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间艺术卷)
5328900000014

第14章 民间刺绣(3)

经过多年的总结发展,沈寿在1910年,完成了第一幅仿真绣作品《意大利皇后像》,这幅绣品在中国展出时引起社会的轰动。当时意大利正在召开万国博览会,于是清政府便将这幅仿真秀送到意大利首都罗马展示,这让参加世博会的各国人员瞪大了眼珠子,而这幅画像获得了“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后来,清政府为了表示和意大利之间的友好,将这幅仿真秀送给了意大利王室,意大利举朝轰动,在拍案叫绝的同时,意大利皇帝、皇后还亲自写信,高度赞扬中国的刺绣艺术,并赠送带有意大利皇家徽章的钻石给沈寿,表示谢意。

从1912年到1915年三年中,沈寿完成了《耶稣像》仿真绣作品的创作,并在1915年参加了在巴拿马举行的艺术博览会,再次获得一等奖。他的这幅作品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再一次轰动,很多外国商人想要以重金购买沈寿这幅作品。沈寿却有爱国之心,不愿意让中国的文化艺术流落到国外,便婉言谢绝。

沈寿的这幅《耶稣像》,题材源自西洋油画《荆棘冠冕》,内容主要是耶稣头戴荆棘条,双掌掌心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情况。在制作时,由我国最早引进西洋画的教育家严文梁将这个摄影扫描到绣料上,再根据画面颜色进行配线染色,最后再一点点进行刺绣工作。虽然作品问世已经有百年之久了,但从不同的角度观赏,作品丝线依然散发着鲜亮的光泽,似乎可以让人感受到耶稣的肤质。

沈寿一生留下了《耶稣像》、《女优贝克像》、《蛤蜊图》等著名仿真绣作品。1921年,沈寿去世前,他将这些绣品都捐赠给了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江南地区迅速沦陷,为了不让这些仿真绣艺术作品沦落到日本人手中,张謇的家属将它们带到了英国占领下的香港,进行妥善的保管。1983年,张謇的后裔将绣品赠献给江苏省人民政府,现被南京博物馆收藏。

沈寿发明的仿真绣,作品传神、真实,形态逼真,这是国内其他刺绣所不能比拟的。而丝线的光泽鲜亮,明暗关系处理得当,绣品表面神态的变化又是西洋绘画所不能达到的。在用针选线上,沈寿也改变了传统刺绣中平铺直套的针法,他自然而然地按照物体的形态进行旋转铺绣。这些艺术特色形成了特殊的艺术风格,并引起人们的青睐,得以在南通、苏州等地流传开来。

沈寿同张謇一样,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1914年,张謇在南通建立了女工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的女子职业学校。办学期间,张謇制定并完善了刺绣职业的教育体系,并聘请沈寿来校讲课。他们将分散在民间各家各户的中国传统刺绣技术收集起来,进行专业的职业教育,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南通仿真绣让我们再次了解到中国刺绣技艺的精湛和多元化,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面。

土族盘绣

土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青海省的东北部地区,这里处于祁连山东南麓,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具有浓厚的土家族特色的刺绣艺术,便是土族盘绣艺术。

目前,这种刺绣技艺主要在甘肃境内的互助县地区流传。从当地挖掘出来的盘绣工艺品可以推断,盘绣艺术出现于公元4世纪。

在我国都兰县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学者在吐谷浑的墓葬中发现了类似于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断出盘绣工艺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吐谷浑原本是我国辽东地区的游牧少数民族,因为和其他少数民族存在纠纷,并且落于下风,所以才迁到这里。后来吐谷浑逐渐消失,但是他们创造的文明在青海地区流传下来。考古学家推断,我国的少数民族土族,便是吐谷浑的后裔。

土家族盘绣是吐谷浑留给我国最大的文化遗产。它同国内其他刺绣工艺相比,土族刺绣是最具少数民族气息的文化,对一名土族女子来说,刺绣是她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课程。土家族女子在出嫁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娘家举办一个土族刺绣的个人展览,将自己长期以来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物品,向娘家人逐个展示,到了婆家后,还要给婆家人、庄邻和亲戚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绣品,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女子贤良淑德的品质。

土族盘绣有上千年的历史,盘绣色彩缤纷,图案形象十分的逼真,并在形、色、质、意等方面,综合体现出土家族的审美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判定。土家族盘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在研究民族学、美学上,提供了绝妙的材料。

盘绣的图案十分讲究,处处体现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主要流传下来法轮、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上千年来,盘绣的传承方式以母女相传为主,当然也存在着姐妹相传、婆媳相传等传承方式,现在的传承艺人,主要有麻宝青、牛玛索等。

