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5299600000003

第3章 农业问题(2)

从以上资料比较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幅度,明显落后于全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幅度。1985年至2000年,全国的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由69.25%下降到55.70%,下降了13.55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的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只下降了7.55个百分点;全国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上升了7.64个百分点,而具有明显优势的西部地区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只上升了7.51个百分点;全国渔业产值的份额上升了7.32个百分点,而西部渔业产值的份额只上升了2.32个百分点。

从表1—9的资料比较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不大,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的变化现状非常不理想。1985年至1999年期间,西部地区经济效率较低的种植业在全国种植业中所占比重由23.73%上升到24.87%,增加了1.14个百分点;而经济效率较高的林业和畜牧业在全国林业和畜牧业产值中所占的份额分别由30.15%下降为24.94%,27.05%下降为24.86%,各自下降了5.21和2.19个百分点,这样就使原来在全国农业经济中具有明显优势的西部地区林业和畜牧业的优势地位日益下降。

在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业结构变化异常缓慢,严重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比如,吐鲁番地区是新疆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之一,但改革开放以来,其农业结构却变化不大。

从表1—10的资料中可以看出,近15年内,吐鲁番地区的种植业产值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只下降了3.8个百分点,基本保持在85.5%左右。这表明,在多年的农业发展中,吐鲁番地区农业一直以种植业为主,其农林牧渔业结构几乎没有多大变化,没有实现从低效农业结构向高效现代农业结构的转变,这是导致近几年来在吐鲁番地区农业产值增幅较大的情况下,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仍然缓慢的主要原因。

农作物结构是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农作物结构的变化直接反映整个农业经济结构的层次水平,尤其是在农作物比重较大的西部地区,农作物结构水平关系到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

90年代,全国的主要农作物结构调整力度较大,品种质量不断改善。1999年和2000年,全国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粮食保护价收购范围,积极主动地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农作物种植结构,扩大了优质专用粮种植面积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0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9000万亩,减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上海、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以及大中城市郊区,在大面积调减粮食生产的同时,利用出口和科技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陕西、甘肃、四川和贵州等西部地区根据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并启动了七大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得到了发展,目前正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约800万亩。2000年,在全国的春小麦、早灿稻、玉米等种植面积大幅下调的同时,优质、专用粮食产品种植面积却大幅度增加,在许多地区出现了粮食畅销、农民增收的喜人局面。其中,2000年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比1999年扩大了近3000万亩,优质稻播种面积比1999年增加了3700万亩。在优化粮食品质结构的同时,各地还立足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最突出的是,油料面积比1999年增加了2100万亩,蔬菜比1999年增加了2700多万亩。

从表1—11和表1—12的数据资料对比情况可知,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西部地区农作物内部结构与全国农作物结构一样,也发生了一定的积极变化。在西部地区的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份额日益下降,从1985年的78.4%下降至2000年的70.0%。由于粮食亩产的增长率超过了播种面积的下降率,西部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反而不断增长,1985年西部地粮食总产量为9356万吨,而1999年为12896.3万吨, 增长了38%。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所占的份额逐渐上升。其中,棉花播种面积所占份额由1985年的1.2%上升为1999年的2.3%,增长了92%;糖料播种面积所占份额由1985年的1.3%上升为1999年的1.9%,增长了46%;蔬菜和瓜果的播种面积所占份额由1985年的3.2%上升为1999年的8.0%,增长了150%。

(三)西部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化

农村产业结构是由农业内部结构、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及农村经济总体结构组成,这三个结构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对这三个结构的综合调整,同时影响到农村就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农村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令人遗憾的是西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并不明显,非农经济发展缓慢,乡镇企业步履艰难。从表1—12和表1—13的数据统计资料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集贸市场在数量上明显小于东部沿海地区;二是西部地区平均每个乡镇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集贸市场在数量上也少于东部沿海地区;三是由此看出,西部地区农村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经济大大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落后,与乡镇企业起步太晚,非农经营活动太少有直接关系。贵州省1997年农村住户的规模及其结构显示,绝大多数农民在当时仍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从事非农经营的农民非常少。据当时普查,1997年贵州全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住户为666.41万户。其中,农业户占96.89%,非农业户占3.11%。在农业户中,以纯农业户所占比重最大。

近两年,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差异日益加大。从全国农业增加值的构成来看,2000年西部和东部实现的农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19%和46.2%,与1999年相比,西部地区下降了1.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所占份额上升了2.1个百分点。2000年西部和东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29亿元和16741亿元,分别占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的8.6%和62.4%。与1999年相比,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所占的比重却上升了1.8个百分点。2000年西部与东部的乡镇企业增加值之比为1:7.19,与1999年相比,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2001年,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基本目标,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面向市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在农村产业结构内部,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差异继续存在,并且呈现出扩大的态势。

2001年,按增加值计算的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的比重为32.8%,比2000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51.9%,上升了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15.3%,上升了1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在全国农村的非农产业领域,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建筑业和服务业比重有所上升,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增长较快。总的来看,中国农村产业结构正进入一个调整的新阶段。各产业比重的变化幅度都比2000年有所增大,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正进入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

2001年农村经济结构在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结构差异继续存在,并且呈扩大的态势。尽管中央政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和市场贸易的发展,但是由于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起步较晚,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上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较差,市场环境不理想,产品技术含量低,导致西部的关停企业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