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马上就办
5294900000005

第5章 为什么问题在你哪儿?(2)

当然,也不应把批评看得太重,觉得自己挨了批评前途就泡汤了,工作打不起精神,这样最让老板瞧不起。把批评看得太重,以至于当成一种心理负担,老板会认为你的心胸与气度太小,他可能会少找你一些碴儿、少指责你一些,但他也不会再器重你了。

是什么导致工作拖延

工作过度老是跟不上老板要求的节奏:周一要的报告,周三还没成型;昨天要的报表,今天还在制作中……这样的员工简直就是自己在给自己找碴儿,丝毫怨不得老板火冒三丈。

但是,且慢!员工似乎也有员工的苦处:我手里的工作太多了,这份报告牵涉的资料面太广……总之,似乎原因都是客观的。而且,该员工也的确没有偷懒的嫌疑。

工作不能及时完成,不单是勤奋与能力的问题,还与时间的安排与统筹关系密切。

拿破仑·希尔曾引述莱肯和温斯顿二位的著作中关于支配工作时间的建议,其大致内容如下:

找出你这一天、这一周和这个月要处理的工作,在一张纸上画出四栏,并在左上角贴上“重要而且紧急”的标签,在这一栏内填人必须立即处理的工作,并依次写下每项工作的处理日期和时间。

在右上角贴上“重要但不紧急”的标签,并填入必须做但又不必立即处理的工作。如果认为这一栏的工作上升为最重要的时,则可以不必填写在左上角的栏中,只要依次写下每项工作的处理日期和时间,每天审查一下这一栏的工作,以确保不会有工作变成“重要而且紧急”的项目。

左下角贴上“不重要但却紧急”的标签,在这一栏中所填写的,都是一些必须立即处理的琐事,诸如某人需要你的建议,有人要你马上去买一些小东西等等。当然你也能把这些事情记在“重要而且紧急”一栏中,但本栏的目的在于使你了解有些事物虽然“紧急”却并不等于“重要”。

最后,在右下角贴上“不重要也不紧急”的标签,你当然可以让这栏一直空着,反正写在这一栏的工作,都是你可不必在意的项目,但本栏的目的在于告诉你事实上有许多事情是属于“不重要也不紧急的项目”。

在你的办公桌上通常会放着两种纸张:一种是有用的,一种是没有用的。你应赶快把没有用的纸都丢掉,并且绝对不要在桌上再看到任何没有用的纸张。你用来处理那些有用资料的时间要尽可能的少。如果可能的话,你应该立即处理资料、阅读最新资料、签署授权书、写回函等等。至于像杂志类的阅读资料,应留有特定的时间来阅读。

如果你无法一次处理完文件时,应在文件上方角落的位置点一个点,当再度处理该文件时,再点一个点,如此一来,你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你是分成几次来处理相同的文件,并可趁此机会为今后做一番改进。

此外,对于一份复杂的任务,你最好将其分割成一些小的任务,并根据总的时间分配好各个小任务的完成时间。从A地到F地的确有很远,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超过了规定的时间。而如果你将整体时间分拆进“A叫B”、“B叫C”、“C叫D”、“D叫F”之中,强制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走完规定的路程,那么你按时完成的可能性会大增。假设你在某一段路程实在因为客观原因超了时,也会心中有数而在后面的路程中起早贪黑,将超出的时间弥补回来,以保证整体任务的按时完成。

如果你能力有限怎么办

做事力求到位,但有时我们会因为本身能力的制约—毕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做事难免偶有瑕疵。有瑕疵,自然会招来老板或上司的不满。怎么办?—勤能补拙。

如果你的确尽力了,相信老板也会理解你,不会找你的碴儿,即使要找,也不会是用令你难堪的方式。

“勤能补拙”已是一句老话,但从学校毕业进入了社会,这句话就不一定能常听到了。能承认自己有些“拙”的人不会太多,能在进入社会之初即体会到自己“拙”的人更少。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不是天才至少也是个干将,也都相信自己接受社会几年的磨炼后,便可一飞冲天。但能在短短几年即一飞冲天的人能有几个呢?有的飞不起来,有的刚展翅就摔了下来,能真正飞起来的实在是少数中的少数。为什么呢?大多是因为社会磨炼不够,能力不足。那么有没有办法在极短的时间补足自己的能力呢?

