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纳兰全词
5296600000025

第25章 粉卷 醒也无聊,醉也无聊(11)

②玉壶红泪:晋王嘉《拾遗记》卷七:“(魏)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时文帝选良家子女以入六宫,(谷)习以千金宝赂聘之,既得,乃以献文帝。灵芸闻别父母,嘘唏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矣。”后世便用“玉壶红泪”代指美人泪。

③清辉:清澈明亮的光辉,多用于指日月的光辉,此处指月光。

【典评】

读罢这首《调笑令》,发现其中饱含着自嘲。

调笑令又名转应曲、三台令。胡适的《词选》曾经有一段关于这词牌名的解释:“{调笑)之名,可见此调原本是一种游戏的歌词;(转应)之名,可见此词的转折,似是起于和答的歌词。”纳兰用调笑之名去写从前的伊人相伴,是在讽刺自己的形单只,也在感叹命运的嘲弄。

开篇直呼明月,如同神仙般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略有豪放之意,接着一句“曾照个人离别”又有了明显的纳兰特色。出现在纳兰词中的景物或史事都并非单纯的咏物或咏史,他总能将自己的情绪附着其上,这明月也因曾看见了人间的离愁别绪而伤感了些。

“玉壶红汨”一说,源自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宠妃薛灵芸。灵芸的家乡在当时的东吴浙西常山赞乡,她的心里满怀着对父母兄弟与故乡的眷恋,还有对深宫后苑的惶恐。从江南远赴洛阳的路上,薛灵芸泪流满面,侍从就拿了一只玉壶给她接眼泪,却见那泪水滴进壶后就成了血红色。等到达洛阳后,玉壶里竟是满满的血泪,后世遂将女子的眼泪称作“红泪”。

曹丕为了迎接灵芸,在洛阳城外建造了十座高台,高达二十丈,耸入云间;高台的周围摆满了蜡烛,称为“烛台”,从灵芸进城的道路一直绵延到洛阳城郊。魏文帝在烛台等待伊人前来时,看到远方的尘土飞扬,车马奔腾,就像天际的漫漫云端,不禁感慨道:“古人云,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今非云非雨,非朝非暮。”所以改薛灵芸的名字为“夜来”。

纳兰在下片叹息,来夜,来夜,这夜便越发寂寥了。罢了,借几丝清辉,忆起伊人倩影。凭栏远眺,明月未变,伊人却不知何处去。

明月,明月。来夜,来夜。最简单的文字却透露出最深沉的力量,再无法化简,也正衬出词人的心思,除了心里的她再也无法盛载他人,除了思念再也无法动情。

河传

春浅①,红怨②。掩双环③,微雨花间画闲。无言暗将红泪弹。阑珊④,香销轻梦还。

斜倚画屏思往事⑤,皆不是,空作相思字。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注解】

①春浅:春意渐浅,春逝。

②红怨:为落红而感伤。

③双环:旧时大门上镶有一对门环。

④阑珊:消沉,衰落。

⑤画屏:绘有图案的屏风。

【典评】

这一首小令节奏感极强,“春浅,红怨,掩双环”,委婉而生动;句式未拘死板,韵脚灵动,风格清新曼妙,格律鲜明。

春意渐浅,落红满地,不禁感伤起来。关上门,不知何时竟飘起了雨,催得残花更加悲愁。眼泪无声无息地流了下来,心里无限的惆怅消沉,只好在梦中寻找些许慰藉了。“思往事,皆不是”。不是从前的人,不是从前的景,就连那心情也不同,只剩下一个寂寥的“空”字。还记得当初,柳丝轻垂,花间枝丫落满了香蝶。

末句语意轻快明丽,与上片悲愁情绪大不相同,看似不和谐,实则正是用乐景写悲情,悲者便更悲了,而这过去的乐景也添了些许寂寥的味道,往事不可追思。

《河传》这个词牌并不常见,相传是隋炀帝杨广首创这个词牌,由唐朝才子温庭筠完善。纳兰的《饮水词》收录有三百四十九首多,而只有这一阙采用这个词牌。纳兰用这短短的五十余字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次他没有像大部分文人墨客那样用秋叶、归雁、冷风去渲染愁绪,而是用春逝之情去带动悲愁,在时间和空间的置换中完成了这阙词。

这首词是矛盾的,从表及里,从前到后。节奏明快欢愉,而内涵却哀伤凄绝;词人的内心纠结万分,欲归而不能,欲思而不得。这份矛盾之情从词人的笔墨之间流露出来,悲欢交加,也许就是纳兰最真实的写照吧?

