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间艺术卷)
5328900000010

第10章 民间舞蹈(5)

在当地还有一种叫做云牌太狮的舞,让这种舞蹈兴起的灯被称作“太狮云牌灯”,这是传统的手狮舞的诞生,是马桥镇的钮氏家族创造出来的。相传,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一个其貌不扬的矮子逃到了马桥镇,这个矮子遇到了名门望族钮家的老爷。这个矮子自称自己姓宋,说起话来毫不扭捏,处处显示出学问。钮老爷见他谈吐不俗,就将他带回家中,聘请他为自己的儿孙教书。在这位矮子过99个元宵节的时候,钮家的小公子钮永建吵着要去看灯,他让矮子老师带他去。矮子抱起了小公子就出了门。

大街上,钮家小公子看得那叫一个瞠目结舌,他见到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年幼的小公子为这新鲜的事物表现得十分兴奋,他的脚下像是生出了祥云,与舞狮子的人一起跳起舞来,谁知一个趔趄,跌倒在矮子的怀里。等到小公子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的老师已经没有呼吸、双目紧闭了。

钮家小公子长大后,他喜欢拳术,喜欢行侠仗义,他曾经自己动手扎了一个大灯笼,那是一只“太狮灯”,这只灯和牛一样大,之后又做了八个云牌灯。在马桥镇上举行赛灯的时候,他就展示了“太狮云牌灯”,这个灯成为灯中的魁首。后来,钮家小公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主将,乡亲们为了赞颂他,特地编出了一支叫做“云牌太狮灯”的舞蹈。20世纪20年代,钮公子在南京担任国民党江苏省省主席,在他的领导下,手狮舞在南京广为流传。辞职后,他在自己的故乡创办了省立俞塘民众教育馆。所以,在他的倡导下,群众文化活动很是频繁,每当元宵节的时候,当地的舞狮们自发地组织团队,他们和多种多样的技艺一起表演。如,龙灯、蚌灯、马灯、荡湖船、高跷、丝竹班等。

这样欢腾的表演会持续到清明节后,之后,人们便会把制作出来的狮子灯给烧毁。因此,在马桥镇和一些附近的城镇都会有扎彩灯的高手,狮子灯大多是出自他们之手,而他们往往又是舞狮者。

20世纪50年代之后,当地的灯会和庙会都相继停办,而手狮舞也逐渐地被人们遗忘,1983年5月的时候,上海文化馆来到了马桥镇,他们将舞狮传人和民间舞蹈者留下的资料加以整理,根据资料重新排演手狮舞。并且在隔年去了上海表演,参加了元宵灯会,手狮舞才被关注。

手狮舞在表演过程中,表演队和村庄每家每户都有个潜规则,就是手狮舞表演结束后,在更换另一家的时候,该户人家必须用放鞭炮的形式请手狮舞队进家门表演,狮舞无论进到哪个村表演,不论该村农户大小、贫富、远近,都要挨门逐户玩遍为止,这叫“宁卯一村,不卯一家”。农户们看了手狮舞者的表演,都会给出自己的谢礼,不论多少,表演者都不计较。答谢分为四个档次,依次是:鸡茶、蛋茶、面茶和糕茶。

手狮舞在锣鼓点的指引下,穿梭打斗,进退有序。其主要动作有“就地翻滚”,利落而精神抖擞;“二狮抢球”,精彩刚烈而不失可爱!此外还有“八狮串井”,表演起来威猛而灵动。最精彩的要算“蛟狮盘柱”,舞者相接,叠如罗汉,狮者相连,宛如蛟龙,壮观中充满了技巧!

目前,“手狮舞”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加入了现代化元素,我们在大型企业开业,或者是活动表演中,都可以看到手狮舞。其艺术魅力和当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近十多年来,手狮舞享誉大江南北,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及省、市级殊荣。人们希望这项技艺可以永垂不朽,在中华民族内继续发扬光大。

秧歌

秧歌是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是北方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种。在民间,人们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对秧歌分为两大类:踩高跷的表演方式称为“高跷秧歌”,之外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以来,流传的秧歌大多指的是“地秧歌。”它流传渊源,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民间武术、杂技同戏曲的技艺形式,最终形成了秧歌这一文化艺术。早在宋朝时,就已经有对秧歌的记载。

南宋著名学者周密在他所编著的《武林旧事》一书中,就有对民间舞队“村田乐”的记载。清代诗人吴锡麟在他的《新年杂咏抄》一书中,明确地指出村田乐和秧歌之间的传承关系。到清朝时,随着中国农耕社会的发展,秧歌流传到全国各地,并衍生各种秧歌流派。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秧歌又唱又扭,并在村中串游表演,因此当时的秧歌又称为“唱秧歌”和“跑秧歌”。城镇的秧歌只扭不唱,因此又称为“扭秧歌”。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主办方郑重论述了秧歌在文艺发展中的作用,由此拉开了“延安新秧歌运动”。在毛泽东主席的鼓舞下,文艺专家对秧歌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并融入时代元素,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的喜爱。随着解放战争的步伐,“新秧歌”很快流传到全国各地。

现在各地的秧歌主要以舞队的形式进行表演,舞队的规模少的有十几人,大的队伍达到上百人,除了集体舞蹈活动外,还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表演的需要,还用到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鞭等道具,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伴奏。各地的秧歌舞法、动作、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姿态柔婉,美不胜收。

