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只管向前奔跑
5313100000006

第6章 不要松弛了你心灵的琴弦 (3)

几年前, 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在对世界100名各领域中的杰出人士,做了一项问卷调查, 结果让他十分惊讶——其中61%的成功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至少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

一个人竟然能够在自己不大理想的领域里,取得那样辉煌的业绩,除了聪颖和勤奋,所依靠的还有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艾尔森博士又亲自走访了多位商界英才。其中,在纽约证券公司工作的金领丽人苏珊极具代表性的经历,给了他一个满意的答案。苏珊出身于中国台北的一个音乐世家,她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音乐启蒙,她也非常喜欢音乐,期望自己能够一生驰骋在音乐的广阔天地中,但她阴差阳错地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一向认真的她,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但她学得很认真,每学期各科成绩均是优异。毕业时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MBA, 后来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

如今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的她,依然心存遗憾地说:“老实说,至今为止,我仍说不上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假如’了,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艾尔森博士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你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你又做得那么优秀?”

“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苏珊的眼里闪着坚定,“不管喜欢不喜欢,那都是自己必须面对的,都没有理由草草应付,都必须尽心尽力,那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在艾尔森随后的走访中,更多的成功人士所谈的认识,与苏珊的思考大致相同——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常常被安排到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领域,从事了一份自己在内心里并不十分爱好的工作,而又一时无法更改。这时,任何的抱怨、消极、怠惰,都是不足取的。唯有把那份工作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确的选择。而那些成功,就是从那份对职业的忠实与认真中一点一点地演绎出来的……苏珊的话很耐人寻味——“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凝聚了她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敬重,凝聚了她不甘平庸的理念。正是她的这种“在其位,谋其事,成其事”的敬业精神,让她赢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很多人常常无法改变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完全可以改变其对所处位置的态度和方式,自然,也会因此找到许多的乐趣,因此拥有一份骄傲的人生。

瞄准你心中的目标

小时候,他家里实在太穷了,上中学之前,他穿的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布鞋,有时干脆打赤脚,从没穿过买的鞋。尽管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成绩,但那一份无以言说的自卑,还是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了。特别是当他穿着带有破洞的布鞋去上学的路上,他总喜欢一个人走在前面或远远地落在后面,他怕别的同学笑话他。

小学毕业那年,学校要开运动会。母亲原本已说好要给他买一双运动鞋的,但妹妹突如其来的一场病,花掉了家中仅有的一点儿积蓄,也打碎了他连续好几天的兴奋。于是,他悄悄跟同学换了比赛项目,去了赛场一角的跳远场地,因为看跳远的观众少并且离得较远,他可以脱掉那双难看的黑布鞋,光着脚往沙坑里跳。

但比赛进行到高潮时,班主任老师动员他去参加长跑比赛,因为他有希望帮助班级获得总分第一。他心里也很想为班级争光,可低头一瞅那双粘满泥巴的、灰突突的布鞋,他立刻脸红着拒绝了。老师看出了他的窘迫,想帮他借一双运动鞋,偏偏身边一时竟没找到一双合适的。

不知何时,父亲挤到了他身旁,不容商议地向他命令道:“快去跑吧,瞄准你心中的目标,别低头盯着你的脚,你的任务是拿第一。”

他不情愿地站到了起跑线前,目光掠过身旁那一双双运动鞋时,他的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眼泪都快要落下来。然而,发令枪响过,他和选手们一踏上跑道,他脑子里就什么都不想了,他只一门心思地快跑、快跑、快跑,他的耳朵里已经灌满了响亮的“加油声”,他看到了老师和同学们一张张为他激动的脸,还看到了刚刚出院的妹妹也站在人群中拼命地冲他挥手加油。

骤然,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涌注全身,他脚下虎虎生风,很快便冲到了最前面,脚步稳健地带领大家向前奔跑。

