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培育成一粒红绿豆
四个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接连赶了几个人才市场,都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那天,再次遭遇挫折的他们,垂头丧气地走进一家小酒店,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宣泄着满腹的牢骚,直后悔自己当初进错了校门,选错了专业。
这时,一位穿着一身名牌、神态悠然的年轻人,走到他们面前,微笑着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很有才华,是吗?”
“那当然了,最起码我们是专科毕业的大学生。”一个学生毫不含糊。
“大学生遍地都是,谁有才华不是靠嘴上说的,得靠行动来证明。”年轻人拉过一把凳子坐下来。
“可那些用人单位连让我们证明的机会都不给呀!”一个学生抱怨道。
“那是你们还不够优秀,还不出类拔萃,还没达到让人家一眼就看水平的程度。”年轻人说着,随手打开自己携带的黑兜,抓出一把饱满的绿豆来,放到一个空杯子里,让他们每人从中挑选一粒。
他们满脸疑惑地各自挑了一粒绿豆,拿在手里。这时,年轻人微笑着,让他们再仔细看看手里选中的绿豆,记住它的特征。然后,又让他们把绿豆放回杯子里。年轻人拿起杯子轻轻摇晃了一下,把杯子里的绿豆全倒在桌子上,让他们找出刚才各自挑选的绿豆。
四个大学生瞪大眼睛,从那一模一样大小相同的绿豆里谁也挑不出自己刚选的那一粒。这时,年轻人又从兜里掏出四粒他们从未见过的红色绿豆,扔到那一堆绿豆里面,用手掌摊了摊,问他们:“能挑出我刚才混进去的那四粒绿豆吗?”
大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挑出了那四粒颜色醒目的红绿豆。
“那么,现在我请问你们,谁能证明自己是一粒与众不同的红绿豆呢?”年轻人收起桌子上的绿豆,给几个聪明的大学生留下这个问题,便转身离去。
后来,他们惊讶地得知那位年轻人就是省内著名的“红粮食”公司26岁的夏总经理,在当今粮食连年滞销形势下,他靠经营系列“红色粮食”闯开了市场。目前,他麾下拥有员工两千多人,资产愈亿元,而他现在的最高学历是——初中毕业。
在激烈的竞争时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才争抢某一份职业的现象。谁能成为一粒与众不同的“红绿豆”,让自己的才能更多一点,更强一些,谁就能在大量普通、雷同的“绿豆”中脱颖而出。
“再醒目一些,再特别一些,再超凡脱俗一些。”这是大洋彼岸的一位美国富豪的成功秘诀。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如果你还只是具备了一点儿才识便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不妨扪心自问几遍——你是一粒醒目的红绿豆吗?你会把自己培育成一粒非凡脱俗的红绿豆吗?
记住——有魅力的,吸引眼球的,往往是特色鲜明的“那一个”,而不是几乎完全雷同的“那一些”。
改变命运的一句话
1871年春天,一位正在普通医学院读书的年轻人,面对自己一直不曾优秀的学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艰难,面对不可预料的前途,极度地悲观起来,他担心毕业考试不能通过,担心即使勉强通过了,毕业后又该如何求职,如何创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才能少遭遇一些生活的磨难等等,绵绵而来的忧虑,让他感觉人生前景一片暗淡。
就在无边的烦恼困扰中,他随手翻开了一本书。蓦然,书中的一句话像晴空一个霹雳,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从那天起,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把所有烦恼都甩得远远的,把每一天都安排得充实而快乐。后来,他成了他所生活的那一时代最负盛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世界著名的约翰霍普金医学院,获得了英帝国学医的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钦定讲座教授,他还被英国皇室册封为爵士。死后,他的一生用了厚达1466页的长卷书写。
他的名字叫威廉·奥斯勒。他在1871春天读到的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句话,内容极其简单——“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1917年,他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许多同学追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微微一笑,说了四个字——活在今天。
威廉·奥斯勒博士说得没错,昨天的一切都已属于过去,都已站在了彼岸,而明天的一切尚未到来,还只是未知数。聪明的人会把昨天和明天的担子甩开,聚精会神地关注今天,把手头的事情全心全意地做好,让充实的每一个今天,成为应对明天的最好准备。
无独有偶,今日在翻阅报刊时,看到一位赫赫有名的商界老总,在回答记者提出的让他描绘一下公司明天前景这一问题时,没有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侃侃而谈,而是满怀自信地告诉记者:“我们当然要关注明天,但我们最关注的是今天,只要你看看我们今天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在如何努力地做着,就知道我们的明天会怎样了。”
这位老总的回答透着机智,透着耐人寻味的道理——只有善于关注今天的人,才能拥有骄傲的明天,任何好高骛远或盲目悲观都是不足取的,因为只有脚下的土地才最坚实的。
如是,不妨让我们再默诵一遍改变威廉·奥斯勒博士命运的那句至理名言,然后,让我们全身心地拥抱每一个迎面扑来的真实的今天,相信平凡的我辈,也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让心灵先到达那里
在美国西部的一个乡村,有一位清贫的农家少年,每当有了闲暇时间,总要拿出祖父在他8岁那年送给他的生日礼物——那幅已摩挲得卷边的世界地图,年轻的目光一遍遍地漫过那上面标注的一个个文明的城市、一处处美丽的山水风景,飘逸的思绪亦随之上下纵横驰骋,渴望抵达的翅膀,在那上面一次次自由地翱翔……
15岁那年,这位少年写下了他气势不凡的《一生的志愿》——“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思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洲的孩子筹集一笔100万美元捐款……”他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不要说实现它们,单是看一看,就足够让人望而生畏了。难怪许多人看过他自己设定的这些远大的目标后,都一笑了之,大家都认为——那不过是一个孩子天真无际的梦想而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的。
然而,少年的心却被他那庞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舞得风帆劲扬,他的脑海里一次次地浮现出自己畅快地漂流在尼罗河上的情景,梦中一次次闪现出他登临乞力马扎罗山顶峰的豪迈,甚至在放牧归来的路上,他也会一次次沉浸在与那些著名人物交流的遐想之中……没错,他的全部心思都已被那《一生的志愿》紧紧地牵引着,并让他从此开始了将梦想转为现实的漫漫征程……
毫无疑问,那是一场壮丽的人生跋涉,也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无法想象的生命之旅。他一路豪情壮志,一路风霜雪雨,硬是把一个个近乎空想的夙愿,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一次次地品味到了搏击与成功的喜悦。44年后,他终于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
他就是上个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让他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了脚下,让他把那么多的绊脚石都当作了登攀的基石时,他微笑着如此回答道——“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里,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好了。”
“让心灵先到达那里”,约翰·戈达德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哲理——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够最终领略美妙风景的,必然是那些强烈渴望登临并为之不懈跋涉的追寻者。是心灵的渴望,开阔了求索的视野;是心灵的飞翔,催动了奋进的脚步;是心灵的富有,孕育了生命的奇迹……一句话,欲创造人生的辉煌,需首先让心灵辉煌起来。
如此,请我们记住一位并不著名的诗人著名的诗句——“目光无法抵达的远方,我们拥有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