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5299600000042

第42章 农民问题(1)

)第九章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可以说,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中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要深刻认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在逐年降低,1996年比上年增长9%,1997年下降为4.6%,1998年又下降为4.3%,1999年仅为3.8%,2000年仅为2.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是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影响农村的安宁和稳定;三是影响我国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目标的最终实现;四是影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各民族的团结。

不同时期的农民收入增长有不同的推动力量。近几年,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速进入回落阶段。由于多数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下跌,反弹无力,同时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民进城务工难度逐渐增大,致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逐年下降。目前在不同类型农民增收情况上出现了“三个掩盖”:部分富裕户增收掩盖了普通农民减收;非农兼业户增收掩盖了纯农户减收;东部农民增收掩盖了西部农民减收。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上海给企业界作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时,给在座的企业家算了一笔农民收入账。他说:当前,农民问题已经到了需要高度重视的时候。目前困扰中国需求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农民购买力不够,而农民买不起的实质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从目前来看,农民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要跟上城市居民生活发展步伐,享受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还有很大差距。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2366元。这其中包括40%的实物收入,包括家中喂养的牲畜、粮食,实际的现金收入在1800元左右。在这1800元当中,还有20%的现金要备来年之需,为第二年的生产购买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农民手中真正用来购买消费品的现金只有1500元左右。而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6860元人民币,是农民当年可支配现金收入的5倍多。如果再考虑到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如买房折扣、看病报销、教育补助等,城乡之间真实的差距大约在6:1之间。

如此悬殊的城乡收入差别,原因又是什么?邱晓华认为,实质是体制、政策的问题。首先,农村改革体制探索在先,深化改革却严重滞后。农民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农民自己对生产要素、生产成果没有支配权。农业服务体系、农民保护体制都没有健全,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还没有理顺。这些必然限制农民增收。

同时,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对农民重视不够,农村教育、农村基础设施这些本应由政府、社会共同承担的事务,相当一部分还是由农民自己来承担。此外,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不能自由流动,导致中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世界。按照世界通行的计算方法,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国家,城市化程度应该是45%,但我国目前是37.7%,少了1亿多市民,多了1亿多农民,从而使得农村成了低购买地区。

实质上农民收入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正是因为农民增收困难,导致农民买不起,所以导致大量的工厂关停并转,从而导致城市职工下岗失业,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中国城市化程度上不去,反过来又影响了农民增收。这是互为因果的两方面,忽视一方,都会带来另一方的连锁反应。所以,大家都要来帮助解决农民问题。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更低,增收更困难,十分有必要对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增加困难问题进行研究,努力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这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现状及变化

(一)西部地区农民纯收入的结构状态

1.西部地区农民纯收入的结构变化

“九五”期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表现出三大变化。一是家庭经营收入比重稳中趋降。5年间,农村居民收入虽然仍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生产,但所占份额已经稳中趋降。在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为63.3%,比1995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二是由于这期间更多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其他劳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成为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22.4%,到2000年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上升为31.2%,上升了8.8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构成中二、三产业收入增长较快、比重提高。1995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二、三产业纯收入分别为48元和121元,占全年家庭经营纯收入的4.3%和10.8%;到2000年分别达到99元和237元,占全年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0%和16.6%,分别提高了2.7和5.8个百分点。

从农民纯收入的来源构成看,其中有来自农业经营的收入,也有来自非农业经营的收入。非农业经营的收入主要指来自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收入。近几年来,西部地区与全国一样,农民平均收入之所以还在增长,主要是来自于非农业的收入在增长,而来自农业的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其绝对额已是连续三年减少。

从表9—1中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收入结构也有较大的变化。在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中,1990年至2000年,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农业收入)从457.5元增长到1182.43元,增长了1.58倍;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从70.50元增至363.79元,增长了4.16倍。由此可见,这十年内,农民的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增长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非农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农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导致农村居民纯收入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家庭农业经营性纯收入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82.8%下降为2000年的72.9%,非农业的工资纯收入所占的比重由12.8%上升为22.4%0