所谓的“能力”包括了专业的知识、长远的规划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并不是三两天就可培养起来的,但只要“勤”,就能很有效地提升你的能力。

“勤”就是勤学,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一刻也不放弃,一个机会也不放弃地学习。不但自修,也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别人睡午觉,你学;别人去娱乐,你学;别人一天只有24小时,你却是把一天当两天用。这种密集的、不间断的学习效果相当显著。如果你本身能力已在一般人水准之上,学习能力又很强,那么你的“勤”将使你很快地在团体中发出亮光,为人所注意。

另外一种“能力不足”的人是真的能力不足,也就是说,先天资质不如他人,学习能力也比别人差,这种人要和别人一较长短是辛苦的。这种人首先应在平时的自我反省中认清自己的能力,不要自我膨胀,迷失了自己。如果认识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那么为了生存与发展,也只有“勤”能补救,若还每天痴心妄想,不要说一飞冲天,也许连个饭碗都保不住哩!

对能力真的不足的人来说,“勤”便是付出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不怕苦不怕难地学,兢兢业业地学,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龟兔赛跑中的胜利者。

其实“勤”并不只是为了补拙,在一个团体里,“勤”的人始终会为自己争来很多好处:

—塑造敬业的形象。当其他人浑水摸鱼时,你的敬业精神会成为旁人眼光的焦点,认为你是值得敬佩的。

—容易获得别人谅解。当有错误发生,必须找个替罪羊时,一般人不大会找一个勤于工作的人来顶替。当做错了事,一般人也不忍指责,总是会不忍地认为,已经那么认真了,偶然出点错没什么。

—容易获得上级的信任。当领导的喜欢用勤奋的人,因为这样他可以放心,如果你的能力是真不足,但因为勤,领导还是会给予合适的机会。当领导的都喜欢鼓励肯上进的人,此理古今中外皆同。

遇问题别生气要争气

一个人生气,大抵是受了自认为是不公平的待遇,挨老板错骂,被恋人背叛……凡此种种,皆似乎不是你的错。人在职场,被老板小题大做或错怪了一顿,这样的情况尽管不多,但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的确感到了不公平,请尽量做到不生气。

有位智者曾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让自己第二次受到伤害呢。不过,人非草木,总有七情六欲,遇上老板莫名其妙的找碴儿,被找碴儿者在情绪上多少会有波动。如果你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那么不妨换个角度:变生气为争气。“生气”与“争气”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态度却是大不相同:生气是做人的失败,争气是做事的成功。

仅仅只是不生气,还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化生气为争气,才是最可取的应对之道。再努力一点,做得更优秀一点,等你做老板不可或缺的臂膀,他不光会减少错骂你的次数,甚至正常的批评也许都会斟字酌句。他会不忍心找你的碴儿,或“不敢”找你的碴儿。

在读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一定要争气》。

文章讲述的是著名科学家童第周的故事。童第周28岁那年,他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气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别的国家的学生。由于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非常瞧不起中国学生,经常讥笑与蔑视童第周。童第周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几年来,童第周的教授一直在做一项难度很大的实验,但做了几年也没有成功。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成功了。那位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也为中国人争了气。

人人生而平等,为什么你外国人要瞧不起我中国人?童第周要生气还似乎真的有生气的理由。但光生气有什么用?生气仅仅是一种情绪化的表现而已,仅仅停留在口头或拳头之上。但争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反击。争气不是说有就有的,要靠努力才可以实现。争气值得喝彩,争气值得鼓励,争气值得学习。总之,生气是一种消极的发泄,争气是一种积极的作为。

同样一句话,有的人会因为这句话而受到激励,然后奋发向上,成就一生,这就是争气。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而有的人却因为这句话受到刺激,怒发冲冠,从而坏了正事。人要争气,不可以生气。人有七情六欲,难免会有喜怒哀乐,忍一时海阔天空;人生起伏高低,难免有高潮低潮,争口气则时运济济。自己要争一口气,千万不要生闷气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足够优秀,老板还会对你冷眼嘲讽、横加指责吗?