一络索 长城

野火拂云微绿①,西风夜哭。苍茫②雁翅列秋空,忆写向屏山曲③。

山海几经翻覆,女墻斜矗。看来费尽祖龙④心,毕竟为谁家筑?

【注解】

①野火;指磷火,俗称鬼火。

②苍茫:空旷高远的样子。

③屏山曲:像屏风那样曲折的山形。这里是指绵延起伏的长城

④祖龙:秦始皇。语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裴躺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

【典评】

纳兰词有许多都是在扈从康熙外出巡游时而写下的,而且有些地方直至今日还大多有迹可循。纳兰的才识不仅限于词赋,他的文史功底也非常深厚,因此才可以准确地描述出客观事物的精髓。

全词未着眼于个人情感,其中流露出来的忧患意识和忆古鉴今之感非常可贵。蛮荒大漠的夜晚,微微跳动着的磷火闪着绿光,似乎连天上的浮云都映得绿了些。猎猎作响的西风,听起来像是哭泣一般森冷。秋日的天空高远辽阔,一行行大雁掠过时,不由地想起了绵延起伏的长城。沧海桑田都变了模样,唯有那城墙还固执地矗立着。想来秦始皇的心机是白费了,那万里长城到底是为谁家而建呢?

纳兰一向主张行文要具备“风人”之旨,本词就是例子。所谓“风人”之旨,是指诗词中体现出的严谨、大气的意境,也指由诗词意象而引发的无限联想。纳兰性德身为清初独树一帜的词人,正是因为其真挚坦诚的情致与婉约凄美的风格。只是因为他的词清秀隽永,似乎没人会想到纳兰也有着男子汉的坚硬。

首句“野火拂云微绿,西风夜哭”,这种凛冽战栗的气势在纳兰词中是绝少见到的。“苍茫雁翅列秋空,忆写向、屏山曲。”此处纳兰用“屏山曲”喻指长城,将长城的绵延不绝之势刻画得栩栩如生。

“山海几经翻覆,女墙斜矗。看来费尽祖龙心,毕竟为、谁家筑。”整个下片言简意赅,沧海桑田几经变迁,唯有长城依旧屹立不倒,纳兰在感叹这人力的非凡造就时,也不禁疑问道,到底是为什么要修建长城呢?是为谁而修建呢?

因此说,这首词不同于那些怨怼哀愁的春闺词句,有着深刻的追古思今之意。

一络索

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①。萧萧木落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

别是柔肠萦挂②,待归才罢。却愁拥髻③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注解】

①短衣匹马:古代的少数民族擅长骑射,因此着窄短服饰。此处是指穿短衣,骑骏马,奔驰在征途上的样子。

②萦挂:牵挂。

③拥髻:为女子捧持着发髻的姿态。

【典评】

这首词描写了征途中与闺中的景象和情思:着短衣,乘快马,奔驰在征途上。萧肃的黄叶不胜寒凉,纷纷在夕阳中落下,莫回头,只恐徒增烦忧。那牵挂着的愁肠只有等待离人归来才能减轻分毫呢?真正盼到相聚之日,把灯诉说时,却更加惆怅了。

这首词独特别致,尽管仍然沿用上景下情的写法,可是上片着眼于词人一方,征途上的所见所闻都是词人的主观感受,而下片则从闺中人的角度落笔,是词人心中的遐想,也是他心中的慰藉。

首句“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此处的“短衣匹马”出自唐代杜甫《曲江》:“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用于形容英姿勃发的样子。这一句极富画面美,试想一人一骑绝尘而去,掠过万千山河的飒爽英姿。

“萧萧木落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此刻纳兰将自己出游在外的切身体会融入了词中,莫回头,夕阳西下的萧肃令人愁肠顿结。

纳兰在下片开端就直白地诉说了对友人的惦念之情。他重情重义,对待友情与爱情一样充满着真挚与坦诚,因此才与友人间有着深厚的情谊,而在别离后,更显得孤苦寂寞了。

一络索 雪

密洒征鞍无数①,冥迷远树②。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濛濛。

惆怅琐窗深处③,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④,也都是浓香助。

【注解】

①征鞍:征马,指羁旅者所骑之马。

②冥迷:迷茫的。

③琐窗:镂刻着花纹图案的窗棂。

④悠飏:飘扬,飞扬的样子,此处形容雪花的轻盈洒落。

【典评】

这是一首咏雪词:马背上落满了纷扬的雪花,迷茫的远处树木林立,乱山杳杳,无可辨明,好像这世间的一切都是雾蒙蒙的。雪花飘进窗棂,似乎是湿花飞絮,又引起了无尽的愁思。那纷飘的雪花惹人怜惜,不但因为它的体态轻盈可爱,还因为有着清冽的寒香。

