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俄罗斯企业制度变迁
5305600000034

第34章 背景与环境(1)

)第九章俄罗斯企业的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背景

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的好坏对企业的运行效率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本章所要讨论的就是俄罗斯企业生存其中的经济环境:市场体系、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节俄罗斯的市场体系

一、“休克疗法”和产品市场的形成

“休克疗法”是俄罗斯经济转轨的一个特征。充当俄罗斯经济改革顾问的萨克斯把休克疗法的基本内容概括为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自由化指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自由化、经济联系自由化、对外贸易自由化;私有化指国有企业私有化;稳定化指采取紧缩政策,实现财政和货币的稳定。可以说,私有化是创造市场的主体,自由化和稳定化是形成市场体系。

盖达尔政府在其制定的《俄罗斯联邦经济政策备忘录》和《深化经济改革纲领》中接受了萨克斯的教条,一次性全面放开了价格。盖达尔政府决定于1992年1月2日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到3月底消费品价格全面放开(房租、公共服务、公共交通除外)。在放开消费品价格的同时,对居民实行社会保护措施:取消对个人收入增长的限制,生产领域实行自由工资,预算拨款单位提高工资,提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家庭补助金。

在一次性放开价格的同时,为了遏止通货膨胀,政府实行了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缩财政的政策在预算收入方面表现为提高税率、增加税种,在预算支出方面压缩支出规模,同时还在预算实行方面加强监管。在货币政策方面,一是控制货币发行,控制财政透支,二是紧缩银行信贷,控制信贷投放量,同时创造条件向中央银行运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过渡。

俄罗斯放开价格的直接后果是物价全面的大幅度的上涨,经过几年的调整,俄罗斯消费品市场的价格水平逐渐接近了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

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专门从事消费品交换的商业主体已经基本形成。1991年到1995年,国有商业和公共饮食业企业的比重从67%下降到13%,非国有的商业和公共饮食业企业的比重由33%上升到了87%,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后者的比重达到了90%。与此相关的是,大量的小企业(批发业50人以下、零售业30人以下)涌现出来,由它们完成的商品流转额几乎占国内商品流转额的一半。

另外,销售渠道也多样化了。除了商业企业外,各种所有制的生产企业也通过直接销售、委托销售和代理销售进入消费品市场。

二、要素市场的状况

(一)生产资料市场

截至1991年年底,85%以上的物资(生产资料)是通过计划指标分配的。俄罗斯独立后,为了促进生产资料市场的建立和发育,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放开物价,促使生产资料市场的自发出现和迅速成长。根据1991年12月3日叶利钦总统发布的关于放开价格的第297号总统令,12月19日俄罗斯联邦政府发布了《关于放开物价措施的决定》。该决定规定,从1992年1月2日开始放开85%的生产资料的价格。1993年,俄罗斯政府又提出《深化经济改革纲领》,到1993年年底,基本上完成了放开价格的任务。另外,在建立国家投资的骨干型专业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培养专业人员等方面政府从政策上给予了不小的支持。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俄罗斯出现了数百家正式的商品交易所,其中一部分成了某些品种的专业交易所。数据表明,几年来70%的石油交易是靠莫斯科石油交易所完成的,60%的小麦交易是在萨拉。托夫市的全俄粮食食品交易所完成的,75%的镍和40%的铝的交易是在莫斯科有色金属交易所完成的,40%的锯材交易是由设在莫斯科的俄罗斯森林产品交易所实现的。

目前,全俄罗斯的第二代商品交易所正在发展。

(二)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国家、企业和居民融资的场所,它本身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

1.资金价格(利率)的市场化。1993年以前,俄罗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分配信贷资源并规定利率。1993年,俄中央银行开始以信贷拍卖的方式供给信贷资源,在拍卖中形成一种基准利率,然后再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逐步使利率基本上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决定,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2.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指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银行短期借贷、商业票据贴现和短期证券市场。俄罗斯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十分活跃,银行频繁地拆入拆出资金,除了调剂资金头寸,主要是为贸易融资或以高利率贷给客户。转轨以来,俄罗斯的信贷投入每年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但其中95%是短期贷款。短期有价证券中的国债在俄罗斯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俄罗斯的商业票据贴现有一定的市场,但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三角债问题严重,票据贴现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银行期票倒是作为应对“实物经济”的手段在一些地区被广泛采用。俄罗斯货币市场的主要问题是呆坏账问题严重。

3.证券市场。证券市场一般分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俄罗斯的股票市场我们在“俄罗斯的公司治理”部分已有论述,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俄罗斯债券市场的情况。在俄罗斯,债券市场被国债所独占。在国债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是国家短期债券和联邦债务债券。前者是无息短期(三个月、六个月)国债,以带有贴现率的无纸电子账形式发行,收益率由买卖价差决定;后者是有息中期(一年以上)国家债券,以无纸的形式发行,利息按季度支付,利息率依市场形势而变化,销售对象是企业和公民。国家短期债券的发行量逐年提高,1994年约13万亿卢布,1995年约100万亿卢布,1996年约300万亿卢布,1997年约400万亿卢布。银行是国债市场上最大的交易者,大约占市场总量的70%。外国投资者也拥有不少的国家短期债券(1997年年底为180亿美元,占总量的27.5%)。它的特点是收益率高:最低20%一30%,最高250%一300%。发行债券募得的资金主要用于弥补预算赤字,但结果是形成了巨大的内债余额:国家短期债券和联邦债务债券两项合计形成的债务余额,1994年为10.6万亿卢布,1995年为76.6万亿卢布,1996年为237.1万亿卢布,1997年为384.9万亿卢布(合美元630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国家债券,大多数地方政府也发行了一些地方债券。由于种种原因,在1998年爆发了“八月危机”,债市被迫一度关闭,1999年1月15日债市重新启动,但实现正常化还需时日。

