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古诗
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
《大雅》久不作②,吾衰竟谁陈③?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④。
龙虎相啖食⑤,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⑥,哀怨起骚人⑦。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⑧。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⑨。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⑩。
圣代复元古(11),垂衣贵清真(12)。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13)。
文质相炳焕(14),众星罗秋雯(15)。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16)。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17)。
【注释】
①李白集中,题为《古风》的诗共五十九首。五十九首诗编在一起,恐非李白本意。李白平生诗歌创作非常丰富,然“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李阳冰《草堂集序》),李阳冰(或李阳冰以后其他编辑者)在处理李白一些失题五古时,将其编在一起,总题日“古风”(李白集中另有《拟古十二首》,大约亦是如此)。《古风》五十九首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相当丰富。大致以政治抒情为主,间有人生感慨和历史回顾。多用比兴手法,风格质朴,是李白五古代表作。此为第一首,作年不可确知,或为李白中后期作品。为便于检索,以下凡《古风》中诗,均以首句为题。②“大雅”句:谓《诗经》的“正声”传统久已断绝。《大雅》,《诗经》中的一部分,共三十一篇,多为西周时代的作品。《毛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③“吾衰”句:语出《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矣!”相传古代天子命太师搜集诗歌献上,以观民风。意谓孔子已衰老,还有谁能编集《大雅》这样的诗歌来向天子陈述?有“舍我其谁”之意。④“王风”二句:谓战国时代诗坛荒芜。《王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周王室东迁后,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的民歌。委蔓草,丢弃在草丛中,诗风衰亡之意。荆榛,丛杂的树木。⑤龙虎:指战国七雄。班固《答宾戏》:“于是七雄虓闞,分裂诸夏,龙战虎争。”相啖食:相互吞并。⑥“正声”句:意谓以《大雅》为代表的平和雅正之音衰微。正声,平和雅正的诗歌。⑦骚人:指屈原、宋玉等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后称楚辞体为骚体,称诗人为骚人。《史记·屈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⑧“扬马”二句:谓时至西汉,诗道衰微,扬马以汉赋取而代之。扬马,指西汉著名辞赋家扬雄、司马相如。汉赋一体,起于扬马,此后衍为大观,故日“开流荡无垠”;汉赋具宏丽外表,故日“激颓波”。⑨“废兴”二句:谓先秦至汉,诗、骚、赋废兴变化虽多,但《大雅》的“正声”传统终归沦丧。宪章,此处指以《大雅》为代表的诗歌法度。⑩“自从”二句:谓自建安以来,诗歌趋于绮丽,己不足珍。建安,东汉末献帝年号(196~219)。其时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内容充实,格调刚健,后世称之为“建安风骨”。但建安诗歌已有绮丽之倾向,影响直至唐初,故曰“不足珍”。(11)圣代:指唐代。复元古:谓上古大治局面重新出现。(12)垂衣:化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之语,赞颂唐代政治清明。清真:朴素纯真。(13)“群才”二句:谓诗人遭逢清明之世,乘运共起,如鱼得水,腾跃于文坛。属,恰逢,正值。休明,指政治清明。(14)“文质”句: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句谓唐代诗歌文质相兼,互相辉映。(15)秋雯(mfn):秋日天空。 (16)“我志”二句:用孔子事。据说古有诗三千余首,孔子删而存三百零五首。又,孔子尝云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朱熹注:“孔子删《诗》、《书》,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二句意谓己将效法孔子,为一代文化做出重要贡献,垂光辉于永世。 (17)“希圣”二句:意谓倘能如孔子那样,即使有绝笔之时亦将无憾。希圣,指追慕孔子。晋夏侯湛《闵子骞赞》:“圣既拟天,贤亦希圣。”有立,有所成就。获麟,《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鲁国人打猎获麟,孔子认为吉祥之物不当出现于乱世,麒麟被人捕获,象征着自己将要死亡,哀叹道:“吾道穷矣!”遂搁笔不复著述。《春秋》绝笔于此年。
