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仰望星空
5310000000003

第3章 云水情丝(3)

沙尘暴是种灾害性天气,产生的频繁强烈程度与气候条件和植被覆盖率密切相关,它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必然结果。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无论我国的沙尘暴次数还是土地荒漠化的速度,都是直线上升的。到九十年代,土地荒漠化已经以每年二千四百六十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意味着每年消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

强沙尘暴让人惊心动魄。

一九九三年五月五日,发生在西北的强沙尘暴,是建国以来的“经典之作”。它突然袭击了四十万平方公里内的一千二百万人口,使数百人伤亡和失踪,死亡和丢失牲畜近百万头,农作物大面积受灾,铁路中断,机场关闭,直接经济损失达五亿多元。抽象的数字浓缩和简化了丰富的现实感受。有位摄影师远距离地拍摄到了沙尘暴突袭甘肃河西重镇武威时的情景。一团巨大的黑云铺天盖地,自西向东滚滚而来,淹没了大半个武威城。画面动感极强,有蓝天净空作衬,对比强烈。

这张彩色照片一时被多家媒体刊载,给人印象极深。黑风暴威势无比,城郊放学回家的孩子一时没有防范,躲避不及,有些被黑风暴卷人水渠淹亡,成为一些家庭永远的伤痛。

如果说,沙尘暴过去只在西北猖獗的话,那么,它现在早已远远地超出了它传统的领地,长驱直人,直抵北京和东南沿海,然后飘洋过海,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甚至连美国也惊呼:中国西部的沙尘暴已到达了美国上空看看中国的西部吧。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木沙尘暴发动的战争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这些有名的大沙漠依次从西向东排列,全在中国西部,中国一大半的荒漠戈壁也在中国的西部。西部是生态环境最为严重和最为脆弱的地方,是风沙的故乡,也是沙尘暴发动生态之战的策源地。

回望历史,在沙尘暴的战争中,尼亚、楼兰等文明古国死去了,交河、高昌、桥湾、锁阳、黑水等无数个城堡也先后在风沙的窒息中成了遗址,和它们一起消失的,不仅有森林和草原,还有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无数的生灵……

现在,沙尘暴的知名度空前提高,几乎是家喻户晓了。与此同时,人们也都知道了它和大西北生态恶化的关系了。

过去,我们老说自己是地大物博,这是善意的误导。其实呢,我们是人口大国,且资源严重短缺。更可悲的是我们的记性不好,环保意识麻木、淡薄。不然,为什么在这样严峻的生态环境下,大面积毁林和破坏植被的事情却屡禁不止呢?不但我们自己大量生产使用一次性木筷,而且还大量出口给自己的树连一棵不砍的国家呢?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和人口、污染和资源等并列的世界性重大难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其严重。贫困使人和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更加重了自然的压力。环境问题早已远远超出了它本身,它折射、隐藏着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甚至于还潜伏着战争的导火索。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战略大后方,而西北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就是我们民族生存空间的挤压、缩小和危机吗?如此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和急切,都是不言自明的。也正如此,大西北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决不是它自身的问题。放眼看,对中国、对西亚,乃至于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件急迫而又必须做好的大事。

据以往的经验,我担心’会不会有人把“大开发”当成“大开荒”,会不会有人把它当成一场形式主义的运动?而运动的规律又往往是“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会不会有人把它当成一块“唐僧肉”?会不会有人把污染企业向这里暗渡陈仓?但愿这是我的多虑。

我想,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无论人类怀有多大的雄心壮志,也永远不会成为自然的主人。当人们轻巧地夸耀征服了自然的时候,它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报复或是教训一下人类。一九九八年的大洪水,现今的沙尘暴,不正是它的提示么?其实,自然早就定下界限,叫我们不能越雷池一"步。

沙尘暴作为大自然的代言人,它将强迫我们坐下来,用耐心和理智来倾听它的诉求,了解它的规律和意志,最终让我们学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既然沙尘暴发动了战争,人类就必须应战。大规模地植树种草,飞播造林,人工增雨等等,就是人类应战的一种战术。此举说得好听一点是,种下的是希望与未来,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理解和互助,种下的是可持续发展,是留给子孙后代生存的家园和他们应得一份遗产;说得难听一点,是人类的亡羊补牢,是对生态的人工呼吸,是人类从自杀到自救的觉醒。

2年3月31日。

森林断想曲

当大地上的森林快被人们砍光的时候,当森林日益成为珍稀的时候,当森林离我们日渐遥远的时候,当人们对森林变得越来越贪婪,越来越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坐下来,想一想,认真地想一想:

森林和我们是什么关系?

森林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对待森林?

