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之谜
5331400000004

第4章 书画篇(4)

北宋山水画家范宽

范宽,陕西华原人,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传世作品,据《宣和画谱》着录的有五十八件,米芾《画史》提到所见真迹三十件,如:《溪山行旅图》、《关山雪渡图》、《万里江山图》、《重山复岭图》、《雪山图》、《雪景寒林图》、《临流独坐图》等。

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

《韩熙载夜宴图》作者之谜

观点:《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经典之作,它主要描绘了南唐大臣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宴生活。有人认为《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有人则指出顾闳中不可能画出《韩熙载夜宴图》,作者应为宋代画家;还有人指出,《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应该是晚于顾闳中30余年的北宋人物画家李喻谷。

《韩熙载夜宴图》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是古代人物画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绘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在自己家里宴请宾客,众人纵情娱乐的场景,生动逼真地将韩熙载夜生活的情景展现得淋漓《韩熙载夜宴图》

尽致。在整幅画卷中,共有神态各异的人物40多个,有聚有散,有动有静,每一个人物的音容笑貌都栩栩如生,神情无一雷同。通过不同的场面和不同的人物从侧面反映了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整幅画卷以屏风为自然隔界,共分为了五个部分,分别为“众人共同聆听弹奏琵琶”、“众人观舞,韩熙载亲自为舞技击鼓”、“众人在宴会中休息”、“韩熙载独自赏乐”、和“宴会结束后,众人依依惜别”的场景,每个部分虽然以屏风隔开,各自独立,但是五部分又能连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整个宴会的场景。

根据《宣和画谱》记载,韩熙载本是五代时北海人,只因其父犯事被诛,所以才投奔了南唐。由于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所以南唐后主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另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在这种环境下,官居高位的韩熙载为了避免皇上的猜忌,就故意在生活中处处腐败,整日醉生梦死,想以此来消除皇上对他的戒心,表明自己并不是有野心的人。虽然如此,皇上对他仍然不放心,于是就故意派顾闳中等人到他家,暗地窥探他的生活,然后回宫后将所见绘画成图卷呈现出来。韩熙载知道后,就故意将醉生梦死、嬉戏娱乐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画家通过惊人的记忆力和精湛的画技将夜宴的场景真实再现于画卷上,后主李煜看过后便解除了对韩熙载的猜忌。一幅传世精品也因此而诞生。

根据此段记载,人们都认为《韩熙载夜宴图》就是顾闳中所画。除此之外,其他很多的着作也几乎都认定,《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不过,也有一些专家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例如在《中国绘画史图录》中就明确表示《韩熙载夜宴图》“相传为顾闳中所作”。

有学者认为《韩熙载夜宴图》绝对不可能是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因为这幅画的画风和《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顾闳中另两幅传世作品《游天阙山图》和《春游望江矶图》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作者有可能是晚于顾闳中30余年的北宋人物画家李喻谷。李喻谷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一位远房晚辈族亲,他的父亲李年才爱好绘画,曾被李煜所任用。南唐被宋军所灭后,李喻谷的父亲一直深深地怀念江南故乡,这种怀旧情绪和对往昔宫廷生活的追忆必定影响了李喻谷的思想与画风。而且李喻谷从小受到熏陶,艺术天赋已经远远超过其父,以他出色的画技和对江南美好的印象,完全可以画出《韩熙载夜宴图》。

不过,最具说服力的则是着名作家沈从文依据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版的《中国历代服装史》一书中对宋代人物服饰的记载得出的结论:《韩熙载夜宴图》不可能出自于南唐画家顾闳中之手,作者应该是宋代的画家。首先,在整幅画卷中的所有男子里面,除了韩熙载之外其余均穿着绿衣。根据南唐降守后所颁布的法令得知,所有降服的官吏,不管其品级高下,一律都要穿着绿服。这条法令从南唐降守以后一直到淳化元年才被废除。其次,画面上所有闲着的人都叉着手以示敬意。而叉手示敬则是两宋的制度,因为在所有宋代的墓画和辽金的壁画中,都有这样的场景。而且在宋元人所刻的《事林广记》中的《习叉手图》及文字说明也可以证明。除此之外,在酒桌上的酒具注子和注碗也是成套使用,这是典型的宋代用法,影青瓷和家具器皿也都是宋代的地方常见之物。最后,再将《韩熙载夜宴图》与宋人所作的《便桥会盟图》、《十八拍图》、《赵佶文会图》进行比较后,发现几幅图上的桌椅款式相同,因此可以推测,《韩熙载夜宴图》可能完成于宋初的北方画家之手。因为作者如果是南唐人,不可能把宋代的禁令画进图中,而两宋时的叉手示敬,也不会在图中表现出来。

