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年男性保健指南
5351200000021

第21章 四季养生保健(1)

246.四季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的精神活动、气血活动、五脏活动、水液代谢等,均可产生影响。

(1)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这里的“四气”,即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神”是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四季气候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主要方面,精神活动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取得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2)影响人体的气血活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四季的脉象,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中;夏脉则在皮肤之上,脉象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秋脉则在皮肤之下,脉像蛰虫将要伏藏的样子;冬脉则沉浮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们避寒,深居室内而不出。这就说明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经脉的影响是显著的。若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适应的范围,则会使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

(3)影响人体的五脏活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提出“五脏应四季,各有效应”。即五脏与自然界四季阴阳相应,各有影响。

实际上,四季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就拿夏季来说,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尤其是室外活动特别多,而且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特别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这样,使得人体内的热能消耗很多,汗出亦多,血液循环加快。因此在夏季,心脏负担特别重,稍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就容易使其受到伤害。

(4)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灵枢—五癃津液别》中指出:“天暑如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意思是在春夏之季,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而多汗;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等,以维持和调节人与自然的统一。

247.如何借助四季调养阴阳?

调养阴阳就是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目的在于借天时以调整阴阳平衡。一年四季呈现着生、长、收、藏的自然趋势。其规律是:

(1)春主生:春天养生,就是在春天借助大自然的生机激发人体的生机,鼓动生命的活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五脏,尽快从冬天的藏伏状态中走出来,进入新一年的生命活动。春天重在养肝,因为肝主生机,肝应于春。

(2)夏主长:夏天养长,就是利用夏天天地的长势,促进人体的生长功能,重点在养心,通过调动心的气血运行功能。加强人体的生长功能。养长包括夏天要长个子、长肉、长骨骼。

(3)秋主收:这里所说的秋主收,就是要顺应秋天大自然的收势,来帮助人体的五脏进入收养状态,让人体从兴奋、宣发的状态逐渐转向内收、平静的状态。

(4)冬主藏:冬天主藏是指顺应冬天天时的藏伏趋势,调整人体的五脏,让人体各脏经过一年的辛苦后,逐渐进入休整状态。

248.如何借助四季调养五脏?

一年四季产生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天时中的六气,既养人,也伤人。六气养人,是说每一个“气”对人体都是不可少的,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天地中的六气。六气伤人是指非正常气候形成的风、寒、暑、湿、燥、火,这种异常六气则称六淫。

(1)风气通于肝:大自然中的风气和肝的关系最大。风是春天的主气,风在伤害人的时候,称为风邪。风邪属于阴邪,最容易损伤人的肝,尤其是损耗人的肝阴,使人发生肝阴不足,出现头晕、眼干、目涩、胁肋灼痛、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弱细数等。风邪甚至还会扰动肝阳,出现肝风,甚至中风。这种情况叫外风引动内风,所以春天养生最应重视养肝熄风。

(2)火气通于心:夏天,大自然中的火气、热气最大,与心的关系也最密切。火在伤害人的时候叫做火邪,火邪属于阳邪。火邪最先伤害心脏,这就叫做火气通于心。心为火脏,火为阳邪,两火相逢,心神最易受扰,出现心烦、失眠,甚至汗多、躁狂等情况,所以夏天应注意养心安神。

(3)湿气通于脾:长夏(农历6月,阳历7~8月),天气又湿又热,湿与脾的关系最大,因为脾脏属湿,长夏是天湿、地湿,人的脾也湿,这样脾的消化功能就常常受到影响,而出现恶心、舌苔厚腻、食欲缺乏,甚至头昏、头痛。所以,长夏要注意健脾、醒脾,要吃点藿香、佩兰、薄荷、生姜等芳香化湿之品及健脾养脾的药食,如白扁豆、白术、薏苡仁等。

(4)燥气通于肺:秋天,天时中的燥气最强,燥气和人体五脏中的肺关系最为密切,燥是阳邪,性干。燥气为患,往往最先影响肺,这叫做燥气通于肺。而肺又是一个很娇气的脏器,最怕燥,一旦被燥邪所伤,就易出现气逆、喘咳、口干、鼻干、咳痰黏稠等。所以,秋天应注意养肺。

(5)寒气通于肾:冬天寒气最重,寒气伤人时,称为寒邪。寒邪最易伤人的肾,因为肾是水脏,其性为寒,这样天时的寒气和人体的肾寒,两寒相逢,肾阳易受伤害,叫做寒气通于肾。肾阳受损就会出现怕冷、肢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质淡、脉沉无力,甚至出现腰腿肿等情况,所以冬天要小心养肾。

249.如何根据四季时段进行保健?

《黄帝内经》中“运气七篇”把一年四季的气候分成六个时段,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

(1)大寒至春分:大寒(1月20日或21日)至春分(3月21日或22日),这个时段内的气候特点是风气主时,气候开始转暖。人体易患各种风病、肝病、脾病及温病。养生原则是养肝调肝,防治肝病。避免伤风,多保护肝脏。常吃枸杞子、大枣、葱、花生等。

(2)春分至小满:春分(3月21日或22日)至小满(5月21日或22日),这个时段内的气候特点是温热之气主时,气候温热。人体易患温病、心病及肝病。养生原则是调养心气、肝气,防治心病、肝病。应多保护心脏及肝脏,常吃莲子、百合、麦门冬、小枣、小米等养心之品。

(3)小满至大暑:小满(5月21日或22日)至大暑(7月23日或24日),这个时段内的气候特点是大热之气主时,气候炎热。人体易患热病、火病及心病。养生原则是保护心脏,防治心病。常以淡竹叶、麦门冬泡水饮或喝苦丁茶。

