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食物排毒养生法
5332500000028

第28章 健康饮食禁忌(1)

养生饮食禁忌

1.食用粗粮忌粗粮细作

在提倡“合理营养,饮食平衡”的潮流中,粗粮又重新走上人们的餐桌。但如今餐馆或家庭中的“粗粮”和昔日之粗粮不可同日而语,人们吃的是精工细作后的“粗粮”。从营养学的角度说,这种吃法失去了吃粗粮的初衷。

粗粮细做会失去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等。如玉米,其淀粉含量在60%以上,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维生素,且所含脂肪酸多为不饱和脂肪酸。玉米脱皮磨粉吃和直接吃“玉米棒子”所获得的营养是完全不同的。玉米脱皮磨粉后剩下的是淀粉和少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已去除殆尽,营养价值大大降低了。又如糙米,其胚芽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矿物质,有助排毒、降低胆固醇等功效。但在淘米时维生素B。损失30%~60%,维生素B2和烟酸各损失20%~25%,矿物质损失70%,淘洗次数越多,浸泡时间越长,损失越大。

粗粮除了含有精米、面粉所缺乏的一些营养素、矿物质,或某些营养素、矿物质的含量远较精米或面粉高之外,对预防慢性病还具有优越之处。因为吃粗粮或粗加工食物,从入口到消化、吸收需2小时,吃精加工的食物,半小时不到就吸收了,如果直接吃蔗糖、蜂蜜等食品,5分钟内就可吸收。食物消化、吸收过快,会导致胰腺不能及时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久而久之,胰腺不能承受超负荷“工作”,血糖居高不下,最后会发展成为糖尿病。多余的蛋白质、糖类经代谢转变为脂肪贮存起来,还会导致脂肪肝和高脂血症。因此,吃粗粮不宜过精,要保持其本来特色才能起到人们期望的作用。

2.忌常吃油炸食品

色泽金黄、香脆可口的油炸食品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尤其是年轻人与儿童更为喜欢。但过食油炸食品于健康有害。

食用油一旦经过高温加热,会产生致癌物质。经常食用带有这类物质的食物增加了患癌症的危险。

食用油反复使用,多次高温加热,颜色变黑、变黏和其中生成的被碳化的食品残渣,都含有较高的有毒物质。这类物质是“制造”癌症的病源,尤其是胃癌与其关系密切。

油炸食品严重破坏了食物中的营养素。油在高温下不仅会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B和脂肪酸,而且破坏了食品本身的营养成分。它能改变脂肪的分子结构,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例如,用炸制品喂养动物数月后,会发生营养缺乏病和生长发育停滞、肝脏肿大,并普遍出现胃溃疡和乳头状瘤,可能诱发乳腺癌。

高温油会使脂肪本身发生热解,产生苯并芘类致癌物质。

因而,为健康起见,油炸食品是不宜经常食用的。

3.忌常吃熏制食品

熏鱼、熏鸡、火腿、腊肉和熏肠等熏制食品风味独特,香气诱人,在许多地方都是家常风味食品。然而,常吃熏制食品潜伏着致癌的危险,消费者对此应充分了解。

熏制食品中含有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其中的苯并芘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其来源有:熏烟中含有这类物质,在熏制过程中能污染食物,肉类本身所含的脂肪在熏制过程时如果燃烧不完全,也会产生苯并芘,烤焦的淀粉也能产生这类物质。从煎烤或烟熏的牛肉、鱼等表面切下的焦痂物质致突变性更强。在煎烤的动物性蛋白如牛、猪、羊、鸡、鱼的肉类、蛋品及加工产品咸肉、火腿等中都能检出此类物质。

熏制食品致癌性的大小决定于许多因素:吃得越多,危险越大;与熏烤方法有关,熏烤时食物不宜与火直接接触,熏烤时间不要过长,尤其不能烤焦;肉类熏制品中致癌物质大于淀粉类熏烤食品,如烤红薯、面包等含量较小。因此,人们对待熏制食品,特别是肉类熏制食品时,应从尝尝风味的角度偶尔为之,不宜经常、大量食用。

4.忌空腹喝牛奶

不少人习惯在早上空腹时喝一杯牛奶,以为这样最补身体。这是很不科学的。

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但是供给人体热能最主要、最经济的来源是糖类,其次是脂肪,再其次才是蛋白质。空腹喝牛奶,只能使牛奶代替淀粉类食物作热量来消耗,这对含有丰富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的牛奶来讲是太不经济了。科学的喝牛奶方法是,在淀粉类食物作为热量来源的基础上饮服,或者在早饭后1~2小时再饮服,同时进食一些饼干、馒头之类的淀粉类食品。这样,牛奶便能在胃中停留较长时间,与胃液发生充分的酶解作用,使丰富的营养得到完全吸收。