俄罗斯的企业债券没有得到发展。

(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就业、流动的场所、渠道和枢纽,它包括了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职业介绍所、劳动力组织和管理机构、劳动力培训以及失业救济机构等内容。劳动力市场还可分为一般劳动力市场和特殊的劳动力市场,后者主要是指技术人才市场和经理市场。俄罗斯的劳动力市场是在原苏联的完全就业模式被打破以后在1994年进入人们的视野的。

1.供求失衡:失业问题突出。俄罗斯的劳动力市场一出现,就以一种供大于求的非均衡状态——失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1994年,全俄失业人数547.8万人,经济自立人口的失业率为7.4%;1998年,全俄失业总人数达到867.1万人,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说国内经济自立人口的失业率为12.4%(国际劳工组织估计1999年8月初登记的失业者仅占失业总数的16.4%);俄有关部门的统计说1999年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数达126.3万人,为经济自立人口的1.7%,但实际上失业人数达到了870万(失业率11.75%)。据调查,在俄罗斯从事固定有酬工作的有劳动能力者为51.6%,未就业者占有劳动能力的人的36.2%,12.2%的人的工作是不完全工作日制的。假如失去工作,有47.6%的人认为能在短期内找到新工作,1/3的人认为找到新工作要花相当长的时间。

2.失业的结构:非均衡性。(1)失业分布的部门非均衡。机器制造业、农业、林业、轻工业、运输业、建材业、石油化工业等部门劳动力过剩;公用事业、电力工业、食品工业和一些地区的第三产业却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2)失业的意愿分布不均衡。转轨以来,相当一部分国防工业企业失去国家定单,生产灾难性下降,工人大部分被辞退。滨海边疆区有一个4500人的工厂,一次就辞退了3000多人,这些人都是被动失业的。只有4.2%的人不打算找新工作。

(3)高素质失业者比例不小。在滨海边疆区,10.3%的失业者具有高等学历,67.3%的失业者具有中等专业学历;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失业者中,23%以上是受过高等或中等教育的。由于

(4)失业的性别和年龄分布不均衡。在1999年3月底前,滨海边疆区的求职人员中妇女占71%,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求职人员中妇女占72%;从年龄结构上看,16—29岁的年轻人在滨海边疆区的求职人员中占30%,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求职人员中占34.2%。

(5)失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1997年,莫斯科的就业岗位多于失业人口,这在全俄罗斯是绝无仅有的。相比之下,远东和其他一些边远地区失业率就要高得多。

3.失业的形式:制度性过渡失业和结构性周期失业。前者是由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使原来充分就业体制下的在业者变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者,这种情况在一定的意义上是把原体制下的隐性失业显性化了。这种失业可能会成为俄罗斯劳动力市场上一个经常性的因素。后者是来自经济生活本身的结构调整,比如产业升级等因素的周期性失业,这种失业可以通过再就业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周期性的缓解。与一部分高素质劳动者失业同时存在的是1997年初29%的失业者只受过不完全中等教育、初等教育或者根本就没有受过教育。具体来看,俄罗斯的失业有如下的形式:生产部门的不完全就业,维持性企业的隐性失业,破产企业无报酬的工作等。

4.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政府的作为。(1)在1991年,根据新的《俄罗斯居民就业法》,组建国家预算外的居民就业基金会,为实施国家的就业政策提供资金保证,并参与该基金的运作。

(2)设立国家居民就业保险基金。

(3)1998年3月12日,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1998—2000年促进居民就业计划草案》。主张实行积极的“超前措施”:失业人员再培训制度、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安置工作。实行宽松的政策,鼓励职工停薪留职,自谋职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刺激小企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分流待业人员。提出三年内实现俄劳动力市场由呆滞向活跃转化的主要任务。

不过,俄罗斯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失业人数呈小幅度增长。失业人数1998年比1997年增长了0.6%。1998年,俄政府决定裁减20万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其中包括6.8万名高等学校教师,2.2万名医务工作者。普京执政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就业状况也有所改善,2000年年初的统计表明,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数减少了34%,总数为126.5万人,为全国经济自立人口的1.7%。但实际上,失业人口的数量要比登记的多得多,预计有870万人。

俄罗斯的经理市场还是一个尚待发展的市场要素。

三、市场的国际化(外贸和外汇市场)

俄罗斯的市场,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是与国际市场相联系的,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点。

(一)对外贸易的自由化

独立以来,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先后经历了开放(1991—1993年)、调整(1994—1995年)和加强宏观调控(1996年以来)三个阶段。在整个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政策和法规。1991年11月15日,叶利钦总统签署《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法令。该法令规定,废除国家在外贸中的垄断,下放外贸经营权,凡在俄罗斯境内注册的企业均有权从事对外经济活动,包括中介活动。放开商品经营权(军品、化学生物制品、麻醉品等除外),逐渐减少按许可证和配额进出口的商品数量。在出口方面,俄罗斯政府不断放宽管制,先后取消了大部分出口商品的配额和许可证、出口商品的出口关税、“特别出口商”制度和其他多种行政管理办法,实行了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在易货贸易方面,实行监督和登记制度,以保证进口和出口商品等值。在进口方面,企业用出口所得外汇进口的商品,可以在国内自由出售,商品销售所得本币可以自由兑换成各种外币。

对外贸易自由化消融了原有的外贸体制,打破了外经贸部下属的专业外贸公司垄断对外贸易的局面。从1993年开始,到1997年年底,大部分国有外贸企业完成了改组为股份公司的任务。

目前,俄罗斯正在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努力。

(二)外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