【点评】
此篇历来被视为李白关于诗歌之发展论。其编排居《古风》第一,足见其重要。诗云:“大雅久不作”、“王风委蔓草”、“正声何微茫”,三复其辞,慨叹《诗经》传统沦丧、诗道崩毁。又述其文学抱负云:“五衰竟谁陈”、“俄志在删述”,以孔子自比,自视极高。古今论者对此篇评价甚高,如赵翼《瓯北诗话》云:“青莲一生本领,即在五十九首《古风》之第一首。开口便说《大雅》不作,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扬、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迨有唐文运肇兴,而己适当其时,将以删述继获麟之后。是其眼光所注,早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欲于千载后上接《风》《雅》。盖自信其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而以身任之,非徒大言欺人也。”(卷一)所论不差。然未能指出李白此篇较严重的“复古”,(或“吟不如昔”)倾向:《王风》(即《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不如《大雅》,楚骚不如《王风》,扬马复不如楚骚,至于建安及建安以后诗歌,则统统“绮丽不足珍”。唐孟棨《本事诗·高逸》复引李白语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齐梁诗人沈约)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又云:“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与此篇本旨颇相似。儒家论《诗》,主张“温柔敦厚”、“发乎情,至乎礼仪”,然楚骚带有一定的“异端色彩”,其“惊采绝艳”不完全符合《诗》的原则。《诗》、《骚》之辩自汉代始,南朝裴子野,隋的李谔,对齐、梁、陈诗文崇尚声律、文风淫靡皆有所批判,是汉代“宗经辩骚”的继续。至唐初,《诗》、《骚》之辩和对南朝柔靡文风的清算达到高潮。李白的以上言论,复古中有革新的用意,对当代诗歌现状有中肯估价(“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曼”),对个人的诗歌创作有很高的期待(“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然总的看来,其诗歌发展观仍旧带有当时“正统”声音的色彩。所可注意者,是李白的这篇诗歌“宣言”并不代表他的创作实际。如李白对屈宋、扬马、“建安风骨”及南朝二谢、鲍照、江淹等诗歌都曾有很高的评价,尤其对谢朓诗歌再三表示敬仰,“一生低首谢宣城”;他的五、七言诗亦远远多于四言诗。五律及人律的五、七言绝,亦复不少。李白有此“正统”声音的复述,其作年或在天宝初待诏时期欤?其暂居‘庙堂’之高,遂有此“正统”的诗歌发展观出现。
秦王扫六合(《古风》其三)
秦王扫六合①,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②。
明断自天启③,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④,函谷正东开⑤。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⑥。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⑦。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⑧。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髻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⑨?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⑩。
【注释】
①秦王:指秦始皇。六合:天地四方。②“挥剑”二句:谓秦始皇军队所向披靡,六国诸侯尽皆臣服。《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句用其意。 ③天启:犹言天生之智慧。《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天之所启,人弗及也。” ④“收兵”句: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尽收天下兵器,聚于成阳,铸以为金人十二,各重万余斤,置于宫廷中。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兵,兵器。⑤“函谷”句:谓天下一统,函谷关关门大开。函谷关为秦东向关隘,秦据此以敌六国兵。而今天下一统,则无须再据险而守。⑥“铭功”二句:谓秦始皇统一后巡视天下,刻石铭功。会稽岭,在今浙江绍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七年(前220),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功”;始皇二十八(前219),“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琅琊台。在今山东诸城东南。