无数独立的树木组成了森林,无数不同的树木组成了森林,“森林”两个字却有五个“木”,无木不成林。

若从物种的生存历史来说,森林的历史比人类要久远得多,我们并没有资格做它们的同辈兄弟。而且远古时大地上几乎全是森林,不然,为什么今天地下会有那么多的煤呢。我们在小学里就被告知,地下的煤是过去的森林变的。

森林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世界上最广大的森林基本上都依附于最伟大的山脉,伟大的山脉又几乎都是伟大的河流的母亲。如果说,山脉是自然的水塔,那河流就是大自然的自来水管道。长在这些地方的森林被叫做“水源涵养林”,也是“固体水库”。

看看我国的地图吧。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养育了雅鲁藏布江,出境后叫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印度、缅甸再次进人印度,汇人恒河,最终融人印度洋;西部的昆仑山脉,养育了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一塔里木河"西北的阿尔泰山脉,孕育了额尔齐斯河,在养育了广袤的阿勒泰大草原之后出境,进人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最终流人北冰洋,成为我国惟一流人北冰洋的水系。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部的唐古拉山脉,同时养育了中华民族的两条母亲河一黄河和长江,这两条著名的大河水系,从西向东,几乎贯穿中华大地的全境,最后流人太平洋;发源于横断山脉的怒江和澜沧江前者流人缅甸,被称为萨尔温江,后者进入老挺、柬埔寨、越南,最终流入南海。地处中国心腹之地的岷山和秦岭,它们分别为长江在中游养育了沱江、嘉陵江和汉江这三个儿子。在这些伟大河流的源头和两岸,都曾经站立着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

大山养大河,小山育小河。这是写在大地上的事实和真理。

河流几乎就是人类文明的血脉。河流为人类提供渔猎、舟楫、灌溉之利,所以人们总是靠水而居,古往今来,人们究竟在江河边上建造了多少城市,只要看看地图就会明白。但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保卫这些河流健康发育成长的正是大片的森林和绿色的植被。

森林还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的综合作用可以高度地概括为:森林是生物界丰富无比的“基因库”,最古老的树种已有几亿年的历史,它们曾和恐龙生活在一起;森林是天然的“增氧机”,我们小学就知道植物的光合作用,它吸进二氧化碳,吐出宝贵的氧气,氧气是我们的生命之气,一刻也不能没有;森林是没有噪音的“吸尘器”;森林是不用金属的“消声器”;森林是不用动力的“空调机”,艳阳之下,

你往大树底下一站,就是一把清凉的绿色大伞;森林是山河的“美容师”;森林是忠于职守的而又任劳任怨的“固土保水的卫士”;同时,它还是个“固体的大水库”。它的生态功能和养护众多动、植物物种的功能,是任何其他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森林在为人类做这些好事的时候并不张扬,它是静悄悄的,它是谦虚的。我想,是不是正因为如此,贪婪的人类才忽视了森林,轻视了森林,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就轻而易举地毁掉了森林呢?

一棵生长了几十年、几百年的大树,现代化的油锯几分钟就把它放倒了,我们杀死了这个不会说话和为自己申诉的恩人。

森林还是大自然的神经、触手和感应器。对自然的消长枯荣,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森林有着相当的灵性和敏感性。风来了,枝叶会抖动;雨来了,它们会发出“沙沙”声;春来了,它们披一身新绿,把生命力显示给你看;夏来了,它们把茂盛和篷勃表现给你看;秋来了,它们把红叶和果实贡献出来"冬来了,它们又用休眠显示出节制之美;

当大气和土地污染的时候,森林就萧条,甚至于死亡,为你显示出凄凉之美。你能说它们没有灵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生成和树木生成的道理是一样的,也是万千自然现象的一种。只不过树木对大地母亲的依赖是无条件的,对自然是完全亲近的,对岗位也是坚定不移的"而人却移动的,漂泊的。正是这种移动和漂泊,使一些浅薄的人从根本上淡忘、甚至背叛了大地母亲和森林对人类的恩典。

森林也是人类最早的摇篮,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园和衣食父母。人类的婴幼年是在森林里度过的。我们的祖先最早就住在森林里,确切地说是住在树上。下地直立行走后,依然离不开森林,用树木搭建窝巢遮风挡雨,采集树上的果实充饥,而森林哺育的大量动物也成为祖先们的捕猎对象,食其肉,寝其皮毛,进人文明史后,森林又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小木屋,想起大到木车、木船、木床、木犁和桌椅,小到木盆、木碗、木勺、木筷……哪一样不和我们形影不离?哪一样不是来自树木和森林?无论是远古,近代,还是现代,森林从来都是和我们息息相关,命运相联。只要是有可能,谁不在自己家前屋后栽上几棵树?说森林和我们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死相依的伙伴,哪点过分?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森林又意味和象征着什么呢?