“抬起头来,挺直胸膛,瞄准你的目标。”父亲在场外大声地指挥他。

这时,他心里只想着拿“第一”了,脚步还在不断地加快,似乎有一种飞翔的感觉。他全神贯注地向前奔跑着,丝毫没有发觉一只鞋的脚尖处不知何时已裂了一个口子。

在众人的热烈欢呼声中,他第一个冲过了终点。这时,他右脚那只鞋张着一个大口子,像是在邀功似地呼嗒呼嗒地喘息着。而此时,他已完全被兴奋包围了,脸上已见不到一丝的难为情了。

“只要你的心里有目标,眼里也有目标,穿什么样的鞋,都不能妨碍你拿第一。跑赛是这样的,学习和做事情也是这样的。”父亲像个哲人似的教诲他。

就是那次比赛和父亲的一席话,让他深深地记住了一个道理――最重要的是瞄准心中的目标,而不是自己的脚。

此后,彻底地抛掉了心头的自卑的他,以异乎寻常的刻苦,考上了现成的重点高中,后来又成为全村第一个考到北京读大学、留学美国的人。如今,他已是著名的海盛集团的副总裁。

他就是我的表哥李仲达。在向我讲述上面这个真实的故事后,表哥真切地感慨道:“虽然我现在脚上穿的都是价值上千元的国际名牌,但我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到脚上,而应该投向心中的远方。只有不断地加速前行,才会抵达希望的终点。”

由此,我想到了一位肯尼亚中长跑世界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我的冠军是赤脚跑出来的,这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因为我的眼睛总是瞄准第一。”是啊,当一个人锁定了追寻的目标,他只需坚定而执著地朝着选准的方向努力,至于他的脚穿什么样的鞋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始终在向前奔跑……

只是断了一根琴弦

在巴黎举办的一场大型音乐会上,人们正如痴如醉地倾听著名的小提琴家欧尔·布里美妙绝伦的演奏。突然,正全神贯注的布里心一颤――他发现小提琴的一根弦断了。但迟疑没有超过两秒,他便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继续面带微笑地一曲接一曲地演奏。观众们和布里一起沉浸在那些优美的旋律当中,整场音乐会非常成功。

终场时,欧尔·布里兴奋地高高举起小提琴谢幕,那根断掉的琴弦在半空中很醒目地飘荡着。全场观众们惊讶而钦佩地报以更为热烈的掌声,向这位处变不惊、技艺高超的音乐家致以深深的敬意。

面对记者的“何以能够保持如此镇定”的提问,欧尔·布里一脸轻松道:“其实那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我还可以用剩下的琴弦继续演奏啊。这就像我们熟悉的许多遭遇不幸的人生,依然可以是美丽无憾的。”

布里睿智的回答与他卓然的表演一样精彩――“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向世人传递的是从容,是乐观,是洒脱,是心头不肯失落的信念,是命运在握的强者充满自信的宣言,是坦然前行的智者面对岁月中那些风雷电雨自豪的回应。

没错,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类似断弦的事情经常会发生,但只要那人沉着、冷静,从容地面对突然的变故,他的目光不为已经断掉的琴弦所左右,他的心绪不被断掉的琴弦缠绕,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手中的琴,相信自己的演技,依然满怀热情地慧心去演奏,他就仍可以继续演奏出美妙无比的乐章。失聪的贝多芬、又盲又聋的海伦·凯乐、被“幽禁”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等等,许许多多被上帝无意间弄断了“琴弦”的古今中外的强者,都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断弦所困扰,而是更加珍惜命运赐予的一次次演奏机会,用坚强和执著赢得了无愧于生命的热烈掌声。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因过于看重那些所谓的挫折和失败,总是难以摆脱那些不幸的阴影,进而人为地放大了悲观、失落甚至绝望,陷入痛苦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在这些人眼里,似乎一根琴弦断掉了,人生便再不可能有动人的旋律了。于是,他们在怨天尤人中一天天地黯淡了本该是光彩亮丽的生命。其实,很多的时候,人们只不过是打碎了一个鸡蛋,并没有失去整个养鸡场。毫无理由地肆意夸大自己的那一点点的不幸,就像盯住了白纸上一个墨点,让自己看不到前面的目标,忘却了脚下的道路,消减了继续前行的热情和勇气。

