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新校释
5324800000044

第44章 论语通检(2)

腥/228

新/228

雍/228

酱/228

意/228

廉/228

阙/228

粮/228

数/228

慈/228

滥/228

溺/229

慎/229

塞/229

寝/229

窥/229

誉/229

谨/229

禘/229

裨/229

辟/229

群/229

殿/229

十四画

静/229

慝/229

墙/230

兢/230

歌/230

嘉/230

暮/230

慕/230

蔡/230

蔽/230

聚/230

殡/230

磋/230

愿/230

臧/230

雌/231

裳/231

舞/231

箕/231

算/231

箪/231

管/231

僎/231

舆/231

貌/231

馑/231

疑/231

鲜/231

竭/231

端/232

韶/232

精/232

漆/232

慢/232

寡/232

察/232

窬/232

谮/232

谲/232

缧/232

緅/232

十五画

耦/232

慧/232

聪/232

輗/233

樊/233

播/233

撤/233

踖/233

踧/233

/233

颛/233

暴/233

稷/233

稻/233

稼/233

篑/233

僻/233

牖/233

滕/233

德/233

/234

馔/234

鲤/234

颜/234

毅/235

熟/235

憎/235

翩/235

履/235

戮/235

缭/235

十六画

瓢/235

颠/235

鄹/235

薨/235

薛/235

薄/235

燕/235

磬/235

噫/236

默/236

器/236

穆/236

儒/236

衡/236

雕/236

辨/236

磨/236

燧/236

澹/236

憾/236

避/236

十七画

鞟/236

鞠/236

藏/237

磷/237

黻/237

蹈/237

黜/237

魏/237

魋/237

餲/237

襄/237

襁/237

翼/237

孺/237

十八画

鞭/237

騧/237

覆/237

瞽/237

瞻/237

皦/237

襜/237

十九画

醯/238

蘧/238

藻/238

/238

鼗/238

羹/238

骥/238

二十画

攘/238

躁/238

饐/238

/238

灌/238

譬/238

巍/238

二十一画以上

霸/238

懿/238

躩/238

一画·二画论语通检

通检

一画

一言以蔽之/2·2//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者乎/4·6//

吾道一以贯之/4·15//

一则以喜/4·21//

一则以惧/4·21//

回也闻一以知十/5·9//

赐也闻一以知二/5·9//

至一邦/5·19//

一箪食一瓢饮/6·11//

齐一变至于鲁/6·24//

鲁一变至于道/6·24//

举一隅示之而不以三隅反/7·8//

有一妇人焉/8·20//

未成一篑/9·18//

虽覆一篑/9·18//

降一等/10·4//

长一身有半/10·7//

以吾一日长乎尔/11·24//

一日克己复礼/12·1//

一朝之忿忘其身/12·21//

一言而兴邦/13·15//

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13·15//

一言而丧邦/13·15//

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13·15//

一匡天下/14·18//

予一以贯之/15·3//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15·24//

问一得三/16·13//

毋求备于一人/18·10//

君子一言以为智/19·25//

一言以为不智/19·25//

在予一人/20·4//

二画

周监于二代/3·14//

赐也闻一以知二/5·9//

三分天下有其二/8·21//

于斯二者何先/12·7//

二吾犹不足/12·9//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16·1//

闻斯二者/16·13//

见其二子焉/18·7//

二三子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3·24//

二三子以我为隐子乎/7·24//

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4//

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9·12//

夫二三子也/11·10//

二三子/17·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4//

三十而立/2·4//

四十而不惑/2·4//

五十而知天命/2·4//

六十而耳顺/2·4//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4//

子张问十世可知欤/2·23//

回也闻一以知十/5·9//

陈文子有马十乘/5·19//

十室之邑/5·28//

五十以学/7·17//

予有乱臣十人/8·20//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9·22//

方六七十/11·24//

如五六十/11·24//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1·24//

盖十世希不失矣/16·2//

年四十而见恶焉/17·25//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4//

方六七十/11·24//

童子六七人/11·24//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1·24//

善人教民七年/13·29//

作者七人矣/14·39//

不可以为卜筮/13·22//

八佾第三/3·//

八佾舞于庭/3·1//

周有八士/18·11//

人不知而不愠/1·1//

其为人也孝悌/1·2//

其为人之本欤/1·2//

为人谋而不忠乎/1·3//

节用而爱人/1·4//

泛爱众而亲人/1·5//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1·9//

不患人之不己知/1·15//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0//

人而无信/2·22//

人而不仁/3·3//

人而不仁/3·3//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3·15//

人以为谄也/3·18//

殷人以柏/3·21//

周人以栗/3·21//

仪封人请见/3·24//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4·5//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4·5//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4·7//

君子哉若人/5·3//

御人以口给/5·5//

屡憎于人/5·5//

始吾于人也/5·10//

今吾于人也/5·10//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5·12//

吾亦欲无加诸人/5·12//

晏平仲善与人交/5·17//

久而人敬之/5·17//

匿怨而友其人/5·25//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人不堪其忧/6·11//

汝得人焉尔乎/6·14//

人之生也/6·19//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6·21//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21//

