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沃伦·巴菲特全传
5306000000041

第41章 经典投资案例(2)

1903年,吉列的第一个剃刀进入市场,但是销售量微乎其微。该年一共售出51副。直到1913年,吉列仅卖出168片刀片和51把刀架。1914年,第一次世界战争爆发,这次战争给吉列带来了机会。战争使吉列刀片成了“军需品”,使那些从未听说过自己动手、天天剃胡须的美国士兵,接受了吉列刀片。战后,士兵又带着它回到了各自的家乡。此后,吉列刀片销售量激增。1917年,吉列刀片创造出1.2亿片销量的市场,市场占有率80%,有44家海外分公司。到1920年,大约有2000万人都在使用吉列的剃刀和刀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吉列公司仍以“劳军”的名义,把数量巨大的剃须刀作为军用品供应美军,使世界上数百万上千万男人进入了这一市场。金克·吉列终于实现了成为巨富的理想。

由此,吉列公司获得战后的巨大发展。2005年吉列在《商业周刊》评出的世界品牌100强中位列第15位,品牌价值175.3亿美元。

2005年1月,美国宝洁公司宣布并购吉列公司,整个交易金额预计高达570亿美元。两家公司合并后将组成世界最大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

2、巴菲特对吉列公司的投资。

吉列公司长期的飞速发展也使它的股票一路飙升。当然,吉列公司的股票,著名股神巴菲特也没有错过。

巴菲特对吉列的投资是通过其手下的投资企业伯克希尔公司进行的。1989年,为了帮助吉列抵御恶意收购,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斥资6亿美元买下近9900万股吉列的优先股,成为吉列的第一大股东。在随后的16年中,巴菲特抱牢吉列持股,即使上世纪90年代末期吉列股价大跌引发其他大股东抛售股票时也不为所动。

巴菲特长期持有吉列股票最终得到了报偿:吉列股价因被宝洁购并而于2005年1月28日每股猛涨5.75美元至51.60美元。这一涨,让伯克希尔的吉列持股总市值冲破了51亿美元。

以1989年伯克希尔最初在吉列投资的6亿美元计算,这笔投资在16年中已增值45亿美元,年均投资收益率高达14%。如果投资者在1989年拿6亿美元投资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现在只能拿到22亿美元。这就意味着巴菲特投资收益比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高出一倍还多,用专业人士的话说就是巴菲特跑赢了大市。

伯克希尔之所以投资吉列,全都是巴菲特大量阅读年报的结果,巴菲特曾经告诉奥马哈WOWT电台记者贝格里,很多公司的股票他都买一百股,为的是可以及时读到这些公司的年报,如此一来就不至于在证券公司迷失了。

有一天回到家之后,巴菲特坐在他心爱的阅读椅中,仔细研读一本本的公司年报,解读这些财务报表里所透露出的各家公司营运状况之各种讯息。吉列1988年的年度报告吸引他的目光。看着看着突然产生一个念头,吉列须更多资金,我觉得他们可能会对大笔投资有兴趣,因为他们把所有资金都用于了回购股票。

巴菲特和吉列的人都不熟,但他马上想到吉列看似为一家作风保守的公司,经理人应该不太习惯财务状况如此捉紧吧!接着他看到乔瑟夫·西斯科的名字就在董事的行列中。没多久他就打电话给西斯科,要他询问董事长马可勒的意见,看吉列欢不欢迎他的投资。

西斯科立刻向当时在墨西哥出差的吉列董事长马可勒连络,几天后,马可勒直接从墨西哥飞往奥马哈,巴菲特亲自到机场迎接,然后驶往奥马哈新闻俱乐部共进午餐,他们当天吃的是汉堡、可口可乐和冰淇淋,随后双方便进行谈判。

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谈,伯克希尔副董事长芒格和代表吉列董事会的律师进行最后谈判,巴菲特和马可勒终于达成协议。

1989年,巴菲特投资六亿美元购买吉列优先股,这些优先股随后转换成11%的普通股,巴菲特说,吉列就是成功与国际行销的同义字,也是我们喜欢长期投资的公司。

3、巴菲特选择吉列的原由。

巴菲特之所以选择吉列并长期持有主要基于以下四点:

第一,巴菲特非常熟悉吉列。作为一个男人,需要天天刮胡子,在用了吉列剃须刀后巴菲特感叹:“在现代人类生活中,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剃须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享受。”他甚至自愿给吉列做广告:“如果你还没有试过吉列新推出的感应刀片,赶紧去买一个来试试!。”

第二,吉列公司品牌老,稳定性好。吉列公司成立于1901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吉列就已经成为领导剃须刀行业的跨国公司,并一直保持领导地位至今。在消费品领域,几乎没有一个公司能够像吉列那样统治行业如此之久。历经百年风雨而更加强大,如此超级稳定性,让巴菲特不由不心动。

