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新校释
5324800000008

第8章 学而第一(1)

【题解】

此篇旧凡十六章,其中“巧言令色”章因重见《阳货》篇而于彼较协于此突兀,当系错衍,今删之,余十五章。各章无统一主题,但以劝学为主,兼言孝、悌、信、义等修身为人、处世交友,及治国为君之道,除“子曰”诸章外,多为增订者所增。篇名“学而”二字,取首章“子曰”以下前二字,本无深义,惟其首篇、首章以“学”字始,体现编者以学为先的用心。《礼记·学记》云:“君子如欲化民,其必由学乎!”与此思想一致。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校】

不亦悦乎,“悦”旧作“说”,从皇本、正平本、敦煌一唐写本改今字。

【释】

子曰:“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后代称“先生”。“曰”,说也。孔子弟子记孔子语录,故题“子曰”。后皆同。

学而时习之:“学”,本指学礼,故下言“习”。《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而”,连词,连接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时”,谓适时、随时。《礼记·学记》:“当其可之谓时。”“习”,在古文字像鸟扇动双翅之形,指小鸟练习飞。《逸周书·时训解》:“鹰乃学习。”引申有练习、实习、演习乃至温习、复习之义。此指演习、练习,或实习。旧释温习、复习,皆非,温习、复习未必使人悦。

不亦悦乎:“不亦……乎”,固定句式,相当于今“不是……吗”,“亦”为语助词,旧或释“也”,非。 “悦”,愉悦、愉快,隐于内心。

有朋自远方来:“朋”,“朋友”之省。“朋”字在古文字作“”,像连在一起的双串贝之形,引申指二人关系特好,像绑在一起一样,故有“朋友”之说。包咸、郑玄皆云“同门曰朋”,于训诂没有依据,不可从信。今或释“志同道合者”,尤无据。《说文》解为“古文‘凤’”,实借字。

不亦乐乎:“乐”,欢乐、快乐,形于体表。

人不知而不愠:“人”,别人、他人,与己相对。“知”,知道、了解。“愠”,音蕴,恼怒。

君子:指人格在上,有道德、有涵养之人。

【训译】

先生说:“学了以后随时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而不恼怒,(这)不是君子吗?”

【章旨】

此章“学而”句本义是劝人学与习,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朋”句是劝人广交天下朋友;“人不知”句是劝人要有涵养。三句本无联系,只因皆与心情有关,故连说之。三句本皆孔子教弟子之言,《论语》编者以之为首篇首章,重取“学”义,体现其教学为先及为政需先学的思想。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校】

其为人也孝悌,“悌”旧作“弟”,从皇本、正平本、敦煌诸唐写本改今字。下同。

其为人之本欤,“人”旧作“仁”,按仁不得有本末,且孝悌与仁无关,更不得为仁之本,作“其为仁”于文亦不可通,“仁”字必误,今从敦煌一唐写本及前人陈善、王恕、焦氏、朱彬、江声、王肈、黄汝成诸家(见程树德《论语集释》)说改。“欤”旧作“与”,改今字。

【释】

有子:孔子弟子有若,鲁人,小孔子十三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旋罢。此作“有子”,是晚辈尊称。

其为人也孝悌:“为人”,做人、行身。“也”,有表时作用。“孝”,善事父母;“悌”,顺从兄长。

而好犯上者鲜矣:“好”,喜好、喜欢。“犯”,触犯、冒犯。“上”,上司、君主,地位在上之人。“鲜”,少也。

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作乱”,造反、破坏社会秩序。“未之有”,不曾有过。

君子务本:“务”,致力于、追求。“本”,根本。

本立而道生: “道”,《说文》:“所行道也。”此指其人生之道。

其为人之本欤:“其”,推量之词。“为人”,与前“其为人也孝悌”之“为人”同。

【训译】

有若先生说:“如果为人孝悌却喜欢犯上的,很少;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还不曾有。君子(做事)求根本。(做人的)根本一旦树立,(人生之)路也就(随之)产生。孝悌,大概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章旨】

此章论孝悌,教做人。孝悌既是为人之本,为人就当抓住孝悌。为人孝悌者既不犯上作乱,欲求社会安定就当提倡孝悌。

1·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校】

按:此章无误字。一本“交”下有“言”字,衍,后人所增。

【释】

曾子:指曾参,孔子弟子,字子舆,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小孔子四十六岁,此称出曾参弟子之口。

吾日三省吾身:“日”,谓日日,即每天。“三”,指下列三事。省,反省、自问。“身”,自身、自己。言日以三事反省自己。旧释“每日三次”或“每天多次”,皆非。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读去声。“为人”,替人、给人。“谋”,谋划、谋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相交、交往。“信”,诚实、守信。

传不习乎:“传”,名词,音撰,指先生所传授的文献。 “习”,温习、复习。

【训译】

曾先生说:“我每天以三件事反省我自己:替人谋划,却不忠诚吗?与朋友相交,却不诚实吗?先生所传授的文献,不曾复习吗?”

