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5302200000016

第16章 厨房(2)

大学毕业后,我离开学校搬到这栋上海老公房里 [老公房,老式的公房,区别于房改后(1998年)的商品房,是指由政府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投资兴建的住宅,在住宅未出售之前,住宅的产权归国家所有。]居住已经整整三年了。如果要写这三年的生活应该有很多可以写的,比如最初一起合住的三个室友是如何离开这里的,比如大家相处发生的摩擦和误会是怎么解决的,比如遇到困难大家是如何相互鼓励和克服的,比如生病的时候大家是如何彼此安慰和照顾的,再比如大家一起买菜、做饭的日子是怎样的……凡此种种,有许多可写的,可是这几年我记得印象深的事情大多跟隔壁老太太有关,都跟食物有关,最想写的人也是隔壁那个上海老太太。

我借的老公房有6层(上海方言也真是奇怪,管租房子叫借房子,可是如果是“借”不用钱只要还就好了嘛),是上世纪90年代建的,靠近马路,路边的悬铃木的叶子在夏天的时候伸手就能够得着,正因如此也比较吵,在家可以听得见外面街上车来车往的声音。楼道里没有电梯,全是“办证”之类黑乎乎的一条条小广告。楼层布局也很是奇怪,从一个楼层的一道铁门进去,有三户人家,三家人共用一个小小的过道和铁门,我家在最外边,铁门旁住着两户上海人。每家的房型都是左侧一进门便是一个厨房,厨房往里是卧室,右侧则是卫生间。我在这里住了快三年了,和隔壁的上海奶奶来往很多,她和老伴带着一个外孙一起生活。奶奶经常来我家串门,其实所谓的串门大多数情形是这样的:她从自己家厨房走出来,然后进到我家的厨房。这位奶奶,六十多岁,身材胖胖的,短短的黑发中只有几缕白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一些。她圆圆的脸上常常泛着红光,堆着笑容,笑起来声音很洪亮。说来惭愧,我至今也不知道奶奶的名字,而她倒是常常亲亲热热地喊我的名字。这么多年来,她最关心我的问题是吃没吃饭,我们之间最多的问候语常常也是:“你吃了没?”

与鱼有关的回忆

曾看过一部电影《完美感觉》( Perfect Sense),男主角是个很有天分的厨师,他在一家餐厅当总厨。某一天大家都下班了,他在餐厅的厨房为饥饿的女主角做了一道鱼。当女主角吃下第一口鱼肉时,不禁流下了眼泪,继而嚎啕大哭,因为这味道让她想起来了自己逝去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位海员,身上的气味与这鱼肉的气味一样。我们喜欢吃某样食物,很多时候是因为这种食物让我们想到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厨房、那些记忆、那些逝去的时光,所有的这些与我们的情感和记忆相联,让我们感动、温暖,让我们不再孤单、悲伤,唤起我们所有的柔软与真实,温柔与宽容。

在我的记忆中也有一道跟鱼有关的菜让我流泪,那就是隔壁奶奶的鱼头豆腐汤。某一天,晚上近九点钟的样子,外面下着雨,刮着风,我穿着裙子,踩着鞋跟不稳的高跟鞋,冒着雨从地铁站跑回家,又冷又湿。被一整天繁忙的工作折磨得焦头烂额,想着地铁站那些等着接人回家和被人接回家的人,我像所有感觉背运的年轻人一样垂头丧气地打开了家门。饥肠辘辘的我一进房门,放下包,脱下高跟鞋,准备给自己焖个米饭,做个西红柿炒鸡蛋、炒个鸡毛菜之类的快菜。可是围上围裙、站在灶台上,我忽然觉得好累啊,自怜啊、疲惫啊、对生活的厌倦啊,所有这些情绪忽然席卷而来。“算了,随便煮点面吧。” 我这样想着,心里生出一股厌恶和自暴自弃来。

在等水烧开的空当,我看着液化气那蓝色的小火苗发呆,隔壁奶奶洪亮的声音响起:“你在干吗呢?” 我心跳瞬间加速,吓了一大跳,埋怨道:“奶奶,你吓我一跳啦!”“有什么好吓的啦。”说完她扭头走了,我接着继续发呆。

