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间艺术卷)
5328900000018

第18章 民间美术(3)

近年来,面花艺术已经走进了市场,在过节的时候,我们看到大批制作好的面花食品被人们所购买,受到很多人的欢迎。面花不仅仅是节日里的一种食品,而且也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带动起来的经济效益很好。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今的农村已经走向现代化,面花这一古老的面食艺术已由供神的祭品,变成了新民俗活动中馈赠亲友的礼品。它寄托了吉利,达到了祝贺的目的。

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等,它是民间艺人在面食上的一种手工技艺。面塑主要以糯米面为主材料,然后使用调料将糯米面染出不同的颜色,接着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人和物。

面塑历史悠久,早在我国汉朝的时候就有文字记载,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算得上是源远流长的技艺了。关于面塑,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在战乱频繁的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军师诸葛亮正率兵攻打南蛮,南蛮人不多,但是个个骁勇善战,诸葛亮七擒七纵后,终于将南蛮的将领孟获降服,而孟获在诸葛亮的游说下,终于愿意臣服,诸葛亮此次作战算是凯旋。他带着军队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沟,正当军队渡江的时候,江面忽然刮起了狂风,骇浪千尺,正铺天卷地地朝着诸葛亮的军队袭来。诸葛亮调整队伍,退到了安全的地带。

诸葛亮安顿好军心后,他站在江面,大江鬼哭狼嚎,根本是寸步难行,他心里担忧回去的时间被延误,而且这江水古怪,于是便把孟获召来,询问具体缘由。孟获说:“两军交战的时候,死去士兵的亡魂就汇集在这江内,他们因为没有办法回去和自己的父母妻儿团聚,所以便在这里兴风作浪,阻挠我们回去的路程。”

诸葛亮得知原因后,他说:“将军有什么主意,能够让将士们安全渡江?”

孟获说:“军师想要渡江的话,那么就必须要49颗人头来祭祀江水,这样才可保证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中百感交集,作战本就有死伤,但是现在要杀死自己军中49个人,心中实属不忍,于是便想出一个计谋。他把自己的厨子给召来,命厨子用面粉做成外皮,里面包着的是黑牛白马的肉,一共塑造出49个人头。诸葛亮此举也是死马当做活马医,他算准时辰,在江边陈设香案,把49个人头一一摆上案几上,接着将酒水洒入江水。刹那间,原本汹涌的大江立刻变得风平浪静,天空也是万里无云,于是军队顺利渡过大江。

因为这个故事,面塑的艺术逐步发展起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朝代的面塑所表达的元素都不相同,但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面塑大部分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面塑艺术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颜色丰富;第二是体积小,便于携带;第三就是材料便宜,制造出来的工艺品成本比较低。另外,面塑的使用功能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用于收藏和欣赏;第二类就是可以食用。用于收藏的面塑材料是用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等材料制成,而食用的面塑则是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捏面艺人的手艺可谓巧夺天工,他们在手中经过捏、搓,糅合竹刀雕中的切、刻、画等手法,就能塑造出惟妙惟肖的人物身体、手、头面、发饰和衣裳。制造一个面塑的时间很短,那生动的形象几乎可以用“信手拈来”这个词形容。在捏面人的手中,大部分面塑是婀娜多姿的美少女、天真烂漫的儿童,或者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历史中的大英雄。艺人们将这些面塑捏好后放置在玻璃框内,外表加工后,就成了人们口中的工艺品。

经过长时期的琢磨,现在的面塑保护工作很到位,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旅游者们十分喜爱,面塑成为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称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走四方,他们挑着面盒,走乡串镇,他们所捏出来的艺术品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却很受群众喜爱。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逐渐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龙凤花鸟文字

龙凤花鸟文字是民间文化,也是一种创新的艺术。艺人们在白纸上进行绘画,这些画是由一些花卉和禽鸟图案组成,近看细节是花鸟画,远看却是一幅字。这种字画结合的艺术被人们称为“花鸟画”,是一种巧妙的花鸟虫鱼组合书法。

