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年男性保健指南
5351200000023

第23章 四季养生保健(3)

(3)顺应日常生活的养生原则:养生保健要与It常生活相结合,就是顺应日常生活的原则。如饮食养生,不是讲究山珍海味、人参鹿茸,而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常见的果蔬、食物,只是在使用方法上要讲究平衡。比如:主食与副食的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的平衡、荤菜与素菜的平衡、饥饿与饱食的平衡、杂粮与精米面的平衡、寒与热的平衡、于与稀的平衡、摄人与排出的平衡、动与静的平衡、情绪与食欲的平衡等。

275.为什么说违背四季变化养生是有害的?

四季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对应的,人体必须适应四季气候变化才能维持生命,否则人体的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即使不会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和,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意思就是说:若在春天不好好养生,违背了春生之气,体内的少阳之气就不能发生,而会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若在夏天不注意保养,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之气不能生长,就要发生心气虚的病变;到了秋天,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阴之气不能收敛,就会发生肺热、胀满、喘息的病变;到了冬天,不好好养生,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之气不能闭藏,就会导致少阴蓄藏的病变。破坏了五脏适应四季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

276.春季养生的六条注意事项是什么?

(1)调养精神;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精神调养应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戒郁怒以养性。假日踏青,游山戏水、陶冶性情,会使人气血调畅,精神旺盛。

(2)防风御寒:春天宜早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动,但要特别注意防风御寒,养阳敛阴。根据初春天气乍寒乍暖一日多变的特点,衣服不可顿减。过早脱去冬衣,极易受寒伤肺,引发呼吸系统疾患。

(3)调节饮食:春天新陈代谢旺盛,饮食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扶阳为食养原则,忌过于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尤不宜多进大辛大热之品,如参、茸、附子、烈酒等,以免助热生火。

春天宜多吃含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特别是各种黄绿色蔬菜,如胡萝h、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当然,瘦肉、蛋类等也属营养丰富的食物之类。此外,还应注意不可过早贪吃冷饮等食品,以免伤胃损阳。

(4)运动锻炼:春天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锻炼,会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运动,如太极拳、慢跑、放风筝、春游踏青等。

(5)预防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为体内循环受季节气候影响所致。春天气候转暖,皮肤血管舒张,循环系统功能增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负荷加重血供增加,供应大脑的血液就相对减少,大脑的供氧就会相对不足,因而会感到困倦乏力。为此,一要保证睡眠,早卧早起。二要积极参加锻炼和户外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三要适当增加营养。

研究证明,缺乏B族维生素与饮食过量是引发春困的重要原因,故宜多吃含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吃饭不宜太饱。四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或用冷水洗脸,都会使困意尽快消除。.

(6)保健防病:春天温暖多风,最适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传播,易引发流感、肺炎、支气管炎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所以,一定要讲卫生,勤洗晒衣被,除虫害,开窗通风,提高防御能力。传染病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

277.春季养生的“六忌”是什么?

中医学认为,立春后人体内阳气开始升发,如能借春季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对全年的健身防病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春季养生一定要适应气候和生理变化规律,防止进入误区。

(1)忌“湿”春季养生要防潮。立春后雨水增多,湿气加重,细菌、病毒容易生长和繁殖。居室每天要开窗通风,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气,春季多穿纯棉的宽松衣服,可避免发生湿疹。另外,不要选择潮湿的地方进行锻炼,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并尽快将留有汗渍的衣服换掉。运动后不能带着汗洗澡,以免出现汗疹或关节疼痛等。

(2)忌“酸”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因春天本来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忌酸。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可多吃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也可用山药和薏苡仁各30克,小米75克,莲子25克,大枣10枚,共煮成粥,加少许白糖当主食,长期食用。

(3)忌“静”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在动,切忌静。应积极到室外锻炼,春季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能增强大脑皮质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动脉硬化。但春练活动不要太早,防止因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患伤风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

运动要舒缓。早晨起床后肌肉松弛、关节韧带僵硬,应先做准备活动,扭动腰肢,活动关节,防止因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

(4)忌“怒”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心情舒畅有助于养肝,因为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也会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5)忌“妄”春天是养阳的大好时机,如情欲妄动而房事较频会耗气伤精,进一步损伤阳气,因此在春天应适当节制性欲。

(6)忌“冻”进入春季不宜马上脱去棉衣,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下身宁热勿冷,有助于养阳气。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人,初春时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避免受凉加重疾病。

278.夏季养生的重点是什么?

