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仰望星空
5310000000029

第29章 行走西北(7)

国庆前夕,我对长庆油田的第二采油厂进行了短暂的访问。该厂是甘肃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也是国内10个年产万吨的采油大厂之一,当然更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厂部在陇东的庆城县城,过去它叫庆阳城,因地形像凤凰头,也叫凤城。城西有环江,城东有柔远河,两水环绕,使县城很像新疆的交河故城。山城有水便秀。城东山上的周祖庙和祁伯殿,使它散发出淡淡而悠长的远古气息。

厂部的传统教育展览厅,记录了它所走过的30多年的不平凡而又辉煌的道路。大量珍贵的历史和现实的图片、数据、图表,以及沙盘、电子显示器,让我们纵览了它的历史和现实。1年组建的兰州军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第十五团是采油二厂的前身,创业从三顶帐篷一口锅起家,当年的产量只有1.4万吨;9年更名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采油二部,产量达50万吨;4年更名为采油二厂,踏上企业正规化管理台阶;1993年处于调整发展阶段,原油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1999年重组改制后为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2年进入发展快车道,当年原油产量达到万吨。2年产量将达到万吨。目前,生产区域横跨陇东的庆城、华池、环县、镇原、合水、宁县、西峰六县一区,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拥有马岭、华池、城壕、樊家川、南梁、西峰等14个新老油田,油井0多口,日产原油达6500吨。其中除西峰油田外,大都是开采多年产量自然递减的老油田,老油田面临保产稳产重新焕发青春的艰巨挑战;而新近大力开发的西峰油田则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代表着油田的发展和未来"

西峰油田坐落在董志塬上。董志塬方圆百里,有“天下黄土第一塬”的美称。它不仅是陇上大粮仓,还是连接东西、横跨南北的交通要冲。自秦汉以来,就是陇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八百里的秦川,比不上董志塬的边边。”如今,石油人在这里探测出了超过4亿吨储量的大油田,是中国近10年来发现储量最大的陆上整装油田。经过几年的开发,就达到了年产百万吨的产能,其前途未可限量。人们就玉门、克拉玛依、吐哈和塔里木等油田的地表说,上帝是公平的,地上是不毛之地,地下却给你埋好了宝藏。而西峰油田所处的董志塬,

地上是大粮仓,地下是大油田。这不是上天特意赐给陇东和国人的一笔厚礼吗。

西峰油田的建设是长庆油田公司集长庆油田30年发展经验,开创了低渗透油田开发的新时代。在建设过程中,创造了开发潜能,建设绿色环保型、节能型、效益型油田的成功经验;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超越认识水平,追求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走和谐共进之路,建设新型工业文明,从而使西峰油田,成为中国陆上低渗透油田现代化管理的一面旗帜,被中国石油战线树为现代化管理一流的示范油田。

在西峰油田建设过程中,全国劳动模范、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

党委书记王道富多次带领机关部门到现场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并把西峰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总结概括为“西峰模式”。

它主要由理论模式、技术模式和管理模式构成。理论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它主要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创业创新和卓越奉献”等为本质内涵;技术模式主要以“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和系统优化”来定位;管理模式主要是以“扁平化自主管理、互动管理和市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无边界管理模式”。这个模式很大,我们初次接触,虽然只能感受到它的点点滴滴,但已经被它丰富的内涵所震撼。

它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践、丰富、发展和完善,将不仅为石油工业,而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发展和环保是人类永远要面临的一对矛盾,一个两难,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和马岭、华池、城壕、南梁等老油田相比,新近开发的西峰油田在环保上做到了一步到位。西峰油田是在全新理念指导下建设开发的!采油人用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理念来主导油田的全面规划、建设和开发。综合考虑土地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工业美学营造等因素,在建设中大量引进和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三年来,不但降低了建设资金,还节约了二千多亩土地,使预期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并成为现实。

