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可以不浮躁
5340500000026

第26章 多些谦逊,少些浮躁(3)

换句话说,就是在待人处事时,切记不要把事情做绝,要时刻处处为自己留下可回旋的余地,如同行车走马一样,如果你一下子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调头就不容易了。常言道:“过头饭不吃,过头话不说”,就是这个道理。在办事情的时候,应该多用一点“太极推手”的功夫,永远保持一些可以回旋应变的能力。

人生的不快,往往差在毫厘之得失,半步之长短。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原则与实际情况,用不着在乎他人的议论与评价,也不要去干预他人。时刻保持一颗容人的心,做事给别人留有余地。万事不饶人、怨恨他人、不原谅他人,结果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还会加重自己的负担,让自己更加郁闷、难过。因此我们要宽容待人,为自己留一点余地,给他人找一个台阶下。要懂得异地而处,多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多想想自己的不足。做事明白是非、留有余地的人,才是一个明智的人。

不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要留余地,即便最强势的、作风咄咄逼人的谈判高手,也会适当留给自己或是对方回旋的余地。万一把自己或对方弄得下不来台,这样尴尬局面会在谈判双方的心理中导致微妙的变化,以至于影响胜负的天平。除非你自己确信,把对方逼到死角对自己十分有利,自己可以完全控制局面,不会因为对方“垂死挣扎”而使自己受到损害,如若不然,就要给对方留有余地。

某人应聘一家大型企业的城市营销主管。在面谈的时候,双方谈得很投机,并没有局限在特定的岗位上。因为多种原因,这个人没有赢得这个岗位,双方在表示遗憾的同时,也表达了有机会再合作的想法。一段时间以后,这家企业就打来电话,询问这个人是不是愿意出任企业的北方市场主管。实际上,能有这样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就是留有余地的益处。

如果你跳槽离开一家不好的企业,也不要把双方的关系搞得太僵。由于你跳槽之后还要奋斗,而这家企业也在发展,可能双方就会在更高的起点上合作,毕竟双方相互都很了解。

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是不同的,而同样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完全绝对的,所有事物都有两个相对的方面。换句话而言,我们做人不要太绝对,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要留一些能够回旋的余地。

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次生擒孟获,最终却都把他放回去了。或许有人会说,诸葛亮真傻,抓一个人费了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最后却“放虎归山”。实际上,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就不会这样想了。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不只给自己留了余地,也为孟获留下了一条退路。深谙用人之道的诸葛亮清楚,想要一个人为你心甘情愿地效力,就要使他心悦诚服地降服。最终,孟获甘心归降认输,此举也成为了诸葛亮的一段传世佳话。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留有余地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佛家道:“心善如水。”刘墉也在他的书里写道:“人们往往惊异于太阳的热力,而脚下的大地却有着更令人惊奇的热量。天没暖,大地先暖,所以很多花才会破冰绽放;人情不暖,内心先暖,所以我们能够在尘世做一剂清流。”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常常能替别人考虑很多实际问题,由此也时常为他人留有余地,或许他会由于这样而失去一些名利或财物,可与此同时,他却赢得了对方的感激与信任,这是比金钱更为珍贵的东西。

留有余地是幸福的另一种体现。苏格拉底说:“太过理智反而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追求的不只是人生的价值、美丽的容貌与巨大的财富,更重要的还有家人、爱人和朋友。要是一个人在处理身边的事情的时候过于理智,即便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也会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所以,积极尝试用感性的想法来看待身边的问题,这样不会使你损失掉什么,反之,还能够使你收获一份极大的幸福。

固然留有余地只是做事过程中一个很小的细节,可是有时却能决定成败。汪中求在《细节的魅力》里写道:“一心渴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迹,而甘于平淡,认真地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做人做事要把握细节,切忌不能把弓拉得太满,给自己与别人留下一丝余地,才能使自己在生活里进退自如……

换句话说,留有余地的目的是不要用尽全力。清代梁绍千在《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中提出了“四不尽”的观点,就是“功不可立尽,官不可做尽,恩不可施尽,寇不可杀尽”。“功不可立尽”的意思是讲,功要立尽了,就会功高盖主,皇帝与其他大臣都会很不安,碰到老实的郭子仪还好,要是碰到狼子野心的司马懿,就免不了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官不可做尽”的意思是,官至极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看上去荣耀盖世,实际上却是危机四伏,君臣猜忌,必有一番死斗。就像高到无官可封的年羹尧,也有一天被降十八级,最终被皇帝赐死。“寇不可杀尽”有两层意思,一是“穷寇勿追”,让他走投无路,就会与你拼命;二是“鸟尽弓藏”,敌寇杀完了,将帅谋士们也就离死期不远了。这些“不尽”,固然体现的是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

