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仰望星空
5310000000021

第21章 品德心语(7)

护生画第二集出版后,影响不小,亦有争论。当时正值抗战。有人误解,包括丰子恺的友人曹聚仁,他们原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丰子恺在避寇逃难中,曹聚仁还在老家兰溪接待过丰子恺一家,并请吃饭,但因对《护生画集》的看法误会而翻脸。起因是因丰子恺听人说“曹聚仁说你的护生画集可以烧毁了!”丰子恺为此多次著文表达他对护生画的见解:“他们都是但看皮毛,未加深思,因而拘泥小节,不知大体的。护生画集的序文中分明说着:‘护生就是护心……救护禽兽鱼虫是手段,倡导仁爱和平是目的。’”丰子恺又说:“我们为什么要‘杀敌’?因为敌人不讲公理,侵略我国;违背人道,荼毒生灵,所以要‘杀’。故我们是为公理而抗战,为正义而抗战。我们是‘以杀止杀’,不是鼓励杀生,我们是为护生而抗战。”为了进一步让人们了解护生的真义,他还说:“顽童一脚踏死数百蚂蚁,我劝他不要。并非爱惜蚂蚁,或是想供养蚂蚁,只恐这一点残忍心扩而充之,将来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故的平民,故读《护生画集》,须体会其‘理’,不可执著其‘事’。”

初看起来,这仿佛是私人之间的恩怨,然而细想一下,像丰子恺这样一位与人为善的仁者,居然为这件事与老友翻脸绝交,足见其护生信念的坚定与执著了。

护生画集第一次出版时,正是中华民族危亡之时,国破家亡,生灵涂炭,护生的意义当不说自明。最后一集绘画之时正当“文革”,又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劫难,人性的泯灭,也是空前的。护生的意义仍然重大。中国是一个封建遗毒甚广甚深的国家,对生命与人性的漠视与禁固都是可见的。护生画借对动物的关爱说出了对人的爱护的隐语,这应该是明眼的人一看便知的。

其实,早在画集第一集里,丰子恺就明确了画集的原则:“以艺术为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广洽法师在《护生画第六集》的序言里再作重申:“盖所谓护生者,即护心也(亦即维护人生之趋向和平安宁之大道,纠正其偏向于恶性之发展及暴力恣意之纵横也。是故护生画集以艺术而作提倡人道之方便,在今日时代,益觉其需要与迫切。虽曰嚼火微光,然亦足以照千年之暗室,呼声绵邈,冀可唤回人类苏醒之觉性。”环顾今日之世界,法师的话仍然是那么贴切。

文化的力量,是最深人和最伟大的力量,也是最根本的力量。所以文化侵略、文化进攻是最大的进攻。因此,文化上的抵抗也就被视为最根本的抵抗。亡国和灭国是有区别的,亡国是国家没了,灭国是文化没了。

现在,一些最坏的事情,几乎成了最平常的事情。小到说假话,空话,大到贪污腐败,都很少遇到文化上的抵抗。很多是非观念也被颠倒。你遵守交通规则,被认为是傻瓜;你不斤斤计较,是不正常的人;

你不说和大家一样的话,是异类,就要受排斥、打击;公开的制度没用,潜规则大行其道。有人落水,救人者要先谈好价钱;少女被当众施暴无人伸出援手;“英雄流血又流泪”,做好事反遭恶报的事也不鲜见。大家对此视若无睹,心照不宣。一些地方已到了正不压邪的地步,

以至于要开展专项的打黑治黑行动。

正直诚信的文化,正处在难堪的地步,说它已经死去,显然过分;

但说它正在遇难是不为过的。重建它,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巨大的努力。破坏它却容易得很,像“文革”中那样。

0年的元旦,我在兰州五泉山下的一家佛教用品商店,偶然看到了多年前就想得到的《护生画集(下)》,丰子恺先生是我很喜欢的散文家,他的漫画也是我非常喜好的,笔墨简练,意境深远。5年以前,漫画在我国还没正式定名’同年5月’郑振铎先生在其主编的《文学周刊》上发表了丰子恺的一组风格独特的组画,并将此定名为《子恺漫画》。从此,漫画才有了统一的名称,丰先生还是中国漫画的先行者,我毫不犹豫地买下,回家后一口气读完,随手写下一首小诗:

心想多少年,今曰始得愿。莫非冥冥中,我与佛有缘?

像丰子恺先生对弘一法师的《护生画集》这种一诺千金、用一生来实践诺言的动人的佳话,在当今已十分罕见,可能已经是化石了。但在我的眼中,这却是丰子恺先生用一生的诚信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和结出的最动人的果实。

2002年1月20日.

注:此文参考了海天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护生画集》

人有病,人知否

读李松涛长诗《黄之河》断想

孤灯独坐,我读完了松涛的长诗《黄之河》,感慨颇多’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是好。想了半天,我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松涛写了本一下子就让人记住的好书。

黄河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一路风光,流光溢彩,喜怒哀乐,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大地,她创造了许多难忘的绝美景致,也留下了众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松涛悉心选择了她的源头、峡谷、壶口、龙门等十二处景致为视点切人,写了十二首有韵的诗"在古老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的长河中,从孔子、屈原、秦始皇、司马迁、张衡、武则天、岳飞、成吉思汗、李自成、郑和、林则徐到毛泽东,松涛精心地挑选了十二位民族的伟大人物及他们与河或多或少的牵涉,写了十二首散文诗;在反映民族心态情结的诸多民间节日中,松涛用心从清明、端午、乞巧、鬼节、祭灶、春节、元宵等众多节日中挑选了十二个,又写了十二首精粹无韵的短诗。这十二处景致、十二位历史伟人、十二个节日,且又以“子、丑、寅、卯……”十二地支为章节构架。以此布局谋篇,略一思索,便可知松涛的良苦用心,也可知在这些外在标记鲜明的载体上,汇聚了多么丰富厚重的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含量。上涉天文,下达地理,中间写人事。而这又是从一个当代中国军人的眼中用诗来透视和评说的。想想,这又需要何等的胆量、学识和聪慧?