遭遇不如意是人生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失学、失恋、失业等等,数不清的意料中和意料之外的失败,随时都可能降临到每个人头上,但那很多的时候,都“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无需慌乱,更无需过多地悲观和伤感。须知:我们的手里毕竟还握着另外的一些琴弦,况且我们还有修复断弦的机会呢,只要愿意、只要肯努力,我们依然可以也完全能够继续演绎出心中期待的旋律。就像那位哲人的忠告――“上帝向你关上了门,但会向你开启另一扇窗。” 没有谁能够真正地打倒你,除非你自己倒下了。

不要省略了泥土

林业大学园艺学专业毕业的陈凯,在一位朋友的父亲的“特别关照”下,扔掉了专业,进了省教育厅招生办,做了一名小有实权的科员。他在那个位置上顺顺当当地干了四年,没大业绩,也没大过失,很逍遥地打发着岁月。然而,在一个春天的某个清晨,他被突然告知——因机构精简,他下岗了。

尽管他有一点儿心理准备,但事情真的降临到自己头上,他还是有些慌乱。此时,他找不到更强硬的社会关系荫护自己了,早已习惯了在机关清闲地混日子的他,不知到哪里再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在拥挤的人才市场转了一大圈后,他对自己的未来一片黯然。

几番求职无着,他神情沮丧地带着难以掩饰的失意,回到了老家——北方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

清晨,坐在自家小院子里,他跟在木材加工厂干了一辈子的父亲慨叹——都怪自己没有社会背景,又拿不出太多的钱送礼等等。言外之意不是自己无能,而是没有某些世俗的“求职硬件”。

父亲摇头:“当初你考大学,不是凭着自己的本事上去的吗?”

他争辩:“那确实是平等竞争,可现在……”他列举了自己当初进教育厅的实例,告诉父亲——有很多时候,文凭、才学是抵不过关系、金钱的,他若是还有过去的老关系,他不仅不会下岗,还可能得到提升呢。

听到误入迷途的儿子似乎很有道理的狡辩之词,父亲一脸严肃道:“靠关系那算什么能耐?人活一世,关键是找到自己的位置。”说完,父亲不容分说地拉着他走出家门。

父子二人沿着坑坑洼洼的街道慢慢地朝前走着。忽然,父亲站定,用手指着一座旧房檐上的几棵青翠的榆树,问他:“看到了吗?它们把根扎到了水泥缝里,长得也很精神,也许你要赞叹它们生命力顽强,但它们能长多久呢?”

没等他回答,父亲的手又指向不远处一棵明显要高大许多、但已完全枯萎的榆树:“你再看看这一棵,它也曾让很多人啧啧赞叹过,可现在已彻底地死掉了,因为它省略了泥土,屋檐上根本不是它扎根的地方,注定了它只能青翠一时,风光一时。”

父亲扔下正发怔的他,转身走了。

望着父亲阳光中挺直的背影,默默地咀嚼着父亲那掷地有声的话语,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屋檐上那棵枯萎的榆树。蓦然,他的心中涌过一缕清爽的风,他豁然醒悟:父亲平淡的话语中透着深刻的哲理——即使生命力再顽强的一粒种子,也不能省略了泥土,只有把生命的根扎得更深、更牢,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长成久久葱郁的参天大树……

于是,他扔掉了所有的烦恼,在一番仔细的思索和考察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他选择了极有市场前景的盆花栽培,并很快赢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城镇美化速度的日趋加快,他的事业越做越大,拥有了跨省的大公司,有了20多个大型花卉培育基地,优质产品飘洋过海,畅销于欧美市场……

如今已是身价过千万元的他,在一次高校毕业生报告会上,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那些初涉人生的学子们——一定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和自己的位置,一定要把生命之根扎到厚实的泥土中,省略了泥土,可能会生存一时,但决不会让生命之树常青……

道理极其简单:每个人都有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位置,那些大的成功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善于审时度势,找到了最佳的努力方向,让自身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