(4)大暑至秋分:大暑(7月23日或24日)至秋分(9月23日或24日),这个时段内的气候特点是湿气主时,气候湿热。人体易患湿病、脾病及肾病。养生原则是养脾调脾,防治脾病。平时不要久处湿地,居室房间多开窗,常吃健脾燥湿之品,如薏苡仁、白扁豆;芳香化湿之品,如藿香、佩兰、薄荷等。

(5)秋分至小雪:秋分(9月23日或24日)至小雪(11月22日或23日),这个时段内的气候特点是燥气主时,气候干燥。人体易患燥病、肺病和肝病。养生原则是调养肺脏,防治肺病。平时多喝水,室内经常洒一些清水。可常吃润肺生津之品,如杏仁、百合、银耳及各种水果。

(6)小雪至大寒:小雪(11月22日或23日)至大寒(1月20日或z1日),这个时段内的气候特点是寒气主时,气候寒冷。人体易患寒病、肾病及心病。养生原则是调肾养肾,防治肾病。日常生活中要避寒就温,保护肾脏,可多吃温肾益肾的食物,如枸杞子、山药、狗肉、羊肉、鸡肉等。肾阳虚者可服用金匮肾气丸,肾阴虚者可服用六味地黄丸。

250.立春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立春时节的气候特征:白天渐长,阳光暖和,气温趋于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渐增多。立春时节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而此时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挡能力有所减弱。所以,立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马上脱掉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更应审慎,不可骤减衣服。《千金要方》主张春天穿衣服适宜“下厚上薄”,即春天增减衣服应保护好腿脚,但上身衣物可以适当减少,以适应阳气上升的特点。

立春时节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应吃些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吃酸收之味。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脏腑所好。为此,应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可选用枸杞子、郁金、丹参、延胡索等;食物则应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饮食药膳应以“生补”为主,适宜的膳食有何首乌片、虾仁韭菜、珍珠三鲜汤等,有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日、温中益气的功效。

立春时节养生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开始生长繁殖,在古代称为“温热毒邪”,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等也多在此时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首先要消灭传染源;勤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首先犯肺之路。

251.雨水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零度以上。中医学认为,雨水时节应该注意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的强弱决定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雨水时节空气湿润,又不燥热,正是养生的好时机,当然调养脾胃应首当其冲。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古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强调了这个季节调养脾胃的重要性。

调养脾胃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节。这个时节人常见口舌干燥现象,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品,可多食大枣、山药、莲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疗以粥为主,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

此季节应少食羊肉、狗肉等温热之品。药物调养则要考虑脾胃功能的特点,用生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等。精神上还应注意清心寡欲,不妄劳作,以养元气。

252.惊蛰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惊蛰是春雷乍动,气温回升较快,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北方阴寒未尽,冷空气较强,气候变化大。

惊蛰时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精神、饮食、起居的调养。《黄帝内经》日:“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这是说,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对于北方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的地区的人来说要注意保暖。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饮食调养要根据节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有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做到饮食品种的多样化,以保证人体能够得到丰富而充足的营养素供给。维生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的摄人能够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由于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各种微生物也开始生长繁殖,所以需要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或病毒的侵袭。

253.春分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在保健养生上人们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关键在于精神、饮食、起居的调摄。从立春到清明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的时期,人体血液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这个季节的饮食调养非常关键。总的原则要禁忌大热、大寒的饮食,保持寒热均衡。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情况选择搭配饮食,如吃寒性食物鱼、虾,应佐以温热散寒的葱、姜、酒等;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阳之物时,配以滋阴之蛋类,以达阴阳平衡之目的。春分时节适宜的膳食有白烧鳝鱼、杜仲腰花、大蒜烧茄子等,有补虚损、降血压、凉血止血的功效。春笋性寒味甘,具有滋阴益血、化痰、消食、除烦、利尿等功效,也是春分宜食之品。

254.清明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专家提醒,初春季节气候不稳定,人们应预防清明前后的“倒春寒”,做好室内、户外的保暖措施。停止供暖后,应注意及时增减衣服,如果房间温度低,要适当多穿点I室温低于16℃的话,最好使用电暖气等辅助供暖设备,并注意加强通风,改善房间湿度。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特别要注意,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是春天的易发癍,一旦患上感冒,还易引发哮喘、肺部感染等。

255.谷雨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养生要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使内环境(人体内部)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的变化相适应,保持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

谷雨养生要注意的是,气温虽然转暖,但早晚仍较凉,早出晚归者要注意增减衣服,避免受寒感冒。过敏体质的人这个季节应防花粉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特别是注意避免与过敏原接触,减少户外活动。在饮食上减少高蛋白质、高热能食物的摄入,出现变态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这个时节适宜的膳食:参蒸鳝段、菊花鳝鱼等,具有祛风湿、舒筋骨、温补气血的功效;草菇豆腐羹、生地黄鸭蛋汤具有滋阴养胃、降压降脂、抗菌消炎、养血润燥的功效。

256.立夏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立夏,此时天气渐热,植物繁盛。中医学认为,此时人体的心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根据顺应四季的养生法则,人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盛夏酷暑,人体出汗多,需补充水分,保持机体平衡。夏日炎热,胃肠功能相对减弱。为保证胃肠功能正常,选用食物滋养补益,抵御暑热侵袭,是夏季养生的重要环节。如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并搁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胃、驱暑的功效。

257.小满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小满节气中气温明显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着凉受风而患感冒。夏天天气闷热潮湿,正是皮肤病的易发期,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番茄、西瓜、山药、鲫鱼、草鱼等,忌吃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

258.芒种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芒种时节养生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在精神调养上应保持愉快的心态,忌恼怒、忧郁。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有助于去除疲劳,有利于健康。

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宜清补。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少食肉食,多食谷蔬菜果自然冲和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