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保持一颗平常心
5295000000017

第17章 贫富--安贫乐道自在活(1)

金钱是最能考验人性的试金石。对于金钱,有的人顶礼膜拜、贪得无厌,有的人则不屑 一顾、嗤之以鼻,其实这两种心态都不是正确的心态。当赤裸裸的金钱几乎将人性的焦灼、 愤怒、偏执、嫉妒、仇视、贪婪、虚伪、疯狂等一切弱点暴露无遗时,如果你仍然能置身 事外地正视财富,安贫乐道,无功利心地享受自己目前的生活,那么你就已经拥有一颗超越 物质的平常心了。

金钱是一把双刃剑

苏秦最初游说失败时,回家遭到全家人的白眼相待。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 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还听了不少讽刺话,非常伤心,从此以后他闭门自学,头悬梁 ,锥刺骨,刻苦读书。

后来,苏秦来到赵国,提出安邦治国的政治主张。赵王非常赞成他的主张,封他为武安君, 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一镒等于075公斤,黄金万镒接近今 天 的8亿元人民币),让他到各国去游说,共同抗秦。一天苏秦路过洛阳老家时,他家人听说 苏秦要从洛阳经过,急忙铺平道路,请来欢迎乐队,又摆设酒、肉、水、菜,来到30里以 外的地方迎接他。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更是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 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

苏秦看到这种情况,笑着说:“嫂嫂快快请起!从前你对我那样傲慢,连饭都不给我吃,今 天怎么如此谦卑恭敬呢?”苏秦的嫂子是个直爽的人,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你现在地位 尊贵,而且又有许多金银财宝啊!你做高官全家沾光呀!”

苏秦听了这些话,非常感慨,不由得长叹一声说:“唉!同是一个苏秦,穷困的时候,没人 理睬,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对待,妻子不把我当丈夫看待。如今我居官富贵,他们都来捧我, 如此奉承于我。人生在世,对权势、金钱、名利又怎能不追求呢?”

金钱是个好东西,不仅凡夫走卒这么认为,很多名师大家也是认可这点的。德国的大伦 理家坦布德说,“把金钱放到哪里,哪里就发金光”;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说,“金钱 是能 让我们去除了天堂以外的任何地区的一份护照”;莎士比亚说得更夸张,“金钱可使盲人重 见天日”--这不与有钱能使鬼推磨如出一辙吗?

美国作家希克斯在其所着《职业外创收术》一书中,具体地指出了金钱可以使人们在12个 方面生活得更美好:物质财富、娱乐、教育、旅游、医疗、退休后的经济保障、交朋友、能 给人更强的信心、更充分地享受生活、更自由地展示自我、获得更大成就感、能够更多地从 事公益事业。

在现实世界中,没有金钱真的寸步难行,买房、买车、结婚,旅游,样样需要钱;孩子上学 、老人治病,少一个子就急死人;就是上个厕所,有时候也得花钱。所以,过日子真少 不了钱,而且据说百分之八十的人生目标,都可以通过金钱得以实现。

马克思曾说:“商品、金钱是在人的劳动下创造出来的,它和劳动一起,使人们摆脱了原始 的共同体,使人类社会发展有了可能。”一代伟人邓小平也说过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贫 穷绝不是社会主义。”因此,金钱绝不是万恶之源,敢于谈钱、想法挣钱也是人之常情。

金钱有好的一面:能让我们吃喝玩乐,能让我们买房买车,能让我们娶回美女艳妇……但金 钱也有坏的一面:害得某些人身败名裂,害得某些人妻离子散,害得某些人家破人亡……总 之,金钱是最具有双刃剑特性的东西,既能让我们享受充裕的物质生活,也可能让一个 人走上不归路。

《蠢事大全》中有则故事说,某商人请唐伯虎写对联,唐伯虎大笔一挥:“生意如春意,财 源似水源”。谁知商人不满意,希望写成“看得见、一堆一堆的”。唐伯虎改写道:“门前 生意,好似夏夜蚊子,堆出堆进;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商人拍手叫绝: “太好了,太好了,正合我意!”这则笑话反映的就是一些人对金钱贪得无厌的庸俗心态。

一个人假如如此过度追逐金钱,必然滋长贪婪心理,助长享乐主义,导致欺诈、贪赃、受贿 、抢劫等许多犯罪行为的发生。那些杀人越货的男人、沦落风尘的女人、贪污受贿的蛀虫, 就是让金钱迷了心窍、失去理智、丧尽天良,成为了金钱这把双刃剑的刀下鬼。