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对于人体来说,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旺盛,并活跃于机体表面。这一时期会出汗较多,宜适时调节体温,适应暑热气候。

夏季不仅温度高,湿度也较大,是肠道传染病和皮肤病发病的高峰期。因此,应该注意以下“四重”

(1)重养神: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神尤为重要。具体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虚;二是要有较好的精神修养,避免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只要做好这两点,精神自然会饱满。

(2)重避湿:湿为长夏之主气,尤其在南方,天气炎热又多雨。

因为湿邪重浊向下,特别容易伤害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湿气也特别容易侵犯肌肤筋骨,所以在夏天多发生皮肤病变和关节炎等。中医学认为,夏季饮食宜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多喝粥。

(3)重护阳:夏天乘凉时,要保护体内的阳气。首先,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凉过夜或阴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其次,人久处冷气环境之中一下子进入炎热的环境时,机体就会发生一系列反应,若调适不当易生疾病。所以,在酷暑季节为防冷气侵害,应注意室内外的温差不宜过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

(4)重选食:在盛夏,人们的饮食问题很重要,这是因为天气炎热,人们会因出汗而流失不少水分、盐类和维生素。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鱼、肉、蛋、奶和豆类为好。要补充水和无机盐,可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类或豆制品、海带、蛋类等。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番茄、黄瓜、绿豆等。

279.为什么说自我调理是摆脱“苦夏”的最好方法?

炎炎夏日,有些人常感到烦躁、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甚至头晕、胸闷、恶心等,这些症状属中医“暑伤气”,民间则说是“苦夏”。

摆脱“苦夏”的最好方法是自我调理与保健。

(1)睡眠调理:夏季昼长夜短,又因燥热,一般睡得晚,造成睡眠不足,可用午睡补充。午睡只需小憩片刻,不宜坐着或伏案而睡,更不宜在凉风处、过堂风处或电风扇旁睡。因为睡后皮肤肌肉松弛,汗毛孔扩张,容易着凉感冒。睡眠的质量,对解除“苦夏”十分重要。

(2)心理调适:在炎热的夏季,大约有16%的人会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医学上称之为“夏季情感障碍”。其表现为情绪烦躁、爱发脾气、心境不佳、行为古怪。这与气温、出汗、睡眠时间和饮食不足等有密切关系。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时,情感障碍发生明显增多。加上出汗多,人体内的电解质代谢障碍,影响大脑神经活动,从而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人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是有科学道理的。

(3)饮食调理:夏天气温高,人体消化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食欲受到抑制,饮食营养的调理和水分的补充至关重要。膳食应多样化,不渴也要主动喝点水。此外,夏天喝绿豆汤可以解热毒、止烦渴。茶水防癌,荷叶粥、薄荷粥、百合粥、菊花粥等对风热感冒、高血压及眼科炎症的患者均较适宜。另外,一些新鲜凉拌菜,加些蒜泥、姜末、醋及辛辣调味品,既可增进食欲,又能防肠道传染病,吃时切忌一次过量和过凉。另外,还要注意多吃新鲜瓜果、蔬菜、豆制品及猪瘦肉、鱼和蛋,既保证营养平衡,又补充水分,还能满足人体对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的需要。

280.为什么高温天更须防高热?

在高温季节里,没有适当的防护很容易中暑。人体的正常体温一般是36℃~37.5℃。体温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体温高于或长期处于39℃的环境下,身体获热与产热大于散热,体内热能不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就会紊乱,产生种种不适。

高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如不及时治疗,体温会继续上升,当体温超过41℃时,医学上称为超高热。超高热会造成人体各系统和器官功能障碍,使有害物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引起脑损伤。所以盛夏高温季节,发热患者要及时测量体温,积极采取降温措施。最常用的降温方法是物理降温,用冰袋敷额部,用医用酒精或温水擦拭患者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

281.过夏需防哪三个误区?

(1)空调保持恒温状态:炎夏,在封闭的房间里使用空调,要使人逐渐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而不至于感冒,整个居室变化的温度幅度要循序渐进,室内外温差控制在3℃~5℃为宜。

(2)太阳镜颜色越深越好:如果镜片颜色过深,会严重影响能见度,眼睛因看东西吃力而容易受到损伤,反而起不到保护眼睛的作用。夏季选择太阳镜的标准:镜片应能穿过15%~30%的可见光线,以灰色和绿色为最佳。这样不但可抵御紫外线,而日视物洁晰度最佳,透视外界物体颜色变化也最小。

(3)夏季冲凉水越凉越好:炎夏,人们外出活动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人体肌肤的毛孔都处于张开的状态,而立即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热能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高热症。同时,冲凉之时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也容易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者还可休克。因此,夏天洗澡水温不宜过低,温水浴后会使人感觉通体清爽。

282.为什么秋季养生贵在“和”?

秋季养生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健身等方面进行调摄时,中年男性应注重一个“和”字。

(1)秋冻有节利强身:从防病保健的角度看,中年男性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但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循序渐进,与气候变化相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