在各种资源中土地是最为宝贵的。这二千多亩土地是怎么节约出来的呢?陪同参观的公共关系科的负责人介绍说:这主要是得益于两项创新,一是优化油田布站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使百万吨产能需要建设的集油站库,由原来的27座减少到5座,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建站和修路必须的土地;二是得益于钻探“丛式井”技术的成功运用,使原来一个井场的一口井增加到五六口井,最多的达九口井。这是油田开发和管理上的革命性变化。目前西峰油田钻井近千口,但实际征用井场只有100多个。土地的节约,不仅省了钱,也有效地保护了产油区的自然生态。他还介绍说,自西峰油田开发以来,已先后投人一亿多元用于油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绿化工程,使人与生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参观了西峰油田第一联合站。简捷说来,采油厂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从单井产油到计量站,计量相当于给原油过称;然后再到转油站,转油站也叫集油站,相当于仓储;再由转油站到联合站,在联合站进行油、水、汽的加工分离,成为达标的原油,经再次计量后把达标原油输送炼油厂。至此,采油厂的就任务完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联合站是采油厂产品的最后一道工序。计量站、转油站和联合站的分布及数量的多少,依油井及产量的多少而定。就储量而言,计量站最小,转油站相对较大,联合站最大,个个都是膀大腰圆的大肚汉,我们所见到的油罐储量都在五千立方米。原油在油井和各个站库间的集输,都是靠大小粗细不等的地下管网系统来完成的。

西一联合站党支部李少军书记领我们参观,为我们介绍。站中央控制室里的五台电脑和悬挂在墙上的电子大显示屏,把各种生产数据和站区各点现场情况显示的一清二楚。数据和场景可以任意调看,场景还可放大或缩小。数据和视频和厂部联网,厂部可随时调看。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实现了实时显示。各种报表,由电脑自动生成,各种人网数据,资源共享。工作人员穿着有防静电和阻燃功能的红色工作服,在各自的岗位上井然有序地工作着。站内有四个巨大的银灰色储油罐、两个略小的深绿色的储水罐巍然屹立。整个站区里里外外规划整洁,生产设备纤尘不染,除工作生产设施和道路外,都是碧绿的草坪和盛开的鲜花。这不禁让我们由衷地赞叹现代化生产和科学管理的成就。

公共关系科负责人高兴地对我们说,为适应西峰油田的快速发展,投资三亿元的第二联合站已经快建成了。要建六个大储油罐,每个有五万立方米。他指着第一联合站的五千立方米的油罐说:“是它的十倍,”想想看,那该多么壮观。

陇东油田是低渗透油田,不像中东地区的油井,根本不用采油机往上抽,原油就直往上冒,只需加个阀门就行了。在低渗透地质条件下采油特别困难,需要很多特殊而又麻烦的工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有些油田采出的油,油水气混合,有时采上来的水比油还多。从地下采出多少油和液体,就要往地下回注多少水,用以驱动原油和保持地层压力;衡。这些水来自地质学上的洛河层,故叫“洛河水”。在多水的井区,往往是几口油井就有一口注水井,这些水经环保处理合格后,就被再回注到洛河层。现在西峰油田的井位、井区和大小集储油气站,都实现了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原油的开采、集输、加工和输出全都自动化、管网化、密闭化,杜绝了环境污染。凡是参观过西峰油田的人都会说:“你们是采油不见油,注水不见水啊。”甘肃省委书记苏荣同志视察后说:“你们这是文明生产,清洁生产,有机会可组织当地的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来看看这壮观的生产过程,这样他们就放心了。”

相比之下,三十多年前开发的老油田由于历史原因,在环保上不同程度地欠过帐。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环保要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1997年开始,厂里先后投资近两亿元,陆续修建和改造了13个采出水处理厂,至今已实现了采出水全部环保处理和有效回注,实现了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厂里每年还投资数千万元,对老油田进行环境保护和改造,有效削减安全、健康、环境隐患和风险。所有老油田的每个井场都设有铺垫两层防渗膜的污油池、污水池和排污沟,防止污油污水外溢和渗人地层。

除此之外,油田作业区的绿化美化就是一篇大文章。他们本着突出人性化,为实现油田和环境自然和谐,对油区道路、井场、站点进行了全面和立体的绿化美化。对建站和打井时破坏的地面,都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围墙内外都种树种草,或种黄花菜,道路两边都栽了树。当油井土地使用完后,这些树将免费归还给土地所有者。每个井位和井区都建有围墙或是铁艺隔离带。所有的生产作业区都达到了菜园化和园林化。生产区域在坡地的,还因地制宜地修筑了反坡梯田或鱼鳞坑,乔、灌、草结合,实行全面立体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对已封堵的油井,全部达到复耕标准。负责环保的同志介绍说,近几年来,在主干道路边栽种树木三万多棵,绿化面积达一百多亩,生产现场的空余场地绿化和成活率都在90%以上。企业文化科的史文光对我们说,菜园化不仅美化了生产环境,还改善了员工的伙食,他在一个小点上见过两斤半的茄子。