5.忌只喝酒不吃饭

饮酒,特别是大量饮酒后会使人产生饱胀感,因此很多人在饮酒后很少甚至不吃饭。这种习惯对人体健康是非常有害的。

长期饮酒可导致乙醇性脂肪肝。研究发现,在饮酒的同时补充足量的糖类,可以减少乙醇性脂肪肝的发生。研究者给四组大鼠喂以同量的含酒饮食,每组大鼠饮食中的糖类量不一样。结果表明,饮食中糖类含量低的大鼠肝损害更为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饮食中糖类含量低时,可使一种肝细胞氧化酶的含量增加,而这种酶的增加与脂肪肝的形成有关。如果饮酒时不吃饭,则乙醇对肝脏的毒性增大,就容易发生乙醇性脂肪肝,因此喝了酒后应该再吃些饭。

6.忌长期吃素

科学研究证明,完全素食者的健康并不优于荤素搭配者。在全世界的百岁以上老年人中,完全吃素的仅占一小部分,还是荤素搭配者占大多数。因此一些营养学家对长期食素提出了诸多不同观点。他们认为,素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对人体有一定好处,但长期、完全素食并不可取。因为同动物性食物相比,植物性食物的某些营养素含量低,消化、吸收、利用率也较低,蛋白质的氨基酸构成模式存在一定缺陷。长期素食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容易导致一些营养素缺乏,从而降低生命质量,特别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更不宜长期素食。素食较适合于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体脂、血脂含量高的人群。

怎样的荤素搭配比较好呢?专家建议,每周最好能有2~3天吃荤食的机会。如果过去的食谱中油腻食物较多,可循序渐进地减少荤食,1~2周后过渡到素食一天、荤素搭配一天;以后再演变为两天素食,一天荤素搭配,如此渐进。经常食素者易缺乏蛋白质、必需脂肪酸、铁、锌、钙等,因此日常饮食中要多选择一些含蛋白质的豆制品,含锌、碘丰富的海带、发菜,含铁和必需脂肪酸丰富的芝麻酱、硬果类食物等,血脂过高者可限制硬果类食物的摄入。

素食者平常应当留心一下自己是否有心慌、气短、头晕、易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抵抗力下降、工作或学习效率下降、食欲不振、味觉减退、皮肤创伤愈合不良、腓肠肌(小腿部背侧肌肉)痉挛等现象。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中的一部分,应该到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是否缺乏某种营养素。必要时,可采用膳食添加剂补充所失。

7.水果忌带皮吃

水果营养丰富,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主要由水果和蔬菜来提供。常见水果中,橘子、柑、柠檬、山楂、草莓等含维生素C最为丰富。大家都知道,增加植物性水果和蔬菜的摄取,可减少癌症的发病率。因为果蔬除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外,还含有大量诸如抗氧化物、抗致变物等物质。水果中香蕉、西瓜、葡萄和梨,具有激活白细胞的能力,其含有的抗氧化物和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对延缓衰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前有不少报刊文章介绍说果皮中的营养成分要远高于果肉,因此很多人在吃水果时就连皮带肉一起吃下去。这种说法应该说是有道理的,如葡萄,葡萄皮中含有大量白藜芦醇,这种物质能抗肿瘤、抗氧化、抗血管粥样硬化,对人体神经、心血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自藜芦醇在葡萄果肉中的含量就很低。但问题是现在的农产品,包括水果,在生长过程中都会因杀虫需要而大量喷洒农药,这些农药或多或少会有一部分残留在水果中。水果的残留农药多数集中在表皮,如梨的果皮含农药量为果肉中的96倍,苹果果皮含农药量为果肉中的175倍。农药的致癌作用已被动物实验所证实。我国学者调查表明,癌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农药化肥使用量呈平行关系。农村中40%~50%的儿童白血病患者,其发病诱因或直接原因是包括农药在内的化学物质。研究人员指出,儿童的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很不完善,最易受农药之害,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生长迅速的细胞更易受致癌农药的影响。

由此看来,为了防止“药从口入”,在吃水果时还是应该忍痛割爱,去皮后吃为好。对疑有农药污染的水果,在食用前宜用清水浸泡1小时,每半小时换一次水或用水龙头淋洗,这样可以清除半数左右的残留农药,若在水中加适量中性洗涤剂可提高残留农药的清除率。

8.水果忌在饭后吃

中国人的传统进餐习惯是先吃饭菜,饭后再吃水果。随着肠胃疾病的与日俱增,近年来,一些营养学家开始探究,才赫然发现这个顺序是错误的。

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无需通过胃来消化,而是直接进入小肠就被吸收。米饭等淀粉类食物以及蛋白质成分的食物,则需要在胃里停留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跟消化液产生化学作用,等完全分解后,才进入小肠被吸收。如果先吃饭菜接着吃水果,那么消化慢的淀粉、蛋白质会阻塞消化快的水果;所有的食物被一起搅和在胃里。水果在体内36℃高温下,容易腐烂,被细菌分解成酒精及食醋一类的东西,并产生毒素和胃气,引起不适和肠胃疾病。

因此,水果可在餐后半小时后才吃,给胃一个消化其他食物的时间,以免水果先期消化产生毒素。

9.忌维生素C过量

有人认为,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增强体质,增强脑力,使孩子聪明过人,学习成绩超人一等,可以保持青春,增强性能力,增加皮肤健康,更有人认为维生素C可以防癌、治癌。有关维生素C的神奇传说还有许多,但可从医学角度来证实的,却是少之又少。

