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马上就办
5294900000024

第24章 马上就办的最高天职:完成任务(4)

这个世界永远遵循着某种守恒法则,你付出了多少,意味着你可能会得到多少。也许你目前的投入无法立刻得到相应的回报,千万不要气馁,应该一如既往地多付出一点。回报可能会在不经意之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最常见的回报是晋升和加薪。除了是你的老板之外,也可能是他人,以一种间接的方式给你一个惊喜。

每天多做一点就像你把钱存入银行的道理。你一点点地存进去,不考虑什么时候取出来,存多了,你的回报自然会大;你的个人价值也慢慢得到他人的重视,你的口碑也广为流传,这时,你就惊喜地发现,你“每天多做一点”没有白做,你从现在开始可以到银行取款了,一笔很大的回报。

每天多做一点,是人生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做事、学习的心态,只有每天多做一点,你就能更勤力工作,尽心尽力做好每件事情。

为自己的公司提出合理建议

成功的职场人士都喜欢问自己:“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具有这样的问题意识,自然能够了解自己周围所欠缺的、不足的还有很多,这些可能正是公司今后的策略和方法。

看起来质疑自己的工作并不难,但大多数员工并没有这样做。

一位老板在他的回忆录上写道:“事实上往往有些员工接到指令后就去执行,他需要老板具体而细致地说明每一个项目;完全不去思考任务本身的意义,以及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

“我认为这种员工是不会有出息的,因为他们不知道思考能力对于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不思进取的人由接到指令的那一刻开始,就感到厌倦。他们不愿动半点脑筋,最好是能像电脑一样,输入了程序就不用思考把工作完成。”

所以,不断思考改进是你必须要做的事。在你对既有工作流程寻求改变以前,必须先努力了解既有的工作流程,以及这样做的原因;然后质疑既有的工作方法,想一想能不能做进一步改善。

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于他是否做任何事都力求最好,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样工作,绝不会轻率疏忽。因此,在工作中就应该以最高的规模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须做到最好。这样,对于老板来说,你才是最有价值的员工。

有个刚刚进公司的年轻人自认为专业能力很强。有一天,他的老板直接交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公司做一个广告策划方案。

这个年轻人见是老板亲自交代的,不敢怠慢,认认真真地搞了半个月。半个月后,他拿着这个方案,走进了老板的办公室,恭恭敬敬地放在老板的桌子上。谁知,老板看都没看,只说了一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方案吗?”年轻人一怔,没敢回答。老板轻轻地把方案推给年轻人,年轻人什么也没说拿起方案,走回自己的办公室。

年轻人苦思冥想了好几天,再修改后交上。老板还是那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心中忐忑不安,不敢给予肯定的答复。于是老板还是让他拿回去修改。

这样反复了四五次,最后一次的时候,年轻人信心百倍地说:“是的,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微笑着说:“好,这个方案批准通过。”

通过这件事,年轻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持续不断地改进,工作才能做好。从这以后,在工作中他经常自问:“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然后再不断进行改善,不久他就成为了公司不可缺少的一员。老板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后来这个年轻人被提为部门主管,他领导的团队业绩一直很好。

工作做完了,并不代表不可以再有改进。在满意的成绩中,仍抱着客观的态度找出毛病,发掘未发挥的潜力,创造出最佳业绩,才是优秀员工的表现。

将工作做得出类拔萃

工作是我们生命的重要部分,是充满激情的。既然你选择了你的工作,选择了你的职业,你就要有意识地将它做好,将它做得出类拔萃。这不仅会给公司、个人带来利益,还会使你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在日本,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小故事:

许多年前,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说她将在这里正式步入社会,迈出她人生第-步。因此她十分激动,暗下决心:无论什么工作,一定要干得出类拔萃!

然而她想不到的是,上司安排她洗厕所!洗厕所这活说实话没人愿意干,何况她一个姑娘家,从未干过粗重的活儿,细皮嫩肉,喜爱洁净,干得了吗?当她用自己白皙细嫩的手拿起抹布伸向马桶时,自己的胃开始了翻江倒海,恶心得想呕吐却又呕吐不出来,太难受了!而上司对她的工作质量的要求却又高得吓人:必须把马桶擦洗得光洁如新!

她当然明白“光洁如新”的含义是什么,然而她真的难以实现“光洁如新”这个标准。为此,她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这时,她面临着人生第一步该怎样走下去的抉择:是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职业?继续干下去—太难了!另谋职业—知难而退?人生的第一步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她是曾经下过决心的,无论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干得出类拔萃,如果就这样退缩,自己又很不甘心。

就在此关键时刻,同在一个单位的前辈让她重新振作起来。这个前辈的工作和她一样。前辈一遍遍地抹洗着马桶,直到抹洗得“光洁如新”;然后,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口气喝了下去!竟然毫不勉强。实际行动胜过万语千言,他没有说一句话就告诉了她一个极为朴素、极为简单的真理:光洁如新,要点在于“新”。新则不脏,因为不会有人认为新马桶脏,也因为新马桶中的水不脏,所以是可以喝的;反过来讲,只有马桶中的水达到可以喝的洁净程度,才算是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了,而这一点已被证明是可以办到的。