在中国,我们会在一些春节庙会上,或者是一些节日中,都能够发现龙凤花鸟文字的艺人们。花鸟字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已经成为了一种街头艺术,和“涂鸦”差不过。早期的字画是一些吉祥的话语,以祈求吉利,现在,我们在庙会上看到的大部分是以顾客的姓名为主。

关于龙凤花鸟文字,在历史上也有很多记载,最早要追溯到汉朝。

传说,在汉灵帝当政期间,皇帝命令大学者蔡邑创作《圣皇篇》,以歌颂先帝们的伟大功绩,文章做好后,皇帝命令要把文字刻写在鸿都门上。

一日,御花园内,皇帝询问大臣,该用什么字体好,大臣们提出来的都不让皇帝满意。大学者蔡邑也很着急,他知道皇帝肯定会问到自己,现在自己也没有想出什么更为别致的书体让皇帝满意,若是现在推辞,也显示出自己没有多大的本事,少不了被同僚们嘲笑。就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恰好有一个在宫中打扫卫生的太监扫地扫到了他的身边,那太监做了一天的活,天色也不早了,他为即将结束工作而高兴。于是挥动着大竹扫帚在地上写出了一个硕大的“好”字。扫帚掠过尘埃的时候,每一个笔画都清晰可见,文字看上去灵动,就像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看着这样的文字,蔡邑的心中有了谱,他不由自主地笑了出来。皇帝便问蔡邑笑什么,蔡邑说自己想到了一种书体,这种书体可以展现出圣皇的龙虎之势。但是从来就没有人书写过,但是自己愿意试一试。

说着,一群大臣们在皇帝的应允下来到了书房内,蔡邑当场制造出了一个板笔,蘸墨水后,在纸上奋笔疾书,就像是扫帚扫尘埃一般,他写出了前所未有的“飞白书”体,皇帝十分高兴。自从蔡邑的这门技艺问世后,很多人争先恐后地学习这种书体,而皇帝也是津津乐道。后来,有人将鸟书和飞白书相互结合,创作出了“飞白鸟书”,现在在西安碑林的“升仙太子之碑”,就是女皇武则天用这种书体写的。

民间的花鸟字又叫做“龙凤字”。因为是含有花鸟虫鱼组合书法、藏字画、飞帛板书、意匠文字和人名字,故也有叫做名字作画。它利用特制的多彩画笔,一气呵成,能快速绘出简洁的物形、螺线等代替文字的笔画,利用字里藏画的结构形式,巧妙地融字、画于一体,表达出吉祥喜庆等多种效果,同时又增强文字的意趣及视觉的吸引力。这种字画既有传统国画的干净利落,又有西洋画的鲜艳色彩。字画的元素有很多,有飞龙、舞凤、花草、小鸟、蝴蝶、鱼儿,这些小动物相映成趣,令人百看不厌。龙凤花鸟文字有“书法家难起笔,画家难润色”之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现在,社会经济在迅速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地提高,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欣赏的品位也在不断地提高,对艺术的需求也在变大。民间花鸟画成为了时尚的装饰品,以及馈赠的礼品,它成为了构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的象征,广泛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民间花鸟字画艺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多的艺人们投入到这种技艺的学习之中,使得这项艺术继续发展。

杨家埠木版年画

山东杨家埠村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东北三十里处,从明末以来,这里便生产年画。杨家埠是一个具有浓厚民间文化气息的地方,而它的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杨家埠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

杨家埠年画产生于民间、植根于民间,数百年来,它同当地的民风信仰、审美观点、思想要求、生活需要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古朴雅拙、鲜明的风格,从中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杨家埠木版文化是山东潍坊当地土生土长的文化,它是当地人民劳动艺术的结晶,从中折射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杨家埠木版年画造型饱满,处处体现出我国山东地区农民粗犷、壮实、朴实的形象。杨家埠木版年画内容题材十分广泛,主要有祈神、求福、人情世事、男耕女织、小说戏曲、神话传说,有门神类、美人类、金童子、花鸟山水、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多种表现形式。

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方法简单,工艺精湛,主要有勾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制作工艺也独具特色,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等作画,名为“朽稿”,等朽稿完成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稿的创造。