一会她端着一个小瓷盆出现,“你不要做饭了,这么晚了,我这里还剩了些鱼汤,你热热吃吧。”说着就递给我那个小瓷盆,我一看小瓷盆里低眉顺眼地躺着一整条煎过的鲫鱼,白色的嫩豆腐隐约在浓浓白色鱼汤里,根本就不是吃剩了的,而且是做好后没人动过筷子的。我心里瞬间暖暖的,赶忙说:“奶奶,不要了,谢谢你啊。你们留着自己吃吧,还有这么多呢!”“吃吧,吃吧,不要客气。”奶奶一边很热情地说,一边将瓷盆递到我手里。我推辞了一番,最后拗不过她的好意,接过小瓷盆回她一句:“谢谢奶奶!”她见我收下,她有补充一句:“有点冷了,你热一下

再吃。”

“哦,好的。”我拿出一个小铝锅,将鱼汤倒进去,放在灶台上加热,她拿着空碗,转身走了。

我正把鱼汤放在锅里热着,看着乳白色的鱼汤开始沸腾,热腾腾的雾气慢慢弥漫在厨房里。我的鼻子一酸,眼睛潮湿之际,她又忽然跨进我的厨房。

“来来,再给你吃点小菜。”只见她两只手里各拿着两个小碗,一个碗盛着的米饭,圆鼓鼓的跟座小山包似的,一个碗盛着油焖茄子和一个卤蛋。放在厨房的料理台上。

“不要煮面,也不要做饭了,赶紧吃吧。”

“谢谢奶奶啊!”

“饭还是热的,你赶紧吃吧。”她笑嘻嘻地补充了一句,说完就离开了,留下我一个人站在那里感动得掉眼泪。

那天晚上,我一边吃着奶奶送来的饭菜,一边默默地掉眼泪,心里感受到了的温暖和情谊是那么生动,有形状、有热度、有气味,真实、纯粹而且朴素。

后来奶奶做的鱼头豆腐汤我又喝了两回,每一次都感觉爱心满满,滋味无穷。

我若吃饱,你便安心

某一天,我去外地出差,奔波了一整天,在回家的地铁上接到朋友电话,说我的QQ账号被盗了,出地铁站的时候我又发现自己弄丢了公交卡。穿着高跟鞋,走了许多路,初春的夜晚,我又困又累,饥寒交迫,一回到家就在厨房给自己做青菜火腿鸡蛋面。正煮着面,隔壁奶奶跑进来,端着一个碗,拿着一双筷子,夹了三根豆皮肉卷放进面锅里。站在灶台前的我瞬间被治愈了。

还有一次,我在打扫厨房,她拿着一大块冰冻过的咸肉进来。“这个咸肉我自己腌制的,很好吃的,你煮面、煮汤的时候可以放一些。”

“嗯,好的,谢谢奶奶。”我接过之后,她又嘱咐一句:“你先放在外面解冻一下,切成一片片的,再放进冰箱,下次吃的时候拿出来就很方便。”

她回家之后,我记得她说的话,把大块的咸肉全都切成小片,用一个个保鲜袋装好,摆进冰箱里。 上个周末,我一早起来就开始搞卫生,地板拖干净之

后,坐下来喝水,她走过来:“你卫生搞好啦?”“搞好了。”“吃过早饭没?”“还没有呢。”“我去端点拌面给你吃。”说完,她迅速摇着自己胖胖的身体走了,我对着她的

背影喊:“奶奶,不用了!”

一分钟后,她端着一盘葱油拌面过来,那面色泽金黄,香气诱人,我坐下来开吃。她美滋滋地看着我:“好不好吃?拌面的酱油我用得是最好的,油我也用大葱爆过的。”