还有学者认为《韩熙载夜宴图》应该是北宋的宣和摹本。因为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宫廷里有专门复制古画的画家,专门将那些破旧的古画摹写下来,以便可以留传下去。在唐代和北宋时期,还出现了大规模的摹写活动,通过摹写将东晋至唐、五代的很多传世名画保存下来。如果仔细研究《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的服饰,可以看出服饰上面的图案深受宋徽宗的影响,最特别的是一位在韩熙载面前手捧长扇的侍女服饰。

这位侍女身穿一身浅绿色的纱衣,腰上系着黄色绶带,在众人中她的衣服特别抢眼,尤其是背部饰有三组“双鹤团纹”的图案,精细描绘的六只仙鹤栩栩如生,好像展翅欲飞。这样的仕女服饰图案,显然是特别安排、另有用意的。

虽然还不清楚有何寓意,但是这样的画风和宋徽宗赵佶的画风极为相似,尤其是仙鹤的寓意、神态与徽宗的《瑞鹤图》有异曲同工之妙,使画面增添了祥瑞吉兆,让画面有了宣和宋韵。由此推测,北宋《宣和画谱》中着录的唐、五代韩熙载。

韩熙载字叔言,青州人,因为其父犯事牵连家族,所以被迫逃离中原南下,先后经历了李、李璟、李煜时代,但是宦途十分坎坷,最高曾官居南唐宰相。韩熙载博学多闻,善文,善辩论,更懂音律歌舞,但是性格孤傲,不拘小节,他的画笔精妙,书法更是与大书法家徐铉齐名,曾经求他撰写铭志碑记的人数不胜数。韩熙载性格放荡不羁,蓄有爱妓王屋山,王屋山聪慧异常,且能歌善舞。韩熙载曾经亲自击鼓,让王屋山舞“六幺”之舞,以此为乐。《韩熙载夜宴图》便是一幅记录了他纵情声色的腐败生活的画卷。韩熙载死后被追封为右仆射同平章事,谥号“文靖”。

他的作品有《定居集》、《拟议集》(已佚)、《格言》50余篇。

时期的名画是宋徽宗宣和时期翰林图画院摹写的重要任务,同时他们在摹写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宣和时代的各种气息,在一些次要的小细节上体现出本时代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原作和摹本的本质区别。况且在靖康之难后,金兵攻入汴京后将皇宫内府抢掠一空,典籍书画等损失殆尽,留存下来的基本上是散落在民间的私人藏品。而转移到南宋御府收藏的历代名画大部分则是摹本,《韩熙载夜宴图》可能就是其中幸存的摹本之一,不然也不会在图上出现“南宋宁宗宰相史弥远所钤”的“绍勋”印。

那么,《韩熙载夜宴图》到底是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还是宋人的摹本,看来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要想破解这个几百年来的难解之谜,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进一步考证。

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杰出的宫廷画家张萱所绘,是流传千古的唐宋名迹中稀有的珍宝之一。《虢国夫人游春图》纵51.8厘米,横148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遗憾的是,此图的原作已经遗世,现存的只是宋人的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所具有的艺术性、社会性、历史性不仅震惊了中国画坛,还在世界艺术长廊中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千古名画。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正是天宝十一年春,皇亲国戚虢国夫人一行人踏青出游的浩荡气派,生动再现了唐代宫廷贵族的悠闲生活。整幅画中共有九人,其中八人骑在马上,只有一个小女孩被一名妇人抱在怀中。画面并没有多么隆重的场面,只是轻描淡写地描绘了他们所经之处,沿途掉落的首饰遍地,香风飘达数十里,就表达出了虢国夫人奢靡的贵族生活。全画可以分成三段,即前行的三骑、中间的二骑和在队伍最后的三骑。整幅画最精妙的地方在于虽然名为“游春”,但是画面上却没有鲜花、绿草和微波泛起的水面,只是细致地刻画出了游春人物从容而又怡然的神态,意在通过人物轻薄艳丽的服饰,给人营造出一种花团锦簇的感觉,让人从游春者欢愉悠闲的神态和骏马缓行的姿态中,感受到春天里鸟语花香的气息。