井有人焉/6·26//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6·30//

己欲达而达人/6·3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7·2//

伯夷叔齐何人也/7·15//

古之贤人也/7·15//

其为人也/7·19//

我三人行/7·22//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7·27//

人洁己以进/7·30//

人必知之/7·32//

子与人歌而善/7·33//

文莫吾犹人也/7·34//

诲人不倦/7·35//

人之将死/8·5//

君子人欤/8·7//

君子人也/8·7//

人而不仁/8·11//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8·20//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8·20//

有一妇人焉/8·20//

九人而已/8·20//

达巷党人曰/9·2//

匡人其如予何/9·5//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9·11//

乡人饮酒/10·13//

乡人傩/10·14//

问人于他邦/10·15//

伤人乎/10·17//

野人也/11·1//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1·4//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恸/11·9//

未能事人/11·11//

鲁人为长府/11·13//

夫人不言/11·13//

由也兼人/11·20//

贼夫人之子/11·23//

有民人焉/11·23//

冠者五六人/11·24//

童子六七人/11·24//

而由人乎哉/12·1//

勿施于人/12·2//

人皆有兄弟/12·5//

与人恭而有礼/12·5//

听讼吾犹人也/12·14//

君子成人之美/12·16//

不成人之恶/12·16//

虑以下人/12·20//

无攻人之恶/12·21//

爱人/12·22//

知人/12·22//

人其舍诸/13·2//

如正人何/13·13//

人之言曰/13·15//

人之言曰/13·15//

与人忠/13·19//

斗筲之人/13·20//

南人有言曰/13·22//

人而无恒/13·22//

及其使人也/13·25//

及其使人也/13·25//

君子哉若人/14·6//

尚德哉若人/14·6//

惠人也/14·10//

仁人也/14·10//

子路问成人/14·13//

亦可以为成人矣/14·13//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14·13//

亦可以为成人矣/14·13//

人不厌其言/14·14//

人不厌其笑/14·14//

人不厌其取/14·14//

今之学者为人/14·25//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14·26//

子贡谤人/14·31//

不患人之不己知/14·32//

不尤人/14·37//

作者七人矣/14·39//

古之人皆然/14·42//

修己以敬人/14·44//

修己以安人/14·44//

失人/15·8//

智者不失人/15·8//

志士仁人/15·9

子贡问为人/15·10//

远佞人/15·11//

佞人殆/15·11//

人无远虑/15·12//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15·15//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

小人求诸人/15·21//

君子不以言举人/15·23//

不以人废言/15·23//

勿施于人/15·24//

吾之于人也/15·25//

人能弘道/15·29//

非道弘人/15·29//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

乐道人之善/16·5//

吾见其人矣/16·11//

未见其人也/16·11//

邦人称之曰君夫人/16·14//

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16·14//

君子学道则爱人/17·3//

信则人任焉/17·5//

惠则足以使人/17·5//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17·9//

恶称人之恶者/17·23//

殷有三人焉/18·1//

人曰/18·2//

直道而事人/18·2//

枉道而事人/18·2//

齐人馈女乐/18·4//

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18·6//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8·6//

毋求备于一人/18·10//

于人何所不容/19·3//

人将拒我/19·3//

如之何其拒人也/19·3//

人未有自致也者/19·17//

人皆见之/19·21//

人皆仰之/19·21//

在人/19·22//

他人之贤者/19·24//

人虽欲自绝/19·24//

善人是富/20·3//

不如仁人/20·4//

在予一人/20·4//

俨然人望而畏之/20·9//

犹之与人也/20·9//

无以知人也/20·10//

(又见“小人”、“门人”)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1·5//

子入太庙每事问/3·15//

入太庙每事问/3·15//

将入门/6·15//

入/7·15//

危邦不入/8·14//

入则事父兄/9·16//

入公门/10·4//

入太庙每事问/10·22//

未入于室也/11·14//

亦不入于室/11·18//

君子不入也/17·6//

鼓方叔入于河/18·9//

播鼗武入于汉/18·9//

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18·9//

小德出入可也/19·11//

不得其门而入/19·23//

事父母几谏/4·18//

其几也/13·15//

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13·15//

其几也/13·15//

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13·15//

与之粟九百/6·5//

九人而已/8·20//

子欲居九夷/9·14//

桓公九合诸侯/14·17//

君子有九思/16·10//

割鸡焉用牛刀/17·3//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5//

事父母能竭其力/1·6//

为力不同科/3·16//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者乎/4·6//

我未见力不足者/4·6//

力不足也/6·12//

力不足者/6·12//

子不语怪力乱神/7·21//

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8·22//

管仲之力也/14·17//

骥不称其力/14·35//

吾力犹能肆诸市朝/14·38//

陈力就列/16·1//

无乃太简乎/6·2//

无乃为佞乎/14·34//

无乃尔是过欤/16·1//

韶尽美矣又尽善矣/3·25//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4·18//

又问/5·8//

唯恐又闻/5·14//

至一邦则又曰/5·19//

又何怨/7·15//

又多能也/9·6//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12·10//

既庶矣又何加焉/13·9//

既富矣又何加焉/13·9//

又相之/14·18//

/又其次也16·9//

他日又独立/16·13//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

又谁怨/20·9//

又焉贪/20·9//

三画三画

吾日三省吾身/1·3//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1·10//

诗三百/2·2//

三十而立/2·4//

三家者以雍撤/3·2//

取于三家之堂/3·2//

管氏有三归/3·22//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4·20//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5·19//

