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保持一颗平常心
5295000000019

第19章 贫富--安贫乐道自在活(3)

隋文帝长期生活在上层贵族中,深切地认识到那种奢侈糜烂的生活不仅会消磨人的意志,让 人养成懒惰享受的坏习气,而且还会为达到享受的目的而搜刮民脂民膏,最后激起人民的反 抗,这些都是导致国家灭亡的祸根。因此,他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

隋文帝住的地方,布置得十分简单朴素,他也不准宫廷里的宫娥嫔妃们穿戴华丽娇艳的 服装,只能穿普通的布衣;隋文帝坐的车,已经很陈旧了,他也不换新的,坏了就叫 人修理修理继续用;他平时吃的饭菜也很简单随意,他明确规定,每餐只能有一个荤菜。

隋文帝的节俭政治取得了显着的效果,短短二十几年,隋朝的经济就繁荣起来。政府的仓库 都装得满满的,老百姓家里的走廊都堆满了粮食,据说一直到隋朝灭亡后50年,隋朝仓库 的粮食都还没有吃完。

对于企业来说,节俭是兴业之基;对于国家来说,节俭是治国之道;那么对于家庭来说,节 俭就是持家之宝了。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节约。很难想象,一个大手大脚、挥霍成性的 人能建设好家庭。一个家庭如何才能做到节俭呢?那就得精打细算过日子。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很注意节俭。后 来 ,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几乎穷得揭不开锅了。为了不乱花一 文钱,他先把所有的钱拿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 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 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这就是苏轼独创的“房梁挂 钱”的过日子的办法。

在加拿大的渥太华,有两位“吝啬专家”,他们特地办了一份叫《吝啬家月报》的报纸, 专门教人如何节俭过日子,提供了许多琐碎却具体可行的方法。虽然加拿大与中国国情不 同,但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不断从薪水中拨出部分款项存起来,5%、10%、25%都可,反正一定要存;第二,搞清 楚你的钱每天、每周、每月流向哪里,也就是要详细列出预算与支出;第三,检查、核对所 有的收据,看看商家有没有多收费;第四,银行卡只保留一张,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份就够了 ;第五,自带饭菜上班,每年可省下2000元,用它存来做退休基金;第六,与人合乘公共交 通工具上下班,节省停车费、汽油费、保险费以及找停车位的时间;第七,多读些有关修理 、投资致富的“实用手册”,最好从图书馆借,或从因特网下载,省钱;第八,简化生活, 房子不用太大,买二手商品,到廉价商店、拍卖场等处购物;第九,买东西时别忘想想“花 这钱值不值得”,便宜货不见得划得来,贵也不一定能保证质量;第十,绝对可砍价,你不 提出来,店家是不会主动降价卖给你东西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理财的概念,但是如果不懂得节俭,任何理财的方法都是白搭。累 积财富不外乎开源和节流两大方法,勤劳致富就是开源,节俭生活就是节流。台塑总裁王永 庆就说过:“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不过,开源比较费劲,节流则简单易行,因为 赚钱要依赖别人,而节俭只取决于自己。

所谓节俭,就是指用平常心过日子--不攀比、不奢侈、不浪费。但如果失去了平常心,节 俭过度,又会变成唯利是图、一毛不拔的吝啬鬼,那也是不可取的。

有所舍才有所得

有两个人死了之后,战战兢兢地站在阎王爷面前等待发落。阎王爷拿起《功过簿》翻了翻, 说:“你们俩在世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准许转世仍然为人。”这两个“准人”听说即将转 世为人,心里非常高兴。

“不过,”阎王爷接着说,“有两种人间生活,供你俩选择。一种是‘舍’,就是放弃、 付出;一种是‘得’,就是索取、得到。你们选择哪一种?”

其中一个迫不及待地说:“阎王爷,我要过‘得’的生活。”

阎王爷看看另一个,说:“你只好过‘舍’的生活了,要放弃,要付出。你愿意吗?”另一 个说:“只要能转世为人,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时,阎王爷嘿嘿一笑,说:“得了,你俩 投胎转世为人去吧!”

两人投胎转世后,前面那个选择“得”的人成了乞丐,而后面那个选择“舍”的人却成了富 翁? 怎么会这样呢?因为“得”的生活是从别人那里得到,因此就成了沿街乞讨的乞丐;而“舍 ”的生活是给予别人,所以成了乐善好施的富人。

这个寓言故事将舍与得的关系表现得十分精彩。舍与得就如同天地、阴阳、长短、 方正一样,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它们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又能相互转换的。有舍才有得 ,而且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自然就不会有得了,舍得就是人生的奥妙与玄机所在。 古往今来,那些彪炳史册的成功者无不得益于对“舍得”二字分毫不差的把握。

中国的入世谈判谈了整整八年,其中最大的一个“拦路虎”就是美国。中国是如何解决这 最艰难的一环的呢?就是多亏了朱NC123基总理在舍得上的正确取舍。

1998年,在谈判的最后环节,中美之间只剩7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在中美双方准 备“ 后事”时,朱总理板着脸孔对大家说:“今天一定要签协议,不能让美国人跑了,我跟他们 谈。”

谈判最初,朱总理很让大家捏了一把汗。美国人提出第一个问题,朱总理回答:“我同 意”。美国人提出第二个问题时,总理还是很爽快地回答:“我同意”。这下可让负责入世 谈判 的龙永图急了,这不是要全盘放弃嘛!就赶紧给朱总理递了张条子,让他再考虑一下。

这时候,美国人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没想到总理比前两次答应得还爽快。美国人 乐了,这总理这么糊涂啊,太好摆平了吧?美国人得意,龙永图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他又给总理写了张条子:“国务院没有授权,请总理慎重。”没想到朱总理看了条子后 ,一拍桌子说:“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我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糊涂!”