《虢国夫人游春图》人物之谜

观点:《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虢国夫人一行人踏青出游的浩荡气派,但是关于画中人物谁才是虢国夫人,大家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队列最前面穿男装的是“虢国夫人”,有人认为行列中间的某个艳妆少妇是“虢国夫人”,还有人认为队伍最后一列3人中有一人是“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主人公就是虢国夫人,她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的三姐。唐代天宝年间,因贵妃杨玉环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因此杨家人也跟着显赫一时。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被提升为宰相,她的三个姐姐也都得到了“国夫人”的封赏: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被封为“虢(guó,二声)国夫人”、八姐被封为了“秦国夫人”。

根据记载,在杨氏姐妹三人当中,“虢国夫人”最为骄奢淫逸、放荡不羁,她经常骑着宫中御马,带着英俊的青年侍从出行。在当时,因为擅画宫苑人物,尤其是因为画贵族妇女而被评为“天下第一”的宫廷画师张萱,对于艳名远播的虢国夫人,似乎很感兴趣,曾先后以她作主题,画了好几幅画。可惜是,这些画都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关于《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到底谁才是主人公虢国夫人,竟然成了一个未解之谜。多年来,专家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有人根据盛唐时候贵族妇女喜欢女扮男装的习惯,推断在画卷中贵妃杨玉环画像最前面的那位跨着三花马、身着男人装的就是绰号为“雄狐”的虢国夫人。因为在开元、天宝年间贵妇人多喜着男装,再加上三花马是宫廷御厩的特有标志,而且这匹马比画中其他几匹都肥硕高大,除了虢国夫人,在场的可能没人更适合骑它。况且在马鞍鞯上还绣有虎纹,银色双雁障泥以及红缨辔饰,比其他几位的都要华丽,所以就更是非虢国夫人莫属了。也有学者认虢国夫人并不在前三骑中。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内收藏了一幅和《虢国夫人游春图》相似的古画《丽人行》,据认定是南宋时的摹本,但此画上没有前三骑,由此也能推断虢明刻历代百美图:虢国夫人有人推测画幅最前一骑,跨三花马、身着男装者就是绰号“雄狐”的虢国夫人不在前三骑中。真正的虢国夫人应该是中间两骑里,在近处向前看的那位妇人,在她旁边的是秦国夫人。因为以整卷画面的构图重心和视觉焦点来看,多数人的视线都会集中在中间骑马的那位妇人身上。而且根据头发的式样来看,当时唐朝的上流社会贵妇间流行的是坠马髻,而只有中间两位妇人梳的是这种发型,也只有她们符合贵妇的身份。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近距离看《虢国夫人游春图》,可以发现中间前行的那名妇人脸上未施脂粉,这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正与唐朝诗人描写虢国夫人“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诗句相吻合。盛唐时代,贵夫人流行在脸上涂抹厚脂粉浓妆,但唯独“虢国夫人”从不施浓妆,因为她担心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本色,即使见皇上也不会浓妆艳抹。根据敦煌壁画《张议潮出行图》,以及历代帝王《卤簿图》的描绘,都是主骑中间偏后,前有开道的,后有殿队的,这点已成封建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矩,由此也可以认为虢国夫人必定是在中间并骑的贵妇中。

还有学者认为虢国夫人是在最后三骑中的一位。古代画家对画面人物的安排是很认真的,从“游春”的主题出发,最主要的角色应当是最后三骑当中的一位。最前单行的三骑很可能是前驱,随后并骑的两位服装明艳使人的注意力被吸引得渐渐集中,最后才显示出主角。主角两旁的侍从一人红衫,一人白袍,和前面两人一起形成“众星捧月”的气势,反衬出主角雍容、沉着的气派。中间的两位服饰虽漂亮,但气势却差得多,况且二人之间的风度也相当,很难区分其中谁是主角。因此,最有可能的就是在最后三人中的一人才是虢国夫人。

时至今日,对于画中人物到底谁是虢国夫人,专家们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看来要想确定虢国夫人的尊荣,只能等待专家学者们最终的考证了。

“国夫人”是对妇女的一种封号,唐代一品文武官及国公之母或妻均封为“国夫人”。虢国夫人杨氏,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杨贵妃得宠于唐玄宗以后,因怀念姐姐,请求唐玄宗将三个姐姐一起接到京师。唐玄宗称杨贵妃的三个姐姐为姨,并赐以住宅,天宝初年时还分封她们三人为国夫人,分别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当时,三位夫人因为妹妹深得帝宠,所以也一并得到皇上的恩泽,曾经势倾朝野。随着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加深,三位妇人的宠遇也逐渐加深,光是皇帝每年赏赐给她们的脂粉钱就有千贯之多。每年十月,唐玄宗游幸华清宫的时候,三位夫人以及杨国忠、杨氏兄弟也都一并从幸,车马仆从数不胜数,其奢华程度就更不必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