土族盘绣就是指丝线绣,由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成,盘绣时一般七种颜色的彩线都要具备才成,这样做出来的盘绣作品鲜艳夺目,光彩绚丽。盘绣所用的针法也十分独特,操针时需要同时配有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根用作盘线,另一根用来缝线。盘绣时不用棚架固定,直接用双手进行刺绣。刺绣时,绣者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缝线穿在针眼上,操作时上下齐动,上针盘,下针缝。

在土族人当中,盘绣的用途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土族同胞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从他们穿着的服饰,再到日常生活用品,从家居装饰到社会生产用具,盘绣的踪影几乎无处不在。他们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腰带、围肚、鞋袜以及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有刺绣艺术的色彩。

随着社会多次的变迁,土族人的艺术结晶盘绣,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和变迁。随着当今社会元素文化的发展,外来文化对土家族本族文化带来了冲击,现在很多的土族年轻人,他们不再喜欢穿传统的土族服饰。以前在土族人婚礼上必备的绣花腰带,也被时尚豪华的婚纱礼服所替代。因为盘绣工艺极为复杂,而且盘绣艺品制作周期较长,年轻人对这个祖上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不再感兴趣,很少人愿意去学。

1949年新成立的人民政府,虽然很在意土族盘绣的发掘、抢救、保护,但却仍然不能改变土族盘绣所面临的危机,面临着很多很难解决的问题。目前老一辈的盘绣能手大多已经离世,一些盘绣绝迹未能得到传承便已经消失。现在年轻一代的少女,倾向于学习较为简单的刺绣,如剁绣、机扎等,造成了盘绣艺术缺乏后继人。

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土族盘绣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被越来越多的游客认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虽然刺激了盘绣工艺的振兴,却仍然难以改变面临灭绝的状态。人们希望政府能够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全力对这项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希望在我们的后世,这项工艺不会只是通过文字纪念的形式出现。

周至哑柏刺绣

周至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的西北部,南部同秦岭相接,向北濒临渭水,这里山川秀美,风景瑰丽,物产丰富,素有“金至周”的美誉。汉唐时期,周至属于京畿重地,由朝廷直接管辖。周至地区哑柏镇上,女子善绣,女子喜欢绣出荷包等物件送人,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刺绣之乡”,女子们的这种刺绣技艺被称作“周至哑柏刺绣”。

周至县有着悠久的蚕桑文化,该地区受到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这里很适合栽桑养蚕,因而周至县也盛产丝绸。中国先秦文学巨著《诗经》当中,就曾记载了周至县养蚕的状况。

先秦文学著作《尚书》,关于周至刺绣有过“衣画而裳绣”的记载,说明在周朝奴隶主贵族阶层,已经开始流行绣品。从周至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民众采桑养蚕、织布刺绣的情况。秦汉两朝,曾在周至县黑河以东兴建上林苑、长杨宫、五柞宫、葡萄宫、射熊馆等豪华富丽的宫廷庭院,当时,这些建筑的墙壁表面都装裱着各种富丽堂皇的刺绣作品。史籍上称:“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囊以藻绣,络以纶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

到了西汉中期,周至刺绣成为皇家专用绣品,直到隋唐时期,周至县成为京畿所在,周至刺绣开始在周至民间地区流传开来。

周至哑柏刺绣行业兴起于周至县的哑柏镇,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附近行猎,当时正值仲夏,日头火气正毒。唐太宗打猎累了,就到一棵柏树下乘凉,时间久了,柏树的树荫却始终不曾稍移,唐太宗对此大为惊奇,于是就问那棵柏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妙现象?那棵柏树自然无法回答唐太宗的问题,于是唐太宗就苦笑着说:“真是一棵哑巴柏树!”于是当地就被称为“哑柏镇”。由于哑柏镇地处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所以哑柏镇上的刺绣技艺很快流传在外,被世人广泛传颂,为了纪念哑柏镇,所以才在这种刺绣技艺前加上当地的名字。

唐朝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在周至县做过校尉,见到了当时民间纺纱刺绣的情况,做了一首名为《绣妇叹》诗,诗中写道:“连理花样绣罗襦,本拟新年饷小姑。自觉逢春饶帐望,谁能每日趁功夫?针头不解愁眉结,线缕难穿泪脸珠。虽凭绣床都不绣,同床绣伴得知无。”这首诗就是在赞颂“周至哑柏刺绣”的技艺精湛,而绣出的作品也很精致。唐朝周至哑柏刺绣直接受到唐朝宫廷刺绣的影响,当地民间流传的刺绣作品中处处保存着浓厚的宫廷气息,所以绣品风格艳丽,色彩华丽。到明朝时,当地的秦腔戏班中的戏子,唱戏时所用的服装,都是民间的周至刺绣绣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