所以,碰上老板找碴儿时,不要过多地去计较谁是谁非,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自己争气,去做得更好,在人格上、在知识:、在智慧上、在实力上使自己加倍成长,变得更加强大,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才是一个明智的应对“找碴儿”。

成就是检验一切的标准

成就是检验一切的标准,能带来好业绩的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

仁科日本及亚太区HCM产品市场总监横井由美子说,20多年前,一家公司资产的主要来源是有形资产,但20多年以后,这个比重已经颠倒过来了,大头来自于无形资产。这种价值体现的变化是缘于整个市场经济的转移,由以制造业为重头的工业经济转向知识型的经济。越来越多的价值体现在公司或者一个组织的无形资产上,不仅包括自有的知识产权,还包括公司的品牌、顾客的忠实度等。一份调查显示,排在亚洲企业CEO们最关注的内容第一位是速度、灵活性和适应改变的能力,排在第二位的是创新和创业,而这些都是和员工的业绩密切相关的。

有一位房地产业务员说:“所有企业的老板都只认一样东西,那就是业绩。老板凭什么给我高薪?最根本的就要看我所做的事情能在市场上产生多大的业绩。”这里所说的“业绩”就是“结果”,现在的社会就是以结果论英雄的社会。

不管你在公司的地位如何,如果你想在公司里成长、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你就必须要用业绩来做保障。只要你能创造出业绩,不管在什么公司你都能得到老板的器重,因为你创造的业绩是公司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有些人注重过程的酸甜苦辣,却不知道结果的花朵才是最美丽动人的。有些人是得意于过程的感受,欣赏着过程中的一切风景,却忽略了到达终点时候的激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龟兔赛跑的故事就是这样。

兔子的速度在动物之中也可以算是非常快的,在一次动物运动会上,与兔子同组的是一只小乌龟。这回兔子就高兴了,在它的眼中一只小小的乌龟简直不配作它的对手。在比赛的途中兔子是看看风景、休息休息,却忘了还有一个终点在前方。而小乌龟则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爬到了终点。当乌龟戴上胜利的桂冠时,姗姗来迟的兔子才发现原来终点才是检验英雄的唯一标准。

有人说只要目标正确,可以不择手段去实现。这有点偏激,我们不能通过违法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竞争程度史无前例的今天,结果就是真理。这句话对于员工来讲,可以理解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是各式各样的,就像要到某一个地方去一样,你可以乘车去也可以走过去,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则到达目的地。

不管你跑也好,跳也好,到达了目的地就是成功。在公司里也是一样的,你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条件下,创造出更多的业绩,就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和器重。今天是以结果论英雄的时代,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在今天是注定要被淘汰的。

现实就是现实,你必须看重这一条。没有人去注意过程的酸甜苦辣,荣誉只会给予能创造业绩的英雄。你技压众人,出类拔萃,赢得大家一致的认同,你就是冠军。这时你才有资格去谈论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成绩是学生的命根,业绩是员工的命根!老板就是你的老师,成绩的好坏决定着你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和你获取薪水的高低。所以你要时刻牢记着:创一流业绩,做企业精英,成企业栋梁!

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工作

工作中老板最关心的不是工作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问题有没了得到解决,有没有一个他最终想要的结果。很多员工都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认为自己只要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务,就是创造了业绩,就是向老板提供了结果。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任务只是结果的一个外在形式,它不仅不能代表吉果,有时还会成为我们工作中的托词和障碍。多数情况下,我们总是把王务和结果混淆、等同起来,好多时候都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追求吉果。

有位公司的老板曾经苦笑着说,他的公司里来了位新会计,做报表的东度很认真,报表的格式也做得漂漂亮亮、整整齐齐。可惜,报表上的数字与实际数额相差甚远,不仅老板看了一头雾水,连她自己对报表上数据向来源也说不清楚。于是,这张报表实际上也就成了废纸,在公司管理层做决策时一点参考价值都没有。

这位会计没有发现工作中的核心结果,她虽然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却把问题带到了老板那里。一名会计工作的“核心结果”是什么?那就缺乏数据的真实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财务的基础数据都出问题,那么任何精细的核算都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中提供老板想要的结果,非但不能实现你的人生价值,而且你还会成为下一个被公司淘汰的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不等式:完成任务:(提供结果。

古时候,某个寺庙里有一个小和尚每天的工作就是撞钟,日子久了,小和尚感到毫无趣味,觉得自己的工作仅仅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

一天,老方丈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十分委屈:“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

老方丈笑着说:“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我们要取得让公司和老板满意的结果,就应当关注自己工作的真实意义,而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任务是否已经完成上。

有一位博士,在意大利某名牌鞋店买鞋。最合脚的尺码卖完了,他选了一双小一号的,但有一点紧。他想到反正鞋穿穿会松的,于是要掏钱买,可售货员拒绝卖给他,理由是顾客试穿时表情不对劲,“我不能将顾客买了后会后悔的鞋子卖出去”。

显然,这个售货员不仅仅只是希望完成公司的任务,简单地把产品卖出去,而是真正懂得公司的宗旨,即把令人满意的服务提供给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