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只管向前奔跑
5313100000011

第11章 知道了方向就会找到路(2)

谈到我们许多人畏难的语言沟通问题,她感受颇深地说――其实,一个人出门在外,只要拥有微笑就足够了。在很多时候,带上一脸真诚的微笑,就是带上了一份特别的通行证,会很容易地与不同国度的、各种肤色人交流起来的。她至今仍只有靠着夹杂大量手势才能与人交流的有限的一点外语,却并未妨碍她结交了许多心灵相契的外国朋友,走到哪里她都没有感到过孤独与寂寞。 就像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小城里自由地穿梭一样,胆大的肖米粒像天生浪漫的三毛一样,背着简单的行囊,一个人潇潇洒洒地已经游历了世界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至今仍没有停下脚步的打算。那天,她随口说了一句很有诗意的话――也许我的生命就在路上。

当我们惊讶于年纪轻轻的她漫游世界竟像在大街上散步一样轻松时,她莞尔一笑:“我确实没有多少的钱,脑袋里装的知识也很少,但我知道自己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

肖米粒的这句话,让我的心灵猛地一颤,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已至暮年仍不懈登攀的著名探险家在回答记者充满困惑的提问时所赠予的豪迈的誓言――因为山那里。没错,正是因为耸立在远方的峰峦那不可抗拒召唤,才让攀援者忘却了所有的艰难和险阻,执著地去寻找登顶的路径,并由此诞生了一个个令世人赞叹的奇迹。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无一不是对自己心中选定的方向充满了自信,并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播撒在追寻梦想的旅途上,踏出了一条条各具特色的成功之路。

清晰你的人生目标

哈佛大学的一个人力资源研究课题组,曾经对数百名智力、家教、学历、生活环境等综合条件相差无几的年轻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关于人生目标明确度与长短度的统计结果如下:

27%的人没有人生目标;

60%的人有模糊的人生目标;

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人生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远的人生目标。

25年后,该课题组对当年接受问卷的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的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当前的生活状况和分布比例,与他们当年的人生目标调查情形联系极为密切,密切得颇为耐人寻味――

当年占3%的人生目标清晰而远大者,在随后的25年中,每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其中有的还遭遇过令人难以想象的人生挫折,但每个人都不曾改变自己当初的人生目标,他们朝着自己年轻时选定的人生目标奋斗不止。结果,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10%的那些人生目标清晰但短暂的人,也各自经过一番努力拼搏后,大都拥有了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如教授、医生、工程师、部门经理等等,他们如今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事业和生活状况都在稳步上升。

当年那60%的人生目标模糊者,他们在后来的日子里大都没有进取的动力,喜欢随遇而安,虽然大多数人都拥有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但他们的生活大多较为平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可言。

而剩下的那27%当年没有什么人生目标的人,25年后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沉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许多人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窘迫,情绪低落,常常自怨自艾,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主持这一课题研究的比尔·坎贝斯博士,在他的研究报告中,这样深切地总结道:“其实,有些问题非常简单,赢得人生的辉煌,最重要的便是拥有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那些旗帜一样飘扬在每个人生命旅途中的追求目标,越是远大而清晰,越能够激发人们奋斗的热情,越能够促使人们挖掘出自身的巨大潜力。”

是的,无论是眺望历史,还是打量现实,我们都会十分容易地发现:那些业绩卓然的成功者,原本综合素质与众人并无多少明显的差异,只是他们因心中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有了梦想热烈的召唤,从而有了顽强拼搏的激情,有了不断进取的坚韧,有了虽经坎坷依然坚定向前的执著。最终,他们才拥抱了令人羡慕的骄傲人生。

印在《中国青年》封面上的那句励志语――“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之所以受到无数年轻或不年轻的读者的广泛喜爱,就在于它告诉了人们:目标与奋斗,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即使仅仅只是一个绚丽的甚至遥不可及的梦想,也同样可以迸发出神奇的力量,可以推动着我们走向理想的彼岸。

能够朝着自己清晰的人生目标,自信而从容地设计自己的人生,还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最佳生活境界。难怪歌德这样感慨:“能够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结起来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是,我们就没有理由拒绝那闪耀在心灵高地上的清晰而绚丽的目标,没有理由不为那样美好的目标而播撒心血和汗水。

盯住你手上的石头

阿忆博士才学出众,参加工作五年间,接连跳槽十几次,仍没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还在京城身心疲惫地漂泊着。看着昔日大学同窗一个个事业有成,连那些学历和能力远远逊色于自己的高中同学,也有好几位如今都已买了豪宅和宝车,自视甚高的他更是慨叹自己命运不佳,总是得不到机遇的垂青。

那天,一位师长直言不讳地批评他:“你的功利心太急切了,应把目光放远 一些,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阿忆博士却不服气地争辩道:“我具备拿高薪的才能,就应该早一点赢得相应的名和利。”