司马贞《索隐》引《括地志》:“琅琊山在密州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始皇立层台于山上,谓之琅琊台……立石山上,颂秦德也。”⑦“刑徒”二句: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役使刑徒(罪犯)七十余万人,在骊山修筑陵墓。骊山,在今陕西临潼。隈,山脚。⑧“尚采”二句:意谓以秦始皇之明断,竟遣人入海求不死之药,其心智之茫然使人心哀。详见下注。⑨“连弩”八句: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fu)上书言海中有蓬莱等三仙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秦始皇于是派徐市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数岁不得,恐谴,诈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蛟鱼所苦,愿请善射者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乃令入海者备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额鼻”、“髻鬣”等句,俱形容巨鱼之大。⑩“但见”二句:谓秦始皇最终只是一死,尸骨朽毁。《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三十七年……九月,葬始皇骊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棺而致椁。”张守节《正义》引颜师古曰:“三重之泉,言至水也。”
【点评】
此篇可视作对历史人物秦始皇的评价。一面盛赞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雄才大略,一面对其妄求不死作辛辣讽刺,俱不失其公正、客观。玄宗自天宝后期,亦惑于神仙长生之术,此诗当有所指。成阳二三月(《古风》其八)一
成阳二三月①,宫柳黄金枝。
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②。
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
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③。
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④。
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⑤。
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⑥。
【注释】
①成阳:此处代长安。②“绿帻”二句:用汉董偃事。汉武帝姑馆陶公主,寡居,近幸董偃。始偃与母以卖珠为事,随母出入主家,左右言其姣好,主召见曰:“吾为母养之。”因留第中。至年十八而冠,出则执辔,入则侍内。以主故,诸公接之,号日董君。安陵爰叔与偃善,谓偃曰:“足下私侍汉主,挟不测之罪。将欲安处乎?何不自主献长门园,此上所欲也。上知此计出于足下,则安枕而卧,无惨怛之忧。”偃入言公主,公主奏书献之,上大悦,更园名为长门宫。武帝尝于山林见公主。曰:“愿谒主人翁。”公主徒跣顿首谢罪,引董偃出。偃绿帻见上,公主曰:“馆陶公主庖人偃昧死再拜谒。”上为之起,有诏赐衣冠上坐。于是董偃贵宠。当是时,董君见尊不名,自称“主人翁”,天下莫不闻。事见《汉书·东方朔传》。绿帻,头巾,贱人所服,后以代指贵幸公子。③冶游:放浪之游。专指狎妓之类。④“子云”二句:用扬雄事。杨修《答临淄侯笺》:“吾家子云,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不晓事,犹言不达时务。《长杨辞》,指扬雄所献《长杨赋》。扬雄晚年鄙薄辞赋,悔其少作,尝云:“雕虫篆刻,壮夫不为。” ⑤“赋达”二句:用扬雄事,谓其献赋为时已晚,只得白发草《玄》。《玄》,指扬雄所著之《太玄》。 ⑥“投阁”二句:用扬雄事。王莽篡汉,扬雄与刘歆、甄丰等皆献符命阿谀。后刘、甄之子皆得罪。刘歆子尝从扬雄学奇字,雄时校书天禄阁上,闻治狱吏来,自知不免,乃自阁上投下。后有诏不问,然京师为之语曰:“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
【点评】
此在长安有感而作。或作于天宝初。诗中讥刺贵族少年骄横,而对左右支绌晚节末路如扬雄者,亦含嘲讽。定有所指。如此类,皆李白《古风》中难明其旨者。清王琦以为李白“以子云自况”,恐未达其旨。
齐有倜傥生(《古风》其十)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①。
明月出海底②,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③。
吾亦澹荡人④,拂衣可同调⑤。
【注释】
①“齐有”二句:总赞鲁仲连。鲁连,即鲁仲连。倜傥(ti tang),洒脱不凡貌。 ②明月:夜光珠名。③“却秦”四句:咏鲁仲连事。鲁仲连游赵,会秦围赵,仲连乃见赵平原君,平原君告知魏使辛垣衍令赵帝秦(尊秦为帝),而赵王不能决。仲连乃请见辛垣衍。说帝秦之害,辛垣衍谢之曰:“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会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救赵击秦,秦军遂引去。于是平原君欲封仲连,使者三至,仲连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以千金为仲连寿,仲连亦不肯受,遂辞平原君,终身不复见。事见《史记·鲁仲连列传》。末照,余晖。④澹荡:无检束。⑤拂衣:振衣,兴奋之貌。同调:谓志趣相投。
