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俄罗斯企业制度变迁
5305600000002

第2章 前言(1)

对于研究一国的经济来说,考察它的企业,无论怎样强调其意义都是不过分的。

企业是什么呢?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企业首先是一个生产经营者,以要素的投入换来物品或服务的产出。这里的要害是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在资源稀缺性和技术有限性约束下,竞争中的企业追求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换来尽可能多的收益(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企业在更重要的意义上是一种制度,企业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决定和影响着它的生产效率。于是,对企业的研究在更根本的意义上就变成了对企业制度的研究。

企业制度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存在的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法律规范等方面的总和。用诺斯的话来说,“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等行为规范”。企业制度狭义地说,就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制度广义地讲,包括以下几方面:即企业的产权结构、组织方式、管理体制以及企业与外界联系的规则。每项制度还可以细分。各项制度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企业制度的整体。

1.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是企业运动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行为的主要根据。企业产权制度是指和财产归属相联系,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者三者之间的关于财产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的关系。产权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了基础,也为企业的组织制度、资本营运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2.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组织制度是企业制度体系中的主要内容,具体涉及到企业组织的形式和企业组织的结构。企业的组织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公司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在协同工作、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联结企业成员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所构成的形态。

3.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制度体系的核心。它具体回答企业的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如何安排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工人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以什么方式建立的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还需要来自企业外部的制衡,资本市场和银行的发展状况是极其重要的制约因素。

至于经营管理制度(既包括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领导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以及具体的经营管理制度,如计划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等等由于已经进入了具体的技术性领域,因而就暂时从我们的分析中被抽象掉了。

另外,企业制度像任何制度一样,还有一个创新的问题。制度创新指的是能够使主体获得追加利益或额外利益的对现存制度的改变。戴维斯和诺斯认为,市场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一定社会集团对自己收入预期的改变,会促使成本和收益相对关系的变化,潜在的利益会导致制度创新。也有一些因素可能迟滞制度创新,比如现存的法律和规制,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时间,发明新制度的困难性等等。制度创新一般有五个步骤。第一,形成“第一行动集团”,即预见到潜在的利益并认识到只要进行制度创新就可以得到这种潜在利润的决策者。他们之中至少有一个成员是专门从事创新的企业家。第二,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创新方案(或等待新制度被发明出来)。第三,第一行动集团在可供选择的创新方案中按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比较和选择。第四,形成“第二行动集团”,即在制度创新过程中能够帮助第一行动集团获得创新收益的力量。第五,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共同努力,实现制度创新,获得创新收益并瓜分这些收益。制度创新可能在三个不同的级别上展开。即由个人担任第一行动集团;由合作团体担任第一行动集团;由政府担任第一行动集团。制度创新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才会发生,因而,制度创新究竟会在哪一个级别上发生,那就要看创新在哪一个级别上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在三个级别中,政府担任第一行动集团的创新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一次制度创新发生之后和新的制度创新未发生之前,制度处于一种“均衡”(即稳定)状态,这种情况意味着暂时没有人能从创新中获得好处。企业制度由于创新的缘故,表现出一种变迁的特征。同时,制度的变迁及其结果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反复博弈的过程和结果。由于“制度安排对经济集团的利益分配有直接影响,因此,不同经济主体自然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倾向来参与制度安排的决策。虽然不同经济主体的力量对比可能相差很大,从而在体制选择过程中发挥的影响力也很不相同,但是,只要制度安排不是由一个集团用暴力手段强加于其他集团,那么,最终出现的制度安排必然会反映不同经济集团的利益按某种方式(达成)的妥协”。

一、对象及意义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俄罗斯的企业制度,主要是工业企业的产权制度。这是因为,与商业、金融和农业等领域的企业比较起来,工业企业是俄罗斯经济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形式;另一方面,由于产权制度在全部企业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企业的其他制度,其他制度都是产权制度在各个方面的反映;同时,由于俄罗斯的企业制度还处于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产权以外的制度尚未充分发育。

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能帮助我们从企业制度安排和变迁的角度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能帮助我们认识和观察俄罗斯的企业制度重建、企业制度特征、企业制度结构、企业制度环境及其未来走向;能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难得的国际借鉴。

1.在社会主义苏联七十年的历史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理论和原则进行了社会范围的大规模长时间的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和由社会的中心一一国家集中地通过事先的计划管理全社会的经济生活。前苏联大规模、长时间地实践了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它的基本特点是国家代表全体公民行使对全民财产的所有权,同时,由国家(中央政府)通过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实施对国民经济的全面经营管理,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企业,基层组织只是一个把投入变为产出的单位,有关国民经济的一切经营决策都由国家(中央政府)来做出。这种企业制度安排虽然在国际范围的制度竞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样不能回避的是这种制度安排单就经济的意义来看是没有效率的,最终也没有给社会的基本制度提供一个有力的经济支持。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通过分析弄清楚这种企业制度安排为什么是没有效率的,它为什么没有为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一个有效的经济支持。

2.苏联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虽然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夭折了,但企业制度的创新一一从国家就是企业向国家与企业的分立过渡,成了与新俄罗斯诞生相伴随的最重要的社会变迁内容。从“500天计划”再到“哈佛计划”再到“休克疗法”,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私有化来寻求和塑造不同于国家(政府)的企业参与主体,使企业脱去国家(政府)的色彩而成为一个单纯的以赢利最大化为目的的契约组合。但从500天计划提出(1990年)到今天,十年过去了,俄罗斯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虽然基本建立起来了,但企业运行的效率却还有待于提高。这一切都表明研究俄罗斯的企业制度安排和企业的制度环境,对于认识和分析俄罗斯的经济现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都是十分必要的。

3.鉴于我国与苏联的历史联系,深入分析和认识前苏联企业制度的特点和问题,总结前苏联企业制度变迁的经验教训,考察俄罗斯企业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建设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深入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内容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