人在社会里,不管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懂得留有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就是讲,上天会为每个人留有转机和选择的余地。家有余粮,日子好过,日有余用,生活安定,就是要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常言道,弹琴唱歌,余音绕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只有留有余地,才会做到均衡、对称、和谐;只有留有余地,才会做到进退从容,屈伸任意。我们留下更多的空间给他人,实际上也是留下退路给自己。

在与人交流时,也要注意留点余地。比如,在交谈时,有些地方需赞美对方时,要措辞得当,掌握分寸。赞美的目的是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要是用空洞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反而会使对方对你产生缺乏诚意的感觉。比如,一名公关人员热情友好地接待一位客人之后,就得到了“你的接待真让那个人愉快,你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评价,当然这个评价比“你是一位全世界最热情的人”的赞誉更好。所以,即便是人们普遍乐意听的称赞也要适度,而过分地讨好、谄媚就很容易让人产生厌恶感。尤其是在社交场合,更不要对自己的上级领导说些奉承话。而对晚辈或是地位比较低的人,说话时也不宜运用轻视与冷淡的口吻。

如果想要使两人之间的谈话很好地持续下去,可以适度地选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话,或是讲一些笑话。幽默的语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长。要是能在谈话中适当加以使用,不但可以活跃气氛,而且能够启人心智,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达到和对方更好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但是,所有的事都要有个限度,运用幽默的语言,或者讲笑话,要因人而异,要分清时间、地点、场合,还要懂得掌握分寸。就像有的人喜欢嘲笑别人的生理缺陷与短处,尤其是对男女之间的话题更是津津乐道。实际上,这不仅不能把自己的风趣与幽默体现出来,反而表现了自己的轻薄和无聊。我们要明白,优雅的举止与风度是以友善和为别人着想这两项原则作为基础的。而那种揭短的“幽默”会给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不仅不道德,对自己也未必有益。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说话办事都要留有余地。

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不求人,也很难不被人求,所以无论求他人办事,或者答应为别人办事,还是拒绝别人,都要注重把话说得留有余地。还有,表扬人,批评人,调解事端,解决冲突,处理尴尬局面,缓和不满情绪,布置任务,汇报工作等,都应当留有余地。只有留有余地,才可以自如地进退,顺畅地回旋。

在人生中,要留有余地的事情有很多。享受人生,要留有余地;批评别人,要留有余地;制定计划,要留有余地;装修房屋,要留下更新的余地;再紧张的关系,也要留下调和的余地;公路再窄,也要留下堵车的余地;工作再繁忙,也要留下休息的余地;日常用度,更要留有余地。

勿以善小而不为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一代又一代,祖先都教导我们,做人千万不能做坏事,哪怕是很小、很微不足道的事;然而,好事,哪怕是很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我们也必须做。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就应养成从点滴小事做起的习惯。

热心帮助别人,解危济困,是古往今来做人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助人为乐,是许多品德高尚的人的美德之一。

一天,杭州太守苏东坡碰上了一件棘手的案子。原告说被告欠他十千钱,一年了还不还;被告说,今年因天气不热,卖扇的生意不好,实在还不起。东坡太守为这两个原来交情不错,而今因为欠账却对簿公堂、撕破了朋友面皮的人深感惋惜,就询问被告卖的是什么扇子,一共欠了人家多少钱。被告一一告之:“卖的是绢制折扇,有各种颜色,上面画有山水或花鸟,有的什么也没画,待买主需要时现画;除欠原告十千钱外,还欠另外人家八千钱。”苏东坡略微沉思之后,要卖扇人快回家拿几把没画的白色绢扇来。被告拿扇来后,苏太守在公案上展扇作画,刷刷点点,石竹草木画,龙飞凤舞字,便出现在众人面前。20把扇子画完,他将扇子交给那卖扇人,嘱咐他:“快拿去卖吧,要一千钱一把。”果然,大堂外原先等候了许多看打官司热闹的人,听说太守亲自为一个穷卖扇的画扇面儿,那些富家子弟及喜欢收藏字画的人早就等不及了,卖扇人一出来,扇子就被抢购一空。

卖扇人还了原告的钱,又留下八千钱回去还别人的钱,就将剩下的两千钱交给苏太守,并连连磕头相谢。太守把钱塞到他手里,哈哈大笑道:“我还没穷到画扇面卖的地步,这钱你拿回去贴补家用吧!”卖扇人含泪辞别太守走了……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有善心的人,积小善而成大善,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使这个世界充满了关爱、友好和温暖。