历史上,金钱曾被很多民族广泛地看作是一种罪恶。但实事求是地说,金钱并不是双刃剑, 人对金钱的心态才是双刃剑。因为金钱不过是一种货币符号,一种财富的化身。无论是 铜板还是纸币,无论是美元还是欧元,无论是古代的“孔方兄”还是现代的“大团结”,无 论用于慈善事业还是吃喝嫖赌,钞票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别,正邪之分。真正使人变坏、令人 腐败的不是金钱,而是人自身的心态。

心态才是一把双刃剑,玩好了,能玩出精彩的人生;玩砸了,就只能是自取灭亡。如何才能 玩好呢?那还得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金钱,既要看到人生中还有许多东西比金钱更值得我们 去获取,比如健康、亲情、知识等,还要知道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

清代才子袁枚写的一首《咏钱》诗,耐人寻味。

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

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咏钱》一诗的大意是:钱是常见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从不谈钱的人未必是真正的清高 ,关键是人们对金钱要有正常的心态。不能像汉灵帝的母亲永乐太后(姹女)那样,虽然身 居豪华的后宫,穿的是绫罗绸缎,吃得是珍馐美味,却还要疯狂聚财、敛财、贪财。虽然 金钱堆积如山,最后还不是撒手人寰,来去空空。更不能像汉文帝的宠臣邓通那样,低三下 四地为皇上吸痰吮痈,因此获恩宠能在铜山自己铸钱,虽然富可敌国,但到头来还是“一夕 休”--家产被抄,死无葬身之地。我以慈母般的心肠向天祈求,希望九州岛大地的千家万 户都富裕起来,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就像水一样,缺了它会渴死,贪图它会淹死。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 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唯利是图、满身铜臭更是万万不能的。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是,谈钱大 大方方,挣钱堂堂正正,花钱理直气壮。在挣钱、花钱的同时,还别忘了省钱、捐钱。无钱 ,就像朱自清那样独善其身,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有钱,就像李嘉成那样兼济天下,做一 个“钱德”高尚的人。

与人攀比,自讨没趣

经济学家认为,虽然人们越来越富,却体会不到幸福的感觉!为什么会如此呢?就是 人与人的攀比之心在使坏。攀比心一起,心理必然失衡,幸福感大打折扣。

在外打拼多年的李先生因为升职为主管薪水加了不少,年薪达到了6万多元,于是在春节的 时候,他用多年的积蓄买了一辆10万元左右的小汽车,与妻子、女儿一块儿,风风光光地回 老家过年。

没想到,在年前参加同学聚会时,李先生的好心情一下子就不复存在了。原来,聚会同学 的小汽车绝大部分在20万元以上。传杯把盏时再一打听,在场同学的年薪几乎都在10万元以 上。相比之下,李先生属于穷人了。因此,整个聚会过程,李先生闷闷不乐。回到家后,心 想 自己奋斗了这么多年,仍然落在同学后面,他一个晚上也睡不着觉。第二天,李先生就带着 一家人回公司了。但同学们的风光无限还是不断地刺激着他,使得他在整个春节期间都郁郁 寡欢。

人比人,气死人,像李先生这样盲目与人攀比,结果只能是自讨没趣。生活中这样的 现象很多,我们如果发现身边的张三升官了、李四发财了、王五中大奖了、赵六买了汽车了 、钱七买房子了、李九评职称了……这样的信息总会强烈地打击着我们的自信,使我们感觉 郁闷无比。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这句话虽然消极,但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日子该怎 么过还得怎么过,只要自己开心就好,实在没有必要以别人作为自己的参照对象。如果失去 了这种平常心,总是和别人较劲、攀比,越比就会觉得缺少的东西越多,越比就会对自己越 没有信心,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就会自寻烦恼。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够满足社 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的近旁耸立着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 可怜的茅舍模样了。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凡事都怕攀比,一攀比问题就出来了。

丈夫王亮和妻子朱婷原本是大学同学,两人的收入都还不错,也买了房买了车,应该说小日 子过得滋润得很。但也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朱婷看到过去成绩、能力不如丈夫的男同学, 一个 个发了迹,而那些远不如朱婷的漂亮的女同学也一个个都嫁了有钱人。与他们一比,王亮和 朱婷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了,只得悻悻回家。回家后还没完,朱婷到家后就脱口而出:“我 怎么嫁给你了?”这句话更刺痛了王亮的自尊心,两人开始争吵起来,最后吵着要离婚。