“可是,无论多远的路,都要从脚下开始。”师长一脸的认真。

“这样的道理我也明白,可一到实际生活中,我就无法心平气和地从一点点做起了,我总是不自觉地将眼前的工作,同将来的事业成功与可观的财富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越是急于成功,成功越是迟迟不来,这让我更加苦恼,更没心思眼前的工作了……”阿忆也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却很难跳出来。

“这样吧,我给你介绍一位石刻家,他早已是千万富翁,他的成功或许能给你一些有益的启发。”师长知道阿忆无需更多的大道理。

走进那位著名石刻家的工作室,面对那一件件镂刻精美的艺术品,阿忆不禁 赞叹不已。他随手指着一个最小的石刻作品,问石刻家花了多长时间雕成的,石刻家轻描淡写地告诉他——十年。

“啊,十年?”阿忆惊诧地张大嘴巴,感觉那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石刻家没有解释,拿起一块绘好图案的花岗岩,旁若无人地镂刻起来。在那坚硬如钢的石头上运刀如笔,其难度叫人看着吃惊,因为他手上丝毫的颤动,都直接影响着镂刻的最终效果。

石刻家全神贯注地盯着手中的石块,一点点地挪动着刻刀,认真得像一个眼科医生,正在为婴儿做着眼球手术。那会儿,仿佛时间都凝固了。

半个小时后,石刻家开始歇息。阿忆不禁问道:“这个花岗岩石刻能卖多少钱?”

“不知道,也许能卖10块钱,也许能卖10万元。”石刻家很淡然。

“那你在雕刻时,心里想到它能卖多少钱?”阿忆追问道。

“根本没想它能卖多少钱,我的眼睛只能紧紧地盯着手上的石头,只能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在上面。至于它的最终的商业价值,那就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决定的了。既然我在做石刻,就必须做好它,这才是最重要的。”石刻家不紧不慢的话语中渗透着玄机。

“哦,我明白了!”阿忆恍然大悟地向石刻家深鞠一躬。

道理是再简单不过了——谁的心中都可能有许多美好的憧憬,但谁都必须首先把目光凝聚到眼前,凝聚到最真切的现实中。盯紧手上的石头,用智慧和执着去精心镂刻,石刻家才能让普通的石头变成“金块”;盯紧手上的织针,让灵感和想象驰骋,绣女才能织出绚丽无比的锦缎;盯紧手上的锄头,一次次地松动泥土,锄去杂草,老农才可能拥有喜悦的收获……

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著名作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次创作,无论是几十万字的长篇,还是百字小文,我都十二分地认真,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只想着写好它,从来不去想它最终能否发表,不去想发表后能拿多少稿费等等。倒是这种完全抛却功利的轻松,帮我走上了成功。”这位作家的经验,再次告诉那些志存高远的人们——别把目光老是盯着朦胧的远方,只有先将激情和汗水毫不吝惜地播撒在跋涉的路上,才能赢得心中渴望的辉煌……

弗雷德馈赠了我们什么

弗雷德仅仅是美国一个小镇上的一名普普通通的邮差,但今天他的名字已飞出了美国,走进了世界众多的国度,已成为比大牌明星还要抢眼的热点人物。目前,许多赫赫有名的大公司纷纷设立了 “弗雷德奖”,以激励自己的员工向弗雷德学习。随着美国著名演讲家马克·桑布恩的一部《邮差弗雷德――从平凡到杰出》在世界范围内的空前畅销,弗雷德更是成为一种事业与人生成功的象征。对此,有人不禁要问:弗雷德究竟做了些什么?他馈赠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东西?

弗雷德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且看:

每天,他都带着阳光一样的笑容,把一份份邮件送给用户。

当他负责的小区搬来了新住户,他很快便登门拜访,自我介绍,了解住户的职业、爱好、需求等。

当有住户出差时,他会向其讨要一份日程安排表,掌握其归期。

当主人不在家时,他会把邮包打好包装,以防止窃贼因窥视到塞满邮件的邮箱而断定主人不在家进行偷窃。

当发现有人写错了地址,他就会想方设法帮助找到邮件的主人,并附上一份解释说明。

当主人不在家时,他会用鞋垫遮住邮件,以免丢失。

当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时,它会给每个用户写一封感谢信,即使自己亲手投递,他也会上面贴足邮票,严格遵守邮局的规定……

这就是邮差弗雷德,他始终以阳光灿烂的心情,以时时想及他人的热忱,以持之以恒的不折不扣的认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从事的那份平凡至极的工作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创新服务。

是的,弗雷德所悉心照料的不过是一件件琐屑的小事,但在他的眼里、在他的内心深处,那却是一件件非常神圣的大事,他满怀爱意地面对之,倾心倾力地为之,给他人带去最满意的服务,也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愉悦。