纳兰的诗词作品中有不少是咏雪的,雪作为一种平常的自然意象,孤寒冷傲,冰清玉洁,是许多文人墨客热衷的事物,而纳兰的风骨有几分雪的风致,所以他自然会去咏雪。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尽管这是一首咏雪词,可词里没有出现“雪”字,就连与雪有关的字词都没有涉及。可就算这样,还是能从字里行间看懂纳兰在呤咏何物。纷扬的雪片绵密地洒落在马背上,迷蒙了远方的树木。那远处的山峦也无法看清,四处都迷蒙—片。“乱山重叠杏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描写完雪景后,下片即以景抒情。“惆怅”在窗棂深处,接着又写雪花好像柳絮似的飘进窗户。纳兰在此用到一个非常好的意境,即“湿花”,雪花落地就化成水,如同湿了的柳絮一般,贴切生动。

谒金门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清未了①,雨晴春草草。

梦里轻螺谁扫②。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注解】

①一镜:如镜面般平整的。青未了:望不到尽头的青色。

②轻螺:指黛眉。螺,螺黛,古时妇女用来画眉的青黑色颜料。扫:描、画。

【典评】

这首词用乐景写哀情,更凸显了伤春的愁绪:一阵轻柔的风儿吹来,水面上倒映着无边的云朵。雨过天晴后,这春光反倒让人更加忧愁了。梦里曾经和伊人相伴,为她轻描眉毛。而梦醒后却只见帘外的落花,该对谁诉说这份愁绪呢?“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了春日的美好景致。纳兰写景总是好像轻淡的山水画一般。

接着,纳兰就从这景致里看到了愁思,“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水波静静地没有丝毫涟漪,好像一面镜子,倒映着天空中的云朵。

“湿云”与后面的“雨晴春草草”相关联,刚下过雨的晴天十分怡人,纳兰把好像还未干透的天气写进词里,清新而别致。此处的“草草”二字,是忧郁劳神的样子。

纳兰在下片开始写心,既然无心欣赏春光,那就是怀着心事,“梦里轻螺谁扫”,用疑问打开下片的开端,也写出了纳兰为什么事而烦恼。他是担忧,为一位佳人而担忧。

词中的“轻螺”是指黛眉。梦中谁为她而描眉,当窗外飞起落红时,梦醒后只留下了冷冰冰的现实,满腔闲情该往何处寄托,只好付与诗词,聊以抚慰自己。

“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纳兰用反问收尾,提笔好像自问,却也像是在寻找答案。

菩萨蛮 寄顾梁汾苕中①

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②。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③。

柁楼今夕梦④,脉脉春寒送。直过画眉桥⑤,钱塘江上潮。

【注解】

①梁汾:即顾贞观,字华峰(一作“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康熙十一年单人,著有《积书岩集》及《弹指词》。苕中:一名苕水,有二源,一曰东苕,出浙江天目山之阳,东流经临安、余杭、杭县,又东北经德清县为余石溪,北至吴兴县为雩溪,一日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县,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吴兴县城中,两溪合流,由小梅、大浅两湖口入于太湖,相传夹岸多苕花,秋时飘散水上如飞雪,故名。顾梁汾南归后曾寓居苏州此地。

②黄芦:一种落叶灌木,叶子在秋天后变为红色。苦竹又名伞柄竹,笋有苦味,不能食用。

③水村:水畔的村子。

④柁楼:船上操舵的地方,也指后舱室。因为架高如楼,故称,此处借指乘船的人。

⑤画眉:指汉张敞为妻子画眉的故事,比喻夫妻和美。

【典评】

古人用高山流水来喻指知己。纳兰生性重情重义,而顾贞观就是他一生的知己挚友。中国文人的知己之情,总是体现在患难分别的时候。这首词作在顾贞观回无锡为母亲丁忧之时。纳兰全词词眼就在一个“知”字。“知君此际情萧索”,纳兰和顾贞观的友情非常深厚,而这一句——“我知你”。最简单平易的一句,却最珍贵。

“黄芦苦竹孤舟泊”  是纳兰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一语双关,既写了顾贞观在孤舟的情景,也暗指他与白居易一样,都是千古旷世的伤心人,就像《琵琶行》里说的“同是天涯沦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