的时候却像在攻克一座堡垒一样困难:先要用爪子按住带刺的种子,然后用长喙啄开坚实外壳,用尽全力才能够到里面那用来“活命”的种肉。

科学家发现,生存下来的红嘴鸟的喙比淘汰,喙要长出01毫米。就是这01毫米的差距,造成了生与死的距离!

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部分红嘴鸟先一步适应了环境,获得了宝贵的生存权,而那些稍晚一步适应的,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人类社会当中同样如此,社会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第一效应”,比如运动会,绝大多数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冠军的身上,哪怕亚军比冠军只差那么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会造成巨大的反差。

再比如一群人同时到一家公司工作,他们的能力都相似,现实的情况是,往往那些最先适应新环境的人,最容易受到提拔,成为管理者。

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改变自己,而不是逆来顺受。很多人错误的以为,逆来顺受就是对环境的适应,这是绝对错误的一种想法。对环境适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而逆来顺受只会让你成为环境当中最底层的弱者。

当环境改变,尤其是向坏的方面变化的时候,一方面,我们不能逆来顺受,当作什么也没发生,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怨天尤人,让失望与愤怒冲昏头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他们用自己乐观的精神,不断去适应新岗位、新环境,同时也是在面对新的机遇,在变化中寻找走向成功的机会。

卡加隆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某区域经理。正当他事业上一帆风顺业绩蒸蒸日上之际,公司开始大规模裁员,有近将近1/3的人被解聘。他虽然幸运地保住了饭碗,但却丢掉了经理的职位。卡加隆很是痛苦了一段时间,他甚至考虑过转行做饮食方面的买卖。但值得庆幸的是最后他没有被环境变化导致的挫折所压倒。降级后的他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逐渐适应了新环境,不但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几个月后,他重新被提升为该地区的销售经理。

优秀与平庸之间往往就在于你在对环境适应过程中的前后一秒钟上,越是主动的人,越容易抓住这宝贵的一秒钟,在变化中适应,在适应中为自己营造成功的云梯。

社会是一个大的群体,个人的力量与整个社会环境相比永远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每个人一开始扮演的都是一个被动的角色。那么怎么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把生活的节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呢?答案就是学习与变化。

没有人生来就懂得很多、就会做很多的事的。每个有辉煌成就的人都是在不断的适应中丰富和成长起来的。但这并不标志你就可以高枕无忧地躺在已有的优势上洋洋得意了。即便你现在已经和恐龙那样强大了,如果你放弃了在适应之旅中继续前进,那么,恐龙的悲剧就有可能再一次上演。这就像温室里永远也长不出傲立风雪的苍松翠柏一样,它必须不断地在风霜雪雨中忍受着意志的考验,经受着酷暑严寒的磨练,并在如歌的岁月中从弱小茁壮成长参天的栋梁之材。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著名的波音公司董事长威尔逊先生就开始着手物色继承人。他制订了一份波音高层主管的发展计划,以便选出波音的未来更出色的领导人。

在这个计划中,威尔逊列出了包括十几个人在内的候选人名单,将他们认命为自己的副手,并不断地向他们施以压力,他要看看他们中间到底谁更能在适应中经受住多岗位工作的考验。

经过一次次激烈的竞争,一次次严密的筛选,最后候选人名单上只剩下两个人:简·桑特和弗雷特·冯茨。桑特的专长是工程,而冯茨的特长是企业策划。

威尔逊为了能更真实地检验一个两个人的实际能力,首先调换了两个人的工作,看一下他们的综合能力。

威尔逊先找到桑特说:“桑特,你先暂时离开767案组,来总部搞企划,好吗?”桑特没有考虑就答应下来,然后去总部报道,迎接新的挑战。

接着,威尔逊又给弗雷特·冯茨打电话说:“冯茨,准备一下,公司决定让你暂时离开企划部,去管理707、727、737部门。”

“可是,我根本不了解哪儿的情况啊。”冯茨提出了疑问。

“你害怕承担责任吗?”威尔逊皱起了眉头。

“不,当然不是。威尔逊先生,我只是认为不应当冒险承担失败。”冯茨果断地回答。

威尔逊的眉头舒展开来,他故意用生气的口气说:“公司已经决定了,努力去干吧!”

冯茨也只得走马上任了。冯茨在管理707、727、737部门的同时,也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来使自己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任务,最后成功地开发了737-300型飞机。这种飞机为波音赢得了大量的订单,大大地提高了公司的收入。而此时桑特的工作也特别出色。

接着,冯茨又被派到民机集团做飞机销售工作。他很快适应下来,以律师的雄辩口才,在各类谈判中屡建奇功。另外,在与空中客车公司、道格拉斯等大公司的竞争中,为波音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

通过不停地适应,冯茨源源不断地爆发出自己的潜能,而且每到一个新的岗位上都能迅速地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种问题。对于这一点,他自己都感到惊奇,后来成为董事会主席的他对波音公司的全体员工说:“很多的事实证明,在多层次上具有适应能力,并在适应的过程中能够发扬光大的人,才是一个最出色的也是值得重用的人!”

适应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在适应的过程中肯定有碰壁的疼痛和酸楚的泪水,也肯定有面对坎坷与荆棘的茫然和彷徨。任何能通达成功顶峰的路都不会坦荡如砥的,在蜿蜒崎岖的路径上高呼着响亮的口号,让自己像个勇士那样,在适应的过程中越挫越勇的人,最后才会赢得出色者应得的鲜花与微笑,最先适应新环境的人必定是离成功最近的人。

使你的点滴工作都紧跟公司发展的步伐

任何出色的企业都有自己较为长远的目标或规划,那些老板经理们也会时常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希望公司在10年后会变成……”然后,他们会根据这些来规划,有步骤地安排各项工作。公司每一项崭新的规划都不是为了适合今天的或眼前的需求而设立的,大多数都是为了满足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长远需求。

那么,你做为一名企业员工来说,就必须在平时的工作细节中注意沿着公司的规划前进,才能使自己紧跟公司发展的步伐。

如果你认为你平时的工作对于公司的长远目标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公司任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公司每个员工兢兢业业地遵循其发展规划,你一旦脱离了这个轨道,不但你自己无法实现自身的职场价值,而且有可能阻碍了公司的全盘计划。

有一个年轻人由于职业上的事情跑去找拿破仑·希尔,这位先生举止大方,聪明,未婚,大学毕业已经4年了。

希尔先从年轻人目前的工作谈起,并了解了他所受的教育情况、家庭背景以及对事情的态度。然后希尔问他:“你找我,目的是不是就是让我帮你换份工作呢?”

年轻人答道:“是的。”

希尔又问:“你想要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

年轻人回答说:“问题就在这里,我现在的工作几乎千篇一律,每天朝九晚五,上班下班,觉得自己在公司简直是可有可无,我真不知道自己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发展前途。”

“这个问题其实很普遍,特别是在一些年轻人当中。”希尔听完年轻人的话说,“不妨让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你觉得你公司10年以后会是什么样?你又希望自己10年后是个什么样子呢?”

年轻人沉思了一会儿,说:“公司有个很令人兴奋的10年规划,如果能够按规划正常地发展,公司10年后一定能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行列,而我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公司的重用,工作能比现在更好,待遇也更优厚,至少能买下了一栋好房子。当然,更深入的问题我还没考虑好。”

希尔对年轻人说:“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公司的重用,但是你想过没有,公司的10年规划靠谁来实现?”

年轻人回答说:“当然是我们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