维生素C的功能主要是参与机体的生物氧化反应,促进铁在肠道内吸收与储存,参与氨基酸代谢与神经递质的合成,促进胶原蛋白和细胞间质的合成。维生素C缺乏时导致伤口不易愈合,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出现出血倾向。临床上应用维生素C治疗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病)、感染性疾病、克山病引起的心源性休克、肝硬化以及各种贫血、口疮和促进伤口愈合等。其被医学证实的有效功能仅此而已,并无证据证明有增强脑力等神奇功效。

由于盲目相信维生素C的神奇功能,不少人就大量补充维生素C。殊不知,如果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同时尿液酸化,草酸盐快速增加,容易形成肾结石。大剂量维生素C经常静脉注射,会发生红细胞溶解或静脉栓塞,有致命危险。若突然减少用量,比未服药前更易患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病)。婴儿大量服用维生素C,常有睡眠不安、消化不良、水肿、腹泻、风疹块等。

由此可见,虽然维生素C与其他维生素类一样,是人体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元素,没有了它们,身体不能正常地运作,但人体对维生素C的每日所需量甚微,对正常食量而又饮食均衡的人来说,根本没有必要每日另外补充维生素C,只要维持平日的饮食就可以了。只有服孕妇、乳母、老年人、接受外科手术患者、精神高度紧张等特殊情况者,以及从事寒冷、高温作业者,对维生素C的需求才有所增加。即使如此,也不要盲目、超量地把维生素C当“补药”服用。

10.少食的好处

主张少吃,更准确地说,是指数量上吃少,但质量上要吃好。吃少,概括地说,每餐只吃八分饱即可。吃好,是指选择高质量的饮食,力求膳食平衡。考虑到我国居民现行饮食结构的主要缺陷,当前应特别强调,选择的食品应含有足够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酵素,而热值要低。

(1)人体能吸收的限度:非能吃多少就吸收多少。营养物质吸收的多少,要取决于体内有多少酵素(消化酶),维生素及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质量。凡是未能被分解、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在体内温度、湿度、氧气和细菌的作用下,就会发酵、腐败,形成对人体有毒物质。这种未被吸收的垃圾及毒素,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各处,有一部分就沉积在器官、骨骼和肌肉组织中,成为疾病的潜因。所以,吃得过饱,就会发生自身中毒,十分有害。坚持少食,就不会发生上述弊病。

国内外一般居民食品结构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食用太多高热值食品。坚持少食,尤其要注意少食高热值食品。研究表明,使摄入食品的热值减少50%,动物寿命可延长1倍,如热值减少25%,寿命会延长32%。实验室的老鼠,通过严格控制饮食,可使其原来的寿命2岁延长到4岁。这种实验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2)洪扎人地区居民饮食特点:

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谷中的长寿民族—洪扎人,以素食为生,每天的食物平均热能只有462焦耳(1933卡路里),其食品构成为:蛋白质50克,脂肪36克,碳水化合物365克。夏天主要吃生的蔬菜和水果,冬天吃杏干、麦芽、羊奶等。

苏格兰医生马克·加利松在洪扎人居住的山谷旁生活了14年,经考察得出结论:饮食是洪扎人长寿的主要原因。与洪扎人居住地相邻的另一民族,虽然同属高山环境,因饮食不同,寿命却短一半。加利松回到伦敦后用大量动物做实验:一组动物吃伦敦人的高蛋白、高脂肪饮食,结果患上了人类各种疾病;另一组吃洪扎人饮食,结果都非常健康。

(3)对人来说,少吃有哪些好处?

少吃,不过食,就不会形成体内垃圾和毒素。有恒的少食,就会排便顺畅,杜绝宿便。这样就截断了百病之源。坚持少吃,可有助于治愈许多慢性病,并使人延年益寿。一辈子坚持少吃的人,能健康地活八、九十岁是常见的现象。少食,还可以使人头脑清晰,身体轻松,工作不易疲倦。

中国古训就有“吃饭留一口,活到九十九”这一说法。

印度瑜珈的观点是:应让胃的1/2是食物,1/4是水,另1/4空着,留着为了运动和形成气体。

(4)人一天吃多少为宜?

这要看每人具体情况:年龄不同、工种不同、体质不同、饮食习惯不同、个人特点不同,因而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标准。

俄罗斯的食品保健专家沙塔洛娃在她年过40岁之后的最近40年中,每天食用11克蛋白质(指在食物中的含量,下同),5~10克脂肪,100~200克碳水化合物(淀粉、糖类食品),她在80岁高龄时,健康状况依然极佳,还能出国旅游。

俄罗斯另两名人体保健专家涅波米娅霞娅和博奇科娃认为,对于身高中等的一般人来说,每天最合理的食量应该是1130克~1140克食品,具体划分应为:

570~620克新鲜水果。

400~425克蔬菜。

110~140克面包、米饭及其他淀粉食品。

50~100克植物油、蜂蜜、果仁、奶酪、奶渣、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