【章旨】

此章教人省己,亦劝学,重在“传不习乎”一句。每天反省三事,则三事必能每天履行。然而每天行事不一,不必天天都有替人谋或与朋友交之事,即皆有之,亦不必各一次或多次,其言“日省”,谓有则必省而已。

1·4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校】

导千乘之国,“导”旧作“道”,古字,从皇本、正平本、敦煌一唐写本改今字。

【释】

导千乘之国:“导”,引领、领导。“乘”音剩,单位量词,一辆兵车。“千乘之国”,泛指诸侯大国。《礼记·坊记》:“制国不过千乘。”

敬事而信:“敬”,认真对待。“事”,各种事务。“信”,诚信、有信用。

节用而爱人:“节”,节约。“用”,费用、财用。“人”,指民,释官吏非,治国未有只爱官不爱民者。国之用皆民脂民膏,节用即是爱民。

使民以时:“使”,使役。“以”,按照、依据。“时”,时令。使民以时,谓不在农忙之时使役百姓。

【训译】

先生说:“领导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应当)认真处事而守信,节约费用而爱民,使役百姓(要)依据时令。”

【章旨】

此章是孔子对治国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或期望,体现孔子的治国思想。敬事而守信,是其前提大纲,不敬事则事不成,不守信则民不信。节用而爱民,民必拥戴。使民以时,则民不怨,且根本不废。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1·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校】

出则悌,“悌”旧作“弟”,古字,今从皇本、正平本、邢本及敦煌诸唐写本改今字。

泛爱众而亲人,“泛”旧作“汎”,古字,今改通用字。“人”旧作“仁”。按“仁”与“众”不相对,当以音误。《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云:“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正作“亲人”,今据改。

【释】

弟子:弟与子,皆幼小者,今所谓小孩子。

入则孝,出则悌:“入”,谓入门,回家也。“出”,谓出门,在外也。“孝”,敬事父母;“悌”,顺从兄长。

谨而信:“谨”,《说文》:“慎也。”谓慎言语。“信”,诚实、守信。

泛爱众而亲人:“泛”,广泛地。“众”,众人。泛,故曰众。“亲”,亲近,不生分。“亲人”,谓亲近于人,对人亲热。旧作“亲仁”而释为亲近仁者,非是,仁者爱人,不待人亲。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谓行以上诸事。 “以”,用也。“文”,文献。“学文”,读书学习。

【训译】

先生说:“小孩子回家孝敬父母,出门顺从兄长;说话谨慎而诚实,广泛地爱人并亲近人。还有余力,就用来读书学习。

【章旨】

此章是孔子对少年儿童的要求与期望。孝悌为做人之本,故当从小培养;祸从口出,故当从小养成说话谨慎的习惯;诚实不说假话,亦更需从小培养;少小不努力则老大徒伤悲,故当从小学文。

1·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校】

贤贤,当作“见贤”,以音误,说详【释】。

与朋友交而有信,旧本“交”后有“言”字。按: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无异于说与一般人交不必言而有信,故非正言。又多一“言”字,与上诸句句法参差。前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正无“言”字。旧本上章或有“言”字,则上章又句法参差。是二章皆不应有“言”字,此“言”字必后人误增,故删。

【释】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魏人,小孔子四十四岁。

贤贤易色:旧有数解:(1)尊重贤人,改易其平常之色;(2)以好色之心好贤;(3)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4)娶妻重德不重色。今人多从后说。今按:后三说皆以“色”为女色,实不可信,后说为甚。贤贤与女色不相涉,色与学无关联,且学者未必皆能“易”色。释前“贤”为动词于古语法可通,“贤贤”即以贤为贤,敬贤也。 然而人敬贤未必就能易色,惟有当面见之,方能改易,是(1)说亦不可信。又释“易”为轻,与“贤”不对,“贤”无重义。“易”必是改易之义,故“贤贤”必当作“见贤”。“贤”从“”得音,“”音坚,亦见母字,韵相转,故误。见到贤者而改变其容色,正是见贤思齐、谦虚向善,和好学上进的表现,故曰亦谓之学矣。若言女色、妻室,则与“学”无关。

事君能致其身:“事”,侍奉。“致”,献也。“身”,谓性命。

与朋友交而有信:“信”,谓信用。“有信”,不失信也。前章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读书学习、受教育。

【训译】

子夏说:“见到贤能的人改变容色,侍奉父母能尽其全力,侍奉国君能献出性命,与朋友相交而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说没念过书,我一定说他受过教育。

【章旨】

此章讲受教育对人的影响,旨在劝人接受教育,亦教人敬贤、事父母、事君、交友。受教育能改变人的素质,故有此等表现。而此等之人,正是父母、国君、朋友及社会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