森林象征着文明、繁荣、富饶,也象征着水土保持良好,从而意昧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牢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林业是农业的屏障,有林才有水,森林是生命之水的象征。

人类不能离开森林。历史上由于森林消失而导致国家衰亡、文明转移的例子比比皆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的衰落以及我国黄河文明的转移,都与森林的破坏密切相关。人类如果失去了森林,也可说就是失去了未来,失去了一切。

森林还是人类艺术灵感的温床。想想看,它产生了多少令人难忘的童话和诗篇。森林中弥漫着神秘的气息,会让人想人非非。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之夜》的场景就是森林,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也是发生在森林中的故事,谁能说得清人类在森林里究竟发生过多少喜怒哀乐?

对孩子们来说,森林里有可爱的兔子、小松鼠、狐狸、大灰狼、黑狗熊、梅花鹿、大象、大熊猫,把房子背在背上的蜗牛和一片片花蘑菇……还有那七个戴小红帽的小矮人,白雪公主,白马王子,夜空中骑着扫帚飞来飞去的女巫,各种各样的鸟儿发出各式各样的鸣叫,萤火虫儿在夜晚的森林里一闪一闪……

但是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森林是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几乎是不可企及。这个感觉对我来说是越来越强烈了。平常我们能看到的只不过是品种单一的人工林和次生林。真正的原始森林在哪?

我对原始森林感觉最好的是在九寨沟。那是一九八七年深秋,我在那里参加一个笔会,住了半个月。没事我曾和朋友进人深山,周围都是合抱粗以上的大树,太阳照不到地面,脚下是厚厚的腐殖质,上面长着碧绿的苔藓,一脚下去,软软的,踩的时间长了,脚印里就汪出水来,树干上也长着丝丝缕缕的苔藓,森林里非常静,我们越往里走越感到神秘和害怕,不敢久留,就出来了。沿途看见不少粗大的树干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大都已经腐烂,听人说那是大炼钢铁时没法运走留下来的。大炼钢铁是中国森林的新一场劫难的现代版。在往白马藏族寨子去的路上,我看到了一只用整木凿成的古船,直径近一米,颜色已经发黑。我还进去坐了坐,那该曾是棵多么大的树呀,可惜它停泊在了陆地上。

二零零四年秋,我到甘肃山丹参加一个学术活动,组织者把我们带到祁连山脚下的大草滩村,遥望山里的黑色的大森林还是很远,离雪山就更远了。黑色的森林紧挨着白色的雪山。我遥望着那些森林,就禁不住想,森林是绿色的,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可是象征生命的森林已经被人类“逼上梁山”了。海拔三千米以上,高大乔木就不能生长了。它已经退到雪线的边缘了,也就是退到了生命的边缘了,它还能退到哪里呢?

2002年5月。

天上有个大水库

如果说冰川是固体水库,森林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固体水库的话,这些也还好理解。要是有人对你说:“天上有个大水库,”那很多人都会惊奇:“这是真的吗?”

起初我听到这个说法时,也是吃了一惊。但陕西省的气象专家对我说,他们省的上空每年约有67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时,我以为听错了。专家肯定地对我说:“没错,这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你可以对外引用。”想想看,丹江口水库的容量是多少,刘家峡水库的容量又是多少?6700亿立方米,那是多少个大水库的总容量都远远不及的呵。经他们的详细解说,我明白了。天上如果没有水库,那么多的雨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不过,天上的水库没有水坝和水闸,也没有专人管理。这个大水库飘忽不定,就悬在我们头顶,就躲藏在云山雾海中,它今天在陕西,明天可能就到了河南,后天说不定就到了河北,要是它一高兴,又会跑到东北和朝鲜半岛去逛逛也说不定。天上的水都藏在各式各样的云气之中,富含水量的云气就是天上的水库。

地球上的水家族若以存在的方式来说,可分为地下水、地表水和空中水。这三种水相互转变,彼此循环。空中水就活跃在云气之中。除了海洋和大地,天空是地球上水循环的最广阔、最活跃和最重要的环节。

一个朋友问我:“如果你徒步出去旅行,什么东西是最不可缺少和不可压缩的?”我想了半天,也没答上来。他说:“水呀。”我想,可不是么。尤其是在沙漠戈壁上旅行,什么都可以不带,就是不能不带水,什么都可以扔,就是不能扔掉水。彭加木不就是因为找水才失踪的么。再仔细想想,有压缩饼干、压缩干菜,就是没有压缩水。不可压缩,的确是水的特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