就这样,弗雷德用默默的行动,启迪着我们――即使是一份看似简单得如这邮差一样的工作,也会因从业者的热诚与精心,而从每一个平凡的细节中,都挖掘出无限丰富的内容;即使一生从事的都是一份卑微的工作,也完全有理由仰起头来,自信而坦然地像做一份伟大的事业那样,去细心地设计每一个目标,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个环节中;即使面对的是单调、机械甚至枯燥的工作,也应抱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找到将其做得尽善尽美的方法和途径;即使是在人们最熟悉的常规场景里面,只要肯动脑筋,就不难发现许多创新的契机;即使终其一生也做不出什么辉煌的业绩,却完全可以因一份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享受到每时每刻的工作带来的无比的快乐……哦,邮差弗雷德馈赠给我们的有益的启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从我们的内心深处掏走那个叫“热爱”的词汇。

没错,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谁,只要点亮心中那热爱的灯盏,就一定会扫去生活中的许多暗淡,就一定会像弗雷德那样从平凡走向杰出。

慢慢地走上峰顶

纷纷扬扬的大雪接连下了一周,厚厚的积雪淹没了通向山顶的道路。

住在山脚下宾馆里的他,望着窗外乌蒙蒙的天空,焦躁不安地在大厅里走来走去,心里暗暗地抱怨着天公不作美,让他这一次登顶的计划不知又要推延多久。要知道,他已经登上了好几座著名的高峰了,眼前这座高峰或许是他最近几年里最大的目标了。

“年轻人,为什么不好好地欣赏欣赏眼前的美景呢?”一位老者走到他的身旁。

“我的目标是登上峰顶,而不是在这里看什么风景。”他不以为然道。

“登上峰顶又为着什么?”老人慢条斯理地问道。

“享受登顶的快乐呗。”他不想向老人讲述那份特有的幸福,就像垂钓者看到鱼鳔晃动时一样,那是言语所无法形容的。

“那为什么不好好地品味品位慢慢走上顶峰的快乐呢?”老人依然不紧不慢。

“慢慢地走上顶峰怎么会有快乐?”年轻气盛的他恨不得一步跨出两步的距离。

“有的,小伙子。年轻的时候,我也跟你一样,以为快速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有本领,是最开心的成功。后来,我才知道――慢慢地成功,有时也是一种幸福,甚至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人接了一个电话,向他挥挥手,慢慢地朝宾馆外面走去。

一个服务生走过来,向站在那儿正回味老人刚才那番话的他,说出了一个让他有些不敢置信的名字。没错,那位老人就是当今蜚声国际画坛的著名画家,他的一幅油画刚刚在法国拍出600万欧元的天价。

“你知道吗?他是一个天生的色盲。”服务生轻轻的一语,响雷般地震住了他。

“绝对不可能?他的绘画一向是以色彩绚丽著称的啊。”他无法相信服务生的话。

“这是真的,你看看他给我的签名和留言。”服务生拿出一个签名本,他看到了那个曾在画册上见到的个性十足的签名,还有签名上面的一句赠言――慢慢地走向成功。

“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他15岁开始画画,55岁才卖出自己的第一幅画。当初,没有一个人看好他,都认为一个色盲是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的。可是,他相信慢慢地走向成功,更喜欢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欣赏那些别人忽略的风景……”服务生一脸崇拜地向他讲述着老人的轶事。

“你怎么知道这些?”他还是有些疑惑。

“因为他跟我爷爷是邻居,我爷爷是一个聋子,可他的二胡拉得远近闻名,他们都懂得一点一点地去做事,日积月累,慢慢地,就走向了辉煌。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并不看重我们敬慕的结果,而是对一路走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因为有一份热情的投入,有一份认真的沉浸,更有一份从容的品味,那些过往的日子才变得特别地有意思,特别地耐人咀嚼。”受了熏陶的服务生,话语中也多了一些人生感悟。

哦,这些年来,自己忙忙碌碌地赶路,急切地一次次地向顶峰奋力攀援,却忘了留心欣赏山脚下和沿途的那些美丽的风景……陡然,他醍醐灌顶般地明白了老人刚才那句“慢慢地成功,也是一种幸福”的深邃内涵。

再次将目光投向窗外悠悠的雪花,他心轻如燕,有诗意如茶,酽酽地,簇拥而来。

永远不晚

78岁的祖母那天忽然说她要去学绘画,儿孙们都以为她一时兴起随便说说而已,并没有太在意。谁知第二天,祖母便自己买了纸墨,自己去绘画班报名。

“老奶奶,您是给孙子报名的吧?”负责登记的小女孩微笑着。

“不,我给自己报名。”祖母一脸的自豪。

“可是,您……“女孩想说祖母的年纪这样大了。

“你以为画画还分年纪吗?”祖母没有在意女孩的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