“好吃,好吃,真好吃。”我一边吃一边小鸡啄米般点头。“你可以自己多做一点,天热的时候,可以用饭盒装

着去公司当午饭。”“嗯,这个主意好,好做吗?”“很容易的,下次我教你啊。”“好啊,好啊!” 还有一次,我在烧菜的时候,她见我没有一样荤菜,

回家端了一大碗自己做的肉酱过来,顺便带了一双筷子。“来,给你吃点肉酱。”我拿出小碗,等着她的肉酱。她在我喊“够了,够的”时候还拼命用筷子往我的小

碗里拨肉酱。“多吃点,很好吃的。” 然后自己舔舔筷子上的酱汁,端着碗,晃悠悠地走了。她做的肉酱确实好吃,肉丁里裹着香香的花生米,酱厚味浓,滋味鲜美。

我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她偶尔在旁边看着,还夸我做得菜卖相好,像饭店里做的一样,也会指导我一下:“这时候要盖上锅盖的。”“现在放点酒。”“再放点糖。”不知道为什么,她说什么我总是会照做,一方面我是想取悦老人,另一方面我相信,按她说的去做,做出来的东西绝对不会难吃!

每次我买菜回来,如果在家门口遇到她,她照例要扒开我的环保袋看看,问我这个多少钱,那个怎么烧,然后发表简短的点评,最后两个人一起抱怨一下菜价太贵。

“最近下雨,青菜都涨价了。”“哎呦,你这个西兰花超市买的,有点贵,不划算啊。”她还会告诉我有关菜的各种信息:“今天菜场的大白菜很便宜,一棵只要四块钱。” “今天小山东(菜市场的名称)的玉米很便宜。”“最近这一两个礼拜笋很新鲜,你去多买一点。”我们的谈话大多数像这样,围绕着买菜、做饭、吃饭这些琐事展开,但这不就是脚踏实地生活的样子吗?《赤壁》中有一幕,刘备为前往东吴游说孙权的诸葛亮践行,盛了一大碗饭,说:“去东吴的路途遥远,需要体力,多吃点。”人生也一样,路途遥远、曲折艰难,一样需要多吃点,补充路上消耗的体力,劝你吃饱饭的人往往是爱你的人。

有的时候,我会想,在上海这个偌大的城市,多年来我认识的人并不是很多但也不少,也许只有隔壁这个老太太真正关心我吃饭没,有没有吃饱。我若吃饱,她便安心,我若没吃,她便送我。

把你放在心上

这些年来,我向隔壁奶奶借过好几枚鸡蛋,还有葱、蒜、姜、辣椒干等,都没有归还;喝过她烧的鱼汤、肉汤、排骨汤、红豆汤、绿豆汤、银耳汤;旅行回来、出差回来、加班回来、平常日子都吃过她送来的红烧肉、煎带鱼、家常豆腐等饭菜;她还送我咸肉、腊肠、鱼干、萝卜干等腌制品。而我呢,从福建回来会给她带些茶叶,去各处旅行回来会送她当地的一些特产,朋友送我的红枣、坚果、芒果我会匀一些给她,买面包的时候会买上她的那一份,买水果的时候会考虑到她的牙不太好,香蕉多买一些,苹果少买一些,还送她公司发的月饼券、蛋糕券。

我常常觉得她对我太好,而我得到的远远超过自己付出的,而她也觉得我对她很好,总是想法设法对我更好。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就是这样,你对我好一点,我对你也好一点,如果双方都觉得对方对自己太好,而自己做得并不够,自己的收获远大于付出,就会更加心怀感恩,更加用心对待对方,这样彼此之间就像有一股源源不断的暖流,缓慢而又有力量地循环。

下班回家的时候打开铁门,如果看到她,我会用上海话喊一句:“吾微来嘞。”她会笑眯眯地答一句:“侬微来啦!”出门上班的时候会对她说一句:“再会。”她会回我一句:“再会,慢点。”

我有的时候会向老太太撒娇:“如果我搬走了,你会不会舍不得?”她白我一眼:“这还用问啊,我肯定会舍不得的。”然后紧张地问一句:“你要搬家啊?这里不是住得挺好的嘛!”听完,我会笑得很开心,心满意足。有一天,我做完家务,打算出门,顺便把厨房的垃圾倒掉,我一抬头看到她,就问:“奶奶,你有垃圾没,我一起拿下去倒了。”她答:“没有,谢谢你啊。”“我什么都没做。”“你想到我了啊,把我放在心上。”还有一天,我抱回来一大盆红掌,她恰好在门口见到了,我知道她和我一样喜欢花花草草,赶紧对她说:“奶奶啊,等过段时间,我这盆红掌生小孩了,我送你几棵啊,今天我只买了这一棵。”她高兴地直说:“谢谢,你把我放心上真好。”

