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必定有一群能力卓越、业绩突出的员工。假如你在工作的每一个阶段,总能找出更经济、更有效率的做事方法,你就能够提高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并将会被提拔而长远地委以重任,从而使自己变成一名不可替代的抢手员工。
你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
真正企业抢手的员工绝对不会用嘴巴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用最为实际的行动来“示爱”,这种“示爱”直接而热烈。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这种员工的心态--爱它就为它创造利润,其余少谈。作为员工,我们的职责就是做出业绩,为企业创造利润。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创造利润是员工热爱企业的表现;而对企业既有的规章制度及相应措施妄加评论,或是成天想着如何帮助企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而不能为企业发展作出任何贡献的员工,最终也只能落个“空想家”的名头。
小军和小亮是一家公司下属的质量检测中心的新员工,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对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进行样品抽查、数据保存和分析。小亮立志在公司干出点名堂,他接二连三地敲开老板办公室的门,提出一个又一个建议或意见,让老板脸上的笑容日益减少。小军是另一种做事风格,在他看来,光说不练假把式,为公司作出贡献才是最实际的。
在平常的工作中,小军不仅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还特别留心将不计入分析的抽查数据保存起来,每个月做一次报表统计报告。这样,可以弥补公司分析材料的不足,而分析材料是直接作为公司产品升级依据的。
这份报告在第二年的年度产品改造和重组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领导对这份报告非常重视,说小军为公司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公司按照他的报告调整产品后,在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地区继续所向披靡,在占有市场份额不是很高的地区也开始呈现上升的势头。
一个统计季度下来,小军实实在在地为公司创造了300多万元的利润。他本人也因为对公司的突出贡献而晋升为质检中心常务副主任,薪水随之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他为公司作贡献的步伐并没有停止,不久之后,他还带领他的团队为质检中心开发了一套全程监控系统。像小军这样一心为企业作贡献,创出业绩的员工有很多很多,也正是有了这样优秀的员工,企业的利润才能不断攀升。但不可忽视的是,像小亮一样的员工也不在少数,他们对公司各方面的建设都非常热心,一旦发现什么缺憾,他们会立刻提出建议。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怎么做才是真正为企业“好”,怎么做才是“添油加火”,而不是“闲坐钓鱼台,空手点江山”。
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根本在于利润,真正热爱企业的员工,绝对不会用嘴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切实地作出贡献,创出业绩,让企业能够“活下去”,并且一天比一天“活得好”。企业“活得好”,员工自然也会受益。
在海尔公司,有一个名叫马玲的女孩儿,她是空调事业部的一个普通质检员。以前在检验空调的时候,冷凝器上有油脂,在大批量检验完后,水便会浑浊,一天要换好几次水,每次就要用掉近10吨水,很是浪费。
如果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大不了只是将问题向上级反映,但细心的马玲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并没有简单地上报给主管领导,而是动起了脑筋,开始想怎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后来,马玲想出了一个可以节约用水的好办法:根据不同机型,水位不必一样高,有的可以调低的实际情况,找到了节约用水的办法。经过实验以后,这个方法果然可行?事后,马玲说:“当时没想别的,一心就想解决问题。”
对于这样积极为公司开源节流、积极作贡献的员工,领导当然很赞赏。空调事业部一厂的订单执行经理吴希红说:“马玲这个小姑娘,根本不用人操心?那股干事业的劲头,看了就让人高兴?”