三已之/5·19//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5·20//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6·7//

举一隅示之而不以三隅反/7·8//

子行三军/7·11//

三月不知肉味/7·14//

我三人行/7·22//

三以天下让/8·1//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8·5//

三年学/8·13//

三分天下有其二/8·21//

三军可夺帅也/9·25//

祭肉不出三日/10·9//

出三日不食之矣/10·9//

三狊而作/10·32//

南容三复白圭/11·5//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11·24//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1·24//

于斯三者何先/12·7//

诵诗三百/13·5//

三年有成/13·10//

夺伯氏骈邑三百/14·10//

君子道者三/14·30//

三年不言/14·42//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14·42//

斯亦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也

/15·25//

三世希不失矣/16·2//

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16·3//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16·4//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16·5//

侍于君子有三愆/16·6//

君子有三戒/16·7//

君子有三畏/16·8//

问一得三/16·13//

古者民有三疾/17·15//

三年之丧/17·20//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17·20//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17·20//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17·20//

夫三年之丧/17·20//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7·20//

殷有三人焉/18·1//

三黜/18·2//

焉往而不三黜/18·2//

三日不朝/18·4//

三板缭适蔡/18·9//

君子有三个变化/19·9//

(又见“二三子”)

三子

异乎三子者之僎/11·24//

三子者出/11·24//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1·24//

告夫三子/14·22//

君曰告夫三子者/14·22//

之三子告/14·22//

(又见“二三子”)

子张问干禄/2·18//

而谋动干戈于封内/16·1//

比干谏而死/18·1//

亚板干适楚/18·9//

于(略)

工欲善其事/15·10//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19·7//

士志于道/4·9//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7·12//

士不可以不弘毅/8·8//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12·20//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13·20//

可谓士矣/13·20//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13·28//

可谓士矣/13·28//

士而怀居/14·3//

不足以为士矣/14·3//

志士仁人/15·9//

友其士之仁者/15·10//

柳下惠为士师/18·2//

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18·6//

岂若从避世之士哉/18·6//

周有八士/18·11//

士见危致命/19·1//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19·19//

小人怀土/4·11//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5·10//

下而饮/3·7//

不耻下问/5·15//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21//

祷尔于上下神祇/7·36//

拜乎下/9·3//

吾从下/9·3//

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10·2//

下如授/10·5//

虑以下人/12·20//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12·21//

小人下达/14·24//

下学而上达/14·37//

困而不学斯为下矣/16·9//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

/16·12//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17·2//

恶居下而讪上者/17·23//

孔子下/18·5//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19·20//

(又见“天下”)

小大由之/1·11//

大车无輗/2·22//

大哉问/3·4//

亦可以无大过矣/7·17//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8·7//

大哉尧之为君也/8·19//

唯天为大/8·19//

大哉孔子/9·2//

且予纵不得大葬/9·12//

摄乎大国之间/11·24//

孰能为之大/11·24//

出门如见大宾/12·2//

使民如承大祭/12·2//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

小不忍乱大谋/15·27//

而可大受也/15·34//

小人不可大受/15·34//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8·7//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18·10//

我之大贤欤/19·3//

大德不逾闲/19·11//

贤者识其大者/19·22//

周有大赉/20·3//

无小大/20·9//

大夫

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5·19//

犹吾大夫崔子也/5·19//

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10·2//

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10·2//

以吾从大夫之后也/11·7//

不可以为滕薛大夫/14·12//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14·19//

以吾从大夫之后/14·22//

以吾从大夫之后/14·22//

事其大夫之贤者/15·10//

自大夫出/16·2//

则政不在大夫/16·2//

政逮于大夫四世矣/16·3//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19·23//

大臣

仲由冉求可谓大臣欤/11·22//

所谓大臣者/11·22//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18·10//

大人

畏大人/16·8//

狎大人/16·8//

遇丈人以杖荷蓧/18·7//

丈人曰/18·7//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6//

与朋友交而有信/1·6//

求之欤抑与之欤/1·9//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14//

吾与回言/2·9//

始可与言诗已矣/3·8//

吾不与/3·12//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4·5//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4·5//

未足与议也/4·9//

义之与比/4·10//

可使与宾客言也/5·8//

汝与回也孰愈/5·9//

吾与汝俱弗如也/5·9//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