此刻,黄河就在我的身边静静地流过。兰州是黄河的第一座也是惟一的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我在兰州居住多年,在黄河边上读《黄之河》,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甘愿沉重:诗人是社会的天线和良心。

甘愿沉重,这是松涛为自己长诗自序的题目。不要小看了这四个字,它是松涛多年的心结所在。所系何处?一是水的干涸和污染,二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在十二章节中,在三十六首诗中,在前言后记中,它总是诗人挥之不去的心头之事。

当下“玩”主不少。文艺界也是这样,一些人玩文学、玩艺术的风头正旺。有些人还开理想信念的玩笑,嘲讽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并对此大作轻蔑之状。在这种世风之下,体味松涛这四个字,是颇有深意的。

天无语,使诗人言。

我想,无论是诗人还是作家,从根本上说,他都应是社会的天线和良心,对社会的疾病和危险当首先感知和大声呼吁报警,甚至不惜冒犯时尚和众怒。据我所知,松涛一直是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诗人。这有他的人品和作品为证。《黄之河》之前的长诗《拒绝末日》,也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环境关怀的警世之作,它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也是他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的一个最好的说明。松涛关心时事,关心世道人心,大到各国元首聚会,小到一只熊猫被救。这在长诗中是随处可见的。相比那些只关心自己的名声和钱袋,而对民族前途命运人民痛痒于不顾的文艺家来说,这是十分珍贵的品质。

诗歌是松涛心灵始终坚守的一块圣地,也是他的一种生存方式。

他说“只要诗人的一心还跳!血还热!寒夜就有一粒火种成活”。(以下所引诗句凡末注明出处的,均引自长诗《黄之河》〉在歪门邪道百出,精神道德滑坡的世风中,他甚至以调侃的口气说“就剩下诗的韵脚了,一这厮坚持着不走邪门歪道”。无疑,这是他自身的写照。

什么是诗?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答案。要我说,诗就是“天籁与人籁,感召而成诗。”

我想,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不受外在律令支配的,不管它是哪种形式的写作,它都是作者听命于内在生命的召唤,是对自身生存境遇的焦虑性体验以及强烈地渴望超越的冲动行为。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东西。可现在,“假诗”几乎和假冒伪劣商品一样多。我以为《黄之河》就是来自松涛的热血和心跳的真情诗篇,是他对当今中国的生态环境的不得已之作。松涛用自己的真性情写诗,他把自己融人了诗歌,使我们在读他的诗时,也让他的心灵借助诗情沁人我们的心田并产生共鸣,从而哺育、扩大和丰富我们的心灵家园。

“甘愿沉重,在当前是否可以视之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甚至一-种气节?”"引自该书自序〉松涛客气地问道。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我想补充的是,这也许正是当前中国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学知识分子的一种必然的心态处境。

在长诗的开篇,松涛以军人的姿态,穿着系紧了鞋带的解放鞋出场,到“我的解放鞋穿破了!而我也再一次获得了解放”为结,他始终是以军人的姿态出现的。松涛说过,军人关心环保,也是理直气壮的爱国主义。在《黄之河》中,他展示了一个集铁肩道义与诗心良知于一体的优秀的当代中国军人的形象。

视野广阔:对一个民族的透视

“黄河哟,追寻过你和没追寻过你!一决不会一样”。

“凡是一条河能够拥有的!你都拥有了:清流、激浪、瀑布、漩涡!凡是一条河能够接触的!你都接触了:高原、平川、草原、沙漠!凡是一条河能够创造的!你都创造了:贫瘠、富饶、痛苦、欢乐”

以我个人的读诗经验来说,不管诗人的诗歌目的是什么,它的内容有多么广大,它的表现形式必须简短和精炼,一首诗中我们最容易记住的句子,往往都是最富有诗意的,而它们往往又都是平白精简的。这样的句子在长诗中是不少的。

我仅借题目“黄之河”对此略说一二。一个人的肤色绝对是上帝的作品,个人是不能任意修改的。黄是中国人的肤色,由此可联想到黄河,人文始祖黄帝、广阔而厚重的黄土地,“黄”几乎就是中华民族的外在的标志性特征;再看“河”,河是大地上最富活力、最有生命形态的自然物。说它柔弱,却可滴水穿石;它可化为云气上升,又可成为雨水下落;它温时可人,寒如坚冰;山脉与它相比,显得稳重过分;大气与之相比,则显得空灵有余。水是生命之源。大江大河养育了人,也养育了文化。由于水的功用和人的关系,在中华大地,甚至于世界各地人民的眼中,该有多少大大小小的“母亲河”呵。而黄河,从古至今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黄之河”的寓意和涵盖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松涛对黄河的解读,倒也不妨看成是他对古老民族的透视。

松涛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哲学,当今的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统统纳人视野,并用诗人的眼光和话语进行了表达诉说。《黄之河》的丰富和深刻在这里是不能一一尽言的,我只能说我读出了大忧患、大忧愤、大警策和大奋发,也不时体会到了诗人的那颗无比柔软的大慈大悲的博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