过日子是自己过,而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因此不应该将什么东西都放在比较的天平上。 攀比不仅会给人增添许多烦恼、痛苦和折磨,给人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还会引起很多疾病, 譬如十二指肠溃疡、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管病,还可造成身心失调症、 神经衰弱、忧郁症等心理疾病。

金现实虽然衣食无忧,工作也挺稳定,但是每当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朋友开着私家 车进出豪华公寓,再想想自己住的小而拥挤的家属楼时,他的心里总是有一股难言的惆怅。 为 了不让别人看低自己,他狠狠心、咬咬牙、跺跺脚,按揭买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商品房。 本以为这样自己的心里就踏实了,殊不知烦心事还在后头呢。物管费、分期付款、车库钱、 电梯费,从此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整日处于巨大压力下的他开始变得烦躁不 安,上班时总觉得没有精神,注意力也无法集中,而晚上则常常失眠、心悸。到医院一检查 ,心理医生诊断他患了焦虑症。

什么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能平静地面对一切,做到浮沉不乱、荣辱不惊,坦然接受自身的 现实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做人没有这种思想境界,就会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或者 死要面子地盲目攀比,结果只能是劳心伤神,疲惫不堪,这又何苦来着呢?

俗话常说,知足常乐,对现状不知足,无疑是自寻烦恼。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可以拿 自己与优秀的人做比较,这样才能见贤思齐。但在生活中,我们则应该经常与那些不幸的人 相比,就会发现自己生活得相当不错了。特别是去去这三个平时你很少去的地方后,你就会 发现自己原来生活在天堂里。

一是贫困的地方。很多人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不知道生存的困难,当你看到贫困地区的贫困 面貌后,看到小孩渴望的眼睛与老人呆滞的神态后,心里会产生一种震撼,就知道能吃饱穿 暖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二是监狱。去看看那些被剥夺自由的人吧,你就会觉得能在大街 上闲逛、在电视前面发呆不再是苦恼了。三是殡仪馆。上帝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因为人都 会死亡。想想那些不可一世但又已经故去的人们,就会知道活着才是真实的,其他全部是虚 无的。

攀比实际上是一种欲望不满足的心理过程,而人的欲望又是没有止境的。有了几百万,见到 上 千万会痛苦,有了上千万,见到上亿又不舒服;当了处长见了局长会自卑,当了局长见 了部长又会不安。因此,攀比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并因此而愤愤不平,这于己于人于家庭 于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

倘若与远远强过你的人相比,你就会觉得生活不幸福,并为此烦恼丛生;如果与那些不如你 的人、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指数就会突然增加,因为一个人 的幸福指数与攀比别人是成反比的。所以,如果今夜失眠,想想那些无家可归者吧;如果开 车遇到堵车,想想许多还没有汽车的人吧;如果今天工作不顺利,想想下岗在家的人吧; 如果与老婆吵架了,想想还有那么多人打光棍呢;如果在周末感到无聊,想想有的人还在忙 着呢。

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理智务实的人生态度。如果每个人都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有 多大的分量,就能安于平淡且平实的生活。

北宋宰相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 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 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 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 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 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不在于你在哪里生活,而在于你怎样生活。生活就得像晏殊那样过 ,有钱过好一点,没钱就过紧一点,始终不与他人攀比。少一些攀比,就会少一些烦恼,少 一些浮躁,这样才能活得潇洒自在,才能过得幸福。

知足者常乐

有一幅画名叫“知足常乐”,画面上的内容是:一个骑高头大马的人昂首走在前面,一个骑 毛驴的人悠闲地走在中间,走在后面的是满头大汗推着小木车的老汉。这画上面还有几行诗 :“世上纷纷说不齐,他骑骏马我骑驴,回头看到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这幅画是在 告诫我们:知足是福!知足者才能常乐。

我们生活在这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境遇,但不管你的命运是沧桑还是平淡 , 无论你的生活是艰难或是甜蜜,无论你的事业是辉煌还是平凡,我们都应该牢记“知足 者常乐”这几个字。

明朝有一个叫胡九韶的人。他家境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但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 笑他说:“我们一日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有福气呢?”胡九韶说:“我们生在太平 盛 世,没有战争兵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家里床上没有病人 ,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胡九韶的这种想法可不是阿Q精神,他的这番话实实在在,蕴藏着深刻的人生经验,因此 他很快乐。有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那是因为他们的心态不满足。而心态不满足的原因 有两个,要么是好高骛远--月薪1000元的人希望月薪能有1万元,要么找错了参照物- -与李嘉诚相比自己太穷了。

不幸往往来源于比较,而幸福也是往往来源于比较。我们如果从有些角度来做比较,就会发 现自己真的太幸运、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