2.西部地区农民纯收入的增长率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农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如1985年至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是15%,1990年至1995年农民纯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20.4%。这一时期,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较快,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基数较小,容易形成高增长;二是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1997年开始,西部地区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增长率几乎是逐年下降,从1997年的9%下降为2001年的2.5%。1997年至2001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只有5.2%。近几年来,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下降,造成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不大,农业经济发展困难,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由于农民的纯收入中既包括货币性收入,也包括实物性收入,因而,农民的纯收入并不是可支配收入的概念。这几年不少农产品成了买方市场,出现了“卖难”现象,粮食等实物还存在家里并没有卖出去变现。但在计算农民纯收入时,这些没卖出去的农产品也还是要折价计入的。因此,农民实际可以支配的收入,要低于计算出来的纯收入。

从农民收入的支出来看,农民的纯收入中既包括生活费支出,也包括生产性支出,农民实际生活费支出要明显低于纯收入水平。2000年,在西部地区的农民纯收入中,用于生产性支出的占31.98%,用于生活费支出的只有59.96%。这种情况,一是说明,我们不能仅按农民的纯收入过高地估计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二是说明,当农民纯收入的增幅趋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时,受影响的不仅是农民的生活,而且会影响对农业的投入。

(二)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特点

1.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积极变化,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渠道不断拓宽。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打破了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农民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甘肃省为例,1999年全省农民农业和非农业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19.53元和593.45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8%和42%,同1990年相比分别下降和上升11个百分点。同时,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也迅速发展,1999年全省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人均为255.75元,同1990年相比年均增长21.79%,其中第三产业收入年均增长22.79%,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由1990年的7%上升到1999年的17%。

2.乡镇企业工资收入成为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新的来源

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西部市场经济体系开始逐渐完善。各种市场的建立,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为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崛起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农民增加收入来源开辟了新的途径。据测算,1999年西部地区农民在乡镇企业得到的纯收入人均为150元至250元,与1990年相比,年均增长15%至20%,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由1990的8%上升到1999年的15%以上。

3.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产生,迫使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从事大量的非农业生产。近年来国家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民工政策的放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良好宽松的环境。因此,外出劳务收入成为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2000年西部地区农民的人均外出劳务收入为105元左右,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以上。

4.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开始回落

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种植业发展迅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需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向大体平衡,摆脱了长期供给不足的困境,从而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阶段。从1997年开始,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压力,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增幅回落。1999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78.1元,2000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23.2元,收入增长了55.1元,增长率只有3.2%:2001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62.2元,收入增长了39.0元,增长率仅为2.5%。与90年代初的农民年均纯收入增长18.4%左右相比,增幅有较大回落。从今后发展来看,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必将给农村经济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促进农业增效创造新的动力和机遇。

(三)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分化的几个因素

1.文化程度的差别影响着农民收入的高低

文化素质决定着农民的创收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在农民的收入上也有充分的体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来看,由于劳动者素质的差异,其收入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据甘肃省的初步调查,1999年,在全省农户中,文化程度是文盲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79元,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262元,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413元,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530元,中专文化程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613元,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062元。可见,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其收入水平就越高。

2.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着农民收入的高低

西部地区的各省区自然条件复杂,山地较多,居住在山区的农户占有较大的比重。2000年西部地区的山区农户人口多达13023万。由于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山区交通不便,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市场信息闭塞,农民收入水平也就最低。1999年,甘肃省的平原、丘陵和山区农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38.15元、1442.08元和1 130.09元,比1990年年均分别增长15.98%、13.70%和12.79%。山区农民收入增长最慢。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同全省、平原和丘陵农民收入的差距由1990年的48.37元、206.64元和71.50元,扩大为1999年的282.89元、1108.06元和311.99元。所以,西部地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任务是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

3.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环境影响着农民收入的高低

由于受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市场意识等因素影响的不同,西部地区各省区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比如,甘肃的河西与陇南、宁夏的河套平原与南部山区、新疆的北疆与南疆、陕西的关中与陕北、四川的成都平原与川西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