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仰望星空
5310000000018

第18章 品德心语(4)

当傅江宁告诉我,说他的《丝路巡航》影展将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时,我从心里为他高兴。他让我为此写几句话,我很痛快地答应了。我们是朋友,相知相处二十多年,对摄影我虽不人门,但却是热爱的,况且,我也热爱丝绸之路,也曾多次从空中俯瞰过这片美丽的大地,也偶然从飞机上拍照过那么一两回,但效果都不理翻看他的预展样片,我不禁想起4年冬,我们在内蒙某基地的一个小点采访的情景。那时,他是新闻摄影干事,本职之余,爱搞点艺术摄影。他找来几个战士,让他们拿着吉它、背着手风琴,在大戈壁滩夕阳西下的背景中,拍一张战士们业余生活的逆光照片。为了确保成功,他预选了场景,不同的光线和造型拍了多张。那时的天真冷呵,我在旁边不住地搓手跺脚。他把相机架在地上,趴在地上忙碌。相机的机械快门常常被冻得失灵,他索性脱下大衣把相机裹起来。当时我就想,这是个干事的人。

这以后,他一直在做好本职工作时又兼顾艺术创作。有个时期,他曾在两者间徘徊,时有苦恼。我对他说,很多时候摄影作品的新闻性和艺术性是很难截然分清的,不必为此苦恼,用心拍就是了。处理好两者关系后,他的作品就不断出现在各种报刊上,并时有获奖的消息。再后来他加人了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协会、空军蓝天摄影协会,直到加人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我是把这些当做他的思想和艺术不断成熟的阶梯来看待的。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航拍作品。身为空军的摄影干事,能搭乘各种军用飞机航拍,这是地方摄影人无可匹敌的。这次展出的一百多幅,是从数千张中遴选出来的精品,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

航拍是项独特的摄影技术。除了摄影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外,飞机的性能及它的高度、速度、角度、天气等等,都是制约因素。因此,要拍一张好的航拍照片,其难度远远大于地面。在地面,你可以从容不迫地做各种事情,包括耐心地等待天气、光线和反复拍摄。在天上却不能,你只能在各种苛刻条件限制的缝隙中,努力发现寻求一个最佳点,并不失时机地按下快门。有时一不小心,那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就擦肩而过’让你后悔一辈子。那种情境’在我看来,并不亚于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赌博。而他搭乘的又是歼击机、运输机、直升机等十多种型号的军用飞机,不同的飞机各有特点。高空、高速的歼击机适宜拍大场景,是大写意;直升机和小型运输机适合于拍近景,类似于特写。歼击机飞得高,速度快,动作大,容易让人产生“黑视”和“红视”,严重的还会让人空中晕厥,运输机飞得低,特别容易遇上颠波气流。

因此,你还要有一个像飞行员的好身体。否则,你就会头晕目眩,吐得死去活来,你还能拍什么照片呢。如果在密封的歼击机或是大型运输机上拍摄,登机前,你得细心地把选定拍摄位置的舷窗里外都擦拭得干干净净。就这样,到了空中,他还是恨不得把舷窗捅破。如果是低空可以打开舱门的直升机或是小型运输机,他就把飞机的工作梯横放在舱门口,为自己设置一道安全栏。有次在拍摄飞播造林时,由于飞机是在五十米的低空作业飞行,突然遇到一股气流,飞机忽地沉了下去,又突然跃起,他险些被思出舱外,幸好他本能地一把抓住了舱门上方的跳伞钢索。从此,低空或是超低空开舱门拍摄时,他索性就把自己绑在工作梯上。航拍也的确是有风险的,那年他在青海格尔木航拍,有两架飞机,一架坠毁了,死了人。单位领导听说后,腿都软了。幸好他不在那架飞机上,虚惊一场。我们都有坐汽车的经验,当车速超过六十公里时,你若把头或是手伸出窗外,就能感受到强烈的气流,它让你睁不开眼,喘不出气。飞机的最低速度也在二百公里左右,你若没有心理准备,伸出去的相机就会被风一下子打得老远。在强烈的高空风中一连干几个小时的滋味是可想而知的。除了这些,你还得和飞行员就拍摄对象、角度、高度、和平稳的飞行动作进行协同。有时万事具备,天公又不作美,非要让你耐心地等上几天不可。我也有过乘坐歼击机的飞行体验,也带了两架照相机,在飞机做盘旋和俯冲动作时产生的大载荷,压得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能把手中的相机举起来,手足无措之际拍摄的照片也大都浪费了。说一张好的航拍照片是百里挑一是不过分的。

江宁航拍的时间持续了近二十年,空中经历近百小时,用去了上千个胶卷。是什么力量让他这样痴迷于充满艰辛的航拍呢?我想,答案全在他的照片上。

这些照片实在是太美了,美得让人惊讶,美得让人心颤,美得让人陶醉,美得让人说不出话来,美得让人想收藏。看着它,仿佛你也跟着他飞上了天,和他一起凌空俯瞰,欣赏这壮美的大地、山川、河流、城镇、小村,感受它带给你的视觉上的冲击,继而是心灵的震动。俯视这片大地的经历是令人难忘的。对江宁来说,他比别人多出了一份要表达它的强烈欲望,并把转化成艺术品奉献给更多的人。