杨家埠木版年画拥有四百年的悠久历史,起源于中国明朝末年,在清代走向繁荣。明朝时,中国民间年画雕刻十分讲究,制作精细。但那时年画的题材面较窄。当时,民间百姓十分的迷信,为了迎合百姓们的这一心思,中国民间年画主要绘制《灶王》、《门神》、《菩萨》等。它的年画制作手法,一部分来自于中国宗教石刻,另一部分的刻画手法,取自中国小说、戏曲、科技书籍的插图等。在今天的杨家埠地区,还保存着一间崇祯年间的年画作坊,保存得较为完整,是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前期,杨家埠木版年画得到发展,并新增了万顺、公兴、公泰、永盛等三十多家木版年画作坊,年画的品种不断增加,刻绘技艺更加的丰富精熟,并产生了《仙射狗》、《年年有鱼》、《刘海戏金蟾》、《博古四条屏》等大量的代表性作品。从清朝的乾隆年间,到此后的一百多年内,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迎来了昌盛的局面。当时的杨家埠地区的画坊达到了百余家,年画品种达到数千种,产量上万,是当时中国的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此时的年画题材广泛,祈福迎祥、消灾解难的年画,其形象更加的完备。

清朝末年,杨家埠年画在我国天津杨柳青地区流传开来。当时的天津属于京畿重地,民间艺术能够在天子脚下发展传承,对杨家埠年画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很多艺人这时候不再沿用旧式范本,他们开始进行年画的创新,特别是在题材上,不再以祈福、迎祥、民间神话传说为题材,年画题材以中国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内容为题材,如作品《空城计》、《打渔杀家》等。此外还有反映列强入侵、中国内部盗贼四起、人民生活困苦的作品,如《鹿鹤同春》、《榴开百子》、《五福捧寿》等。

清末民初是杨家埠木版年画革新的时代,应大顺画店一些革新者的要求,民间另外创立了东大顺年画店。在大力支持刘明杰、杨毓珂、杨万东等年轻画师突破旧式年画陈规的同时,也注重吸收其他绘画的特点,尤其是国画的笔墨情趣。这些变新措施,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并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清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了北洋军阀的混战当中,长期的战乱,造成了中国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萧条。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杨家埠木版年画才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重新获得发展机遇。195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共印制了近八百万幅年画。1979年,潍坊政府特地成立了研究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研究机构,专门从事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整理、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杨家埠木版年画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每年年画产量达上千万幅,并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在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流传,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成为一项享誉国内外的民间文化。

忠信花灯

忠信花灯源自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造型艺术,它集合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等艺术,是一项拥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集百家于一长”等特质的特色民间文化。

忠信花灯是一种光彩流溢的走马灯,具有掩映、舒卷有致的纹样的古楼结构风格,极具观赏性。忠信花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从中充分体现了忠信花灯的人文价值,承载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意愿。忠信花灯是由当地民间赏灯习俗产生的,起源于中国清王朝的雍正年间。据《连平州志》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上元节便是元宵节,由此可见,在雍正八年,河源一带已经有了赏灯习俗。后来的民间艺人对花灯纹样印刷进行鉴定,证明在清朝时,已经有忠信花灯的制作。也有说法认为,忠信花灯起源于17世纪的明末清初。当时在每年正月的时候,当地人潮如流,满大街都是彩灯,场面蔚为壮观。

从20世纪开始,忠信花灯成为展现客家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乃至推动整个忠信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忠信也成为闻名遐迩的“花灯之乡。”忠信花灯身上秉承着中原艺术文化的精华,历代艺人制作的花灯,都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明末清初,忠信地区先后流传着“吊灯”、“赏灯”等文化,最早的名称为“点灯”,取义于“添丁”的谐音。

封建社会十分重视香火的传承,更有“多子多福”的说法。因此每一家新添男丁,都要订购花灯进行庆祝活动。除夕夜进行祭祀活动时,花灯被系在灯绳上,灯绳另一端则用红纸写上新添男丁的姓名,祈求祖上保佑幼子能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