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年男性保健指南
5351200000056

第56章 中年男性常见病防治(28)

此季节应少食羊肉、狗肉等温热之品。药物调养则要考虑脾胃功能的特点,用生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等。精神上还应注意清心寡欲,不妄劳作,以养元气。

252.惊蛰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惊蛰是春雷乍动,气温回升较快,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北方阴寒未尽,冷空气较强,气候变化大。

惊蛰时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精神、饮食、起居的调养。《黄帝内经》日:“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这是说,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对于北方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的地区的人来说要注意保暖。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饮食调养要根据节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有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做到饮食品种的多样化,以保证人体能够得到丰富而充足的营养素供给。维生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的摄人能够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由于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各种微生物也开始生长繁殖,所以需要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或病毒的侵袭。

253.春分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在保健养生上人们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关键在于精神、饮食、起居的调摄。从立春到清明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的时期,人体血液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这个季节的饮食调养非常关键。总的原则要禁忌大热、大寒的饮食,保持寒热均衡。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情况选择搭配饮食,如吃寒性食物鱼、虾,应佐以温热散寒的葱、姜、酒等;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阳之物时,配以滋阴之蛋类,以达阴阳平衡之目的。春分时节适宜的膳食有白烧鳝鱼、杜仲腰花、大蒜烧茄子等,有补虚损、降血压、凉血止血的功效。春笋性寒味甘,具有滋阴益血、化痰、消食、除烦、利尿等功效,也是春分宜食之品。

254.清明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专家提醒,初春季节气候不稳定,人们应预防清明前后的“倒春寒”,做好室内、户外的保暖措施。停止供暖后,应注意及时增减衣服,如果房间温度低,要适当多穿点I室温低于16℃的话,最好使用电暖气等辅助供暖设备,并注意加强通风,改善房间湿度。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特别要注意,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是春天的易发癍,一旦患上感冒,还易引发哮喘、肺部感染等。

255.谷雨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养生要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使内环境(人体内部)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的变化相适应,保持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

谷雨养生要注意的是,气温虽然转暖,但早晚仍较凉,早出晚归者要注意增减衣服,避免受寒感冒。过敏体质的人这个季节应防花粉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特别是注意避免与过敏原接触,减少户外活动。在饮食上减少高蛋白质、高热能食物的摄入,出现变态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这个时节适宜的膳食:参蒸鳝段、菊花鳝鱼等,具有祛风湿、舒筋骨、温补气血的功效;草菇豆腐羹、生地黄鸭蛋汤具有滋阴养胃、降压降脂、抗菌消炎、养血润燥的功效。

256.立夏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立夏,此时天气渐热,植物繁盛。中医学认为,此时人体的心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根据顺应四季的养生法则,人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盛夏酷暑,人体出汗多,需补充水分,保持机体平衡。夏日炎热,胃肠功能相对减弱。为保证胃肠功能正常,选用食物滋养补益,抵御暑热侵袭,是夏季养生的重要环节。如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并搁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胃、驱暑的功效。

257.小满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小满节气中气温明显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着凉受风而患感冒。夏天天气闷热潮湿,正是皮肤病的易发期,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番茄、西瓜、山药、鲫鱼、草鱼等,忌吃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

258.芒种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芒种时节养生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在精神调养上应保持愉快的心态,忌恼怒、忧郁。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有助于去除疲劳,有利于健康。

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宜清补。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少食肉食,多食谷蔬菜果自然冲和之味。”

259.夏至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夏至正值盛阳覆盖其上,阴气始生于下,所谓“阴阳争死生分”

的时节,表示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将逐渐死去。

夏季养生须心静,古人常说“心静自然凉”。嵇康在《养生论》

中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意念中存想心中有冰雪,便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变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疗疮之疾。

260.小暑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小暑是伞年温度高、阳气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症,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小暑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医药六书》日:

“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传统的养生方法推崇饮用凉开水。

261.大暑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损,尤其是体虚气弱者易患中暑等病。当出现持续6天以上最高气温大于37℃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如果发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多为中暑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适当给患者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中暑的诱发因素很复杂,但主要原因还是气温太高,要以预防为主,常收听当地天气预报,外出活动应避开最高气温段。心脏病、糖尿病和前列腺炎等病的患者,在此节气要格外小心。

大暑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262.立秋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天气仍然很热,但是已没有夏天的湿度大。中医学认为,立秋后,人的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起居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昧,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有人主张人秋宜食生地黄粥以滋阴润燥。总之,秋季可适当食用芝麻、粳米、蜂蜜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263.处暑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处暑节气时,炎热的气候已接近尾声。此时早晚温度低,白天气温高。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秋燥与人的体质有关,所以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是增强身体素质和重视精神调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渡过这一时节。

注意饮食调节也能预防秋燥。首先,要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做到少量而频饮。其次,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多食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264.白露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白露时节秋高气爽,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大好时光。但是,常有不少游客在旅游期间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其实不一定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热。其发病有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过敏体质,另一个是不止一次地接触和吸人外界的过敏原。此节气的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早晚不要受凉,积极预防过敏性疾病。

在这一节气中要预防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及皮肤干裂等。预防秋燥可适当地服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也可选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西洋参、沙参等。

265.秋分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秋分标志着已经真正进入秋季,作为昼夜时问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九九重阳(阴历重阳节)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

在饮食调养上,从阴阳平衡方面将饮食分为宜与忌。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t反之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人,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痰湿体质的人应忌食油腻;火热体质的人应忌食辛辣;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论是哪种人,其实质都应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是胃病多发与复发的季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避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冒黏膜,导致病情恶化。

266.寒露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据统计,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另外,这个时节也好发中风、哮喘、肺炎等疾病,应注意预防。

在寒露节气中,合理安排好日常的生活起居,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要科学调配饮食,注意药物防治,改善居室环境,避免烟尘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另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也是养生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寒露后的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物,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药粥,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黄粥、黄精粥等。慢性病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物。

267.霜降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霜降时节的民间食俗很有特点,古人一般吃羊肉、兔肉秋补。

有些地方的民俗霜降时吃红柿子,据说能补筋骨。

此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必然会加重胃肠的负担,影响已有溃疡的修复。消化道溃疡患者在寒冷的深秋及冬天,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霜降之时,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应以淡补为原则,并且要补血气以养胃。

268.立冬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中医学认为,立冬节气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似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

立冬之后,睡觉前应先用温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足心,除了能御寒保暖外,还有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及防治感冒等作用。

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的状态,而人顺应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应常晒太阳,能起到壮阳、温通经脉的作用。曹慈山《老老恒言》说:“背日光而坐,列子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明确提出了“负日之暄”的健身养生作用。

在饮食上要加强营养,增加热能。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这三大产热营养素中,蛋白质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时的需求水平,热能增加部分靠提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

中医学认为,冬季是饮食进补的最好季节。此时正是进补的大好时机,但冬令进补必须按照“秋冬养阴”的原则进行,视机体阴阳的盛衰而进行调补。同时,冬季食补应注意营养的全面搭配和平衡吸收。

269.小雪时节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小雪节气中,天气时常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所以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体强健,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血液黏稠,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番茄、芹菜、红心萝卜等适宜吃些降血脂食物,如苦瓜、玉米、莽麦、胡萝h等。这个季节宜吃温性食物和益肾食物,温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益肾食物有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炖食和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