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5299600000017

第17章 农业问题(16)

西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化组织都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各地自然资源、经济水平、社会环境、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就是在一个省内,甚至一个县里,各种条件也不一样。因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全面发展。四川省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提出用“五专”经营组织的形式,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专”经营模式,是指农村的专业经营大户、专业村社、专业场站、专业协会和专业市场带动农户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方式。“五专”经营组织虽不如龙头企业大,但具有小而多、适应性强、带动面广的特点,这是当前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应当大力发展。要鼓励“五专”带动农民联合兴办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实体,开展农工商综合经营。要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流通中介组织和购销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要鼓励各类经营大户通过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发展加工运销,实行自我服务、自主管理。对农民自主建立的各种产业化经营组织,政府要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帮助完善规章制度,实行规范运作,解决实际困难。

5.农业产业化经营也要进行结构调整

近几年,由于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强制性的行政干预,强迫地方和企业不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结果造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混乱,一哄而上,盲目上项目,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而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困境。因此,在西部地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也要进行大胆的调整,实现龙头企业之间的结构优化组合,以此保证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某些优势。比如说,番茄酱制造业。

近10年来,由于建厂便利、回报丰厚,一大批番茄酱生产企业在加工技术不成熟、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没有统一的原料基地和栽培模式的情况下,于90年代后期的几年内纷纷上马,加工能力小而分散,一方面无法按照市场需求的品种进行加工,另一方面设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实现设备能力的效益最大化,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自轻工部门的信息表明,以新疆为主的我国番茄加工业除1998年微盈外,其他年份均亏损,甚至在番茄酱热销的1997年,全行业仍亏损2500多万元,亏损面高达61%。

因此,如何将分散的游击式企业重新整合,围绕特色产业组成产业集团军,提高产业集中度,以整体优势进入市场,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能否继续扩大占有番茄制品国际市场、做大优势产业的当务之急。近两年来,一些知名企业利用雄厚的资金、技术优势介入番茄加工产业,使企业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

据了解,新疆在组建番茄酱企业集团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以屯河、中基、天业等上市公司为龙头的三大酱业集团,已收购、兼并了全疆90%的番茄酱生产厂家。著名上市企业新疆德隆集团与科研机构联合,建立良种基地,采用“农场+农户”的生产方式,投巨资通过控股、参股、兼并等方式,将分散的番茄酱厂联合起来。“龙头企业”以原料基地化、加工群体化、生产规模化、市场网络化、科研系统化的模式发展西部地区的番茄酱产业,可以避免过去那种恶性竞争,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目前,新疆的番茄加工业已经进行了大规模重组,“小、乱、多”的格局正在扭转。

)第四章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国际化问题

农业经济国际化是国民经济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解决当前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困难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和农业经济的国际化,逐渐放弃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和体系。农业经济国际化主要包含五大内容:一是农业结构和农产品标准的国际化;二是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产品市场运行规则的国际化;三是政府的农业政策和国家的农业法规的国际化;四是农业资源运作和农业资源利用的国际化;五是农业市场和农业技术的国际化。

一、推动农业经济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必须要国际化,必须要向发达国家农业看齐,不然就无法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农业产业国际分工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目前,推动西部地区和我国的农业经济国际化主要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

(一)农业经济国际化的内在因素

农业经济国际化是西部地区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都需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国际化。

1.国民经济国际化需要实现农业经济国际化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我国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是,相比之下,在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利用国际资源的还比较少,农业国际化程度也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快农业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国民经济的国际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06亿美元,而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40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产值的43%,其中出口额为248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产值的24.5%。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二与国际市场资源有直接关系,四分之一的国内产值是靠国际市场实现的。199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是58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投资总额的25%。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远远赶不上国民经济国际化程度,而且国际化状况很不稳定。1999年中国农业总产值约1716美元,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为217.5美元,只约占农业产值的12.7%。1999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总产值的17%,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仅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6.03%,而且农产品进出口总值比1998年下降了1.9%。农产品进出口比重偏低,不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国际化进程,而且会阻碍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因此,推动农业国际化已成为西部地区和全国农业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步骤。

2.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农业经济国际化

西部地区和全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而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方式是: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机械设备技术装备农业;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要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经营农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财力有限,市场经营组织和机制并不完善,单独靠西部地区现有的工业制造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和市场经营方式是很难快速推动农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因此,必须依靠国际上的各种农业资源,包括引进和利用发达国家的国际农业财团、农机技术设备、农业科学技术、农业市场经营理念等国际先进农业资源,来改造和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由此可见,农业国际化是西部地区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客观过程,是无法回避的。

另外,尽管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种种因素,导致目前我国农业市场、农产品消费处于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饱和状态,并且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状况。在现阶段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途径,就是提高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层次,提升农产品档次;通过国际农业市场,扩大农产品销路,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只有与世界农业发展现状接轨,面向国际农产品市场,才能摆脱目前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缩小与东部沿海和发达国家在农业经济水平上的差距。