此外,厂环境监测站、勘探局环境监测站和庆阳市环境监测站这三级环保监测系统,也时时睁大了眼睛,盯紧各项环保硬性指标不放。他们用行动来实践自己在环保和安全上提出的“用一万的努力,来防止万一的发生”的理念。

采油二厂的领头人知道,他们之所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精神面貌好的一流员工队伍,之所以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是来源于被他们珍视为信仰的那种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以及它对于全体员工所具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采访中,给我们印象最深、最强烈也正是他们浓厚的企业文化精神。厂部办公楼顶上高树着“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标语醒人夺目;办公楼前的两边是长长亮丽的宣传栏;厂大门口是由三块巨大的花岗岩拼成的山脉状巨石,长约10米,宽两米,端庄浑厚,大气坚实。巨石的左上方是中国石油的标志六瓣宝石花,正中是“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的朱红大字。巨石的背面镑刻着精简的厂史。这块别具匠心的巨石设计,充分显示了采油人的精神和气质。企业文化科的同志向我们展示了厂报《采二通讯》,厂刊《采二文化》、《采二党员》,他们还有内部电视台,业余文艺宣传队,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和比赛,有自己作词的厂歌,还有摄影、书法等协会,甚至还办过名为《黄土》的文学刊物。采油人是把精神文化当做信仰和事业来经营的。他们用心构建具有时代和自己行业特色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文化,并把它从决策高层到基层个体进行全方位的灌输和渗透。比如:长庆油田公司倡导的“三十二字”企业风尚,坚持正义、营造公平、尊纪守法、坚持双赢、诚实守信、理解尊重、积极进取、廉洁奉公;比如:团队意识、市场意识、成本意识、创新意识、健康、安全、环保意识;比如:体现采油厂外在形象的环境文化、适应新的制度要求的制度文化、着眼企业长远发展的教育文化;体现进取精神的创新文化;具有导向、激励作用的目标文化;爱厂如家的井站文化;满足员工需求和增强企业活力的功能文化;体现采油人文明风貌的礼仪文化;推进快速、持续、和谐发展的和谐文化等等。

精神文化不是空的。仅就“以人为本,关爱员工”来说,厂领导是既用心更用力。他们把一线员工的子女集中到县城寄宿就学,并派专人管理;为四千二百多名一线员工提供免费就餐;为解决员工子女上学经济困难进行结对助学;为所有员工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为一线员工提供有彩电、冰箱、饮水机及图书室、娱乐室的“员工之家”;替员工着想,满足员工在城市的购房愿望等等。

精心耕耘文化的人是不会欠收的。仅重组改制以来,采油二厂就获得全国及省部级集体荣誉称号十多个,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甘肃省劳动模范等国家级、甘肃省杰出青年企业家等省部级各类先进人物数十人。有些员工为了保护油田财产和犯罪分子英勇搏斗而致伤致残,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厂长高静乐四十岁出头,行为儒雅机敏’工作办事雷厉风行’是全国劳动模范。“只要用心,就能做好”,是他的一句口头禅,如今已成为“采二人”的现时期团队精神。他热情地用当地的“铁人酒”招待我们,使我顿时想起了铁人王进喜,想起了“三老四严”,想起了所有创业者们的共同的精神品质……不管今后会有怎样的翻新和变种,但它的本质是不会变味的。当然生活中也总有一些想讨巧的人,他们视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等花拳绣腿为能事,但终不能长久。他们自以为得计的东西,到头来都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致癌物。当我在心里重温“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三老四严”时,再反观身边诸多的假积极、假热情、假情况等许多“伪”状态时,怎能不感慨系之!

陇东是革命老区,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还不高。为了实现企业和地方的和谐协调发展,一方面,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为油田的开发建设,为油田职工的生产生活,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在一定意义上,没有这种帮助和支持,就没有油田的今日。另一方面,油田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照顾到当地群众的利益。从1994年始,长庆油田每年向庆阳北三县给让利油款几十万元,2年后每年提高到3000万元。此外还在修路、绿化、抗旱救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为驻地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带动了所在地的第三产业发展。为适应西峰油田大开发,采油二厂新近在庆阳市投资近亿元兴建的倒班点已破土动工,届时将为千余名一线员工提供吃住服务,它也将成为庆阳市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大开发必然会带来大发展,实现企业和地方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