雄性的雪山在夕阳下透着不屈和高傲;闪耀的河流在柔美中显示着倔犟;同样是沙漠,有的在朝阳下飘逸着女性身体优美的曲线,通体流淌着金色的温情和浪漫;而在阴冷的色调中,它又荡漾着莫名的躁动和坚守着冷峻和严酷;千古奇观的月牙泉,羞涩地躲在鸣沙山的一角。江宁在拍摄她的时候,她还是个纯朴的乡村少女,而今,她的周围已被涂脂抹粉般地建起了不少剌眼的建筑。同样是黄土高原上的千百个沟壑梁峁,有的是清一色的红铜汁浇铸成的波峰浪谷,而有的则在这些沟壑梁峁中点缀着几处人家和绿色。这绿色是弱小和脆弱的,但却是诗意的,美的。但更多的时候,这些沟壑和梁峁却更像是巨斧在大地上砍出来的伤痕。同样是胡杨林,水边的显示了沙漠戈壁的勃勃生机;因失水干枯而死的,它的干硬的枝条,怒指苍天,成了控诉生态灾难的手臂;那难得一见的长满绿色的大山,则变成了一片脉络清晰的绿色树叶,成了西北人执著而热烈的向往……

再看那蜿延蛇行于险峻山脊上的长城、雄踞在大戈壁滩上的嘉峪关城楼、歇息在绿色臂膀里的敦煌千佛洞、阅尽岁月沧桑的交河故城、有东方金字塔美誉的西夏王陵……这些都让你感受到这块土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受到飘荡的丝绸,悠扬的驼铃,感受到它的金戈铁马,征战讨伐,感受到东西方文明在这里碰撞、交流和发出的光彩,它还让我们感受到现实和历史之间那扯不断、理还乱,那种若离若即的联系,让我们在悲喜交集中,将情感和理性直抵人性的深处。把黄河拦腰截断的青铜峡大坝,崛起于戈壁荒原的酒钢宿舍区,那些像铆钉一样排列在大戈壁滩上的坎儿井,在险峻的黄土山上,人们为改造环境而挖掘的鱼鳞坑、开拓的层层梯田,多么像大地的指纹;那些丰收后的田野,那些色彩斑澜的大地,那些朴素得像西北人一样的黄泥小屋群落,则在展示了人们改造自然的气魄、伟力、智慧和机巧的同时,又表现了这块严酷土地上的顽强而鲜活的生机。

摄影是瞬间艺术,也是碎片艺术。尽管这些照片只是切割和凝固了大西北山山水水的点点滴滴,但大西北的山魂水魄都在,因而,她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如果把她串联起来看,这个视觉上的盛宴,会让人们对大西北的地形地貌有了全面和形象的了解。略显不足的是,除了兰州、西安和酒泉这些有明显地标的城市以外,若能再有张掖、武威、哈密、吐鲁番、和田这些处于丝绸之路要冲上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城市照片就更好了。如果还能将黑城、楼兰、尼雅等古城遗址收人镜头的话,那简直就是功德圆满了。因为从“丝路”的文化蕴含上看,

这是太重要了。

这些如诗如画的作品,除了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和审美体验外,我想,她还会给诗人和画家以创作灵感。

在给人诸多的艺术享受之后,也必然会留下深长的思索。江宁表现的是西北大地,但她却让我想起了整个大地。大地始终是承载人们一切的地方,她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人的最终归宿。

我们该如何善待生养我们的大地?大地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吗?我们该如何为子孙后代着想,爱惜和合理地使用大地的资源?大地仅仅是人类的家园吗?在生态如此脆弱的西北大地上进行大开发,我们该有怎样的理性,又该负有多大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怎样让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无愧于先人和后代的光彩?等等。

进而,她还让我想起了我们精神上的大地一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我们又该怎样善待他们?我想,这是不是江宁藏在照片里而又要告诉大家的东西呢?

2001年5月。

一声叹息

应该说《一声叹息》是部好电影。首先好在真实,中国现今生活中假的东西太多,像假话、假药、假钱、假酒、假数字、假典型,甚至于假文凭假荣誉假官员等等,真可谓是无所不假。更让人可怕的是人们对此见怪不怪麻木不仁。通观全片,从剧本、导表演到化妆和场景都显得真实,甚至达到了真切。电影写了现代都市中年男人的立体而复杂的情感生活,不期而遇的爱情如干柴烈火势不可挡。从婚姻来讲,四十来岁的男人是个危机四伏的时期,婚姻生活已经陈旧,而诱惑却无处不在,一不注意就陷进去了。情欲一时的满足并没有,也不可能带来长久的欢乐。作品真实地展现了作家梁亚洲在卷人婚外情时的情感风暴的起伏跌宕以及回归。情人李小丹,妻子宋晓英,女儿月月的表演都是十分动人的。故事情节的设置、起伏、发展是合情合理的。每个当事人都是动了真情全力投人的。这种通篇洋溢的真情实感,正是走进广大观众内心并引起共鸣的途径。再加上电影语言的充分发挥和精心制作,这就使它很耐看,很好看了。