现代社会,企业越来越注重结果,不再沉湎于员工口头的忠心与苦劳,如果你爱企业,就必须为企业创造业绩。员工只有准确无误地认识到自己的“岗位归属”,才不会偏离轨道,造成职业生涯上的困扰,甚至是挫折。
不用美言用贡献,靠实力说话,这样的员工才能得到提升,企业也才能在市场上赢得自己的“话语权”。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形势下该有的基本规则。也唯有如此,企业也好,员工也罢,才能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空头理论家”是没有市场的。
其实,态度决定了一切,工作的态度要比能力和学历更加重要。因此,无论我们面对任何老板,我们都应该想办法多做一些事情;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可能增加其价值,并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不要以为自己付出的比获得的更多,其实,我们努力多一点并不会失去什么,反而会让我们有了从平庸中脱身、成为优秀者的可能。
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里有一句经典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应该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句经典名言同样是我们在职场乃至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基本准则。在企业里,如果不想被别人替代,我们就有必要经常问自己:“不要问我们的公司和老板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应该问我们能为公司和老板做些什么。”
肯尼迪总统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没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因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数人更关心自己的利益,关心自己能否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在职场中,也很少有员工会问自己:“我能为公司贡献什么?我能为同事做点什么?我能为下属做点什么?”甚至在家庭里、在朋友间相处时,也没有多少人会问自己:“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从别人那里获得是很合情合理的。
整天考虑着“公司能为我做些什么,老板会提供给我什么”的员工,在工作中肯定不会有高效率和愉快的心情,从而工作也不可能做好。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员工,完全可以设身处地换一种角色来思考,把自己想象成为公司的老板,当你看到员工这样的表现、了解到员工这样的想法时,你会作何种感想呢?没有做出令老板满意的工作,老板却继续留用我们时,我们应该感谢老板,因为他给了我们改正的机会。
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在职场中,普通员工已经远远供大于求了,我们所面临的竞争在所难免。为了使自己不被淘汰,我们要尽可能使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要问公司能为你做些什么,而应该问你能为公司做些什么。”当我们真的这样做了之后,我们会发现,给予他人的越多,我们获得的就越多,我们被别人替代的几率将会越来越低。
劳而有功
很多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在公司这么多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怎么这么久还没有被提拔,薪水没有增加呢?”身在职场,必须懂得对公司作出的贡献是衡量一个员工是否抢手的重要指标。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他手下有一位将军,跟随自己长年征战。有一次,这位将军觉得他应该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面前提出这件事。
“我应该升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他说,“因为我经验丰富,参加过10次重要战役。”
哈德良皇帝是一个对人才有着高明判断力的人,他并不认为这位将军有能力担任更高的职务,于是他随意指着拴在周围的驴子说:“亲爱的将军,好好看看这些驴子,它们至少参加过20次战役,可它们仍然是驴子。”
其实职场也是一样,职场当中更看重功劳。经验与资历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衡量能力大小的标准。有些人十年的经验,只不过是一年的经验重复十次而已。年复一年地重复一种类似的工作,固然很熟练,但可怕的是这种重复已然阻碍了心灵的成长,扼杀了想象力与创造力。
员工的成长有一个过程,也必须经历一定的“台阶”。如果只讲资历不看能力,就会出现论资排辈的现象。但有的人常常对此熟视无睹,结果害人不利己。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有时资历无法代表全部。
大多数情况下,过程其次,结果更重要。作为员工,我们无须问自己为企业做了什么,而是应该问做好了什么。一字之差,折射的是员工的心态偏差和能力上的不足。只做了工作而未做好的员工很难在工作上有所建树,也就很难得到高职位、高收入。不管你工作多么奔波辛劳,如果最终没有做出业绩,你一切的辛苦和付出都是白费,你的价值就值得怀疑,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苦劳”。有苦劳的人只重视自己付出的多少,而不注意自己创造了多少价值,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对自我人力的浪费;往大的方面说,是对企业资源的挥霍,是工作能力的缺失。
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没有多少时间让我们去浪费,只有不断为企业做出实质贡献,企业才会有好的发展,因为大多数企业更注意的是结果,员工多一份“功”,企业就多一份生机,企业多一份生机,员工才可能有更广阔的自我升值空间。
“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一些成功的企业正是秉持这一理念,才由小到大、由大到强,最终昂首商海。员工价值的提升也是如此。