看到这一切,她目瞪口呆,感到一种从身体到灵魂的震颤,她痛下决心:“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洗厕所中出类拔萃的人!”从此以后,她成为一个全身心投入的人,她的工作质量也达到了那位前辈的高水平。当然,为了检验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证实自己的工作质量,她也多次喝过厕所里的水。她很漂亮地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从此,她踏上了成功之路,开始了她的不断走向成功的人生历程。

几十年光阴一瞬而过,如今她已是日本政府的主要官员一-邮政大臣,她的名字叫野田圣子。野田圣子的成功源于她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洗厕所中出类拔萃的人。”这一点使她拥有了成功的人生,使她成为幸运的成功者、成功的幸运者。

因此,在工作中,你要不断地对自己说:“工作了,就要出类拔萃!”出类拔萃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你真正地付诸行动。

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出类拔萃,你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是勤奋,勤奋是通往荣誉圣殿的必经之路。懒汉们常常抱怨,自己竟然没有能力让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但勤奋的人会说:“我也许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我能够拼命干活以挣取面包。”

假如你应该打一个电话给客户,但由于懒惰,你没有及时打这个电话;你的工作可能因为这个电话而延误,你的公司也可能因这个电话而蒙受损失。那么你还算一个出色的员工吗?

在古罗马,有两座圣殿,一座是美德的圣殿,一座是荣誉的圣殿。他们在安排座位时有一个顺序,即必须经过前者的座位,才能达到后者—勤奋是通往荣誉圣殿的必经之路。行为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品性,因为行为在多次重复之后就会变得不由自主,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无意识地、反复做同样的事情,以至于最后不这样做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形成了一个人的品性。

无所事事会令人退化,贪图安逸将会使人堕落;只有勤奋工作才是最高尚的,才能让你的一切抱负有可能成为现实。如果你是一个爱偷懒的员工,那么,从现在开始改掉自己好逸恶劳的恶习吧!工作是你自己的事情,勤奋起来,境况就会逐渐有所改变。

其次是主动去做。所谓的主动去做,指的是随时准备把握机会,展现超乎他人要求的工作表现,以及拥有“为了完成任务,必要时不惜打破常规”的智慧和判断力。其实我们身边那些被认为一夜成名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前,早已默默无闻地努力了很长一段时间。成功是一种努力的累积,不论何种行业,想攀上顶峰,通常都需要漫长时间的努力和精心的规划。

所以,如果想登上成功之梯的最高阶,你就要永远保持主动领先的精神,纵使面对缺乏挑战或毫无乐趣的工作,最后终能获得回报。当你养成这种主动去做的习惯时,你就有可能在工作中出类拔萃,有可能成为老板和领导者。

勤奋、主动去做,为我们能更好地工作提供可举。在工作中,我们还应该时刻记住:工作是我们生命的重要部分,是充满激情的。既然你选择了你的工作,选择了你的职业,你就要有意识地将它做好,将它做得出类拔萃。这不仅给公司、个人带来利益,还使你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

敢于挑战高难度的工作

亨利·福特曾经说过:“我一直都在寻找那些拥有无限能力,并相信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人。”微软公司在进行招聘时,也颇为青睐一种“聪明人”。这种“聪明人”,并非在招聘时就已是某一岗位的专家,而是一个敢于向高难度工作,向自己挑战的员工。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充满机会与挑战的社会,受大环境影响,公司的环境也总是处于困难和竞争之中。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每个公司必须时刻以增长为目标才能生存。要达到这个目标,员工必须与公司制订的长期计划保持步调一致,而真正能做到“一致”的,只有不断挑战自己、争取进步的员工。

所以,对于老板来说,他们所需要的落实员工必须具备敢于向高难度的、“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的精神。

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始者孙正义被誉为“互联网投资皇帝”。其实,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包括比尔·盖茨,可以拥有比他更多的互联网资产,他投资的雅虎等互联网资产,占有全世界互联网资产的7%。

这个身高仅仅153米的矮个子男人,19岁时就制订了自己50年的人生规划,其中的一条,就是要在40岁前至少赚到10亿美元。如今,他已经40多岁了,而他的这个梦想早已成了现实。那么,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利用智慧赚到他人生第一个100万美元的:

在制订人生50年规划时,孙正义还是个留学美国的穷学生,正为父母无法负担他的学费、生活费而担忧。他有过到快餐店打工的想法,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了,因为这与他的梦想差距太大。在左思右想之后,他决定向松下学习,通过创造发明赚钱。于是,他逼迫自己不断想各种点子。在一段时期内,光他设想的各种发明和点子就记录了整整250页。

最后,他选择了其中一种他认为最能产生效益的产品—多国语言翻译机。但是,问题马上就来了:他不是工程师,根本不懂得怎么组装机子。可并没有难倒他。他向很多小型电脑领域的一流教授请教,向他们讲述自己的构想,请求他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