我心想,你不也一样吗,把我放在心上,不然怎么会送我这么多吃食,惦记着我吃没吃饭。我在冰箱里还冻着你送的半截红肠呢!蔡康永在《蔡康永说话之道》中说:“真正的说话之道,是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每个人的生活都如此匆忙,自顾不暇,与人相处时,恰是“放心上”这三个字最不易做到。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是在上海这样的城市,水泥森林,防盗大门,我深知很多人和自己的邻居一年也许都没有说过十句话。我能有这样温暖的邻居,真是自己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第四集中讲述保存食物的方法: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在片子结束的时候这样说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这些年,邻居老太太送来的饭菜充满了人情的味道,充满了爱与温柔,才下舌尖,铭记心间,温暖着我这一颗离乡背井、独自在都市奋斗的心,使它变得更柔软,更美好,更坚强,更脚踏实地。

唯有吃没得商量

大王

好久以前,和女朋友聊八卦的时候,女朋友讲起她认识的一个姑娘。那姑娘已经结婚了,所以我们称呼她的对象为她老公,俩人日常生活算是AA制的。我说:“啊,还好嘛。”姑娘老公会送她一些不靠谱的礼物,比如拿银戒指求婚。我说:“啊,还好嘛。”又到结婚纪念日,姑娘准备送正在流行的自行车给老公,对方看来却全无准备。我说:“啊,还好嘛。”两个人在电影院等开场的工夫算经济账,类似你给我充了话费,我在超市买了零食,所以你要还我多少钱之类的。我说:“啊,还好嘛。”还有洗衣服从来只洗自己的。我持续,“啊,还好嘛。”后来女朋友说:“那你能想象她上了一天班,加班回去发现她老公已经和室友先吃过饭了,而且一点吃的也没有给她留,她吃什么?她老公不管。”

嗯,听到这儿我瞬间出离愤怒了。他怎么能自己先吃了饭呢!他怎么能这样呢!他怎么能不管他老婆有没有饭吃呢!女朋友就说:“你看你,就是在吃上太认真。”

真的,万事可以商量,生活AA?可以,每个家庭都有着不同的理财模式,大家对钱的概念也不一样,AA没什么好不好,就是彼此接受不接受嘛。送的礼物烂?可以!直男的审美、异想天开的思维和经常性地抽风,没什么不能接受的嘛。银戒指当婚戒?可以!只要女方能接受,这也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事儿,就是觉得男方不靠谱了点儿。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只要彼此没意见,日子都还是好日子。可是,一个上了一天班都不打算和你坐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的人,一个看你上了一天班别说问你想吃什么,连他吃了饭都不给你剩一口的人,绝对是坏人!(你可能会说:“你看,你又这么偏激。”我就是这么偏激!)吃,对我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一件事。生活里其实没有太多的大事儿,哪有那么多生死攸关的选择,要不然问“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这样的问题就不会显得特别无聊了。而且本身我也不太喜欢拿“爱”说事儿,太抽象。我觉得一个人对你好不好,就是惦记不惦记你,关心不关心你,是不是尊重你,而吃,是特别容易反映出这些东西的,我自己就是这么认为。

起码,你得知道她喜欢吃什么,算是了解的基本款项吧?当然不是让你如数家珍,也不是让你能一次性命中“晚饭吃什么”的问题,只要能说得上来上一次吃饭吃得眉开眼笑是什么时候、是喜欢吃水果多一点还是喜欢吃薯片多一点、西红柿炒蛋放不放糖之类的就行。豆腐脑咸甜党也是有可能在一起过日子的,只不过在北方买豆腐脑儿的时候,咸党要知道拎回来一碗没放料的白豆腐脑。而关不关心你,就是能记住你的饭量——咦,你今天吃得特别少哎?有什么事不开心吗?至于尊重,就是会询问你有什么忌口。这些看起来都很基本很基本的事情,却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