其次是它的深刻。爱情是个普遍而永恒的母题。人可以发现和创一声叹息立科学,但人本身却绝不是科学的。如果理智可以永远统治人类,那就没有文学艺术了。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借婚恋题材表现了精神原野上激情欲望和理智之间的冲突。上帝在造人时可能是为了故意考验人而埋下了邪恶的种子。人一味地放纵满足自己的欲望究竟是不是件好事情?人在伤害别人时是否意识到了这也是在伤害自己?对心中的恶魔是把它放出来还是用理智把它关起来……这部电影在人们对待处理婚恋上是个善意的提醒和告诫。

题目也起得好,《一声叹息》,举重若轻。这一声叹息,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是上帝面对现代生活而发出来的。它悠远而又意味深长。

2000年9月25日。

为蓝天长城塑像

小记军旅画家何达亮

一架直升机飞旋在雪域高原,远处是藏胞的帐篷和人群。这幅反映抗雪救灾表现军民鱼水深情的版画《高原深处》,1999年获得全军美展优秀作品奖,并人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这是何达亮第三次参加全国美展。

何达亮出生在赣江源头的一个小山村。他从小爱画画,上学时美术成绩总是最好的。0年底,他人伍到了新疆空军某雷达团,连队的黑板报成了他发表作品的最早园地。不久,他就以美术专长调人军宣传处,5年参加了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举办的美术创作班。这一年,他的版画《天山深处》参加了全军画展。从此,他踏上了版画创作的道路。他把强烈的责任感和火热的艺术激情献给了空军部队。在从事专业美术创作的二十多年里,他利用各种机会跑遍了西北的雷达兵部队和航空兵部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此基础上,他精心创作,先后发表和展出了《明月照天山》、《天网》、《长空利剑》、《高歌九天》、《跳伞》、《神速》、《巢》等一百多幅表现空军生活的版画作品。

这些作品立意高远,现实感强,构图优美,色彩和线条运用恰到好处,形成了自然细腻、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

何达亮的艺术视野和表现领域是宽阔的。长期在新疆生活,他对新疆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创作的反映哈萨克族人民体育活动的《叼羊》人选第三届全国体育作品美展;《里程碑》是反映公路养路工生活的,人选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并获得铜牌奖。

他热心给部队作画,为美术爱好者讲课,扶持后进。他的创作简历和作品被收人《中国美术家》、《中国书画界名人名作博览》等辞书。

2000年4月29日。

青春是太阳

读刘冰延长篇小说《爱情8》

《爱情8》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长篇小说。特色之一是它的不带偏见。有关“文革”,我们记忆犹新,仅就文学处理“文革”而言,指控、批判、反省、否定,甚至于妖魔化,是见得太多太多了,但本书在那个特定的被扭曲变形的时代中,却独僻蹊径地写出了新疆空军医院的一群刚人伍的女兵们的青春期的本原的生命面貌、生机勃勃、顽强不屈和自我净化的本能、证明任何貌似强大的外在因素对于异化生命本能的企图的作用都是极为有限的。年青人的青春之花必然开放,爱情依然在萌动、开花和结果,青春的太阳依然灿烂;特色之二是它的视角独特,通过女兵唐雨和她的战友及同龄人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里的成长经历,尽可能地还原了她们所感知的那个时代中,从家庭到社会,从政治到爱情的真实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这群女兵鲜活的身影、温暖的呼吸和评然的心跳。依我的判断,作品比较客观地表现了那一代人的生存现实,包括她们对理想、事业、爱情、友谊的态度以及伴随的苦恼。作者没有对自己和同龄人撒谎’没有夸张、丑化,也没有缩小和变形,分寸感很好。当然,也没有时下流行的媚俗和作秀。

“文革”已是一段是日渐久远的历史和化石,这本书就是用文学保留这段历史的一部分,化石的一角。她远不是全部,但它是和全部有着血肉联系的一部分,真实的一部分。也正因如此,用社会学的眼光看,那些部分和今天也还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某些部分仍然活着。如果把“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比作一棵生病虫害的大树,那么,《爱情8》就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不起眼的,没有严重病虫害的叶子。在那个特定的社会政治氛围中,理想依然在闪光引人奋进;友谊依然存活并温暖着生活,爱情依然发芽生长,青春的太阳依然灿烂。这正是这部小说的特色。对同龄人尤其是有着类似经历的读者来说,就显得更为亲切。

作者刘冰延就是一位女兵,曾长期在新疆和甘肃服役,热爱文学创作,1992年加人甘肃省作协,现在北京某军事学院工作,这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应当祝贺。

2002年12月5日。

本色的女人

读李西闽长篇小说《好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