第三,不断创新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巴菲特认为吉列公司最大竞争优势在于创新。在其100多年历史中,吉列不断创新出行业第一:剃须刀架、双刀剃须刀、旋转刀头剃须刀、感应剃须刀以及“锋速3”剃须刀。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使吉列得以保持较高利润率。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公司发现,只要产品好,价格高25%还是35%,顾客并不特别在乎。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开创市场,让吉列尽享高利润和高增长。

第四,作为行业的老大,更得巴菲特的信任。多年来,吉列公司占领了全球剃须业的大部分市场,在有的国家,吉列就是“剃须刀”的代名词,因此更得巴菲特的信任。

4、宝洁吉列联姻。

2005年1月28日,宝洁宣布了收购吉列的交易,计划按0.975股宝洁股票换1股吉列股票的换股方式进行交易,巴菲特长期持有吉列股票回报立时大增:吉列当天收盘股价猛涨12.9%,达到51.60美元。这一涨使巴菲特持有的吉列股票总市值冲破了51亿美元,而1989年巴菲特买进吉列股票的成本是6亿美元。

巴菲特称宝洁与吉列的联姻是一项梦幻般的交易,全球最大日用消费品公司将由此产生。宝洁/吉列交易达成后,巴菲特的股票池中吉列将由宝洁取代。对照巴菲特的投资原则来看,合并后的宝洁无疑也具有巴菲特所青睐的特点:全球最大的家庭用品公司、强大的竞争地位、优质的成长性公司。

其实,在宝洁与吉列的联姻过程中,巴菲特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宝洁收购吉列的交易在2005年1月中旬时曾处于僵局,因为两家公司无法就并购价格达成一致。宝洁最初提出以每股50美元收购吉列,按照这一报价计算,每1股吉列股票将获得0.915股宝洁股票。此时,吉列的并购顾问高盛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HenryPaulson及吉列的第一大股东巴菲特促使两家公司重回谈判桌。而巴菲特之所以如此积极促成双方的联姻,究其根源,还是与他的投资理念有关。考虑到宝洁并购吉列之后全球第一大日用消费品公司将横空出世,巴菲特热衷于促成这笔交易、乐观增持宝洁股票的决定也就不足为奇了。

智慧锦言。

巴菲特崇尚长期投资,他认为,没有人能够成功地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走势。对股市的短期预测是毒药,应该要将它放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者。巴菲特说过,“如果你没有持有一种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十分钟都不要持有这种股票。”

当然,巴菲特推崇长期投资的前提是,投资的企业必须是一家优秀的具备长期成长性的好企业。

“人们习惯把每天短线进出股市的投机客称之为投资者,就好像大家把不断发生一夜情的爱情骗子当成浪漫情人一样。”他认为,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在于:投机者主要关注的是公司股价,而投资者则关注于公司的业务状况。

巴菲特与GEICO公司。

1、出类拔萃的GEICO公司。

GEICO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直销保险商,也是美国第六大私人乘用汽车保险公司和美国第十大财产/伤亡保险公司,拥有470多万投保人和730万辆投保汽车。它是伯克希尔公司在1996年收购的全资子公司。GEICO的经营模式是通过削减大部分销售成本、降低认购风险使汽车保险卖得更便宜。

GEICO公司是利奥·古德温于1936年在得克萨斯州创立的,当时,他是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USAA保险公司的一名会计。通过对事故统计分析研究,古德温发现凡是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市政府的雇员均比普通人发生事故的几率要小。当时,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承保各行各业的汽车保险。起初,夫妻俩一年365天每天工作12小时,却合起来只有每月250美元的工资。晚上,他们在饭桌上制定投保人的名单;周末,开车到军事基地给年轻政府职员送低价保单。因为避免了代理商和代理费用,GEICO的保单成本比竞争对手少30%—40%。在夫妻二人的努力工作下,公司在早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那个时候,古德温曾找到支持其看法的沃思堡银行家克莱弗·李尔,李尔同意投资75000美元,条件是古德温必须拿出25000美元作为创办新公司的资金。双方达成协议后,古德温拥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25%的股份,李尔拥有75%的股份。

1948年,李尔家族的人急于把股票变现,在华尔街苦苦寻找买家,最后找到了格雷厄姆。利亚家族的报价是低于账面价值的10%。当时,GEICO每年的保险金收入在200万到300万美元之间,1946年的每股收益是1.29美元,1947年则是5.89美元。此前,格雷厄姆并不喜欢保险业,但GEICO的巨大潜力和合理报价吸引了他。他说:“万一这次收购的效果不好,我们随时都可以清算它收回投资。”