【点评】
李白诗中每好以古人自比,鲁仲连是出现最多者。白好剑术、学仙,又慕功名。皆与鲁仲连相仿佛。其特钟情于鲁仲连者,尤在于其能立奇功而功成身退,洒脱超群。诗亦写得飘逸洒脱,有‘信笔舒卷、妙合天则”(明郝敏《批选唐诗》语)之妙。
西上莲花山(《古风》其十七)
西上莲花山①,迢迢见明星②。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③。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④,高挹卫叔卿⑤。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⑦。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⑧。
【注释】
①莲花山:即莲花峰,西岳华山之最高峰。《太平御览》卷三九引《华山志》曰:“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日华山。”②明星:华山仙人名。《太平广记》卷五九引《集仙录》:“明星玉女者,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 ③虚步:凌空而行。太清:天空。④云台:华山东北高峰。慎蒙《名山记》:“云台峰在太华山东北,两峰峥嵘,四面陡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嶷然独秀,有若灵台。”⑤卫叔卿:汉武帝时中山人,服云母石成仙。曾乘云车、驾白鹿降临宫殿,因武帝不加礼遇而去。帝甚悔恨,遣使者寻其踪迹,终于在华山绝岩之下,望见其与数仙人在石上下棋。见《神仙传》卷二。⑥紫冥:紫色的高空。晋郭璞《游仙诗》:“驾鸿乘紫烟。”⑦胡兵:指安禄山叛军。⑧“豺狼”句:谓安禄山建立伪政权后大封官职。冠缨,官僚的代称。
【点评】
从末二句可知作于安史乱初起时。白《古风》中咏时事,以此篇时、地最明确。然乱起时白行迹并未止于华山,故托以游仙,藉仙人之辞,驰骋其想象,错乱其时空。这是李白对游仙诗的一个创造。安史乱起,白隐于庐山屏风叠,避世也;然中原横溃,萦绕于怀,欲避世而不得,于是有末二句之陡然跌人。真正长歌当哭之辞。
秋露自如玉(《古风》其二十三)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①。
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
人生鸟过目②,胡乃自结束③?
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④。
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⑤。
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三万六千日⑥,夜夜当秉烛⑦。
【注释】
①团团:状露珠。庭绿:庭中草木。 ②“人生”句:晋张协《杂诗》:“人生瀛海内,忽如鸟过目。”二句用其意,谓人生短促。③结束:约束、拘谨。④“景公”二句:用春秋时齐景公、晏子事。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见草木郁郁芊芊,不忍离此而死,因而流涕。侍臣艾孔、梁丘聚亦留恋生而流涕。晏子独笑于旁,景公涕而问晏子,晏子曰:“使贤者长生。则太公、桓公常在矣;使勇者长生,则庄公、灵公常在矣。数君者常守之,吾君方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劳于其事,何暇念死乎?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见不仁之君,见谄谀之臣,故为之窃笑。”景公惭焉,举觞自罚,罚二臣者各二觞。见《列子·力命》。牛山,一名齐山,在今山东淄博东南。⑤“物苦”二句:语出《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⑥“三万”句:谓百年之寿。⑦“夜夜”句:语出《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点评】
此首可视为李白之死生观。人生在世,少而壮,壮而老,老而死,如春秋之代序,自然之规律。于死,不必畏;于生,不必恋,亦不必约束,自放适性(即“夜夜当秉烛”)亦可。其意趣与《古诗十九首》有相同处。然处之泰然,并不消极。艺术上亦追步《十九首》。《唐宋诗醇》云:“诗之神韵,与古为化,拟之《十九首》,可谓波澜莫二。”(卷一)
大车扬飞尘(《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①。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②。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③。
鼻息干虹蜿,行人皆怵惕④。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⑤?
【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