这时候,美方抛出了第四个问题。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总理要是再这样放弃,那之 前八年辛辛苦苦的谈判就前功尽弃了!但就在这时,朱总理发话了:“前面的问题我们都做 了让步,后面四个问题你们让步吧,如果你们让步我们就签字”。

中方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舒了口气。朱总理后面四个坚持没有放弃的问题,如汽车贸易等刚好 就是中方的底线。美方经过商量,五分钟后同意了中方意见。过了美国这一关,入世谈判基 本上就大功告成了。

朱总理看似糊涂,实则聪明;看似放弃,实际是在关键的地方留有杀手锏!一开始,朱总理 很爽快地答应了美方前三个要求,放弃了一些利益,但把重点放在了后面四个更加重要的问 题上。因为他已经给了对方一些好处,也表现了诚意,美国人也就不好反对了,只好乖 乖地按照朱总理预想的那样签合同。大舍大得,这真是一招“舍车保帅”的妙棋。

舍得一词,原本是佛家词语。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其迅速地与中国传统的老庄道学思想 相互融会,成为“禅”的一种哲理。随着光阴的流转,舍得这一禅理,又迅速渗透到老百姓 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步演进为一种雅俗共赏,启迪心智的“生活禅”。舍得之道理简单得 不能再简单了,就好比一辆装满了货物的汽车,想要再装货物,就必须先卸下一部分原来的 货物。

一位企业老总谈到其企业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得以迅速发展,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很 好 地把握住了“舍得”二字。他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此言可谓至理名言 ,道出了企业发展的真谛。

不过,“舍得”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般人关注的往往是“得”或“取”,对“舍 ”则很少考虑或根本就不想“弃”。只有那些眼光长远、心态平和的干大事者,才能主动舍 弃蝇头小利,为自己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日本东京有一家名为“越路”的咖啡厅,这家咖啡厅有80个座位,然而,进出的客人一天却 高达1000~1200人,生意相当兴隆。奇怪的是,它位于地下铁车站的旁边,既没有面临大马 路,附近也没有吸引顾客的商店,只是在一处行人稀少的巷道内。

为什么它的生意这么好呢?原来是因为这家咖啡厅的菜肴特别便宜。其他咖啡厅菜肴的成本 通常都在定价的20%~25%,但是,这家咖啡厅却用了50%的成本。能提供比别人更好的食品 ,顾客当然愿意来这里消费。钓鱼需长线,有赔也有赚,这家咖啡厅的成功之道就是舍小利 得大利。

人们总是认为“得”是快乐的,而“舍”却是令人心痛的,实际上大自然的法则永远是平衡 的,有舍才有得,无舍就无得。比如牧羊人,如果他们能舍得一小部分羊来满足少数狼的需 求,那么草原上的草也不会都让羊全部吃掉,生态也会得到改善,草原得到休养生息,才能 够生生不息,而不至于沙漠化,羊也不会没有草吃,而牧羊人最终也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财路 和生存环境。如果舍不得,那么狼的绝迹只能让食物链断掉,而最终羊也没有可吃的,人也 没有好的环境,最终是“失”,而且“失”得彻底。

阅世很深的人都知道,那些绞尽脑汁只想“得”不肯“舍”的人,往往是算计了一辈子,辛 苦了一辈子,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那些愿意“舍”弃的人,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却赚 了个满盆满钵。这看似奇怪的现象,其实很正常,因为“舍”是因,“得”是果,有 因就必有果,有舍就必有得。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活70多岁。但是,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 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张不开嘴;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 ,飞翔十分吃力。这时候,老鹰会经历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它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 ,不得飞翔。它用 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然后它会用新长出的喙把指 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个月以后, 老鹰得以再生,重新搏击长空,潇潇洒洒地度过后30年的岁月!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也存在着这个理--舍得付出才能得到更多。

脚踏实地是正道

北宋时期着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为了编撰我国第一部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直到半夜才休息,丝毫不敢懈怠。怕睡得太久,耽误了工作,他还 特地制作了一个“警枕”,好让自己睡得不安稳而警醒。经过19年的辛勤工作,司马光终于 完成了这部巨着。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外还有目录、考异各30卷,全部都是用工整的楷书写成,没 有一字草写。这种认真踏实的治学态度,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赞赏。所以,有一次司马光问 他的好友邵雍说:“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邵雍便回答:“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邵雍说司马光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这正是对司马光最贴切的赞美。这就是“脚踏实地”这 个成语的来历,后来用于赞扬那些干工作踏实认真的人。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习司马光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任何事情的成功,都要有一 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去做,才有成功的可能。欲速则不达 、万丈高楼平地起等俗语都告诉我们,工作要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 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建造房子一样,只有把地基打扎实了,发展才会迅速 ,大楼才会盖得既牢固又高大。

麦当劳的创始人克罗克从小就喜欢胡思乱想,被人们称为“丹尼梦游人”。在太多不切实际 的梦想破灭之后,他才意识到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并且下定决心愿意为此付出毕生的努力。 于是在芝加哥,克罗克坚定执着地当上了“丽丽牌”纸杯的推销员,并且这一干就是20年。 在这期间,克罗克积累了足够的商业经验和创业资本,这为他日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或许在那20年中感悟到了务实的工作态度,因此,后来进入麦当劳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从刷 马桶开始做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