1949年,GEICO的利润突破了100万美元,公司由此开始扩大经营规模。1952年,这家公司将其业务拓展至所有州、县和市政府的雇员,由此拥有了一大批客户。

1951年时,当时只有21岁的巴菲特正在哥伦比亚大学读MBA,他发现自己崇拜的导师格雷厄姆是GEICO公司董事长,于是开始下功夫研究:“我阅读了许多保险公司的资料。我在图书馆待到最晚时间才离开。”那年1月的某个星期六,巴菲特乘火车前往华盛顿,到GEICO公司总部拜访,巧遇到正在加班的董事长助理戴维森,长谈了4个小时。他向巴菲特解释整个保险事业的来龙去脉,实际运作情形和GEICO的营运状况,巴菲特从那以后便对GEICO深深着迷,后来巴菲特返回纽约,回到学校,隔了几天到市中心去,向有名的保险专家请教。

巴菲特在1951年先后四次总计投资10282美元大量买入GEICO公司股票。到年底市值增长到13125美元,占当时个人资产的65%以上。1952年,他卖掉这批股票,得到15259美元,他主要的目的是要将这笔钱转而投资西方保险证券,当时西方保险证券正以一倍的本益比价格出售。

但过了20年后,当时巴菲特卖出的GEICO股票市值高达130万美元,这给了巴菲特一个很大的教训,就是绝对不能卖出一家显而易见的卓越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在1993年告诉福布斯,GEICO以低于一般标准保险公司甚多的价格卖保险,获利率为15%,它的保险成本在13%左右,至于一般标准的保险公司,成本则可能在30%到35%之间,这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公司,该公司的管理者是我心目中的神。

利奥·古德温于1958年退休,成为公司创办人董事长。他看到了自己创立的新概念—直销方式和针对那些偏爱风险的客户进行营销这种经营理念,这家公司的保费由1936年的10.4万美元上升到1957年的3620万美元。

投资者的收益相当丰厚,如果在1948年购买了价值2000美元的GEICO公司股票,在10年后古德温退休时,这笔投资的价值会飙升至9.5万美元。

2、GEICO公司的魅力。

GEICO最吸引巴菲特的是,公司重点拓展政府雇员和军人等稳健保守、事故率很低的驾车人士,采用直接邮寄保单的直销方式,相对于保险行业主要通过保险代理人销售的传统方式而言,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GEICO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于该公司能够将营运成本降到最低的水平,这使它与其他所有汽车保险公司相比如同鹤立鸡群。”

1958年,管理层扩大了业务范围。GEICO的利润全部用于再投资,很快成为全国第五大汽车保险公司。在公司业绩达到巅峰的1972年,公司原来持有的股票价格增加到16300美元。

但是到了1975年,由于公司过度扩张、保险索赔大幅上升以及通货膨胀这些因素冲击着其股票与债券投资组合,GEICO公司濒临破产,当时该公司股票从每股六十一美元暴跌到二美元。在此紧要关头,巴菲特挺身而出。

以下就是巴菲特对购入GEICO的感想:

GEICO不一定会破产,但是已朝破产的方向陷落,当时是1976年,这是一个具有庞大特许权的企业,在利用其特许权获利之际,他们曾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却没有对该公司造成任何伤害,我相信该公司的管理者,绝对有能力带领GEICO渡过最黑暗的时期,重建企业的价值,他们至今仍然以低成本营运,也犯过许多错误,因为不知道应该预留多少亏损准备金,所以仍不知道自己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只是沉醉于自己的成长,他们犯过各式各样的错误,但是仍能保有特许权,这和1963年美国运通发生色拉油丑闻的情形相当类似,这个风波也没有影响该公司旅行支票与信用卡的业务,丑闻可能会摧毁美国运通的资产负债表,但关键是,该公司虽然没有净值,却价值不斐。

巴菲特相信,这些风波无损于该公司的竞争力,尤有甚者,他对该公司新任总经理拜恩信心十足,1976年及接下来的五年间,巴菲特在GEICO共投资了四千五百七十万美元,拥有了该公司33.3%的股权。

继任的CEO拜恩采取激烈的补救行动,果断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使公司转危为安:

第一,业务调整。包括费率的提高,强有力的成本控制以及整个公司账面价值的再保险。

第二,再保险。拜恩说服了GEICO公司27个竞争对手,使它们相信提供再保险救济是为了其最大的利益。

第三,新的资金。所罗门兄弟公司答应为这家公司发行7600万美元的股票提供担保,使普通股提高到3430万股。

第四,缩减成本。关闭了100个办事处,把员工从7000人裁减到4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