下班前,老总让小张写一份发言稿和一篇行业动态分析报告,第二天开董事会时使用。
虽然小张天天写发言稿,但老总的要求是每次的发言稿都要出彩、出新,而且那个行业动态分析报告对小张来说也是个新的课题。他觉得那么短的时间里自己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但作为老总的秘书,小张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完成老总交给他的工作。他把历年来公司的资料汇总,然后把跟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也分门别类。花了三个多小时进行研究分析,到真正动笔的时候已经是凌晨4点多了。到了这个时候,他的脑子里完全是一片糨糊,而且又困又累,但为了完成任务,他还是强打精神,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但直到上班时间,小张的文件还没完全写出来,老总过来问他写完了没有,小张无言以对。老总没说什么,只是拍拍他的肩说等会儿开会让他做好记录。
会后,老总把小张叫到办公室,告诉小张,因为小张没有按时完成任务,致使此次会议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决定扣发他的季度奖金,还把他调到了下级部门,算是对小张的一次警告。
小张解释说自己是没完成任务,但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别人休息、吃饭、睡觉的时间里,他都在查资料、写文件。老总对他说,公司要的是结果,不是要你闷在那里苦熬,没有结果就等于没做。不但没有做,还会给公司造成损失。
现在有些人也像小张一样,总是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来搪塞自己各方面能力的缺失,这是一种典型的职场“精神胜利法”。苦劳而无功其实也是一种过错,因为老板雇用员工不是要他们的做事过程,而是要他为公司“建功立业”,做出业绩。尤其是在更加讲求效能、追求效率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更需要好的结果来应对市场的变化。
市场不会给企业留下太多时间去修正、去调整,也不会说,这次你已经很努力了,也很辛苦,虽然没有功劳,但是有苦劳,下次努力就是。等下次你努力的时候,别的企业早就占领了市场,主导了市场。正因如此,许多企业产生了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感,这也同时促使企业要求员工的所有工作都能一次见成效,而不是每天以“劳累之命”求“未结之果”。
张平被老板派到西郊水产市场,对市场上销售的带鱼、鱿鱼、马鲛鱼这三种水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查,以此来指导公司的定价策略。张平到了市场后,不仅按照老板的要求对三种水产品的价格进行了了解,还按照不同规格和包装进行了价格分类。他还向摊主询问了每天的销售情况,以及对改变进货渠道的兴趣。
回到公司后,他没有马上去见老板,而是花了10分钟快速地做了一个统计表,这样,老板拿到手中所有的数据都能一目了然。老板对张平的工作很满意,很快给他加了薪水,并让他搬到四人间的办公室。老板的这些奖励措施并不仅仅是因为张平这次的表现,而是对他长久以来工作的肯定。
若想像张平这样脱颖而出并非难事,你要做的就是以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积极思考,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这不仅能使企业实现最大的效益,员工也能在“劳而有功”的情况下,快速提升自己的职位,从而拥有完美的职业人生。
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解决问题、勤奋工作的员工,而不是那些曾经做出过一定贡献,现在却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自以为是,不干活的员工。通常来说,一个成功老板的背后必定有一群能力卓越,业绩突出的员工。老板心中分数很高的员工,也一定是那些业绩斐然的员工,当然,他们将获得丰厚的奖赏,而业绩差的员工,则会有被老板解雇的可能。
身在职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劳而有功”的员工,从而使自己更加抢手。
把问题留给自己,把业绩呈给老板
不要用“这个问题还是你来解决”来掩盖自己能力上的缺陷,问题最终能否解决是你的事情。
综合事业部经理陈琳这一周可以说异常忙碌,公司把两个大项目交给了她,要她在月底之前拿出最终结果,另外,最近关于公司产品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公司让她尽快开展公司公关,解决问题,消除影响。
不过,陈琳这回并没有像公司期待的那样,将问题一个个化解于无形,而是把自己身上的担子卸到了别人身上。她把两个大项目推给了与她关系最好的技术部主管,她的理由是,要集中精力处理消费者投诉问题。事实上,她直接把这个问题推给了她的顶头上司--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她对此的解释是,处理消费者投诉,不是综合事业部能完全解决的,希望高层能亲自主管和解决这个问题。由于陈琳四处推卸问题,而不是将这些本该自己处理的问题尽快解决,她个人也好,所在的部门也罢,始终没能创造出令公司满意的业绩。
在2005年7月召开的行业峰会上,一家福建着名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总裁这样说:“我要求我的员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公司任务时,都要信心十足地说‘这个就交给我吧,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不是‘这个问题太多了,您还是找别人吧’。这样的员工第二天就会从公司消失。作为公司老板,要的是业绩,而不是替员工解决问题。”
正如这位总裁所说,老板要的是业绩,公司员工就该以此为己任,把问题留给自己,把业绩拿给老板。这就要求员工做一个问题的终结者,这其中反映的不仅是员工的能力,也是员工对公司绝对负责的表现。
做问题的终结者有利于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这样我们才能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从而创造出卓越的业绩。
1985年,年轻的布伦达·库瑞加入了联邦快递,如今她是这家全球最具规模的快递公司的高级客户服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