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
5337600000034

第34章 智慧妙语(2)

于是,1929年冯玉祥起兵反蒋。但蒋介石由于得到江浙财团支持,用大笔金钱收买了许多西北军将领。无奈之下,1930年,冯玉祥隐居泰山,认真读书并建立了研究室,还请来不少国内名教授讲课。

1935年,为促成全国团结抗日,冯玉祥下泰山加入南京政府,出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他是白天走进主席府的,但手里却拿着点燃的灯笼。旁边的人见了,非常惊奇,没有人理解这是为什么。冯玉祥便边走边连连自言自语:“太黑暗了!太黑暗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东汉文学家,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为人不拘小节、恃才负气、刚正不阿。

孔融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孔融年仅10岁,随父到洛阳办事。那时司隶校尉李元礼名重朝野,权倾一时,曾对外公开立下一个规矩说,非当世英贤及通家子孙不见。

有一次李元礼宴客,10岁的孔融不请自到,大摇大摆地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家亲戚。

就这样,他来到了李元礼跟前。李元礼见孔融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不禁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我一时忘了。”

孔融从容地答道:“我的祖先仲尼,曾向你的祖先老聃问道礼,故有师友之谊,这便是我们变世通好的原因。”

李元礼和宾客听了,无不惊奇而大叹为“神童”不绝。

恰巧,太中大夫陈匙也在李家做客,听了孔融刚才说的话,不以为然地说:“没有什么,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当即界面道:“想你小时,必定了了!”

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

罚银一元

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针对当时一些青年作家刻意模仿别人,不求创造的现象,曾做过如下精彩的讲演:

青年作家们,应该有创造心理,不能模仿。比如说今天人家说‘祖国’,我也写‘祖国’,明天人家说‘大地’,我也写‘大地’,这是没有进步的。诸位请看,我老舍的文章里,就没有一个‘大地’,也没有一个‘祖国’。如经发现,我愿罚银1元。”

台下听众哄堂大笑。

作画讽特务

国画大师齐白石,植根传统且诗书画印兼能,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生性耿介孤傲,不喜结交达官显贵,对汉奸特务更是深恶痛绝。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

齐白石无奈,只好心怀不满地来到宴会上。他先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

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宣铁吾恼羞成怒,却也无可奈何。

巧讽主观主义

30年代,某些作家的主观主义毛病很厉害。一次,在鲁迅的讲演会上,有人请鲁迅谈谈这一问题。鲁迅一开始笑而不答,过了一会儿,讲了两个故事。

“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想起,皇帝用什么挑水吃的呢?自己又接着回答:一定用金扁担。”

“有个农妇,一天清晨醒来,觉得饿。她想,皇后娘娘该是怎样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觉醒来就叫:‘大姐,拿一个柿饼来吃吃。’”

讲完,鲁迅走下讲台潇洒而去。

鲁迅先生的语言幽默锋利,用两个小故事形象地批评了那些作家的主观主义,不愧是幽默讽刺大师。

诸葛瑾之驴

诸葛恪,字元逊,是蜀汉名相诸葛亮的亲侄,东吴重臣诸葛谨的长子,文武全才,胆识过人,受到孙权的重用。诸葛恪从小就以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常常弄得众人“举座欢笑”,为东吴少有的清平年代增添了串串温馨。

一日,孙权大摆筵席,宴请东吴文武百官。宴会上笑语喧哗,气氛非常的喜庆热闹。诸葛恪随父亲诸葛谨(字子瑜)也参加了这次宴会。

孙权一时高兴开了个玩笑,他叫人牵来一头驴,用毛笔在驴脸上写上了几个字:“诸葛子瑜”,诸葛谨生来就一副长脸,真有点像驴,被孙权这么当众点破,大家跟着哄堂大笑,弄得诸葛谨非常难堪。

诸葛恪灵机一动,立即出来跪在孙权面前说:“小臣请笔,添两个字。”

孙权说:“好吧。”

诸葛恪在驴脸上写上了“之驴”两个字,这样,“诸葛子瑜”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满座皆惊,孙权也只好让诸葛谨把驴子牵回了家。

淆乱乾坤

鲁迅先生虽然胸襟宽广,但决不适用于对待丑陋的社会现象上。一切假恶丑的东西在鲁迅面前都无以遁形。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袁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