记得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善良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行为。”我觉得,利人的品德就是善,不负责任的行为则是自私自利,害人害己。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很小,但我们千万不能小看这些事情,或许就是因为你做了这些小小的善事,而让你的生命很美丽,让你的生活很充实;或许就是因为你未做这些小小的善事,而让你后悔很久,负疚很深;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小小的善事,改变了别人的一生,也使你为自己曾做过这些小小的善事而使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得到了慰藉和升华。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古人用这句话来告诫人们,不愿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如今,我们更要提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踏踏实实做事,杜绝浮躁。

感恩地活着

以写《达到经济自由的9个步骤》一书而成名并致富的奥曼自己买得起劳力士手表和名牌服饰,开得起豪华跑车,也能够到私人小岛度假,却坦白承认自己没有满足感,甚至有好友在身旁她仍然感到寂寞。

奥曼说:“我已经比我梦想的还要富裕了,可是我还是感到悲伤、空虚和茫然。钱财居然不等于快乐!我真的不知道什么东西才能带来快乐。”

像奥曼那样,为钱奋斗了大半辈子才悟出“有钱不一定快乐”这个道理的人不在少数。她如果肯在圣诞假期当中静下心来读读普拉格的《快乐是严肃的题目》这本书,她会感悟出,感恩之心是快乐的秘诀。

普拉格的书中引述了一个观点,就是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人本身出了问题,把有问题的部分修理好就行了。根据他的看法,不知感恩是造成我们不快乐的一大原因。特别是在布施礼物的“快乐假期”里,他提醒做父母的应该好好教导孩子知道感恩与满足。他认为:“如果我们给孩子太多,让他们期望越来越大,就等于把他们快乐的能力给剥夺了。”他认为做父母、做长辈的有责任要求孩子们学会从心里说“谢谢”。

知足也是快乐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家多易居说,佛家早就看出,人类不快乐的最大原因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期望不得实现;而美国文化培养出来的普拉格则详细区分了“欲望”与“期望”,他说虽然欲望也许有碍快乐,却是“美好人生”不可缺少和无法消除的成分;期望则是另一回事,例如,我们期望获得健康,就必须付出代价。

普拉格举例说,某一天你发现自己身上长了个肿瘤,然后心怀忐忑地去找医生检查。一个礼拜后,当听到医生的诊断结果为良性肿瘤时,你会感到这一天是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事实上,这一天和你怀疑自己身上有肿瘤的那一天一样,生理上的健康情形并没有改变,如今你却快乐得不得了,为什么?因为今天你并没有期望自己会很健康。

因此,普拉格说我们能够也应该“欲望”健康,但不应该“期望”健康!就好像我们不应期望人生当中的许多事:求职口试顺利、投资策略成功,甚至所爱的人长命百岁等。他说,如果我们分不清“欲望”和“期望”,便会感到“失望”。期望得不到实现,不但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也会破坏我们的感恩之心。而感恩之心是快乐的必要条件。

所有快乐的人都心怀感恩,不知感恩的人不会快乐,而你的期望越多,感恩之心就越少。在期望获得满足的一刹那,我们必须想到那绝不是必然的事,既然如此,感恩之心既会增加我们的愉悦,也会使我们将来不至于不快乐。

犹太教和佛教都教人随时心怀感恩。犹太教徒凡事都要感谢上帝:为了盘中的食物、清晨醒来、休假,甚至见到美丽的彩虹,都有感激上帝的颂词。佛教徒“上报四重恩”(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和众生恩),当中的众生恩也类似犹太教的感恩范围,甚至更大。

各行各业的人努力工作,我们才有一切衣食器具与避风寒的屋宇,是天下各种动物、植物、矿物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维持生命的资源。

因为活着,所以我们应该感恩,如果没有感恩,活着等于死去。要在感恩中活着,感恩于赋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感恩于给我们知识的老师,感恩于为我们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企业,感恩于帮助、关心和爱护我们的那些人,感恩于我们的祖国,感恩于大自然……感恩地活着,你才会发觉世界是如此美好。

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有一眼据说很灵验的泉水,可以医治百病。有一天,一个少了一条腿,拄着拐杖的退伍军人很吃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路边的镇民看到他,不禁说道:“可怜的人啊,难道他想祈求上帝再给他一条腿吗?”恰巧这句话让退伍军人听到了,他对镇民说:“我并不是想祈求上帝再给我一条腿,而是请他帮助我,告诉我在没有了一条腿的情况下,也知道如何生活。”

生活总是现实的。那个军人之所以没有绝望,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并没有失去一切,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别以为自己是不幸的,其实幸运与不幸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我们之间。如果在你拥有时认为那是理所应当,那么在你失去之后也应该平静地接受。就像那个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忘记过去,直面未来,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