秧歌流派极多,按照地域来分,可分为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陕北秧歌、抚顺地秧歌等。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主要流传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据考证昌黎地秧歌产生于元代,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从内容到表演形式,昌黎地秧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在形式上,昌黎地秧歌主要分为“昌黎地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类别,分为“妞”、“丑”等行当。昌黎地秧歌在产生之初,各行当均由男性角色的表演为主,在角色、服装上,深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昌黎地秧歌同当地的歌舞、小戏等民间艺术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表演形式活泼,反映内容十分丰富,反映出角色化、行当化的艺术特征,能够深刻地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昌黎地秧歌的舞蹈动作,强调肩、胯、膝、腕等身体部位的配合协调,扭动灵活,处处体现出诙谐情趣。新中国成立后,昌黎地秧歌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汇演,并多次获奖。

鼓子秧歌主要在今天的鲁北地区流传,同山东省境内流传的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相传,鼓子秧歌起源于北宋时期。

据当地著名老艺人相传,北宋仁宗年间,山东商河一带连年受到干旱等灾害的威胁,仁宗皇帝派以廉洁为名的大臣包拯,从河南到山东放粮赈灾,包公的手下还将鼓子秧歌传给了当地百姓。后来,每逢新春佳节和重要节日,当地人民就扭起鼓子秧歌,表达对包公的感激之情,一直流传到今天,鼓子秧歌成为当地的民俗活动。到明朝时,鼓子秧歌和当地的风俗相融合,渐渐形成了今天流传的形式,并在清朝时达到了鼎盛局面。

鼓子秧歌在当地民间,男女老少都会跳,商河地区的二十一个乡镇、八百多个村子,都能够组织起秧歌队,且各乡各镇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现存的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在舞队进入场地前的舞蹈活动;“跑场”则是表演活动的主体,其中又分不同角色表演,有“文场”和“武场”。跑场表演的舞蹈队形十分丰富,有“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四门斗”等上百种。鼓子秧歌舞蹈动作粗豪,轻巧敏捷,表演者组织严密,形式完美,将鼓子秧歌的气势磅礴和蕴藏的历史文化完美地展现出来,并多次在全国性的文艺表演中获奖。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耍秧歌”、“跷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在山东省胶州市东小屯村地区一带流传,起源于清朝后期。

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后期的咸丰年间,清朝宋观炜所做的《秧歌词》中,记述了当地人民秧歌舞蹈动作、行当、服装道具等情况,根据此推断,当时的秧歌情况同现在基本相同。

胶州秧歌的角色,主要包括有膏药客、翠花、棒槌、鼓子等角色,基本动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时又可分为“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又分“十字梅”、“四门斗”等队形。新中国成立后,相关人员曾经先后7次到胶州地区,对胶州秧歌进行整理和挖掘工作,现在已经将它编入汉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中。胶州秧歌土生土长,表演活动由群众自主参与,是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从中展现了胶东地区农村妇女独有的健美体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海阳大秧歌主要在山东的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流传,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海阳大秧歌产生于中国的明朝。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指挥者、集体表演者等部分组成,在表演时,依次上场。

陕北秧歌是陕北高原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可以称为“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内容。它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抚顺地秧歌,因为起源于清朝的统治故地,清朝在入关前被称为“鞑子”,因此,抚顺地秧歌又被称为“鞑子秧歌”,它形成年代久远,极具民族性、民间性和地域特色。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也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人们对文化的赏析态度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今能够真正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已经寥寥无几,时刻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所以,对秧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传承了千年的文化不能任其灭亡。

翼城花鼓

说到花鼓,最有名的还是翼城的花鼓,我们知道,山西省的翼城县位于山西省地理要地临汾市的南部,它自古以来都是陕、甘、豫的咽喉要地。因此,翼城县称为三省的文化交会处,而翼城的花鼓技艺就诞生在这人杰地灵的地方。

翼城花鼓源远流长,具体的起源时间已经不可考察,通过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料推断,翼城花鼓应当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之前。

在翼城县杨家祠堂的牌匾上,有这样一段话:“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得热烘烘。”由此可见,当时花鼓已经在翼城等地出现,并用来庆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

到了明朝年间,翼城花鼓已经在当地开始盛行。相传,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娘娘,她的老家就在翼城县西关村。后来李娘娘父亲去世,李娘娘回乡祭拜亡父。当地百姓便组织了红红火火的表演活动,尤其是花鼓活动,表演过后,李娘娘十分的高兴,她当场就赏了表演花鼓的人三千两白银。从此以后,翼城花鼓就在当地流传了起来。

从清朝到现在,翼城花鼓已经不再是最初用来欢迎贵人的形式,在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等大型活动时,也会进行花鼓的表演,当地人用“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的诗句,形象地向人们介绍了翼城花鼓的盛况。

近年来,翼城花鼓不断地得到振兴和发展,并多次被搬上舞台,参加全国性的表演活动。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庆典上,翼城花鼓大显风采;2005年,在中国首届国际黄河合唱节大赛上,翼城花鼓夺得表演金奖;2006年10月,翼城花鼓参加央视民间舞蹈的演出。

翼城县的打花鼓活动,还可以被称作“逗花鼓”和“闹花鼓”,它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气势十分的恢弘壮阔。在晋南各县,处处都有打花鼓的民间活动,唯独翼城花鼓最为别具一格。历经千年的传承、发展,翼城花鼓不仅成为一项极具特色的晋南民间舞蹈,还广泛地传播到陕西、内蒙古、天津、河南等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