鲁迅听到这件事后,在一次演讲会上说道:“男女同学、同泳,偶尔皮肉相触,有碍男女大方。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同吸着天地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简直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凡是出门,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

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状,听讲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闭门谢客的钱钟书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先生作为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成就举世瞩目。晚年的钱钟书闭门谢客,淡泊名利,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称道。

有一个外国记者因为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想去采访钱钟书。他打了很多次电话,终于找到了钱钟书。钱钟书在电话里拒绝了采访的请求,并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胸怀阔达篇

惭愧的寇准

宋真宗时代,寇准与王旦是枢密院同事。寇准常真宗面前攻击王旦,但是王旦都一笑置之。

后来寇准罢相,辗转无聊之际,只好回过头来转托别人求王旦,想要一个职位。王旦听说后对来人说:国家官员的职位,哪里可以随便请托要求?我不接受私人的请托。

寇准觉得很没面子,对王旦更不满意,逢人就说他的坏话。

不久之后,寇准又被任命到中枢担任要职,他参见真宗的时候说:“如果不是陛下知臣,我怎么能有今天呢?”

真宗摇头告诉寇准:“你能担任这个职位,都是出于王旦的极力推荐。”寇准听了,非常羞愧。

拓宽销路

鲁迅先生到广州讲学的时候,正赶上一些进步青年创办文学社并出版刊物,学生们希望鲁迅给他们刊物的创刊号撰稿。

鲁迅说:“我还是以后再写好,免得人说我一到广州就找青年为自己捧场。”学生们要求他一定要写,因为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穷学生们就没有力量再出第二期了。

鲁迅风趣而严肃地说:“要销路好容易,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会销路好的。”

拒子入门

子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将军。一次,他带兵与秦国作战,前线断了粮草。派人向楚王告急。使者顺便去看望子发的老母。

老人问使者:“兵士都好吗?”

使者回答:“还有点豆子,只能一粒一粒分着吃。”

“你们将军呢?”老人接着问道。

使者回答道:“将军每餐都能吃到肉和米饭,身体很好。”

子发得胜归来,母亲紧闭大门不让他进家门,并派人去告诉子发:“你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自己却有吃有喝,这样做将军,打了胜仗也不是你的功劳。”母亲又说:“越王勾践伐吴的时候,有人献给他一罐酒,越王让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叫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没尝到酒味,却鼓舞了全军的士气,提高了战斗力。现在你却只顾自己不顾士兵,你不是我的儿子,你不要进我的门。”

子发听了母亲的批评,向母亲认了错,决心改正,才得进家门。

宽严适度

宋太宗时期,宰相吕蒙正说过:“水若过清则鱼不留,人若过严则人心背。”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但若过于苛求,恐有乱生。不若忍之,使之自醒。这样才能有利于朝政。

吕蒙正素以不与人计较而出名。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大步走了过去。

其他官员为他深感不平,准备将此人查问出来,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那些官员还是愤愤不满。吕蒙正却对他们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一辈子都得耿耿于怀,多不好啊!所以千万不要再去查问了。再说,这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

人们听了他的话,都佩服他气量大。

宽容之心

中国封建社会的盛唐早期,出现了一位睿智机敏、刚正不阿、政绩卓著、极具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就是显赫于世,海内外闻名遐迩的千古名相—狄仁杰。

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狄仁杰第一次拜相后,女皇武则天有一次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的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这人是谁吗?”

狄仁杰知道,这个时候只要自己点一点头,武则天便会把那个人的名字说出来。但这除了使自己平白多了一个仇人外绝不会有什么好处,于是他不卑不亢地答道:“陛下如果以为微臣有什么过错,微臣请求陛下给微臣改过自新的机会;假如陛下知道微臣没有做错事,则微臣万幸,他人的谗言又何足道哉!所以微臣不想知道此人是谁!”