3.吸引外资需要农业经济国际化

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借助国外的资金、技术、经验、市场,而在农业领域大量引进外资,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化的投资环境。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必须实现农业经济国际化,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吸引外商、外资的农业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外商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太少,或者说明显滞后,从而导致我国农业国际化进程缓慢,整个农业发展不理想。从公布的统计数据看,199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是585.5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11%:同年农业实际利用外资为6.24亿美元,仅相当于当年农业增加值的0.35%。1998年我国农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的1.37%。西部地区的这些比例也非常低。相比之下,我国农业利用外资明显偏少,使农业经济进步缺少国际资源优化。

对于我国农业利用外资偏少的原因,尽管许多专家做了种种分析,得出了各种结论,但是,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西部地区和我国农业国际化程度太低,缺少外商投资必不可缺少的国际经营运作环境。一般来讲,外商直接投资需要的经营运作环境是:自主性强的企业、自由竞争性的市场、国际规范性的法规等等经济环境。而西部地区和我国农业经济现存的经营环境是:没有耕地产权的个体农户,不稳定、不规范的农产品市场,没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农业政策。这样的农业环境必然造成:一是外国现代农业企业无法适应我国农业经营环境,进行国际性的经营操作;二是进入利润本来就低少的西部地区和我国农业领域付出的代价成本太高,几乎无利可图。只有营造一个国际性的农业经营环境,才能吸引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因此,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国际化是非常必要的。

(二)农业经济国际化的外在因素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农业经济国际化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促进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业经济来说,就是要求农业贸易自由化和农产品市场扩大开放度,并接受和采纳国际惯用的农业贸易和农产品市场的管理运行规则。我国目前对主要的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的进口采取限量登记、配额制等非关税保护措施。对畜产品、水果和加工食品等的进口采取关税保护政策。现在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后,我国要逐渐取消农产品非关税措施,降低农产品关税,对有关农产品进口要用单一关税进行管理。也就是说,作为成员国,国内农产品市场将逐渐扩大开放,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的国际化程度。

2.各国政府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国际化

各国政府从维护本国农业经济利益出发,强烈要求我国实现农业经济国际化,不然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农业对外贸易关系,甚至有可能影响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是推动农业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外在动力。

追求贸易平衡是各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基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世界贸易组织的其他成员国将会不断要求我国扩大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这就给我国农业国际化形成日益增大的外在压力。更何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对外贸易还一直存在着数十亿美元的顺差。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额:1993年为72.3亿美元,1994年为70.9亿美元,1995年为28.2亿美元,1996年为24.3亿美元,1997年为25.36亿美元,1998年为24.39亿美元,1999年达到53.3亿美元。于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其他成员国纷纷要求我国扩大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比如,在我国“入世”的中美谈判达成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就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逐步开放国的农产品市场。根据中美签署的农业协议,我国农产品进口关税将由目前的45%,到2004年平均要降至17%,重点的农产品关税要降至14.5%;要取消对美国不利的玉米、棉花和大米等农产品的出口补贴;要取消不允许进口美国西北各州小麦的禁令,要取消对美国牛肉和柑橘的进口禁令等。

3.农村的“人多地少”不能成为拒绝实现农业国际化的理由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农村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极为贫乏。但是,农村人多地少,不能成为拒绝实现农业经济国际化的理由。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与澳大利亚46亩、加拿大28亩、阿根廷14亩、美国13亩相比,是少得多。但是,如果与荷兰的人均1.9亩,德国、英国的1.8亩相比,我国目前人均1.3亩耕地,与这此国家相差并不是很多。如果与日本不到1亩耕地相比,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并不能算少。但是,荷兰、德国、英国、日本的农业经济都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业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也比较高。所以,我国农业经济国际化是完全有可能的,是可以实现的。

当今世界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不仅可以使农业产量上升,使农民致富,而且还可以使农业变成国际性产业,可以成为强国经济产业。二战以后,荷兰农业的成功发展,就说明现代农业、国际化的农业可以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荷兰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但农业的国际化程度达到了50%,农产品一半是出口的。农业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28%。每年为荷兰创汇100多亿美元,并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农民年人均收入为20000美元。荷兰农业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成功实践,证实我国尽管人多地少,但也可以走农业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下降。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01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063元,实际增长率约为4.2%,与同期的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707元相比,差距悬殊;与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民人均年收入相比,差距更大。因此,我们认为,迅速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尽快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国际化的进程。

二、西部地区和我国农业经济国际化的现状及特点

农业国际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市场的开放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国际化。由于种种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西部地区国际化的经济要素非常不理想。

(一)西部地区和我国的农业经济要素与国际现代农业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