在大臣之间制造不和,一直是女皇武则天行之有效的驭臣之道,想不到这一招却在狄仁杰面前失了效。武则天失望之余,却也不得不在心里赞叹狄仁杰的为人。

不记仇隙的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里。努尔哈赤生长在建州的贵族世家,这对他一生的成长和政治生涯,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努尔哈赤的身世和阅历,培养和锻炼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开阔的胸怀。

明万历十二年九月,努尔哈赤率兵攻打翁科洛城,并亲自登高劲射。当战争正在激烈进行的时候,翁科洛有一位守城勇士鄂尔果尼藏在暗处向努尔哈赤施放冷箭,努尔哈赤没有提防,躲闪不及,被射伤了。他拔出带血的箭,继续指挥战斗。这时,又有一个叫罗科的守城战士借烟雾的掩护,潜到努尔哈赤近处,一箭射中其脖颈,虽未中要害,但箭镞卷如双钩,入肉一寸多。箭拔出之后,“血涌如注”、“血肉并落”,努尔哈赤昏厥过去,攻城部队只好撤退。

努尔哈赤伤愈之后,再次率兵攻陷了翁科洛城,并生擒了上次射伤他的鄂尔果尼和罗科。众人愤怒地要将二人乱箭穿胸而死。在群情激愤的情况下,努尔哈赤显得十分冷静。他非常钦佩二位勇士的英勇善战,有意收为自己的部下,于是对众人说:“两敌交锋,志在取胜。彼为其主乃射我,今为我用,不又为我射敌耶?如此勇敢之人,若临阵死于锋镐,犹将惜之,奈何以射我故而杀之乎?”说罢亲自为二人松绑,并好言安慰。鄂尔果尼和罗科终于被这一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们当即表示愿意归顺努尔哈赤,并为其效力。努尔哈赤授二人为牛录额真,各统辖三百名壮士。

后来,鄂尔果尼和罗科英勇作战,为努尔哈赤的统一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幸亏我的名字叫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他为人不慕虚荣、不谋私利、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有一次,宰相王安石乘马游览极宁寺,马儿由马夫牵着,王安石坐在马上欣赏四周的景致,心情十分愉快。

没想到,马夫一个疏忽,竟然让马受惊,马失前蹄,王安石由马上摔了下来,这下大伙儿可紧张了,尤其是马夫紧张得手足无措。

众人赶快扶起王安石,幸好他毫发无伤。王安石看了看趴在地上吓得直打哆嗦的马夫,一言不发地跨上马背,然后用马鞭指着马夫说:“幸亏我的名字叫王安石,要是叫王安瓦,这下可要摔得粉碎了。”

一句话说罢,他用鞭子轻轻打了一下马屁股,继续向前行进,一句妙语让四周的人哈哈大笑,消除了紧张的场面。马夫擦了擦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松了一口气。

不计前嫌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齐襄公的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他的师傅是管仲;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他的师傅是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管仲带兵拦截公子小白,并一箭射倒小白。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去。哪知公子小白是诈死,而抢先回到了齐国,被拥立为君,也就是后来有名的齐桓公。公子纠和管仲只好逃回鲁国避难。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刻下令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送往齐国。

齐桓公本欲杀掉管仲,但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若想治理好国家,成就大业,只能请管仲当丞相。”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要了我的性命,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

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公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望你不要错失了这个奇才啊。”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他听从了鲍叔牙的话,亲自将管仲从囚车里释放出来,不但不治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丞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治内政,以法治国,开发资源,大开铁矿,制造农具,富国强兵,“尊王攘夷”,取信他国,最终成为春秋时的首位霸主。

能人背后有能人

清朝名臣左宗棠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很少碰到对手。

在西征新疆途中,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兰州街上看到一个摆棋阵的老人,其招牌上醒目地写着几个大字:“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觉得老人实在狂妄,便上前挑战。没想到,老人不堪一击,连连败北,于是他认为老人只不过徒有虚名而已。

左宗棠春风得意,命老人赶紧把那块招牌砸了,不得再夜郎自大、丢人现眼了!

光阴似箭。当左宗棠从新疆平乱回来的时候,看到老人依然如故,还把“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悬在那里,心里很不高兴,决心狠狠地教训教训这个不自量力的老头子!

他又跑去和老人下棋,但出乎意料,这次自己竟被杀得落花流水,三战三败,无招架之力。左宗棠不服,第二天又去再战,败得更惨。

他很无奈,惊讶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的棋艺竟进步如此之快?”

老人微笑着回答:“大人虽是微服出巡,但我已知你是左公,而且即将出征,所以存心让你赢,让你有信心去建功。如今你已凯旋,我便无所顾忌,也就不再谦让了。”

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能人后面有能人。左宗棠听后,心服口服,深感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